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代替上朝
歲月如梭,轉瞬之間,又是一個月的光陰荏苒而過。
梁青雲閉門不出,深居簡出,安心養胎,而李安則戴著人皮面具,日復一日地為她分憂解難,操持著繁雜的朝政。
夏季的豐收如期而至,糧稅與商稅紛至沓來,連綿不絕地匯入京城的國庫。
南方雖遠,但得益於早熟的季節,其稅賦的上繳並未拖後腳。
這一切使那原本捉襟見肘的國庫稍得喘息。
然而李安深知,儘管擠壓出了各部門的開支,現有的糧食和庫銀,不過是勉強維繫國用。
他心中有著宏偉的構想,夢想在京郊水旁建立一座大型船廠,以研製巨型的遠洋商船和戰艦。
但這一提議,卻遭到了林休徐等眾大臣的一致反對。
那巨額的花費——船廠建設初步預算便需千萬貫之巨,年度維護更是數百萬,哪是短時內可以承受之重。
李安雖反覆闡述船舶的長遠利益,諸臣雖理解其中益處,卻仍舊堅決拒絕這項耗資巨大的計劃。李安也曾考慮過強行推動,但終究他明白,以目前的國家財政狀況,建造船廠實在是負擔過重。
錢財,始終是建設的瓶頸。
國家雖掌控著銅礦,可以鑄造更多銅幣以填補國庫之需,但李安身為一位現代人穿越而來,如何不知濫鑄銅幣將引發通貨膨脹,傾覆大梁經濟之基,令蒼生怨聲載道,江山社稷動搖?
在太師椅上,李安神色木然,心中波濤起伏。
林休徐則汗流浹背,他之所以敢於曲意拂逆君意,實因國計民生之需迫切,財政之緊,如同勒緊了腰帶而仍覺不足。
李安在工部麾下新立機關司,於京郊山腹之中開闢研究基地,動用民夫數萬,物資費用更是不計其數。
李安還在全國各地搜羅異人奇士,每月耗資數十萬貫,投入其中。
這僅僅是初期的開銷,隨著機關司的壯大,人員的增多,各種消費如滾雪球般膨脹,林休徐對此感到壓力山大。
機關司乃李安特設於郭有志等人,研發新式兵器、器材之地,其耗金如焚,無異於擲金如土。
這一切,無不映照出李安對國家未來的雄心壯志與現實財政的骨感對比,兩者間的落差,令他在內心深處感到無限的憂慮與沉重。
天下已歸於寧,中原之亂終於平息。僅有數支衛軍在四處追剿著散亂的餘孽。大梁帝國的中央精兵,紛紛踏入遼東之境。國之用兵,接連不斷,林休徐心知肚明,國庫若空,一旦有失,禍患無窮。
是日,李安御書房,內閣百官齊聚,他們共議國事。
林休徐面帶討好之笑,言道:「陛下,屬下以為,船舶廠之事,並非不可為。唯當來年農稅減免復原後,國庫自當寬裕。」
趙青如急切補充:「降稅本為慰民心,若政令僅施行一載即止,民心反傾,朝廷何以服眾?」
孫鐵生久默後起身,言辭嚴肅:「糧商之輩,不耕而食,以資本驅利,囤積居奇,亂我天下。然彼等日漸富態,奢侈糜爛,與辛勤耕者天壤之別。眾糧商,納稅有限,貢獻國庫不過寥寥數額。然臣私下勘查,其年交易額至少三千萬貫,巨流如此,國家僅得微薄之利,真乃荒謬至極。臣主張,當從其交易中抽十之一,三千萬貫稅收,乃公道之舉。」
三千萬貫!
