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陸議雄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41章 陸議雄言

  孫策在山陰的殺戮震爆了整個會稽,連帶著周圍的吳郡、丹陽、豫章都炸了開了鍋。

  虞家好歹在慈谿還有主脈,可周家、賀家可都是山陰本地的豪門,在此次災難之中,除了少數幾個不在城內的倖免於難外,其他人幾乎全軍覆沒。

  山陰旁的上虞縣震懾於孫策的狠辣,以及自己的家族子弟,直接開城請降。

  同時,餘姚、句章、鄮縣、鄞縣、剡縣先後開城,一時之間,北會稽望風披靡,無人敢擋孫策之軍。

  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主要還是三個,其二自然是孫策在山陰的大屠殺,徹底嚇壞了其他各縣邑的士族豪強們。

  其二還是因為之前站隊王朗,下的本錢太足了,使得各縣都有些空虛,雖然人力不缺,都能拉出幾千青壯來,但各家能夠充當中低級軍官的部曲卻都消耗一空了。失去了這些人作為中堅,青壯再多也只是牛羊罷了。

  這樣一來,孫策軍無疑又穩住了,別看會稽只有七八個縣邑投降於孫策,可這些縣邑都是北會稽的精華之地。

  就以鄮縣、鄞縣來說,這兩個縣別看名字起的生僻,可他們加在一起就是後世的寧波市。

  如果再加上句章,這三個縣就占據了整個寧波平原,而且這裡的開發歷史可是相當早的,遠有河姆渡文化,後來吳越爭霸這裡是越國的根基之地,一直都是湖廣大規模開發之前的南方重要產糧基地。

  更重要的是,會稽郡六成以上的人口就集中在這七八縣邑之中,可以說孫策已經盡得會稽大半精華了。

  但這並不意味著孫策就轉危為安了,孫策自己很清醒的明白,他其實依舊危如累卵。

  這些縣邑望風而降,只是因為自己內部空虛,以及孫策的血腥屠殺。

  所以孫策勢必要分兵前往這些縣邑駐紮,才能從這些縣邑里源源不斷的抽取資源供應自己的軍隊。

  如今孫策麾下尚有兩萬兩千餘人,傷兵兩千餘,山陰六千餘降兵,再加上上虞開城之後,三千餘上虞降兵。

  這些降兵如果時間足夠的話,也是可以消化吸收的,可如今卻不行。

  這些人里可是有好大一部分就是山陰本地人,孫策剛剛洗了山陰城,這些人對孫策仇恨都來不及,哪裡會心甘情願的為他效力。

  因此,孫策此時也是相當頭疼。

  為此,他不得不分出許多可靠的兵力前往各地駐防,同時承擔看管消化降兵的責任。

  如果不是因為擔心引發不必要的暴亂,孫策甚至想把山陰籍的會稽軍降兵全部坑殺了。

  最終,孫策分出三千人,分別駐紮到上虞、餘姚、句章、鄮縣、鄞縣和剡縣中,同時還把兩千多山陰籍的降兵也分散安排了過去。

  如此一來,算上降兵的話,孫策手裡的兵力已經恢復到了近三萬人,再加上吳景剩餘的六千餘人,甚至可以依託江北三城和征南軍尋機決戰。

  即便有所不敵,也可以撤過錢塘江,依託王朗修築的固陵防線進行防守。

  此時的孫策還不知曉江北三城即將連丟兩城,他舅父吳景的近七千兵力也將會只剩下了不足兩千人。否則他肯定第一時間命令吳景放棄江北三城,放火燒掉城中的存糧,把所有兵力收縮至錢塘江南,根本不會妄想什麼江北決戰了。

  ********

  「劉征南真的是這麼說的?」

  朱桓臉上難得的流露出了驚懼的神情,沒想到劉封居然對吳郡內的情況如此了解,竟連顧雍的動向都仿佛了如指掌。

  那他們吳縣大姓還有多少秘密能保持著?

