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劉備入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就在宋軍都對張燕給與厚望的時候,另一件震動天下的大事一朝徹底改變了天下時局。

  確切的說是兩件大事,只是這兩件事發生的地點和時間都太近了,使得天下都將此視為了同一場戰事。

  四月中,擊敗郭援的大漢司空曹操採納了侍中荀攸的建議:「願所過城不下,直去,疾東據朝歌武庫,食黎陽之粟,阻山河之險以令諸侯,雖無滅趙,天下固已定矣。」

  由是曹操親率兩萬餘步騎直接越過河內郡,一舉攻破河北在河內的軍事重鎮朝歌,奪城中武庫,又大軍席捲黎陽,斬趙軍眭元進、呂威璜、王摩等十餘將,盡獲趙軍後勤糧草。

  黎陽是趙軍在兗州一線駐紮的精銳部隊最重要的糧倉,黎陽被曹操所破,兗州數萬趙軍頓時人心惶惶、軍心浮動。

  而呂蒙因此趁機發動猛攻,一舉奪下堅城濮陽,兗州一線趙軍徹底崩潰,趙將張子謙、高蕃等引軍兩萬而降。

  呂蒙行動迅捷,隨即大舉進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破東郡在黃河以北的治所東武陽,幾乎切斷整個兗、豫一帶的趙軍後路。一直固守的審配因此反而有落入了宋軍的包圍之中的風險。

  此時趙軍已經七零八落,審配最後統御的部隊也不會超過三四萬人。

  這本就已經足夠混亂了,但更要命的是,在鄴城的袁紹,徹底驚慌失措,強令審配、高覽、閻柔等將領放棄防線,立即向鄴城回援。

  審配在倉皇之下,極盡全力完成了部署,他主力渡河的倉亭與呂蒙大軍僅一縣之隔,他從陽平撤軍之際,呂蒙也正在東武陽重整軍隊。

  而數萬大軍的撤離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審配又令高覽所部在東阿抵禦孫策所部的追擊。

