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坑殺十八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諸葛亮的聲東擊西計策,毫無疑問取得了奇效。♗🍩 6❾𝐬hùⓧ.𝐜𝐎m 😂😺

  三郡烏桓皆被其迷惑,以為其主要目標是上谷郡的塞內之地,畢竟上郡烏桓大人難樓兵敗,出奔塞外。上谷境內,烏桓正是無主之時。

  此時以常理來看,宋軍大將為了功勳也應該去攻打上谷。

  這些烏桓也是實在沒想到,宋室才建國的第一年,就有如此雄心壯志,打下上谷還不滿足,竟然欲一舉收復幽州之半,從上谷至漁陽,從右北平到遼西,皆在其野心之內。

  所以在田豫向西大張旗鼓進軍的同時,所有胡人都沒有注意到諸葛亮、張遼等將領已經率軍兩萬,偃旗息鼓向著數百里外的烏桓王庭發起了奇襲。

  諸葛亮只略施謀略,就使得他的進軍取得了跟曹操一樣出奇不意的結果。

  在河北名士田疇的引領下,進軍兵臨塞口,出濱海道,過碣石,進攻柳城。

  田疇,這是典型的幽州豪傑,地方名士。

  他因為之前曾為劉虞效力,結果被公孫瓚所囚禁,後得其他人勸說,方才被釋放北歸。

  田疇乃率舉宗族他附從數百人,掃地而盟曰:「此仇不報,吾不可以立於世!」

  隨即進入徐無山中,營造一塊地勢深遠,又適宜耕種的土地,以養父母。附近百姓歸之者五千餘戶。

  於是他對歸附者約法言:「今來在此,非苟安而已,將圖大事,復怨雪恥。竊恐未得其志,而輕薄之徒自相侵侮,偷快一時,無深計遠慮。」

  於是跟歸附者約束相殺傷、犯盜、諍訟之法,法重者至死,其次抵罪,二十餘條。

  又制為婚姻嫁娶之禮,興舉學校講授之業,班行其眾,眾皆便之,至道不拾遺。

  北邊翕然服其威信,烏丸、鮮卑並各遣譯使致貢遺,田疇悉納之。

  烏桓、鮮卑甚至要對田疇這種擁眾五千餘戶的割據勢力遣使、納貢,就可知其對漢家之畏服。

  此前袁紹、袁尚等都曾遣使節,攜將軍印綬召其為助,皆被其拒絕。

  而隨著宋室對天下一統,還未來得及對他進行招納,他卻主動率五百族中少年,請為朝廷先鋒。

  諸葛亮亦是對其讚譽有加,言其:「避難於無終山,北拒盧龍,南守要害,清靜隱約,耕而後食,人民化從,咸共資奉。王旅出塞,塗由山中九百餘里,疇帥兵五百,啟導山谷,功勞甚大。」

  而之所以如此盛讚,也是因為宋軍出塞,也遇到跟曹軍一樣的問題,塞外降雨,山谷阻塞。

  沒辦法,宋軍四月出塞,肯定會遇到夏季季風帶來的降水。

  絳水對宋軍而言,本來不是什麼大事,大不了走平虜、泉州兩渠,宋軍一直比較重視水師。

  有著夏季趁雨水暴漲,而乘船進軍的傳統。

  可問題是這次降水正好不多不少,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

  大軍行進至盧龍塞,草原外面就已經無復道路,泥濘不已。

  其實這也能看出,漢室對邊疆失控,盧龍塞本是漢室邊疆,是軍事重鎮。

  卻因年久失修,道路斷絕,大軍開拔往此地就艱難非常,如同深入絕境,蹈足異域。

  而田疇也是趁大軍在盧龍要塞休整之際,找到了諸葛亮,說道:「將軍,今朝廷新力,雖威震天下,然胡恃其遠,必不設備,因其無備,卒然擊之,可破滅也。尤其如今方暑夏,道路不通,為難久矣,胡必以為我等且俟秋冬,乃復進軍。」

  「然此間尚有微徑可從可行。舊北平郡治在平岡,道出盧龍,達於柳城。自建武以來,陷壞斷絕,垂二百載。今虜將以大軍當由無終,不得進而退,懈弛無備。若嘿回軍,從盧龍口越白檀之險,出空虛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備,蹋頓可不戰而禽也。」

  諸葛亮和張遼對視一眼,都對這個大膽的計劃略感震驚。

  可又同時以為,此計可行也。

  最關鍵的便在於,此戰大軍出盧龍塞後,將離開中原疆界,進入灤河上谷,在這片艱難的地區進軍五百餘里,在平岡轉而東向,穿越鮮卑的牧地,再次進入漢家邊境的山脈。

  這意味著大軍將對蹋頓的營壘完成了包抄,榻頓一旦戰敗,連逃都無處可逃!

