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豪傑相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82章 豪傑相助

  諸夏一直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觀念。江東如今各郡形勢差距如此之大,不僅那些民生饑饉的郡縣不滿,就算是吳郡亦未嘗不會有抱怨,他們繳納的稅賦都去扶持他郡了。

  所以最好的辦法還是其他郡縣百姓有錢財,能夠市買吳郡的財富和產出。

  而這也未嘗不是一個將建康城打造成江南商業中心的機會,使之城市經濟繁華,羅列市肆,吸引江東各郡的豪強、商賈,將各郡的財貨皆送往建康貿易。

  從這個角度考慮,興建城池,以工代賑的規模是多多益善。

  孫策對諸葛瑾問道:「招募數千名徭役就足以興建建康城?」

  這數千人可不是都在這裡施工,除去去開採原料,砍伐林木,運輸物資的人員,能在這裡剩下一兩千人就不錯了。按這個規模,要建起來建康城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呢。

  諸葛瑾很自信的點頭,說道:「建康城周圍四十里,如此恢宏城池,並非一蹴而就,前期亦不需要官府興修民房、市邑,甚至城牆亦暫時無需施工,數千人只要興建縣衙府署,宮殿苑郁即可。」

  隨後諸葛瑾手指輿圖的北側,說道:「首批徭役數千人動工之處即在這一帶,具體包括在玄武湖附近給將軍府修建一處昭明宮,在昭明宮以西修建數十座府署,供官吏處理政務、記錄田籍、地契。」

  說到田籍、地契,孫策恍然明悟。這個孫策並不陌生,中原自古就有間架稅,江東也在收房產稅。

  此項針對的一直是城邑裡面的房邸,一般一個城邑裡面也就幾百戶人家,交稅的人家會被長吏發下一個竹排製作的戶帖,上面寫了何年何月交稅幾何,經辦長吏是何人,以供後來的稅吏檢查。每年入戶檢查一次,交稅之後,下發新一年的戶帖。

  看起來不難,但那也是在有非常強力的掌控基礎上才實現的。大漢郡縣人口能夠精確到個位數,統計到每個人頭上,這才鍛造了一批能夠強力統計各項政務的官員長吏。

  而諸葛瑾的言下之意就是官府只管城池的規劃,建設宮殿、府衙、武庫、太倉等設施。

  將軍府的宮殿一旦落座於建康城,治所的辦公府署,郡府、縣衙等機構都搬遷到新城當中,自然世家大族、豪強士人、商賈百姓都會舉家搬遷而至。

  吳郡的豪強大族都是富庶人家,只要官府規劃了土地,將地契賣給他們,他們自己就會在城中起樓閣,建府宅。

  官府長吏只負責規劃和監督,建設成什麼樣,全看這些人的意願。他們有錢的話,建成園林苑郁,也沒人管,可以盡展建築藝術之極致。

  隨後諸葛瑾手指地圖,說道:「待丹陽、豫章兩郡皆平定叛亂,擊敗敵軍之後,必能收男女數萬人,我以為可不必安置。山越宗賊,民風剽悍,桀驁不馴,易反難安,可皆送往建康城內,繼續興建城垣,冶鑄器械。如此可為天下生財,而減其禍亂。」

