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太史慈進軍東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77章 太史慈進軍東萊

  由於江東軍隊就在青州,而且東線已經近乎打通了長江、黃河一線,消息暢通無阻的直接傳回了建康。

  很快孫策就收到戰報:「曹操親自引軍五千,兼行趨青州,解臧霸之圍,未至十餘里,顏良大驚,來逆戰。曹操乃使大將典韋、張繡前登,擊破顏良。」

  「顏良且戰且退,於濟水復集主力上萬人,背河而守,欲反擊曹操。曹操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數千,顏良為典韋所陣斬,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塞流而下。」

  看完戰報,孫策就命人召來了長史張昭,將軍情急報遞給了他。

  待張昭看完之後,孫策慨嘆道:「曹操此人著實不可輕視啊。其逆境之下,總能絕處逢生。此戰擊破顏良,可謂大勝,足以改中原之形勢。」

  一戰擊破顏良所部三萬人!

  這是個什麼概念,幾乎相當於夷陵之戰陸遜大破劉備。襄樊之戰,關羽水淹七軍。

  中原是震,已經是必然。

  張昭收其軍報,放在一旁,凝眉說道:「此所以我等聯盟袁紹而擊曹操也。各率五萬之眾,爭衡於兩陣之間,袁紹大抵落敗必然。而曹操卻未然。」

  孫策立即點頭,不說五萬了,就算是袁紹舉十萬之眾向南,孫策感覺袁紹亦未必能勝江東。

  而曹操哪怕只揮軍五萬,孫策亦不敢言勝之必矣。不然臨淮之戰,孫策直接就集結主力,莽撞的跟曹操決戰了。何必以勢勝,包圍曹操?

  畢竟這可是赫赫有名的魏武帝啊!被盛讚為,夫略不世出,能總英雄以撥亂反正者,曹操也。

  他順風的情況下,可能還容易浪沒了。

  但逆風的情況下,簡直鋒芒逼人,任何人都不敢輕視。

  不過孫策也有氣吞萬里的雄志,笑著說道:「曹操雖效孫、吳之術,但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其又任人唯親,賢才難當重任,非曹氏宗親不得都督一方。我舉十萬之眾,三路北伐,其必然左支右絀,難以應對。顧此則失彼,終將以勢敗也。」

  「待其勢衰,我等兵進兗、豫,曹操雖功蓋中夏,威震四海,崇詐杖術,征伐無已,民畏其威,而不懷其德也,其破之必矣。」

  這也是孫策跟天下諸侯逐鹿中原的最大信心之所在。

  漢高祖問韓信,自己能帶多少兵?

  韓信說大王您能帶十萬兵。

  高祖非常高興,又問韓信你能帶多少兵。

  韓信說,我韓信點兵,自然是多多益善。

  於是高祖笑著問:「你多多益善,怎麼會為我所禽?」

  韓信於是答道:「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這對話裡面,仿佛高祖只能帶十萬兵,是一件比較不足的能力。

  但要知道,自古能將兵十萬,而不出差錯的將領,那無一不是天下之名將。

  就漢高祖本人而言,那也是身經百戰,攻無不克。秦末之際,天下將領裡面,他可能也就打不贏韓信和項羽。

  但打其他人,那從來都是摧枯拉朽。

  漢營當中,除了韓信,劉邦本身就是最能打的。

  所以成皋-滎陽一線,也正是劉邦頂住了項羽的攻擊,才有韓信從側翼包抄瓦解了項羽的勢力。

  至少在防守戰方面,項羽號稱千古萬人敵,對劉邦是沒什麼辦法的。

  甚至項羽撤退後,劉邦還敢毫不猶豫的率軍追擊,最終把他包圍在垓下。

  所以後世劉淵、石勒等人都說,大丈夫當效仿高祖,所謂魏武帝何足效哉?

