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孫策的難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新汲一戰,江東軍萬餘精銳步騎與曹軍兩萬餘眾合戰三日,最終以曹軍外將叛變,前後夾擊,而導致曹軍慘敗而歸,被斬首數千人,全軍奔散。

  這一戰的意義不僅僅是擊潰了曹軍在兗、豫一帶的主力,更是徹底打散了曹營的軍心,大量城池望風而降,整個汝南境內,皆改旗易幟,歸順袁、孫聯軍。

  徐晃所部所到之處,紛紛有豪傑引軍投效,待其橫掃右翼,率軍抵達許縣之時,已經收義師、群盜上萬人。

  以兩萬之眾,將許縣的退路徹底截斷,這意味著曹軍前線再無法獲得後方的補給。

  而周瑜、呂蒙、孫策也藉此大勝之威,迅速掃清了整個潁川西部各縣,匯師於許縣城下。

  別看曹仁那兩萬餘人只是一群烏合之眾,甚至包括夏侯惇所部驅市人而戰,戰力不足一提。

  可那也已經是荀彧能動員的潁川、汝南一線全部的青壯了!

  隨著這兩萬人覆滅,荀彧手中再無任何可用之兵,只能拉許縣城內的士吏、工匠、青壯上城,做最後的抵抗。

  這也是必然的,穎、汝兩郡曾數遭摧殘,人口早已不復往日,兩個郡的總人口能有數十萬人就是極限了。

  曹軍數萬主力被破,孫策這裡又匯聚了十萬之眾,可以說整個潁、汝一線都被捲入了烽火狼煙之中,所有青壯都被強征作戰。為了定中原之歸屬,男子當戰,女子當運,已經是既定的事實。

  荀彧就算是有天大的才能,也無法在這種星火燎原的局勢下,憑一己之力守住潁川這片平原腹地。

  不過他也很清楚,指望他自己擊潰孫策大軍主力乃是痴心妄想。

  雖說為了守穎、汝,曹軍也在本地部署了數萬軍隊,但大部分都是青壯、屯卒等烏合之眾。真正的曹軍精銳也就不到萬人。

  曹軍的主力都已經被曹操帶到了黃河一線,對壘袁紹去了。

  他荀彧要做的就只是拖延時間,以待曹操擊破袁紹,然後主力回援南下。

  但當今局勢下,十分巧合的是,他所期待的也正是孫策所期待的!

  因為袁紹此刻給他的壓力和威脅有些過於嚴峻了。

  十餘萬眾兵圍許縣,孫策的心情卻並不輕鬆,他親自帶著部下文武巡營之後,站在一處只有十幾米的高坡上,俯視這一片巨大的聯營。

  聯軍十萬餘人,聯營四十餘里,將許縣圍得水泄不通。

  但其中大部分皆是汝穎一帶的義軍和豪傑部曲。

  他們不僅規模龐大,且士氣高昂,在孫策大軍攻城之前,就主動為大軍填平了城南方向十餘處護城河,每處都不低於數十步,然後又壘土坡於城前,數日之間城外土坡幾乎與城牆等高。

  孫策眉頭緊擰,掃視一圈後,語氣凝重的說道:「袁紹威震河朔,名重天下,人思為報,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為名,豪傑義師,勝兵舉旗者莫不爭赴其庭。這許縣城下,勝兵六七萬,有多少是歸附我江東?又有多少是奔袁紹威名?一旦……」

  一旦後面的事情,孫策沒有再說下去。

  凡同盟作戰,往往因釁而敗,就是因為事業未竟便各懷鬼胎,互相提防。

  所以孫策作為江東之主,南方戰線的主帥,自然不宜先啟兩軍之嫌釁。應該凡我同盟,皆戮力同心,一視同仁。

  可眼下這些舉袁紹旗號的義師、群盜,實在是讓孫策不得不提防。

  如今他們能為袁紹反叛曹操,將來南北戰事再起,他們自然就能為袁氏再反江東。

  豫州是江東付出了巨大的傷亡才打下來的,當然不可能交給袁紹。

  可汝南這袁氏故地,在袁、孫交惡的情況下,著實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危機。

  而不說將來,哪怕眼下,如果袁紹擊敗了曹操,他們蜂擁而起,掀起叛亂,舉郡歸降袁紹,請袁紹任命汝南太守或者豫州刺史,那孫策大軍就不得安了。

  袁紹可以從容整頓局勢,孫策卻不得不引軍到處奔波平叛。

  到時候袁紹將以五州甚至六州之地攻擊孫策手下的荊、揚兩地,再加上一個近乎完全殘破的徐州。

  張紘為謀主,自然要對此有所思慮,當即給出諫言,說道:「私以為,豫州若為將來南北對壘之地,於我江東將極為不利。將軍縱任命一豫州刺史而董督前線,亦難處處生亂。而如今汝南舉旗者不可勝數,將軍又難收其兵權。若袁紹大軍舉於外,群寇叛於內,則豫州非復我等所有。」