  對於中原大軍而言,最難的永遠是行軍,至於抵達戰場,打不打得贏這個問題,軍中諸將都不怎麼擔憂。


  此戰,宋軍可是出動了兩萬餘精銳步騎!

  烏桓王庭雖然可能有二十餘萬人,可能夠出動的精銳騎兵不會超過五萬騎。

  即便是這些精銳騎兵,大部分也是徵召的牧民,組成的控弦之士。

  中原精銳玄甲騎兵,一次突擊就能打得其潰敗四散。

  真正驍勇善戰,披甲壯勇的部族武士,不會超過幾千人。

  當漢家精銳,可以把部隊順利投送到他們的戰場周圍時,他們只有戰敗一個可能性。

  所以待田疇離開之後,張遼便對諸葛亮問道:「此戰我等出奇不意,以護烏桓校尉部大張旗鼓,吸引敵注意,而主力繞鮮卑牧場,襲烏桓之後,破之必也。只是將軍可想好對烏桓如何安排了?」

  諸葛亮眉頭緊蹙,握緊了袖中的書信。相同的書信,他相信張遼那裡一定也有一份!

  他是太子少傅,雖然也是宋庭重臣,可已經被打上了太子一系的標籤。

  真正受天子掌控和調度的嫡系其實是張遼、趙雲這種還未站隊的大將。

  不然天子也不會直接指定他二人在軍中擔任副將。

  因而對張遼詢問,諸葛亮沉默了片刻,點頭說道:「已經有了明確規劃。」

  張遼滿意的點頭,說道:「如此便好,烏桓若不能妥善安置,久而必為禍亂。將軍早些休息吧,我等明日還要繼續進軍。」

  而宋軍有了明確的規劃路線,乃立即起程,九百里行軍,或許對曹操而言,是一件值得非常誇讚的盛舉。

  但對任何大一統的中原王朝而言,都不過是對外尋常的一場戰事罷了。

  此戰,張遼為先鋒,親逾山嶺,為士卒先,露頭袒膊,晝夜不息,行近千里,唯食肉飲水,壯氣彌厲。

  只用了半旬,大軍便從盧龍塞出灤河上谷,然後東進鮮卑草場,收復右北平在塞外數百里的郡治故地平岡縣縣邑,然後繼續向東,直差遼西郡如今的郡治陽樂縣。

  陽樂就在遼西郡的最東邊了,向東就是遼東屬國以及遼東郡。

  因而烏桓王庭所在的柳城,其實還在陽樂西面幾十里的地方。

  而宋軍大軍收復平岡之後,行蹤就再也隱藏不住了!

  因為平岡距離柳城實在是太近了,只剩下兩百多里的距離。

  等烏桓信使把軍情傳遞給烏桓王庭,此時烏桓已經走不掉了。

  因為信使在急報的同時,宋軍也在疾速進軍。

  等榻頓收到消息,宋軍前鋒距離他們的路程已經不足百里。

  漢里相對後世更小,不足百里,也就是後世幾十里的距離。

  交通便利的情況下,這也就是後世在市區生活的孩子,去郊區、農村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家裡的路程。

  開車無需一個小時即達。因而烏桓如果不加抵抗,倉促後退,宋軍鐵騎肆無忌憚的追殺,幾個時辰就能出現在他們逃難的隊列身旁。

  只要宋軍鐵騎一次衝鋒,烏泱泱的遊牧牧民們會瞬間崩潰。

  而更重要的是,要阻止二十萬人撤離,這根本不是一兩天時間就能做到的!