  朱相臉色自然更加難看,但不得不如實稟報給自己的侄兒:「依我之見,恐怕劉征南對我等的了解比我們想像中還要多的多。」

  朱桓注意到朱相言猶未盡的跡象,有些不悅的催問道:「從父莫非是有什麼話不能說嗎?」

  朱相苦笑搖頭,繼續說道:「我只是覺得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朱桓眉頭一皺:「從父這是何意?」

  朱相繼續苦笑著回答道:「買貨之人,才會是挑剔之人。劉征南對我吳縣大姓如此了解,想必我們對他還是很有幫助的……」

  聽了朱相的話,朱桓沉默了起來,他已經聽懂了自己從父的話。

  什麼幫助只是虛偽的臉上貼金,真正的意思無非就是我們還有價值。


  再結合朱相先前的話,顯然從父是在勸說自己趁著還有價值,下重注投靠劉征南,否則不論是朱家的價值減少甚至是消失了,還是對方找到了更好的替代品,那等待朱家的絕對不是什麼值得一提的好結局。

  「從父之意,我已經盡知。」

  過了良久,朱桓緩緩吐出一口濁氣:「我去見他們,這件事並非我朱家一家之事。四大姓同氣連枝,同盟百年,我們朱家不做背盟之人。」

  其實朱桓說出這話,就隱隱代表了他本人已經打算聽從朱相的意見了,只是朱桓還不想拋棄其他三姓,想要勸說他們一起加注。

  朱相對此自然是十分的贊同,連連點頭,表示了支持,同時提醒道:「若是其他三家有其他想法,那我家可絕對不能猶豫不決。」

  朱桓點點頭:「自當如此。」

  隨即,朱桓立刻讓僕人備車,然後先行前往張家。

  吳縣四大姓雖然關係都很好,但每一代總有變化。

  這一代中,顧家和陸家是為姻親,顧雍又多得陸康照顧,顧陸兩家關係自然要更好一些。而朱桓和張允性情相投,都是重義疏財的個性,自然也會走的更近一些。

  所以朱桓最先找的人就是張允。

  朱桓剛一上門,張允就已經迎了出來。

  「休穆今日怎麼得空,來了我這裡?」

  朱桓下車之後,左右看了看,給了張允一個眼色。

  此時吳縣被圍,徐琨對城中進行了管制,嚴禁城中居民無故行走。

  這律令對朱桓、張允這樣的名士自然不起作用,但此時來往,總歸會有些擔心來自孫軍的監控。

  況且這次過來,談的就是敏感的事情,朱桓自然要更加小心。

  張允當即引朱桓入府,進了密室之後,朱桓將情況托盤而出,張允聽後很是吃驚。

  「劉征南胃口未免太大了些吧?」

  朱桓倒是很理智,搖了搖頭道:「兄長此言差矣,劉征南如今動兵當在五萬以上,此時城外就有兩萬餘眾,南面由拳、烏程也都俱為征南光復。如此大動干戈,每日軍糧兵杖的開支消耗必然是個天文數字。就以城外兩萬眾計,我等所獻之糧,恐只夠其一月所用,更別提劉征南於吳郡徵得一石糧草,勝於徐州轉運兩、三石。」

  說到這裡,朱桓嘆息了一聲:「我之前就擔心所獻過於吝嗇了。」

  之前四大姓商量的時候,朱桓就覺得三萬石糧食太少了,大家又不缺糧,為什麼只給三萬石?