  孫策十分認可的點頭,這也是為什麼孫策直接給那些歸附的群盜表奏為關內侯!

  這就是孫策在趁機拉攏人心,並竭力收取其兵權。

  關內侯是沒有封地的,只有秩俸,十餘萬錢的秩俸,孫策還是給得起的。

  而且這些人只有關內侯的爵位,沒有任何官職,也就是有虛爵而無實權,與江東將校有著顯著區別。

  江東的將校若封侯拜將,那封賞都是實權將職,加亭侯起步,比如賀齊是偏將軍,東陵亭侯。呂蒙是討逆將軍,安亭候,這都是大權在握的將軍,將來可能更進一步到鄉侯甚至縣侯、萬戶侯。

  這才是江東將校所追求的,不似那些關內侯基本上爵位就固定在此了,幾乎不可能再獲升遷。

  孫策現在所做的就是,讓江東的這些將校,儘量去整頓願意接受江東印綬的豪傑、義師部隊。

  只是這個過程並不順利,進度十分緩慢。

  就像張紘所言,一旦將來袁、孫兩軍交惡,這些武裝割據的豪強,極有可能立即叛逆,獻城歸於袁紹。

  袁氏的故吏和賓客,以及大量的豪強、俊傑還是認為袁紹名動天下,最有希望混元一統。

  畢竟天下還是庸才居多,不是每個人都能看清局勢。

  所以孫策問道:「若形勢如此,依卿之見,我等當如何治之?」

  張紘立即說道:「將軍兵既至潁川,頻戰皆捷,天下響應,功在朝夕。當此之時,余有上中下三策,今曹操出征,遠在兗州,懸隔千里,南有義師之限,北有袁紹之患,兵糧斷絕,理極艱危。今將軍擁兵出其不意,長驅入兗,直扼其喉。前有袁紹,退無歸路,不過旬朔,齎糧必盡。舉麾一召,其眾自降,不戰而擒。然後以曹操為附庸,間守河南,北據袁紹,此計之上也。」

  聞言,孫策瞬間吸了口涼氣。

  張紘的這個想法,講道理是孫策所從來沒有想過的。

  也是後世人思維的局限。

  他魏武帝能屈居人下,像劉備一樣擔任別人的附庸?

  劉備勢窮力孤的時候,曾經在劉表、劉璋兩人麾下擔任客將,為兩方諸侯抵禦外患。

  但怎麼對待這種雄傑之才也是一個極大的難題,黃權就曾勸劉璋,劉備有驍名,今請到,欲以部曲遇之,則不滿其心,欲以賓客禮待,則一國不容二君。

  最終結果也顯而易見,劉備稍一形勢轉盛,就奪取了益州。

  而孫策若以禮待曹操,他迫於形勢,屈從於江東也不是不可能。畢竟他前期也就只是袁紹的附庸。兗州被呂布所奪,他也曾考慮把家眷、子女都送往鄴城,成為袁紹的部將。要不是程昱力勸,後來爭霸天下也就沒曹操什麼事了。

  所以,如果能夠改變一下後世的固有思維,按張紘這些謀士當下的眼光來看,放寬胸襟,北上迎納曹操,以兗州數郡之地予之,使其為江東藩鎮,一如五代十國的那些諸侯麾下的節度使,這的確是掃平天下的上策!

  合孫策、曹操之力,而共擊袁紹,逐一掃清強敵,最後再治法、削藩,著實為平天下之上策!

