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前將軍領荊州牧,典揚州如故,持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47章 前將軍領荊州牧,典揚州如故,持節 開府督益 荊 揚 交四州軍事

  六月,孫策在建康沒有等到袁、曹開戰的傳聞,天子使節御史中丞趙彥抵達江東。

  這位御史中丞最近可謂是聲名鵲起,天下諸侯無不聞其名。

  其以忠諫直言,議有可納而聞名,其陳述時策,多有建略,是一個晁錯般的能臣。

  他最名動天下的一份上表便是「請並有司郡縣疏」。

  孫策曾聽聞這份表文的大概內容,以為頗合天子之勢。

  其言:「自秦並天下,罷侯置守,權歸中樞,吏多倍古。及董卓亂政,郭、李敗綱,漢室凌遲,州郡殘破。或一司之員,無以為守。或一縣之地戶不滿千。而具僚以眾,資費曰多,吏卒又倍,租調歲減。清干良才,百分無一,動須數萬,如何可充?」

  「所謂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張之義,瑟無膠柱之理。今存要去閒,並小為大,國家則不虧粟帛,選舉則易得賢才。敢陳於建,伏聽裁處。」

  他這篇諫言疏,寥寥不到百字,但可謂是字字珠璣。

  一字一句,都直指天子中興之大弊,那就是朝廷百官對賦稅壓力極大。

  他天子所能強勢掌控的河南、河內、河東、弘農四郡,都在董卓之亂中日漸殘破,這四郡之地,人口可能還不及百萬。

  但要養上萬軍隊之餘,還要養朝廷公卿百官!

  要不是地方諸侯都會朝貢輸賦,天子根本沒辦法維持這麼大的朝廷。

  但這些朝廷公卿中,絕大部分人都因為天下凌遲,而失去權柄。

  公卿雖位其職,但皆不掌其權,空耗府庫而已。

  所以天子在趙彥的建議下,存要去閒,並小為大,再次在東漢的基礎上,加強了尚書台的權柄。

  這也是天子多年來大權旁落,顛沛流離的反撲。內朝權柄,昌盛一時,外朝的公卿大量失其權柄。

  三公九卿中太尉、司空直接被空置,不再設任何屬吏。對應的太尉下屬太常、光祿勛、衛尉三卿,以及司空所屬宗正、大司農、少府三卿都被近乎廢除。

  而司徒下屬的太僕、廷尉、大鴻臚三卿本來就沒什麼權柄,其中太僕服侍皇帝,沒有參與國家政事的權利。大鴻臚執掌少數民族及外交事務,這對當今漢室而言完全無足輕重。僅僅留下一個管人頭的廷尉還有點文字上的地位。

  而尚書郎、侍中和御史中丞的權利被大幅增強。

  他們以五曹尚書,執行天子意志。

  這將東漢以來,尚書台權柄逐漸增強的地位更進了一步。

  而地方上,尚書令荀攸更是大刀闊斧的改革,將河內、河東並為一郡,裁撤大量縣域,以此前治為三輔第一的能臣張既領河東太守。

  又將弘農併入河南尹,裁撤十餘縣,以號稱政績常為天下之最的能臣杜畿擔任河南尹。

  由是京畿之地,郡界寧靜,政通人和。

  以河東、河南為股肱兩郡,充實之所,足以制天下,朝廷一時興盛,頗有中興之望。

  以百萬軍民,輔天子劉協,加名將劉備為爪牙,縱以曹操之強,亦時憚之。

  當然趙彥有如此才能,而不知名,只有一個原因,歷史他被曹操所惡,誅而殺之,其內外之親,多所見戮。

  不過,對趙彥,孫策也沒有太凝重。

  漢室中興之勢,不止一次了。從董卓入朝,誅殺宦官開始,天下就期待著天下能夠掃清奸佞,開始中興。

  但事實證明,趕走了豺狼,又迎虎豹。

  王允誅殺了董卓,以為其乃是扶漢室之望,大漢中興可欺,結果卻將漢室推向了更慘烈的末路。

  上一次中興,還是天子欲掃平關中之時。王師在劉繇的統帥下,屢戰屢勝,一路收復疆土,開拔至隴山。

  結果隨即就迎來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慘敗,兩萬王師,一戰盡歿於諸侯。

  使得天下諸侯對漢室的敬畏,徹底掃地。

  這一次漢室又號稱有中興之望,關東諸侯,都未放在心上。

  實在是漢室號稱有中興之望太多次了,諸侯們都不覺得漢室這一次能夠據邊守險,成中興之勢。

  倒是趙彥非常凝重,他見到孫策之後,態度不慎和善,十分剛毅,直接宣詔:


  「蓋聖王之法,以德設爵,以功制祿。勞大者祿厚,德盛者禮豐。猗歟將軍,膺期挺生。桓桓其武,溫溫其人。眷然南顧,綏我荊揚。」

  「夫有其志,必成其事,蓋烈士之所殉也。卿在江表以來,禽奸討暴,百姓獲安,躬蹈矢石,所征輒克。昔寇恂立名於汝穎,耿弇建策於青、兗,古今一也。詔遷卿為前將軍,加光祿大夫,領荊州牧,典揚州如故,持節、開府以增威重,並督交、揚、益三州軍事,委以東南,惟君所裁。增邑八千戶!」

  前將軍!

  這軍號已經止在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和衛將軍之下了。

  在四方將軍之中,前將軍以其地位最高,故而大漢最常以前將軍之職督領朝政。

  比如袁隗就是以前將軍的身份,錄尚書事與何進同領朝政。

  包括後來長期權傾朝野,把持朝政的董卓,其實在加太師之前,他的職位也不像後世想的那麼誇張,只是擔任太尉,兼領前將軍,加節,賜斧鉞、虎賁。

  所以如果樂觀來看的話,孫策現在的地位就與董卓權傾朝野時的職位相當了。

  但顯然這是種刻舟求劍的看法,雖然距離董卓亂政不到十年,但這短短十年,形勢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此前還長期空置的大將軍、衛將軍等職位,如今都已經被大肆封賞下去。

  袁紹以大將軍之位,鷹揚河朔。

  曹操以衛將軍之身份,虎踞中原。

  而孫策這個前將軍,則只能坐斷東南。

  很顯然,這身份高低,就展示了天下人眼中,關東三位諸侯的實力強弱。

  袁紹坐擁河北四州,為天下最強諸侯。曹操雖然只有三州殘破之地加一個南陽,但畢竟地處中原,有屯田修養,實力會很快恢復,位居其次。而孫策只有荊揚兩州,還被曹操奪走了最富庶的南陽,地處南方,最為貧窮。

  所以雖然孫策以淮河中分天下,疆域近乎有天下之半,但在如今這個時代,實力在天下人眼中反而是最弱的。

  孫策若是不推行不立田制,計畝徵稅的制度,只依靠兩個殘破的南方大州,論勢力人口可能還不如曹操。

  尤其是如今的曹操,當真是有後周之勢,坐擁中原,兵強馬壯,將南征北討,以平天下。

  當今天下人對江東貧瘠的印象,已然固定,孫策要想從南向北,掃平曹操、袁紹,論勢力強弱,恐怕難度不弱於歷代的北伐。

  但自古成王霸業之事,也不能僅看勢力強弱,不然曹操也不可能打贏袁紹。

  一個勢力君主是否英明驍雄,勢力內能否選賢任能,人才濟濟,也是重中之重。

  而孫策顯然便十分英武,對代表天子出使的趙彥,孫策便十分禮遇,說道:「臣拜謝天子厚恩,臣以固陋,孤持邊陲。陛下廣播高澤,不遺細節,以臣任爵,兼典名州。仰榮顯顧,所不克堪。臣領江南,雖駑懦不武,亦必思竭微命。」

  其實此前讓孫策領揚州牧,是非常不妥的。三互法下,孫策一個吳郡人就不應該擔任揚州牧。

  只是這個三互法此前一直在樹用與否之間,來回搖擺。

  大才女蔡琰之父蔡邕就曾上書給天子要求嚴格推行三互法。

  只是漢末各州,豪傑並起,諸侯割據,名豪自領郡縣者不可勝計。

  孫策已經占領了揚州,天子只能認了這個現實。

  如今孫策又打下了荊州,那天子自然順水推舟,把孫策改任為荊州牧,但典揚州如故!