  糧食這個東西,在古代,乃至於近代的浮動是相當誇張的。

  它的定價並非是一成不變的,在糧食充盈的情況下,與糧食短缺的情況下,它的定價天差地別。

  在糧食短缺時,它的最低價就是出價最高卻買不到糧食那個人的所有錢財再多一點。

  可因為古代糟糕的交通環境、商貿的巨大風險,官員的橫徵暴斂,強大的地域排外機制以及龐大的運輸損耗,使得糧食很難真正異地賣出天價。

  吳郡是有糧食,但它的糧食基本是不可能賣到河東去的,而糧食這種東西,大部分都是極難保存的,甚至一年之後即使沒有變質,也變成陳糧了。

  別說眼下軍閥混戰了,就是桓靈時期也辦不到這樣的事情。

  這幾年江東可謂是風調雨順,糧食出產眾多,吳中大姓們根本不缺糧食,因此這些糧食遠遠不如中原乃至邊疆那麼價值巨萬。

  可顧家就是有股子小氣的勁道,覺得三萬糧食已經足夠了,他們並不是要站隊劉封,只是想表明中立罷了。

  顧雍認為只要他們沒有把柄落到劉封的手裡,劉封也不敢過於逼迫他們,江東諸事可還是要看他們的。

  這一點,包括朱桓、張允也是認同的,他們肯多出糧食,多給助力,也只是想把事情做的更加漂亮一些罷了,還真不是怕劉封。

  但現在情況不同了,顧雍為孫策暗中效力的事情已經被劉封所知,劉封手裡肯定已經有顧家的把柄了。

  原本在岸上你自然可以故作姿態,可現在濕身了,再故作姿態可就是找死了。

  朱桓、張允商量之後,立刻找了機會,四家再度聚在了一起商談事情。

  聽到朱桓的話後,饒是顧雍性格沉穩,倜儻有權謀,此時也被這消息給嚇到了。倘若劉封真下死手,把顧雍打進孫策集團,那就是滅了顧家滿門都是事出有因。


  於是,顧雍很快就妥協了,決定聽從朱桓和張允的意見,四家聯手,先出糧食二十萬石,同時可以將城中情報儘量傳遞給劉封。

  「姑父,議以為不妥。」

  就在顧雍、朱桓、張允以為四家商定的時候,從來不多話的陸議卻是突然開口了,而且一開口就是唱了反調。

  顧雍、朱桓、張允三人的目光落到了陸議的身上,他們雖未有明顯的不悅之色,但也給了陸議不小的壓力。

  不過陸議神情依舊鎮定自若,仿佛沒有感受到壓力似的泰然自處。

  顧雍微微皺眉,隨即溫聲問道:「伯言有何高見?不妨盡述一番,也好讓我等查遺補缺。」

  顧雍的話倒是挺客氣的,這也和他溫和的性格有關係。

  一旁的朱桓和張允都已經露出了明顯的不悅之色,實在是因為陸議的年齡有些小了,翻過年也才剛滿十六歲,而且他還差著輩分,是其他三人的晚輩。

  陸議平時幾乎從不發言,凡事都以顧雍馬首是瞻,此刻突然發言,還言出異議,不能不讓其他人懷疑他的能力和用心。

  陸議在得到了顧雍的回應之後,開口說道:「姑父為保我吳中百姓,忍辱負重,為孫賊解惑釋疑,此事本為機密,卻為劉征南所知。如此,事重矣。」

  陸議先強調了,顧雍投效孫策的初衷是好的,是為了大傢伙兒,我陸議不是一個忘恩負義的人,您的委屈和恩情,我認。

  隨即又提醒了大家兩點,第一點是這事情是機密,劉征南卻知道了。

  第二點是,劉征南知道了這事,這事情可就不再是小事了,而是要命的大事了,否則你朱桓會急忙慌張的來找我們商議嗎?

  其實還有一個隱晦的點,那就是從第二點引申出來的,都是要命的大事了,你們還覺得這是蠅頭小利能夠解決得了的嗎?

  在場的都是聰明人,張允仗義疏財之名遍傳江東,顧雍有宰執之才,朱桓更是允文允武。

  陸議話的好壞,有沒有道理,三人還是相當明白的。

  尤其是顧雍,眼睛更是閃過讚許之色,陸議這是在給他說話啊。

  這要命的大事裡,首當其衝的可不就是他顧雍和顧家嗎?

  「伯言所言,甚為有理。」

  顧雍當機立斷,給陸議站台,並且搭架子道:「那依伯言之見,我等該如何去做?」

  「當立功以自贖!」

  陸議的回答斬釘截鐵:「功即在吳縣。」

  陸議的回答相當大膽,這是要密謀獻城啊。

  顧雍三人的反應也是很有意思。

  顧雍是沉思不語,張允是患得患失,而朱桓卻是眼睛一亮,躍躍欲試。

  「姑父,兩位叔父,姑父所犯之事乃是大事,既是大事,則必當以大功贖之。」

  陸議正色道:「況徐琨於城內死守,並無退敵之策,其人不過苟延殘喘,妄圖拖延時日。眼下就連賊首都如此氣短志弱,可見孫賊之勢已頹唐至此,此正是我等奮發建功之時。」

  說到這裡,陸議停頓了一下,繼而說道:「事成,則姑父無憂也,事敗,也能留名青史,好過為征南所誅。」

  「壯哉!」

  陸議言罷,朱桓第一個跳了起來,大聲讚嘆道:「伯言有此雄心壯志,季寧公後繼有人也。」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