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嘴巴被養叼了
第57章 嘴巴被養叼了
在生產隊干集體活的時候,真真正正積極乾的人只是少數,大部分人都是在磨洋工,所以一年到頭有做不完的工,而真正的收穫卻又沒有多少。
而在分田單幹後,就徹底不一樣了。
比如現在,因為村裡的田都插上了秧,大部分村民就閒了下來,不像以前仍然要幹這干那的,一天都閒不下來。
當然,這個閒,不是後世那種無所事事,一些雜七雜八的活還是有的,但這個不用全家齊上陣了。
這閒下來的人多了,來幫鄧世榮蓋房子的人自然也就多了。
於是,鄧世榮家的新房子便一天一個樣,進度大大的超出了預期。
同樣的,鄧世榮系統空間裡的肉食以及家裡的大米,也以極快的速度消耗著。
在進入農曆八月之後,家裡的大米率先被清空,畢竟每天幾十人開飯,生產隊分下來的那點糧食,肯定是撐不了多久的。
現在的大米價格並不高,國家牌價是19元一公斤,平均下來不到一毛錢一斤。
但這玩意是要糧票的,所以對於鄧世榮來說再便宜都沒用,他要買大米也只能到集市去買,而現在大米的集市價格,比國家牌價差不多翻了一倍,需要一毛八一斤。
十斤一塊八,一百斤就是十八塊。
每天幾十人開飯,一百斤米根本就扛不了幾天。
還有就是系統空間裡的肉食,雖然鄧世榮已經是一省再省,用魚、蝦、黃鱔、田雞、田螺等東西來彌補肉食的不足,但每天的消耗還是不少,在臨近中秋節的時候,之前積攢下來的幾百斤肉食便全部消耗完畢。
包括前幾天鄧世榮安排女方來鄧昌旺家看家門得到的那十一條五味,也都全部搭了進去。
好在,到了這個時候,新房子不僅把青磚牆砌好了,就連房梁也都全部弄好,只需要把屋頂的瓦鋪設好,房子的主體就算是完成了,接下來就可以進入裝修階段了。
之前七月十四的時候,鄧允泰忙著跟鄧允貴拉貨去北海賣,所以沒能留下家裡過節,而現在到了中秋節,結果又碰到缸瓦廠燒窯,鄧允泰又沒辦法待在家跟父親和弟弟妹妹們一起過節。
月餅在很早以前就出現了,但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卻是到了明朝才出現,這在《酌中志》、《宛署雜記》、《帝京景物略》等史料里都有記載。
那麼為什麼明朝中秋節突然就有了吃月餅的習俗呢?
對此民間傳說紛壇,不過流行最廣的一種說法是和元末明初時老百姓奮勇抵抗蒙古人的統治有關,雖然細節有很多版本,但大致意思是一樣的。
總的來說就是元朝末年,蒙古人統治殘暴,百姓民不聊生,紛紛起義,策動者做了圓形的餡餅做信物,內藏「八月十五殺韃子」的紙條,分發到各家各戶,相約在八月十五那天起義。
最終起義勝利,明朝建立,月餅便作為勝利的見證成為了中秋節的習俗。
不過,這一說法在正史里卻找不到記載的,只是民間傳說而已,真偽難辨。
如今大家生活困難,自然沒有那個條件買月餅或做月餅吃,所以中秋節吃月餅,在那耶村是不存在的。
當然,中秋節畢竟是我國傳統節日,大家就是再困難也要過節,沒有月餅就用其他東西替代。
於是,在那耶村以及附近的幾條村,就有了八月十五龍豆腐(就是磨豆腐的意思)的習俗,這一習俗一直保持到九十年代,大家的生活條件慢慢變好,吃得起月餅了,才逐漸被放棄。
那耶村就只有一個石磨,擺放在阿祖公廳門口,大家都知道今天龍豆腐的人特別多,所以都是提前泡好黃豆,然後天還沒亮就到石磨前排隊。
現在的豆腐並不貴,起碼對於鄧世榮來說並不貴,買上幾毛錢就全家都吃不完了,根本沒必要親自去磨豆漿回來做。
可現在家家戶戶都自己動手做,要是自家不做直接用錢買,或者用黃豆去兌換,那就少了點過節氛圍,所以大女兒和小女兒忙上忙下的,鄧世榮也沒有去阻止。
下午,整個那耶村的上空都飄蕩著豆腐的清香,有條件的人家在滾豆腐的時候還添加了一點粉絲,那味道對於這個年代的人來說真的不亞於吃山珍海味。
鄧世榮家便吃上了粉絲滾豆腐。
