第548章 警示案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548章 警示案例

  大唐的一眾將領在上黨之戰後都覺得自己沒打過癮呢,漢軍就敗了,晉陽又是開城投降了,所以北上代北一個個早就摩拳擦掌的,想要建功立業。

  并州的代北諸部算是一支戰鬥力相當不錯的軍隊,尤其是騎兵。

  一開始聽到投降覺得是沒戲了,誰曾想到峰迴路轉,你看這不機會來了?

  拓跋天保實際上知道這仗基本沒戲了,但八部酋長包括他拓跋家的族老們全都不願意接受大唐的條件,那就只能開打了。

  雙方在幕阜山南麓展開大戰,李元徽雖然人在晉陽,但他把唐軍的精銳騎兵全都調集過來了。

  玄甲、背嵬、驍果、神武四支精銳的騎兵,約一萬多人全都調給了朱德裕,這還不算關中的騎兵精銳。

  老朱表示咱八輩子也沒打過騎兵這麼富裕的仗。但實際上他並沒有指揮大規模騎兵的經驗,所以他還是指揮步軍向前推進,讓秦州刺史薛萬均和背嵬軍左都督羅士襄分別兩翼指揮騎兵作戰。

  薛萬均率領關中騎兵精銳各部合計七千餘,羅士襄統領天策諸軍騎兵萬餘人,加上老朱率領的兩萬步軍中軍,三路兵馬齊頭並進,代北八部騎兵數次發起進攻,皆鎩羽而歸。

  而薛萬均和羅士襄則順勢率領騎兵反擊,雙方大戰於幕阜山下,代北騎兵三萬餘人與唐軍騎兵展開會戰,關鍵時刻常雁衡又率八百騎奔襲代北騎兵的後方,代北諸部大亂,唐軍則愈戰愈勇,乘勝追擊,斬首萬餘,俘敵六千,代北的鮮卑八百被這一戰打的元氣大傷。

  不過唐軍也沒有趕盡殺絕,拓跋天保在收攏敗兵之後又再度請降,並且表示大唐就是我爹,說什麼是什麼,徹底認慫了。

  李元徽表示早知今日何必當初?我們大唐講究以德服人,你們只要投奔大唐,那好日子在後頭呢。

  此戰之中,玄甲軍右都督蘭陵王李長恭表現的極為亮眼,生擒了代北諸部的酋長三人,陣斬代北著名猛將紇豆陵蘭度。

  再次展現了李唐皇室的武勇。

  而幕阜山之戰後,唐軍拿下代郡雁門,收取并州北部,至此并州全境被大唐收入囊中。

  北漢只剩下幽冀二州,且主力盡喪,國祚衰微。

  而李元徽的個人聲望,也在貞觀七年到貞觀八年的奪取并州的過程之中,又上了一個台階。

  幾乎是跟皇帝相差無幾,直追太宗皇帝。

  這其中最大緣由自然是在上黨之戰,李元徽在幾乎兵力相差無幾的情況下,擊敗了北漢皇帝劉玄機。

  此戰之中立下首功的又是他兒子,這可是實打實的斬殺北漢前軍主將。可以說居功至偉。

  而在入晉陽之後,李元徽沒有立即東出太行進攻河北,率先穩定了并州,穩紮穩打沒給北漢一點反撲的機會。

  失去并州晉陽,也就意味著北漢滅亡進入了倒計時。

  大唐的國力已經成了碾壓之勢,又拿下了并州和東出通道,這下連著最後的地理優勢也失去了。

  而李元徽主導攻取并州,又將天下精銳握在手中,不光是對河北形成了戰略壓制,若是反過來看,對關中同樣是戰略壓制。

  李三郎早先想過李四這次或許能夠建功,但卻沒想到這麼快,兄弟兩人之前商議的就是這次是不克晉陽,決不收兵。

  原本都準備打個三年兩載,在上黨之戰李四跟劉玄機對峙的數月時間裡,李三郎是數次發信詢問,要不要增兵。

  只要李四點個頭,李三郎就準備抽空關中的戰爭潛力就跟北漢死磕這一仗。

  但李四就一直回信,不要援軍,只要糧草和軍資跟得上咱們這仗贏定了。反而是現在接著往前線增兵容易造成後方空虛,並且兵力太多北漢如果覺得打不贏退兵讓出上黨走井陘或者居庸關支援晉陽會很麻煩。

  李三不知道李四哪來的信心,但也選擇了相信。

  而事實證明他信對了,上黨之戰打贏了,整個并州歸入大唐。

  至於北漢,在貞觀八年年初,劉玄機讓宰相崔廷弼帶著太子和整個朝堂班子遷往信都,而他本人則帶著大軍留守在鄴城。

  劉玄機自從在上黨之戰後,身體就有些不太好,但好在還能勉強維持。鄴城也成了大漢最後的屏障。

  三月,李藥師率隊從朔方返回,一來一去算上用兵和在朔方等候冰雪消融的時間還不到五個月,梁氏再度歸降,並且舉家內遷。


  李元徽上表長安,以朔方置朔州,長安很快同意了,並且將人事任命權交給李元徽。李承乾請求為朔州都督,李元徽不准。

  再三請求,才應其所請,李元徽從太宗昔日舊部之中選出兩千精銳給他,又命秦王府舊將,已經轉任齊王府的丘行恭為平北將軍,侯莫陳平安北將軍,並分別擔任李承乾蜀王府的長史和參軍。

  以藍譽、段紹充任齊王府護軍右三和左三護軍總管。並以獻策之功加段紹散騎常侍。

  貞觀八年四月,皇帝幸晉陽,大賞三軍。

  對侄子李承道和李長恭都極為喜愛,賞賜寶馬和寶刀。

  不過李元徽看到三哥的狀態之後,卻有些擔憂,好像身體不大好的樣子。

  問過之後才知道,三哥最近一年半載沉迷造人運動這也沒法勸啊。

  李三郎之所以沉迷造人,無非是看自己的剩下這兩個兒子,一個病秧子,一個木頭。沒一個成器的。

  就算已經不抱希望能把皇位傳給兒子了,但看著三家,大哥二哥還有老四家這些大侄子,一個個精明能幹,尤其是大哥家的老四和四弟家的老二,這縱橫沙場建功立業的,他能不心急?