  孫策微微頷首,等建康城建起來後,或者說初具規模之後,軍器監就應該搬過來了。

  山越人多會冶煉銅鐵,私鑄甲兵,越劍自古鋒利,享譽一時,這些人都可以送進軍器監,組建一個規模上萬的龐大工業機構。

  有上萬人為江東打造器械,或許只需要一兩年的時間,孫策就能坐擁全副武裝,身披玄甲兜鍪的精銳甲士。畢竟再差也不能差過野豬皮那五里地的鐵匠鋪啊。

  司馬懿僅是一戰就被諸葛亮砍下甲首三千,那魏國擁有的鐵甲數量恐怕要數以萬計。可魏國貌似也就四百多萬人,加上隱戶可能也才一千萬人。

  但魏國的經濟基礎太差了啊。他的商品經濟幾乎回歸到以物易物的原始狀態,自始至終也沒有人強力梳理一下。

  所以魏國能達成的規模,江東基本上都能有過之而無不及。

  畢竟在不立田制的解放下,江東吳郡的農業極其發達,有了這個豐厚的產出,孫策才能組建一萬人的軍器監和一萬人的織造署。發展出來,初見規模的手工業。

  這個規模真的也就只能說是初露頭角,跟後世宋、明、清是完全沒辦法相提並論,後世一個景德鎮就有數十萬名工匠,煙囪林立,數以萬計。

  如今江東舉全境之力,工業規模,還不到後世一個小鎮的十分之一。

  但跟當世相比,江東的這個工業規模就是碾壓啊。

  而且倚靠這個規模生產,江東對解決山越、宗賊叛亂也多了一條出路,除了派兵征剿之外,還可以將其收送至軍器監、造船坊、礦山開礦、城垣修路等各個地方,從事工業活動。


  無與倫比的財富,是解決異族禍端最大的主力之一!

  以往江東對山越屢剿屢叛,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江東文武收山越男女數萬之後,除了少量青壯精銳被補入軍中,其他數萬人都不得不就地安置於地方。

  部曲制下這些將領實在是沒有餘力去養數萬山越,只能放任其在地方,以期其能夠安定。

  但如今吳郡農業豐收,一郡豐稔,數郡無憂。

  孫策不敢說能夠安定三十萬山越,但安定三萬的山越、宗賊是絕對沒問題的。

  吳郡所出能夠遷出三萬山越,丹陽豐稔又能遷出三萬,將來還有會稽、豫章、吳興,每個郡的財富都能助力於孫策的平越大計。形勢就像《六國論》裡面的,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孫策早晚能將這些山越全部遷出大山。

  諸葛瑾的這個建城計劃不僅能為建東開創百年基業,更能當下就幫助丹陽郡極大緩解山越叛亂的風險,孫策下一次南征北伐,再也無需擔憂後方叛亂塵起了!

  所以孫策笑著說道:「卿之方略,規劃宏遠,公忠體國,孤心甚慰。建康城建城市邑,後續皆交付由卿都督諸項。卿可還有何需要孤相助之處?」

  諸葛瑾立即點頭,說道:「的確有一處需要將軍助力。丹陽郡納入將軍掌控之中亦近乎一年,若非此次叛亂忽然暴發,使郡縣不寧,丹陽十月在徵稅之際,就應當已經將田籍、戶籍、稅賦、青壯等各項皆一一記錄在冊。」

  「我以為建康營建,無論如何都少不得丹陽豪強大族相助,其供給木材,輸送賓客,修整道路,皆將使建康城城疾速拔地而起。」

  孫策若有所思,問道:「卿是欲用丹陽之賦稅,招引丹陽之豪傑?」

  這讓孫策想起了後世的工程承包,諸葛瑾或許沒有這方面的意識,但是他能夠想到爭取丹陽郡豪傑的支持,就已然非常卓越。

  諸葛瑾笑著說道:「將軍可能未曾在意民間些許小事。豪強助力,於官府而言,必不可缺。」

  「民間不乏高祖一般寬厚得人的遊俠,其平時放蕩,仗義疏財,或許妻子都難以忍受,其有一分錢穀,也慷慨引親友來共享。」

  「如此之人,或許家世不顯,麻衣粗食,但只要招募其人,予其錢財,其必能一呼百應,周圍之人紛紛跟隨其前往建康,營建城壘,賺取財貨。」

  「這些豪俠之輩,闖蕩四方,一人便能引數十人入林伐木,進山採石。官府只要給與其錢財採購即可。」

  孫策贊可得點頭,如今這個時代的確是多這種仗義疏財的豪邁之士。

  他們若是能從官府手上接取到酬金,自己就能聚家鄉少年,干一番大事。

  往小了說,這些人是一鄉的遊俠、浪蕩,往大了說,這就是劉備、曹仁之輩!只是劉備、曹仁野心很大,敢打敢殺,所以能夠雄於天下。

  其他人沒有這個才能,但聚鄉中少年,一起闖蕩,賺取財富還是不成問題的。

  這些人天然就有承包商的潛質。

  所以孫策笑著說道:「此輩可予以重用,讓其負責一項工程,官府只需出錢財,然後驗收即可。」

  而後孫策面色一肅,說道:「但若工程缺陷,質量不堪,亦絕不寬赦,卿可制定一份章程。」

  諸葛瑾立即應諾,然後收起了手中輿圖,與孫策一同站在鐘山上,手指遠方大江和玄武湖,說道:「有此天塹,若建康城起,倚江傍城,設置水營,則江東基業必穩固無憂矣!將軍可擁江東之眾,屯兵建康,進可爭雄中原,鞭撻宇內。退可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以觀天下之釁。」