鄧允珠吃著吃著,總感覺有些不對勁,不由得說道:「爸,這粉絲滾豆腐,我怎麼感覺沒有去年八月十五做的好吃,是不是今天的豆腐沒做好啊?」
鄧允嵩把嘴裡的飯菜咽下,說道:「我剛剛也想說了,今天的粉絲滾豆腐,好像是沒有去年八月十五做的好吃。」
鄧允華與鄧允恆也跟著點頭,他們也同樣有這樣的感覺。
鄧世榮笑道:「不是今天的粉絲滾豆腐沒有去年八月十五做的好吃,相反味道還更加好,你們覺得比不上去年,那是因為你們這段時間的伙食太好了,你們想想以前讓伱們饞得流口水的肉,現在就算擺在你們面前,是不是也吃不下多少了?」
幾個兒女聞言恍然大悟。
鄧允嵩感慨道:「還真是這樣,以前一大海碗的豬肉,要是能放開吃的話,我一個人就能輕鬆搞定,現在再給我一大海碗的豬肉,我恐怕連半碗都吃不下了。」
鄧允珠點頭道:「爸不說我一時還真想不到,看來是我們的嘴巴被養叼了!」
鄧允珍也深有同感,自從父親和允貴哥把大隊的缸瓦窯承包出來後,家裡的伙食標準就來了個大變樣,以前一個月就吃那麼一次或兩次豬肉,每次都是有數的三五塊而已。
而現在,說豬肉吃到膩或許有些誇張,但天天都有肉吃,且不再限一人多少塊,這其中的差別真的太大了!
她都有些擔心,要是以後找的婆家,如果家庭條件不好的話,伙食標準又降到跟自家以前一樣,那這日子可怎麼過哦?
鄧世榮笑著說道:「現在家裡正在蓋房子,花銷比較大,因此翻來覆去的就吃這幾樣菜,等房子蓋好,家裡壓力沒有這麼大的時候,我再給你們幾兄弟弄其他好吃的,保證你們會喜歡的。」
幾個兒女聞言都是眼中一亮。
對於父親的廚藝,他們沒有不服的,而父親口中的好吃的,那肯定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他們心中都不由得充滿了期待。
(本章完)
在生產隊干集體活的時候,真真正正積極乾的人只是少數,大部分人都是在磨洋工,所以一年到頭有做不完的工,而真正的收穫卻又沒有多少。
而在分田單幹後,就徹底不一樣了。
比如現在,因為村裡的田都插上了秧,大部分村民就閒了下來,不像以前仍然要幹這干那的,一天都閒不下來。
當然,這個閒,不是後世那種無所事事,一些雜七雜八的活還是有的,但這個不用全家齊上陣了。
這閒下來的人多了,來幫鄧世榮蓋房子的人自然也就多了。
於是,鄧世榮家的新房子便一天一個樣,進度大大的超出了預期。
同樣的,鄧世榮系統空間裡的肉食以及家裡的大米,也以極快的速度消耗著。
在進入農曆八月之後,家裡的大米率先被清空,畢竟每天幾十人開飯,生產隊分下來的那點糧食,肯定是撐不了多久的。
現在的大米價格並不高,國家牌價是19元一公斤,平均下來不到一毛錢一斤。
但這玩意是要糧票的,所以對於鄧世榮來說再便宜都沒用,他要買大米也只能到集市去買,而現在大米的集市價格,比國家牌價差不多翻了一倍,需要一毛八一斤。
十斤一塊八,一百斤就是十八塊。
每天幾十人開飯,一百斤米根本就扛不了幾天。
還有就是系統空間裡的肉食,雖然鄧世榮已經是一省再省,用魚、蝦、黃鱔、田雞、田螺等東西來彌補肉食的不足,但每天的消耗還是不少,在臨近中秋節的時候,之前積攢下來的幾百斤肉食便全部消耗完畢。
包括前幾天鄧世榮安排女方來鄧昌旺家看家門得到的那十一條五味,也都全部搭了進去。
好在,到了這個時候,新房子不僅把青磚牆砌好了,就連房梁也都全部弄好,只需要把屋頂的瓦鋪設好,房子的主體就算是完成了,接下來就可以進入裝修階段了。
之前七月十四的時候,鄧允泰忙著跟鄧允貴拉貨去北海賣,所以沒能留下家裡過節,而現在到了中秋節,結果又碰到缸瓦廠燒窯,鄧允泰又沒辦法待在家跟父親和弟弟妹妹們一起過節。
月餅在很早以前就出現了,但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卻是到了明朝才出現,這在《酌中志》、《宛署雜記》、《帝京景物略》等史料里都有記載。
那麼為什麼明朝中秋節突然就有了吃月餅的習俗呢?