  至於石勒看的就更清楚了,他的部下對他說:「陛下神武籌略邁於高皇,雄藝卓犖超絕魏祖,自三王已來無可比也,其軒轅之亞乎!「

  石勒笑著回道:「人貴在自知,卿言亦以太過。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脫遇光武,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

  「大丈夫行事當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

  這便是因為能將兵十萬,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了。

  至少曹孟德在將兵十萬這方面,眾所共識,遠不如高祖。所以李世民評價他,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

  漢末這些諸侯,大概都是這個水平。說他們順風浪,也不合適。他們就是帶不了十萬以上的部隊,基本上誰帶十萬之眾,誰打敗仗。

  要直到司馬師時期,曹魏人傑經過了大量的歷練,才能興兵二十餘萬,平定淮南之叛。

  而在江東,在大規模交戰方面,無疑是比曹操占據了極大的優勢的。

  孫策本身就能征善戰,關鍵是他肯放權用人,導致周瑜、呂蒙、諸葛亮、程普、太史慈以及張遼、張飛等人都算受重用。

  韓信對高祖說,陛下善將將,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在孫策身上亦然,他這個選賢任能的能力,實乃天授之資,人力所不能及。

  興師十萬之眾,孫策任命的都督一方的大將,那是曹操所絕對不能比的。

  曹仁不可能敵得過周瑜,司馬懿可能擋得住諸葛亮,但卻沒被曹操所信重。

  所以,在從容自信的說完之後,孫策說道:「我等之敗曹操,在於勢勝也,不似於曹操崇詐杖術,故而孤欲在曹操逞凶之前,儘量壯大我江東之勢。」

  張昭若有所思,踟躕了片刻,問道:「將軍意指東萊?」

  孫策當即重重點頭:「不錯,東萊!」

  隨著曹操解青州之圍,顏良授首,青州之戰,江東也打不下去了。

  總不能讓諸葛亮率三千偏師,向西繼續進攻。那無非就是復刻一場陳倉之戰的結果。很難打下曹軍重兵把守的堅城,而且一旦有失,怕是中分青州的局面也容易出現板蕩。

  與其如此,還不如諸葛亮派兵守住劇縣這處,青州僅有的幾處軍事重鎮之一。

  孫策對自己部下的精兵還是有絕對信心的,以數千精兵把守這處軍事重鎮,曹軍就算不惜代價也打不下來。

  青州的曹軍將被阻隔在北海以西,因而江東軍隊可以從容的攻擊北海東面的東萊。

  東萊郡這個位置可是太重要了,基本上這一個郡就涵蓋了後世的煙臺、青島、威海三個市。

  可以說這就是北方相當於吳縣所代表的蘇州、無錫、常州等精華腹地。

  春秋霸業裡面,吳國、齊國都依託著這些精華之地,成就了霸業。

  而關鍵在於,這裡北面可就聯通著渤海灣,這可是極大的便利於聯通幽州。

  甚至東萊境內最大的勢力,就是遼東太守公孫度的軍隊。

  自漢末離亂,公孫度野心勃勃,乃攻略東萊,設置了營州刺史。

  他公孫度甚至能派軍隊過來攻城略地,以江東的造船業,從東萊這裡浮海去幽州貿易自然是不在話下。

  這裡跨海貿易有個最大的優勢,就是海上有一長串的珍珠一樣的島嶼,艦隊遭遇風浪,隨時可以找一個海島避風。

  有了東萊、北海這一帶,孫策就可以搞一個漢末版的海上之盟。

  可以從幽州市買回大量的戰馬、牛羊。

  海上絲綢之路將更加便捷。

  戰馬在船上待的時間也就三四天,每次市馬貿易的折損將減少九成!從折損數百匹瞬間至十餘匹甚至數匹。

  所以聞孫策之言,張昭微微頷首,說道:「打下東萊,的確將壯我聲勢。既能安我後方,又能增我士馬,新增數千鐵騎。」

  不要看每次新增的部隊不起眼,今天打下徐州增加了千餘步騎,明天打下了交州,募勁勇千餘,後天再打下青州,得鐵騎數千。

  這樣一筆筆增加下來,江東軍隊怕是在北伐能直接拿出來接近七萬人的部隊。

  這可是募兵制下的職業武夫,精銳戰卒,要知道宋朝開國之時,那支強悍的禁軍才二十萬人。

  高梁河之戰,驢車皇帝趙光義雄心壯志,欲橫掃遼國,收回燕雲十六州,才帶了十幾萬人。

  不是孫策輕視曹操,他是真不覺得曹操能有多大概率在跟袁紹決戰的情況下,還擋住江東三路北伐的精兵強將。

  如今江東亦是蒸蒸日上,三軍氣吞強虜!可謂國家兵力雄盛,聊舉偏師,便可驅馳數千里外。如此自負,自漢武盛世以來所未有啊!