  偏偏日夜操勞,還沒有動靜。因此丹藥也吃了不少,原本龍精虎猛的身體現在看著腳步就有些虛浮。

  但皇帝沉迷女色也是為了開枝散葉,又不影響正常工作,大臣能怎麼勸?

  就算是頭鐵的新任諫議大夫魏徵也是只能旁敲側擊,勸皇帝保重身體。

  當然,李三郎沉迷於此,除了想要再生幾個兒子之外,另外的原因還是跟長子沒了有關係,失去許多動力,沒有合格的接班人,所以他把國事和對外征戰都給齊王負責,將來皇位肯定也是給齊王的,他很理智,不會為了皇位傳給不成器的兒子跟兄弟撕破臉而造成大唐內亂。

  但你讓他繼續奮鬥也沒那心氣了,索性就有些倦怠,反正將來都是你的,活也你干吧。

  以至於李四都沒法勸他。勸他養生?

  李三郎在晉陽停留了半個月,又帶著人上北邊巡邊去了,打算繞道朔州,再去涼州,從涼州回到關隴。

  李元徽送他到馬邑,就返回晉陽了。但是派遣李承道和李長恭兩人率領騎兵護衛。

  因為李三郎從長安走的時候就帶了兩千騎兵,可謂是輕車簡從。去朔州他也沒打算帶太多人,但李元徽卻執意給他加派人手。

  李三郎嘴上雖然不以為意,但心裡還是很感念兄弟這番好意的。

  父母和兩個嫡親兄長過世,髮妻和長子也過世了,最親近的家人也就是長姐和四弟了。

  並且因為自己家剩下這倆兒子實在不成器,因為李三郎對兩個侄子也是越發的喜歡。讓他們隨行左右,一路上還偶爾考校,考校完了還給他們談了談自己處理軍政要務的心得體會。

  這一行,足足走了三個多月。

  等到前腳李三郎剛回到長安,幾日後唐軍就再度出兵了,十五萬唐軍出滏口、井陘直取鄴城,另有關中諸州出兵六萬,從黎陽渡河,進圍鄴城。

  漢軍對此也算是有所準備,加固了鄴城的城防,並且囤聚了大量的糧草和軍資。

  劉玄機本人去了信都,而將鄴城留給了韋孝矩把守。

  鄴城是大城,守軍也足有兩萬餘,圍城的唐軍則有二十萬之多,李元徽命人打造了大量的攻城器械,其中包括雲梯、井闌、發石機、床弩.

  在圍城的第一個月,李元徽嘗試了多種方法攻城,但都被韋孝矩一一化解。

  先是採用最為傳統的方法,負土填壕,蟻附攀城。城外的壕溝是填平了,等到開始爬城牆的時候,唐軍就開始出現大量傷亡。連續日猛攻十日,傷亡萬餘人。

  李元徽於是開始尋求別的攻城之法,挖地道也試過了,耗時耗力,結果完全不頂用。

  有人提出建議,可以決漳水灌城,被李元徽否決了

  等到第二個月開始,唐軍除了日常用投石機、床弩轟炸城頭以外,已經不再衝擊城牆了。

  韋孝矩見狀反而心生憂慮,因為一統天下的大唐並不懼怕消耗戰。

  韋孝矩跟劉玄機所獻之策乃是利用鄴城消耗唐軍銳氣和兵力,劉玄機則率領發兩州之兵,伺機而動。

  而大唐初時攻城不順之後,立即不再攻城而選擇圍城的根本原因,是李元徽想起了一個人。


  唱罷陰山《敕勒歌》,英雄涕淚老來多。生持魏武朝天笏,死授條侯殺賊戈。

  六鎮華夷傳露布,九龍風雨聚漳河。祇今尚有清流月,曾照高王萬馬過。

  這是袁枚寫的《過鄴下吊高神武》。他現在帶著大軍圍著的地方就是鄴城,不遠處的那條河,就是漳河。

  高王怎麼沒得?不就是打玉璧沒打下來,損兵折將自己氣死了。

  所以李元徽看著漳河水不禁打了個寒顫,他的封號是齊王,似乎是冥冥之中跟歷史上北齊有所關聯。

  如果他也上頭了,不顧一切的強攻鄴城,會不會步高王后塵?極有可能。

  所以李元徽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而是安撫士卒,整肅軍隊,準備長久的圍城。

  北漢車騎大將軍、侍中、周國公韋孝矩,作為鄴城留守很擅長防守,所以攻城十餘日唐軍除了損兵折將以外就只填平了壕溝。

  要是接著強攻,士氣和軍力受損,漢軍集合幽州和冀州兵力進行反攻,這仗可就不好打了。

  因此李元徽迅速調整了心態,咱還不打了,接著圍城。

  現在圍了北漢鄴城,漢軍來不來援兵?大唐兵力充足完全可以分掃平魏郡、趙郡、以及黃河沿岸。李元徽就不相信,劉玄機坐得住。

  你想讓用堅城來消耗我的士氣來一波反殺,我還想圍城打援呢。

  來,進入到傳統環節,看誰耗得起。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