眾人皆驚,此數額足以彌補減稅之損,且糧商易於御,比之農戶更為馴服。
尤其在皇上近月對糧商屢施政策、嚴加打壓之下,糧商對朝廷已生畏敬。
李安心知,只要嚴查,必無人敢大肆逃稅。
眾大臣內心動搖,紛紛獻策。
商賈素被士大夫所鄙,自商身上徵稅,無人心存芥蒂。
他們非議是否,而直接商議如何實施,確保無漏。
穿越而來的李安,雖懂商人之於社會亦不可或缺,好商能流通貨物,使國家資源廣袤,同時為朝廷增稅演繹,然心中明白,此舉實為不得已之策。
在如今的大梁帝國,商賈們的貪婪已令李安難掩不悅。
他們雖在財富匯聚中添了市井流通之繁榮,卻對帝國的賦稅不甚上心,致使重稅之負仍舊壓在了寒門疲農之肩。
那些金庫空虛的日子,讓李安有意在商稅上動刀,正值此時,不受寵的孫鐵生卻意外地主動深入糧商稅收之紛,提出反思,讓李安不禁發出會心的笑聲:「壽國公,如今何以肯與朕言談?」
回想前半月,李安揭開王遠陽一案的真兇之後,雖然明知是衛錚所為,卻找了個借屍還魂的罪人,令他在鬧市受刑。
孫鐵生欲帶妻女哭訴,李安卻不為所動,一則以病假之由,一則稱纏身政務,使得孫鐵生在眾多官員的屢次說和下,無奈吞下這苦果。
自那以後的半月,孫鐵生雖常出席朝會,卻沉默不語,對李安的詢問亦是充耳不聞。
李安近來修身養性,心知對孫鐵生亦有虧待,故不與計較,反而覺得孫鐵生此舉,猶如童子般鬧脾氣,竟帶些讓人忍俊不禁。
孫鐵生終於開口,雖然面無好色,卻是肯與李安對話了:」陛下,老臣有所頓悟。臣子身處朝堂,君意如命,生死聽之。陛下能忍怒善誘,不計前嫌,屢與老臣交談,足見陛下胸襟寬大,明察秋毫。老臣殘存朝中,既是提醒陛下警惕奸邪,亦是即使粉身碎骨也要與奸佞鬥爭到底,決不讓他們敗壞朝紀,禍國殃民。」
言至慷慨之處,孫鐵生情緒激昂,唾沫橫飛。
李安對此只是淡淡一笑,揮手示意不必計較。孫鐵生雖數次令他反感,但畢竟忠誠於大梁多年,不結黨營私,忠心耿耿。除之無益,反思人才各有其用。
孫鐵生接著道:「陛下,除了糧商稅外,其他商業稅種亦須嚴加管理。一旦稅收征管得當,我大梁財政危機自能迎刃而解。然而監管之難,防漏徵收之繁,防稅官腐敗之對策,每一環都是重重難關。」
梁青雲閉門不出,深居簡出,安心養胎,而李安則戴著人皮面具,日復一日地為她分憂解難,操持著繁雜的朝政。
夏季的豐收如期而至,糧稅與商稅紛至沓來,連綿不絕地匯入京城的國庫。
南方雖遠,但得益於早熟的季節,其稅賦的上繳並未拖後腳。
這一切使那原本捉襟見肘的國庫稍得喘息。
然而李安深知,儘管擠壓出了各部門的開支,現有的糧食和庫銀,不過是勉強維繫國用。
他心中有著宏偉的構想,夢想在京郊水旁建立一座大型船廠,以研製巨型的遠洋商船和戰艦。
但這一提議,卻遭到了林休徐等眾大臣的一致反對。
那巨額的花費——船廠建設初步預算便需千萬貫之巨,年度維護更是數百萬,哪是短時內可以承受之重。
李安雖反覆闡述船舶的長遠利益,諸臣雖理解其中益處,卻仍舊堅決拒絕這項耗資巨大的計劃。李安也曾考慮過強行推動,但終究他明白,以目前的國家財政狀況,建造船廠實在是負擔過重。
錢財,始終是建設的瓶頸。
國家雖掌控著銅礦,可以鑄造更多銅幣以填補國庫之需,但李安身為一位現代人穿越而來,如何不知濫鑄銅幣將引發通貨膨脹,傾覆大梁經濟之基,令蒼生怨聲載道,江山社稷動搖?