  只是高覽此時已經是驚弓之鳥,雙方交戰,趙軍失利,於是高覽率部而降。

  孫策當即揮師猛攻審配後軍,趙軍大敗,被斬首上千,蹈河而死者數以千計。

  四月二十一日,宋軍主力終於全部突破黃河防線,向著魏郡繼續開拔。

  宋軍主力從各個方向匯聚,旌旗招展,氣勢如虹,順利攻破魏縣,並迫降館陶守將閻柔。

  此時兗州軍民殺趙將梁岐等人,舉郡縣以歸宋。宋軍從南到北盡收河南、兗州、青州一帶州郡。

  由是張遼率軍從清河、太史慈率軍從巨鹿紛紛向魏郡開拔而來,與孫策主力匯聚。

  不過由於張燕未如軍令進攻趙郡,也就是趙室所謂的京兆尹,使得趙軍京畿之內尚未發生戰亂,得以匯聚趙室殘兵。

  袁紹部將高幹從上黨、審配從兗州、以及部分將領從冀州,紛紛率兵至鄴城匯合,連同袁紹在河北招募的新兵,共約六萬餘人。

  當然此時宋軍尤占據有兵力優勢,僅孫策、呂蒙兩軍匯聚就有五萬餘人,再加上張遼、太史慈、張燕等人率軍而至,宋軍主力規模就不下八萬人。

  此外還有降將閻柔、高覽等部也有合計萬餘人,孫策胸襟十分寬廣,沒有拆解其部隊,允其統帥舊部隨軍征戰。

  匯聚於魏郡、巨鹿一帶的宋軍主力合兵超過十餘萬人。

  此時戰場上已經是局勢非常複雜,有重兵正在整頓營寨,準備徐徐向前,也有精兵迅疾如風,馳援而至。

  這個時候通訊不便的情況就顯露無疑,全靠將領的個人發揮。

  太史慈所部由於在巨鹿南下,距離更近所以三千餘精銳騎兵率先抵達鄴城之下。

  審配所部三萬餘部隊正在撤退往鄴縣城中,太史慈見狀,當即不顧後方主力,振臂一呼:「諸將士,隨我擊賊。」

  他所部三千精騎都是諸葛亮一手帶出來的精銳,雖然以三千鐵騎進攻三萬餘大軍,卻皆無懼色。

  三千鐵騎聲勢浩蕩,氣壯山河,立即向趙軍發起了猛攻。

  面對突襲而至的宋軍,趙軍立即派遣兩千餘騎兵前來阻擊。

  審配親自督三軍列陣於城下,陳於城南,寬十餘里。

  審配從子審榮別統五千餘人,皆綠巾黃襖,號曰大戟士,為全軍之精銳,坐鎮中軍。

  太史慈以其將才,一舉擊潰趙軍兩千餘騎兵。

  三千鐵騎,一戰而破兩千趙騎,無論如何都已經算是剽悍善戰,所向無前。

  鄴城上數萬觀戰的男女無不為之變色。

  但騎兵交戰還是浪費了半個時辰,趙軍步兵主力已經排列開陣勢。


  宋軍鐵騎推鋒而進,陷陣突陳,卻完全無法撼動趙軍方陣。

  尤其審配忠烈慷慨,久習軍旅,雖為士族亦披甲臨陣,其麾下三萬士卒皆河北精兵,燕趙豪傑,為之力戰。

  宋軍與之奮戰,卻數戰不利,鄴中士女,觀者如堵,甚至有人已經下城,靠近護城河一帶觀戰。

  猛攻一個多時辰,宋軍戰事不利,只能暫卻退兵。

  太史慈與副將陸遜整陣,陸遜見城上觀戰者雲集如堵,乃與太史慈諫言道:「事急矣,當以權道破之。請先犯觀者,因其擾而乘之。」

  只是宋軍軍紀嚴明,嚴禁屠戮百姓。

  縱然是太史慈這種大將也難以獨斷此事,不得不與監軍劉曄議定此事。

  劉曄乃道:「事急從權,某與將軍共擔之,亂其可也。」

  三位將領達成一致,宋軍鐵騎遂薄城下,玄甲鐵騎亂箭齊發,城牆上下頓時大囂而走,轉相騰藉,聲如雷霆。

  陸遜於是策馬於陣前,傳聲大呼:「賊敗矣!」

  宋軍眾軍復振,齊力急擊之。

  審配所部遂大敗而走,退入鄴城。

  宋軍主力順勢進圍,遂圍鄴城。

  前鋒將士氣勢如虹,高歌猛進之際,宋軍高層這裡卻沒有普通將校那麼樂觀。

  主要是高層這裡,要考慮的不僅僅是戰場上的局勢。

  孫策親提大軍進駐到魏縣,與趙國國都鄴縣只剩下了幾十里之隔,然後大軍就駐紮於此地了。

  之所以沒有繼續向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提防南方黎陽的曹操。

  此時曹操已經兵進內黃,與宋軍也僅一線之隔,沿清河而上就能直插宋軍如今最重要的後勤之地魏縣。

  <center>

  </center>

  宋軍不得不分兵警惕南方,以免己等全力攻城之際,曹操忽然掩其後,使宋軍十萬大軍在鄴縣城下慘敗而歸。

  這一戰的形勢也揭示了袁紹如今敗落結局的最根本原因。

  他妄自稱帝,導致自己與天下勢力皆離心離德。

  漢室朝廷的公卿本來是有意平衡關東局勢的,不使任何一方諸侯獨大,從而威脅漢室天子的地位。

  如果袁紹沒有稱帝,以曹操的心胸,很有可能摒棄前嫌,跟他組成袁、曹聯軍,在黃河防線共同對抗孫策。

  北方多車騎,南方多步兵,在河南、河北交戰,騎兵的優勢太大了。不弱於赤壁之戰,南方的水軍優勢。

  以漢天子之威名,加上袁、曹兩軍的精兵強將,袁紹正面抗住孫策大軍主力,天子軍隊出南陽,掩其後。

  孫策大軍必然是捉襟見肘,即便不說大敗而歸,至少也能迫使他北伐無疾而終。

  朝廷已經有了跟袁紹結盟之意,可是袁紹妄自稱帝,這使得袁、劉兩家勢必不可共存!