  除了軍隊,沒有任何組織可以把二十萬人,一天之內動員起來,然後轉進幾百里,還能保持穩定。

  別說轉移幾百里了,就是強行要求二十萬人,一天內轉移二十里,這在後世,也是不可能達成的情況。

  所以榻頓在得知宋軍出現在自己西北方向後,立即毫不猶豫的下令:「召集部族勇士,隨我前去抗擊宋軍!」

  榻頓作為烏桓的大單于,可不同於一般人,其驍勇善戰,才略過人,邊長老皆比之冒頓。故此人恃其阻遠,敢受亡命,以雄百蠻。

  自漢末大亂以來,他和周圍部族,從幽州收納了十餘萬逃難的百姓,因而勢力雄厚。

  更是曾經深入插手中原的戰亂,派兵助袁紹擊破了中原能征善戰的諸侯公孫瓚。

  因而他頗為驕其才氣,不怵於與宋軍野戰一場。

  他的親衛也立即策馬狂奔於各個部落之間,總算是在兩日之內,聚集起來三萬騎兵。

  但草原太廣,有些部落也不知道趕羊躲進了那片山谷之中,烏桓人根本無法完全聚集起來。

  烏桓的組織能力實在是太差了,就算是約期會師,他們這種遊牧的生活方式也註定會有大部分人失期,更何況是兩日之內倉促集結起來?


  這三萬人烏泱泱的在榻頓統帥下向西迎擊奇襲而至的宋軍。

  作為宋軍大將的張遼,一眼就看出了敵軍眾而不整,乃對諸葛亮說道:「戰陣之道,在主將善用耳,不在多也。今敵軍草聚,惶怖迎戰,雖兵眾甚盛,然折其勢,挫其氣,可一戰而敗也。」

  諸葛亮乃回道:「可!令全軍作鼓角,舉旗幟,諸軍鼓譟並進,將軍親赴戰陣,陷陣突陳。」

  張遼當即領命,策馬率五千鐵騎而出,橫繼敵眾。

  兩軍大戰於金山之下,凶黨繁重,胡塵喧囂。然張遼身先士卒,奮不顧命,左沖右擊,所向無前。諸軍爭奮,遂致克捷!

  烏桓虜眾大崩,死者被野。宋軍一戰斬首單于榻頓及名王以下二十餘人,收俘虜二十餘萬!

  宋軍駐留在柳城三日有餘,鐵騎四出,一直在尋找附近遊牧部落,凡胡人男女,不論種族,不論鮮卑、烏桓、雜胡皆被匯聚於柳城當中。

  而與此同時,被俘虜的胡人男女都在城北挖土坑,深兩丈余,廣六七里。

  此時胡人還不清楚宋軍要做什麼,但竄逃的諸夏遺民,卻是徹底崩潰,瘋狂而歇斯底里的向著監工的士卒哀求,竭力證明自己是漢民,是流落在這裡的諸夏貴胄,與宋公身上流著相同的鮮血。

  但宋軍面色鐵青,根本無動於衷。除非對方會說漢話或者能寫漢字,否則迎面便是一刀,直接砍翻在深坑當中。

  三日後,就當烏桓的青壯們,雙手挖坑挖的都已經鮮血淋漓,指甲斷裂,血肉暴露在泥濘的沙石中間,污穢且痛苦。只祈求宋軍能看在他們這般恭順、勤懇的效忠下,能夠高抬貴手時,一道幕府中傳來的軍令,讓所有飽含期待的胡人瞬間徹底崩潰,痛哭流涕,哀號遍野!

  「戎狄志態,不與華同,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恐為後患,並坑殺之。」

  於是金山一戰,宋軍盡坑烏桓男女十八萬餘人!

  除了極少數姿容秀麗的女性和九歲以下的孩子,就連部落中的薩滿、巫師、醫師、工匠等都一無所留。

  整個烏桓王庭,可謂是近乎一戰被全部覆滅。

  哪怕是天地間都已經萬籟俱寂,哀嚎聲徹底消散於風中,諸葛亮站在柳城城上,看著北方巨大的陷坑,還是心中悸動不已。

  可是他也沒辦法,這個命令是天子親自暗中下達的。

  他諸葛亮只能為天子背負這一切的名聲,他不做,不論是張遼還是趙雲都會拿出密詔,接替他指掌全軍,然後坑殺二十萬烏桓。

  為了太子一系,他只能堅定的執行君令,將烏桓男女老少,近乎坑殺殆盡。

  這是天子的意志!

  沒錯,相較於緩慢融合,邊疆禍患不斷的處理方式,孫策覺得這種盡坑殺之的結果,無疑是更快速直接。

  而且孫策也不覺得這會有辱宋室聲名,真有人異議,那一定是因為宋室殺的不夠果決,不夠狠辣。

  薛仁貴三箭定天山,然後盡坑降軍十餘萬人。

  誰聽說過,有任何人對薛仁貴有過任何非議?

  反倒是盛讚他「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並且九姓鐵勒自此衰弱,不復更為邊患。

  宋軍這一戰盡坑烏桓,自此漢疆之內,再無烏桓胡塵,漢民將重新遍布幽州之地。(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