  也就是朝廷不會再任命一位揚州牧。

  而益州、荊州、揚州、交州的四州軍事也都委以孫策。

  朝廷給了孫策這麼大權柄,自然是有所圖的,趙彥關切的問道:「孫將軍既已攻取荊州,凡荊州貢賦,此前劉司空所輸,將軍今可一併擔之?」

  孫策當即回道:「此理所當然也。朝廷何慮之?」

  給朝廷輸賦,這是地方諸侯理所應當要承擔的,也是尊崇天子的表現。這些地方郡國不論如何也是大漢治下,賦稅總要上交朝廷一份。

  趙彥冷哼一聲,說道:「袁紹既並四州之地,眾數十萬,而驕心轉勝,貢御稀簡。」

  「我更聞冀州已在傳,赤德衰盡,袁為黃胤,宜順天意,以從民心。」

  聞言孫策眉頭一簇,己方盟友跟天子之間一直是有著難以彌合的裂痕!隨著袁紹強盛,這種裂痕正越來越明顯。


  從一開始,袁紹就不太認可如今這位朝廷中的天子!

  他孫策真怕袁紹也來一個河北稱帝,導致己方人心動搖。

  好在張昭此時開口說道:「我亦曾聞此事,然大將軍曾遣使來白,其軍府僚屬,皆以為此乃妖妄之言,宜誅之以正人心。大將軍已殺傳此言者,正其心跡。朝廷勿憂也,以免傷忠臣之心。貢御稀簡只因河北師出理念,百姓疲敝之故。」

  「我江東將去信冀州,與大將軍共同休養生息,同進共退,以增貢賦!」

  孫策隨即也反應過來,露出笑容,袁紹到底不是他那個狂妄又草包的弟弟。

  袁紹麾下軍府所屬幕僚謀主,亦是才幹斐然,當世之傑也。迅速統一了觀念,逼著袁紹殺了這種妖言惑眾的蠢材。

  至少當此之時,袁紹沒有任何名義上的污點。

  不會被天子下詔討伐。

  孫策也說道:「大將軍前番遣使至江東,與孤曾言,修我舊盟,戮力同心,共獎王室!其忠鑒如此,天子何疑之?若天子疑其忠,我等盟約何以處之?」

  趙彥瞬間臉色漲紅,他實在沒想到孫策會如此強硬。

  這番言辭,已然是在逼迫朝廷!

  此時朝廷當中任何人在談論藩臣忠貞,那就是公卿逼迫諸侯而反了,晁錯就是前車之鑑。

  而孫策當然要態度堅決強硬,作為諸侯,可以低調做人,但必須高調做事。

  這個時候,必須旗幟鮮明的表明自己的態度。

  如今天下已經漸平,關東能夠逐鹿中原的諸侯,就只有袁紹、曹操、孫策三人。

  那這個時候,就要表明自己與袁紹同進同退的態度,就看朝廷到底敢不敢一次性得罪袁紹、孫策兩位諸侯。

  孫策絕不能允許事態發展到朝廷與曹操聯合,一起聲討袁紹的情況。

  這個時候,再韜光養晦已經藏不住了,就三位諸侯,難道孫策還能沒有掃平天下之志?

  所以在孫策的強硬態度下,趙彥憂憤於心,直接拱手說道:「某必將孫將軍所言,呈述天子,以讓朝廷知曉,將軍盟約之忠烈!」

  孫策亦挺直胸膛,慷慨的拱手直言:「那就勞煩趙中丞陳憤慨之言,讓朝廷自視,難道這天下就未有任何一介忠貞之士?」

  趙彥頓時啞然,一腔憤慨仿佛瞬間被熄滅。

  若此言真的轉呈給天子,揭示在朝堂上,朝廷公卿、天下豪傑又該如何看待漢室?

  難道大漢這麼多諸侯將領,就沒有任何一個擎天之將,是忠心耿耿欲扶大漢之社稷?

  從袁紹到曹操,再到孫策,就未有一人是忠貞之人?皆是狼子野心?

  若果真如此,又是何導致了這種天下離心離德之態?

  此前朝廷一直以為征南將軍是公忠體國,一心為公,將統領軍兵,為朝廷掃清叛逆,如皇甫嵩一般,是國之柱石。

  若朝廷之上,再以為征南將軍為野心之輩,那朝廷豈不是有失天下之望?

  據趙彥所知,朝廷公卿當中,一直有許多人為江東美言揚名,以為征南將軍孫策就是忠於王室的忠貞之臣。

  當然也有很多中樞臣子為兗州牧曹操張目,盛讚其為忠貞之後,會盡忠王室,以安社稷。

  「能安天下者必孫策/曹操也」的爭論在雒陽中每天都有激烈爭鋒。

  與之相對,互指對方為亂臣賊子的亦大有人在。

  這正是孫策態度強硬的底氣,這大漢天下,所有人都該站隊了!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