對此民間傳說紛壇,不過流行最廣的一種說法是和元末明初時老百姓奮勇抵抗蒙古人的統治有關,雖然細節有很多版本,但大致意思是一樣的。
總的來說就是元朝末年,蒙古人統治殘暴,百姓民不聊生,紛紛起義,策動者做了圓形的餡餅做信物,內藏「八月十五殺韃子」的紙條,分發到各家各戶,相約在八月十五那天起義。
最終起義勝利,明朝建立,月餅便作為勝利的見證成為了中秋節的習俗。
不過,這一說法在正史里卻找不到記載的,只是民間傳說而已,真偽難辨。
如今大家生活困難,自然沒有那個條件買月餅或做月餅吃,所以中秋節吃月餅,在那耶村是不存在的。
當然,中秋節畢竟是我國傳統節日,大家就是再困難也要過節,沒有月餅就用其他東西替代。
於是,在那耶村以及附近的幾條村,就有了八月十五龍豆腐(就是磨豆腐的意思)的習俗,這一習俗一直保持到九十年代,大家的生活條件慢慢變好,吃得起月餅了,才逐漸被放棄。
那耶村就只有一個石磨,擺放在阿祖公廳門口,大家都知道今天龍豆腐的人特別多,所以都是提前泡好黃豆,然後天還沒亮就到石磨前排隊。
現在的豆腐並不貴,起碼對於鄧世榮來說並不貴,買上幾毛錢就全家都吃不完了,根本沒必要親自去磨豆漿回來做。
可現在家家戶戶都自己動手做,要是自家不做直接用錢買,或者用黃豆去兌換,那就少了點過節氛圍,所以大女兒和小女兒忙上忙下的,鄧世榮也沒有去阻止。
下午,整個那耶村的上空都飄蕩著豆腐的清香,有條件的人家在滾豆腐的時候還添加了一點粉絲,那味道對於這個年代的人來說真的不亞於吃山珍海味。
鄧世榮家便吃上了粉絲滾豆腐。
鄧允珠吃著吃著,總感覺有些不對勁,不由得說道:「爸,這粉絲滾豆腐,我怎麼感覺沒有去年八月十五做的好吃,是不是今天的豆腐沒做好啊?」
鄧允嵩把嘴裡的飯菜咽下,說道:「我剛剛也想說了,今天的粉絲滾豆腐,好像是沒有去年八月十五做的好吃。」
鄧允華與鄧允恆也跟著點頭,他們也同樣有這樣的感覺。
鄧世榮笑道:「不是今天的粉絲滾豆腐沒有去年八月十五做的好吃,相反味道還更加好,你們覺得比不上去年,那是因為你們這段時間的伙食太好了,你們想想以前讓伱們饞得流口水的肉,現在就算擺在你們面前,是不是也吃不下多少了?」
幾個兒女聞言恍然大悟。
鄧允嵩感慨道:「還真是這樣,以前一大海碗的豬肉,要是能放開吃的話,我一個人就能輕鬆搞定,現在再給我一大海碗的豬肉,我恐怕連半碗都吃不下了。」
鄧允珠點頭道:「爸不說我一時還真想不到,看來是我們的嘴巴被養叼了!」
鄧允珍也深有同感,自從父親和允貴哥把大隊的缸瓦窯承包出來後,家裡的伙食標準就來了個大變樣,以前一個月就吃那麼一次或兩次豬肉,每次都是有數的三五塊而已。
而現在,說豬肉吃到膩或許有些誇張,但天天都有肉吃,且不再限一人多少塊,這其中的差別真的太大了!
她都有些擔心,要是以後找的婆家,如果家庭條件不好的話,伙食標準又降到跟自家以前一樣,那這日子可怎麼過哦?
鄧世榮笑著說道:「現在家裡正在蓋房子,花銷比較大,因此翻來覆去的就吃這幾樣菜,等房子蓋好,家裡壓力沒有這麼大的時候,我再給你們幾兄弟弄其他好吃的,保證你們會喜歡的。」
幾個兒女聞言都是眼中一亮。
對於父親的廚藝,他們沒有不服的,而父親口中的好吃的,那肯定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他們心中都不由得充滿了期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