  只是孫策一時之間,屬實是難以改變觀念,堂堂魏武帝,有雄才而甚得眾心,更有諸夏侯、曹姓大將,為之死用。恐終不為人下,其謀未可測也。古人有言:「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宜早圖之。

  但張紘所言,的確是給了孫策以極大的啟發。五代十國那些諸侯難道不清楚自己麾下的節度使野心勃勃嗎?不,他們自己就是叛變起家的,實在是太清楚自己麾下那些藩鎮、節度使是什麼德行。可他們依舊能用之,以成大業。待勢力版圖擴大,實力昌盛之後,即便有哪一鎮節度使叛變,最終也不足為道。

  所以擴大版圖,增強實力乃是最堂堂正正的霸業之圖。

  而張紘隨即也說道:「兗州四塞之地,天府之國,雖有曹軍守將,兵敗之下,不足為意。以張邈之才,尚能憑千里之眾,當四戰之地,撫劍顧眄,亦被尊以為人豪。若經城勿攻,兵入陳留,掩其無備,袁紹雖勝曹操,失其襟帶。我等據險臨之,固當必克,萬全之勢,此計之中也。」

  這個計策雖然也稍微冒風險,但總算是正常一點,孫策可以坦然接受了。

  兗州比之豫州,地勢還是要險阻不少,東有泰山郡等險隘要地,西有黃河、濟水等東西向水勢。

  官渡之戰也就是在濟水沿線所對峙,曹操畫地據守,當袁紹十萬之眾。


  如果江東能迅速搶占陳留南部,將來南北對峙,江東軍主動攻擊,可以迅速奪取濟水甚至黃河沿線。

  在前線有江東精銳軍隊阻隔,汝南這些袁氏故吏、叛軍群寇無法得到外援,以江東將校文武之雄傑,平之易也。

  隨後孫策問道:「下計為何?」

  張紘答道:「下計遷兗、豫之民南下,以淮河為阻,尤可與袁紹南北並立,勝負未可知也。」

  聞言,孫策毫不猶豫的直接拒絕,說道:「棄鯨吞天下之勢,而取偏安割據之態,此智者所不為也!孤斷然不能取其下,此誠為後世千載所笑。」

  當孫策是孫權呢?把好好的局勢變成一個割據自守的偏安政權!

  而且這個下計也不具備可行性,先不說盡遷數十萬百姓南下,會導致多大的民怨,多少百姓逃亡,就說守在淮河以南,這名義上是中分天下了。

  可實際上就等於孫策在用荊州、揚州兩地,對抗袁紹之七州!

  當今經濟中心無疑是還在北面,北強南弱是事實。以南抗北,只會導致將來被袁紹所滅。

  什麼時候淮河以南的行政區劃迅速膨脹起來,當地的州縣、人口、財富都多於北方了,才能考慮張紘所言的下策。

  不然就是一個隋滅南陳的局勢。

  隋、陳可是南北對力,但無論軍力還是經濟,北方在經過休養生息之後,都具有壓倒性的優勢。

  如今袁、曹、孫三家分立,還看不出來江東比之北方稍弱多少。

  可一旦棄地南歸,袁曹合併,袁紹可以輕鬆拉起來二十萬軍隊,江東想要再北伐,那就困難重重了,早晚被袁紹耗死。

  所以這一番比較下來,孫策竟驀然發現,自己竟然跟其他諸侯一樣,只能選中策而行之!

  也不知道這算不算是明知有良謀而不能用。

  到了如今,孫策也是深刻理解了歷史上那些君王諸侯的無奈,很多時候也是逼不得已,左右為難,只能選擇一個看似穩妥的道路,走一步看一部。

  這世界的本質就是一個草台班子,班子裡的每一個人都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是哪裡。

  至於深謀遠慮,洞悉局勢,那是在臆想。

  能走一步看兩步,就可謂富有遠見,遠超尋常了。

  所以,最終孫策說道:「孤以為卿所言中計,乃是持重之言,謀國之長策,當今形勢,我等宜兵進神速,搶其險阻,以遏袁、曹。不論二人孰勝孰敗,都不能興兵南下,以兵臨之。」

  「孤意親自在此地督大軍攻城,而以周瑜統軍北上取陳留重鎮,與諸葛亮所部合兵,斷北軍南下之路。」

  諸葛亮此前就已經從東路向兗州進軍,而陳留在兗州之西,周瑜從此進軍,兩路合兵,足以形成一道防線。

  以周瑜督三萬大軍,就算曹操親至,亦未必能勝。如果江東軍隊兵進神速,那他們搶占的險阻之地,就將成為日後南北對峙的前線。(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