  只是這強悍的兵鋒,尚未展露在中原之前。


  不久之後,這支軍隊就將在北伐中,所向無前,一路披靡,震撼天下。

  在此之前,江東的大軍都還處於休養生息當中。

  張昭問道:「將軍,如今三軍皆在秣馬厲兵,準備北伐,沒有偏師可用。將軍欲如何取東萊?」

  能出動諸葛亮所部那三千餘步騎,基本上是不影響北伐前提下的極致了。

  徐州總共才一萬餘駐軍,要是再調集大量部隊往東萊,怕是就要影響北伐的東路軍形勢了。

  一郡之地,如何能與北伐的半壁江山相比?

  這方面,孫策從容說道:「孤不打算再抽調精兵,而欲以一將取東萊!」

  張昭略一思考,便問道:「是太史子義?」

  孫策笑著點頭,說道:「不錯。正是太史子義,其當初便是東萊郡吏,曾因損毀刺史公章而知名當世,後又解北海之圍,驅逐黃巾,恩義行於州郡。」

  「其引軍回本郡,必得士吏用戶,豪傑相助,舉眾萬餘,驅破柳毅不在話下。」

  柳毅,是公孫度麾下一名岌岌無名的小將。遼東苦寒之地,人才自然不能跟人傑地靈的中原相比。

  太史慈若引軍擊之,必能迅速破之。

  在太史慈眼中,這種割據將領,就跟普通的賊寇、酋帥沒什麼區別。

  只要太史慈能聚東萊民心,招合東萊境內的大族、義軍,聚合數千之眾,很輕易就能驅逐柳毅。

  而為了增加太史慈所部戰力,孫策打算將黃忠所部解煩軍也調到他麾下。

  黃忠所部解煩軍,本就不屬於此前部署的北伐右路軍麾下,是孫策臨時加給諸葛亮的。

  如今他率張飛、魏延守劇縣,完全用不到解煩軍這麼精銳的部隊。

  畢竟守城戰事,一名青壯跟一名銳卒的差距不大,他有兩千精兵,再召集數千青壯登城助戰,就算臧霸把一萬泰山軍在劇縣城下都死光了,也拿不下這座城池。

  而有黃忠所部精銳先登陷陣,擔任太史慈麾下的鋒銳之士,東萊郡的柳毅不足為道。

  如果柳毅有大將之才,提前集合部隊,重兵守衛軍事重鎮,逆戰迎擊太史慈,東萊局勢還未可速定。

  他要是反應遲鈍,又不敢擔棄土之責,把部隊分散開,處處把守城邑。

  那太史慈就能效仿當初孫策入江東的局勢,輕而易舉將其處處擊破,然後合圍在一處。

  到時候公孫度在青州的大勢已去,他連守城都未必能守,城中大族或者他部下將領,一定有人砍下他的腦袋,獻城而降。

  但不論如何,太史慈率軍千餘進兵東萊,都不不會影響江東三路北伐的大計。

  張昭點了點頭,說道:「子義義烈過人,又有勇有謀,乃我江東之大將,擔此重任,正合其宜也。」

  孫策也對太史慈充滿了信心,義烈過人,可是一個非常高的評價啊。

  這氣質正適合聚集義軍,歷史上他跑丹陽深山裡面,還能聚集起數千之眾,跟孫策作戰。

  如今他受孫策之命,重返故郡,必然能聚合大量東萊的義軍和綠林。

  如果能把他任命為東萊太守,是最好的情況了。

  只可惜他是東萊人,按制不能治本郡。

  張昭說道:「子義乃是武官,莫若選一東萊太守輔之。以其名望,助我大軍,平定東萊。」

  孫策想了想,說道:「那就舉王叔治為東萊太守,助子義進軍。」

  王叔治也就是青州名士王脩,他是北海營陵人,聲名揚於州郡。

  曾經擔任膠東令。膠東人公沙盧宗族強盛,自為營塹,不肯應發調。王脩獨將數騎逕入其門,斬盧兄弟,公沙氏驚愕莫敢動。脩撫慰其餘,由是寇少止,其威震膠州,百姓贊之。

  袁譚戰敗,北海被孫策所奪,這位享譽青州的名士就歸到了孫策麾下。

  以其入東萊,將是太史慈的一大助力。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