在太師椅上,李安神色木然,心中波濤起伏。
林休徐則汗流浹背,他之所以敢於曲意拂逆君意,實因國計民生之需迫切,財政之緊,如同勒緊了腰帶而仍覺不足。
李安在工部麾下新立機關司,於京郊山腹之中開闢研究基地,動用民夫數萬,物資費用更是不計其數。
李安還在全國各地搜羅異人奇士,每月耗資數十萬貫,投入其中。
這僅僅是初期的開銷,隨著機關司的壯大,人員的增多,各種消費如滾雪球般膨脹,林休徐對此感到壓力山大。
機關司乃李安特設於郭有志等人,研發新式兵器、器材之地,其耗金如焚,無異於擲金如土。
這一切,無不映照出李安對國家未來的雄心壯志與現實財政的骨感對比,兩者間的落差,令他在內心深處感到無限的憂慮與沉重。
天下已歸於寧,中原之亂終於平息。僅有數支衛軍在四處追剿著散亂的餘孽。大梁帝國的中央精兵,紛紛踏入遼東之境。國之用兵,接連不斷,林休徐心知肚明,國庫若空,一旦有失,禍患無窮。
是日,李安御書房,內閣百官齊聚,他們共議國事。
林休徐面帶討好之笑,言道:「陛下,屬下以為,船舶廠之事,並非不可為。唯當來年農稅減免復原後,國庫自當寬裕。」
趙青如急切補充:「降稅本為慰民心,若政令僅施行一載即止,民心反傾,朝廷何以服眾?」
孫鐵生久默後起身,言辭嚴肅:「糧商之輩,不耕而食,以資本驅利,囤積居奇,亂我天下。然彼等日漸富態,奢侈糜爛,與辛勤耕者天壤之別。眾糧商,納稅有限,貢獻國庫不過寥寥數額。然臣私下勘查,其年交易額至少三千萬貫,巨流如此,國家僅得微薄之利,真乃荒謬至極。臣主張,當從其交易中抽十之一,三千萬貫稅收,乃公道之舉。」
三千萬貫!
眾人皆驚,此數額足以彌補減稅之損,且糧商易於御,比之農戶更為馴服。
尤其在皇上近月對糧商屢施政策、嚴加打壓之下,糧商對朝廷已生畏敬。
李安心知,只要嚴查,必無人敢大肆逃稅。
眾大臣內心動搖,紛紛獻策。
商賈素被士大夫所鄙,自商身上徵稅,無人心存芥蒂。
他們非議是否,而直接商議如何實施,確保無漏。
穿越而來的李安,雖懂商人之於社會亦不可或缺,好商能流通貨物,使國家資源廣袤,同時為朝廷增稅演繹,然心中明白,此舉實為不得已之策。
在如今的大梁帝國,商賈們的貪婪已令李安難掩不悅。
他們雖在財富匯聚中添了市井流通之繁榮,卻對帝國的賦稅不甚上心,致使重稅之負仍舊壓在了寒門疲農之肩。
那些金庫空虛的日子,讓李安有意在商稅上動刀,正值此時,不受寵的孫鐵生卻意外地主動深入糧商稅收之紛,提出反思,讓李安不禁發出會心的笑聲:「壽國公,如今何以肯與朕言談?」
回想前半月,李安揭開王遠陽一案的真兇之後,雖然明知是衛錚所為,卻找了個借屍還魂的罪人,令他在鬧市受刑。
孫鐵生欲帶妻女哭訴,李安卻不為所動,一則以病假之由,一則稱纏身政務,使得孫鐵生在眾多官員的屢次說和下,無奈吞下這苦果。
自那以後的半月,孫鐵生雖常出席朝會,卻沉默不語,對李安的詢問亦是充耳不聞。
李安近來修身養性,心知對孫鐵生亦有虧待,故不與計較,反而覺得孫鐵生此舉,猶如童子般鬧脾氣,竟帶些讓人忍俊不禁。
孫鐵生終於開口,雖然面無好色,卻是肯與李安對話了:」陛下,老臣有所頓悟。臣子身處朝堂,君意如命,生死聽之。陛下能忍怒善誘,不計前嫌,屢與老臣交談,足見陛下胸襟寬大,明察秋毫。老臣殘存朝中,既是提醒陛下警惕奸邪,亦是即使粉身碎骨也要與奸佞鬥爭到底,決不讓他們敗壞朝紀,禍國殃民。」
言至慷慨之處,孫鐵生情緒激昂,唾沫橫飛。
李安對此只是淡淡一笑,揮手示意不必計較。孫鐵生雖數次令他反感,但畢竟忠誠於大梁多年,不結黨營私,忠心耿耿。除之無益,反思人才各有其用。
孫鐵生接著道:「陛下,除了糧商稅外,其他商業稅種亦須嚴加管理。一旦稅收征管得當,我大梁財政危機自能迎刃而解。然而監管之難,防漏徵收之繁,防稅官腐敗之對策,每一環都是重重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