  朝廷哪怕知道袁紹存在,更有利於漢室朝廷的延續,也只能被迫選擇與袁紹為敵,給孫策以號令天下之權,督天下十三州討伐袁紹。

  這是完完全全飲鴆止渴的形勢。

  而結果也是不言而喻,二袁兄弟的稱帝都是旋即使勢力土崩,引得四面來攻。

  更雷同的是,兩方敗的方式都是那麼相似,因為軍中無名將,而導致數次敗於敵軍之手,主力覆滅,從而一蹶不振。

  袁氏兄弟過於注重名士的名望,統軍之人多士人,而少豪傑。

  自然非天下強軍之敵。

  雖說曹操攻擊宋軍的概率不大,可宋軍還是不得不防。

  孫策大軍在魏縣紮營之後,孫策就立即派人向西南探查其軍情。

  很快就有了結果,朱然親自帶著情報向孫策做出匯稟。

  「宋公,據朝廷我方內間而言,曹操已收復河東、河內之地,今兵在內黃,圖謀橫斷河北。」

  「內黃。」孫策嘖嘆一聲:「曹孟德因此地而起,難道能因此地而復振乎?」

  曹操雖然戎馬一生,經歷的大小戰事不計其數,輝煌大勝和悽慘大敗都不計其數。

  但內黃之戰對曹操而言絕對是有非同一般意義的一戰。


  就是從內黃之戰開始,曹操正式走上了漢末割據的舞台,開啟了南征北戰的諸侯生涯。

  當時黑山賊於毒、白繞、眭固等率十多萬人攻打魏郡、東郡,東郡太守王肱不能抵禦。曹操引軍入東郡,在濮陽擊破白繞。袁紹因此表曹操為東郡太守,治所在東武陽。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駐軍頓丘,於毒等人攻打東武陽。諸將建議曹操回軍救援,曹操欲圖趁機襲擊敵軍本屯,對諸將說:「孫臏救趙而攻魏,耿弇欲攻西安而攻臨菑。讓敵軍知道我軍西進而回撤,則東武陽之急自解。如果他們不回,我就能攻破他們的本屯,他們卻必不能拿下東武陽。」於是,曹操引兵西入山,攻打於毒等人的本屯。於毒得知後,放棄攻打東武陽而回軍。曹操於是伏兵與內黃,邀擊眭固,又與匈奴於夫羅交戰,皆大獲全勝。

  而內黃之所以如此重要,正是因為這裡有清河的三條支流交匯還有重要的大湖黃澤,不僅地理形勢險要,還是重要的產糧之地。

  所以朱然也說道:「此不容小覷也。據傳聞趙軍大將張郃已經率軍歸附漢室,如今漢室精兵六萬餘眾,所缺者即糧也。有內黃、黎陽之糧,曹軍未必不能軍勢復振。」

  對此孫策不置可否,在亂世最珍貴的就是精兵,可最不值錢的同樣也是精兵!

  所謂精兵五六萬,那不過是一場鏡花水月罷了。

  劉武周固強也,打的李唐龍興之地都丟了,唐軍名將每戰必敗。

  結果被迫啟用李世民,只數月即平。

  而戰法也很簡單,即堅壁不戰,待其糧儘自潰也。

  曹操就算有六萬大軍,且屢戰屢勝,打的宋軍損兵折將,也難成什麼大勢。

  只要孫策選用一位良將,堅壁拒之,曹操可不戰而自敗也。

  所以孫策說道:「漢室地狹民少,糧草不足,自守有餘,進取不足,若真興六萬之眾而來,乃自縛於我,不勞而擒也!孤所憂者,其是否有其他異動?」

  孫策目前最擔憂的局勢無疑是曹操寫信給袁紹,讓袁紹去帝號,然後重新臣服於漢室。

  這種事,一般中原天子都樂見其成。

  比如南越王趙佗去帝號,重新稱臣。比如唐末的各個藩鎮,稱帝後復降得也數見不鮮,甚至吳越的錢俶向宋朝投降,而因此享受了真真正正的與國同休地位。

  就連漢末當下,劉表、劉焉都有過僭越之舉,建天子節杖,郊祭天地,朝廷都予以容忍。

  如果袁紹去帝號,向漢室稱臣,很難斷言天子會怎麼處置。

  而朱然亦說道:「漢室最令人矚目的異動就是前將軍劉備率軍向漢中進軍,其志不小,甚至得關中諸將支持。」

  孫策稍微意動,問道:「卿言下之意,漢室及關中諸將皆欲略蜀中以解糧草之困?」

  朱然點頭,說道:「內間言朝廷數有此議。曹操初不納,但為謀臣所勸,終用劉備出蜀中。」

  說完,朱然慨嘆道:「宋公,曹操此人胸襟極大,數能摒棄前嫌而用人,若不制之,恐終為我心腹之患。」

  孫策微微頷首,他曹操肯用劉備向蜀中進攻,可見其心胸亦足見其眼界。

  曹操勢力最大的問題無疑就是糧草不足,而蜀中恰恰是當世僅剩的產糧之地,劉璋又怯懦不足以任大事,其基業可奪也。

  不過孫策卻微微一笑,戰略上的被動,戰術上越努力可能造成的失敗就越大。

  所以孫策笑著對朱然說道:「此舉未必對我不利,或許使孤速定天下者,即劉玄德也!」

  對劉備的用兵才能,孫策一向不怎麼認可,他算得上是名將,但很難算絕世名將。

  給他一萬部隊,怕是他很難摧枯拉朽的打下漢中,而且有極大的概率攻蜀不順,陷入僵持。

  尤其是他的班底已經喪失殆盡,孫策想了想說道:「或許孤可以再助劉璋一臂之力。」(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