  諸葛瑾所言,再是振奮人心不過了!包括對孫策亦是如此。

  如今天下騷亂,四方雲擾,諸侯豪傑,皆擁眾營私,誰也不知道自己結局究竟如何。孫策也不敢保證自己也一定能橫掃天下。

  董卓曾權傾一時,威震天下,但短短几年就身死族滅,其部下不被朝廷所赦免。

  強如呂布,驍勇無敵,曾經誅殺董卓,聲震夷狄,但疏忽之間就倉皇逃竄,流離失所。

  這種情況下,哪個臣子又能後顧無憂,全力以赴?

  但隨著建康城建起,江東整個基業就穩固起來了!絕非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徒狗輩。

  這將極大振奮江東文武的士氣,所有人都可以後顧無憂。甚至也將極大的吸引境內士人出仕效力!

  比如將來搬遷到江東的諸葛亮,他可能不會為了一個短短几年的諸侯效力,但是今後幾十年,幾百年都是由孫氏統治江東呢?


  那孫氏就是江東之主,哪個世族會不為之效力?

  這種形勢很快就會隨著建康城的拔地而起,被整個江東有識之士看清,更將吸引天下豪傑、賢士,紛紛南下入吳,一如隋末英雄,皆紛紛投效李唐。

  因為當下,江東鯨吞天下之勢最為顯著。孫策最有可能橫掃四方六合八荒,成就霸業。

  當然,北面還有個袁紹。他的形勢跟孫策也很像,一樣坐擁大河以北,兵強馬壯。

  所以孫策也不敢太浪,不然一旦被曹老闆絕境翻盤,那以曹老闆的狠辣,江東恐怕必然死傷慘重。尤其這個傢伙還好人妻,孫策可不想死了都被戴一頂綠帽子。

  況且,孫策現在對曹操也算不上優勢。

  曹操一掃兗州之後,是真的沒有強敵了。他打贏呂布,收下潁川、汝南一帶,實力迅速壯大,手握兩州十郡是真真正正的天下一流諸侯。

  此時他沒有外患之憂,內可以全力重用荀彧、毛玠、任峻、棗祗、郭嘉等潁川士人,全力發展經濟。外可以用程昱、于禁、樂進、曹仁、夏侯淵等名將開疆拓土,迅速壯大實力。

  中原一片平坦之地,流民遍地,很快就能聚集上百萬人,重振經濟。

  要知道,僅在許縣一地,屯田的士卒就有數十萬。

  而曹操手下有上百個縣,只要他別那麼殘暴,十稅七八,他的實力發展,永遠要超過南方。

  他當下最大的強敵外患劉表又被孫策吸引在了豫章,可以說是盡得中原繁華之利,而去四戰之地的弊端。

  有曹操的壓力,孫策也不敢懈怠,政務方面的事情交給諸葛瑾之後,他立即開始籌備發展水師。

  畢竟這次進入丹陽,孫策的戰略目標很明確,只有兩個,一是安穩丹陽,從而穩定江東人心。

  其二就是發展水師,大造艦船。

  之所以選擇丹陽造船,最大的原因就是南方的森林砍伐程度遠不及北方,丹陽郡尤甚。

  北方由於發展的太早,早已經將那種上百米的巨木砍伐一空。論巨木的豐富程度,江南遠勝北方。所以在當今,無論是建築規模還是造船水平,都遠勝北方。

  工人只要在上游山區將木頭砍斷,就能順流而下,省去了搬運之費。

  建康之旁就是秦淮水,丹陽山區的木材可以直接運送到建康之旁。

  要是江南開發起來,將來再想找這種巨木,就要到蜀中山區了,巨木沿著長江水系順流而下。

  所以綜合看起來,南北皆各有優勢,南方地大物博,資源豐富,更具發展潛力,北方人口稠密,經濟繁華。

  究竟誰能掃平天下,就看誰能將各自的優勢發揮到極致了。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