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322無恥的士大夫群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22章 322無恥的士大夫群體

  一切都能說的通了。

  願不得崇禎他會選擇在煤山上吊。

  身為一個皇帝,他手中連忠於自己的一支軍隊都沒有。

  至少護衛著他跑回南京苟延殘喘也行。

  有一支軍隊在手,朱元璋就不相信有刀子在手,江南地區還收不上稅收來。

  只要有一支忠於皇帝的人馬在手,也用不著太多,一萬人。

  有錢有糧有人,天下何處去不得?

  朱元璋覺得至少不會輸的那麼難看。

  依照明末的狀態,大明可以在南方積蓄力量,收攏人心,整訓備戰。

  坐看李自成與女真韃子之間的戰事,然後根據實際的情況,再做判斷是怎麼拉攏一方或者怎麼打另一方。

  絕不能同時兩面作戰,這對於大明是不利的。

  朱元璋又搖頭,依照崇禎如此沉溺於公文被下面大臣欺騙的情況而言。

  就算是一支忠於皇帝的軍隊交到他的手中,也許只是晚死一會罷了。

  還得帶著一萬忠於他的士卒一起死。

  萬曆晚期,東林黨人的政治影響力開始顯現。

  他們在諸多重大朝政問題上,發出自己的聲音。

  由於當時政壇,只有東林黨人形成自己的基本政治理念。

  別的派別都是在攘權奪勢動機支配下,搞實用主義權術、機會主義政治。

  相形之下,東林黨人看起來似乎就很原則、很執著、很不順從、很理想主義,總扮演現實的批評者和反對派。

  這讓萬曆備感惱火,嚴厲加以打壓,反過來,東林黨人在一般讀書人和民眾中間,卻取得良好聲譽,被目為「正人」。

  這聲譽,乃是雄厚的政治資本。

  於是隨著萬曆死去和泰昌即位,東林黨人遂得成為主流派。

  一朝天子一朝臣,當初東林黨人從維護「國本」的立場出發,堅定支持太子,阻撓萬曆偏私鄭貴妃及福王。

  現在太子熬出頭,當然要對東林黨人表示信賴。

  他開始重用東林黨人,雖然在位僅一月便遽爾病殞,但指定的顧命大臣中,東林黨人占有相當的比例。

  「移宮案」中,也正是有賴這些人,朱由校才脫離李選侍控制,實現權力平穩過渡。

  東林黨人竭力維護太子父子,反抗鄭貴妃,並攻擊其他政治勢力。

  從而在天啟之初,形成了東林黨人布列朝廷,控制朝政的局面。

  出於這種關係,剛剛做皇帝的天啟帝與東林黨人之間,不但沒有齟齬,反而深為倚重。

  即所謂的眾正盈朝的局面出現了。

  但是「蜜月」是短暫的,天啟帝遲早要跟東林黨人翻臉。

  就是因為東林黨人以「正人」自居,試圖在政治實踐中,用「公」堅持他們從思想理論上認明了的一些理念。

  反觀天啟帝,年紀輕輕當上了皇帝,自然用「私」字當頭去理解、運用和支配權力。

  二者之間,一定會有牴觸,一定將爆發矛盾。

  諸如天啟發現沒錢了,想法子搞錢。

  可畢竟大明朝廷內外都眾正盈朝了。

  大家都講道德,講錢這種俗氣的東西做什麼?

  於是東林黨趁著扶持泰昌、天啟二帝上位,獲得權力後,開始把控重要地方權力。

  但是因為萬曆三大征,以及薩爾滸戰事失利,增強防禦力量的費用。

  修繕大運河,加固長城某些地方,重建被火焚毀的幾座宮殿。

  總之張居正囤積下來的銀兩被消耗一空,但萬曆仍舊不滿足,經常挪用國庫,以至於天啟上位後,沒多少錢了,想要修三大殿都沒錢。

  東林黨這幫人代表了江浙商人以及地主豪強的利益,在這個時候並沒有想法子為朝廷籌集銀子,反倒是利用手中的權勢開始取消或者降低了海外貿易稅、礦稅、鹽稅、茶葉稅等賦稅。

  使得大明的稅手來源更加單一,主要是依賴於普通農民。

  越有錢的人越用不著上稅。


  越沒錢的越得狠狠的被收稅!

  再加上當時小冰河時期,天災不斷,大量農民破產,形成了不少的流民。

  浙江、福建、南京、山東均有大規模的暴動。

  直到陝西澄縣饑民暴動,才拉開了明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

  朱標緊皺著眉頭,果然這些什麼黨派都是打著為朝廷做事的口號,實際上是往自己懷裡搜刮銀子,撈取好處。

  從明初是這樣,到了明末依舊沒有改變。

  大明亡了,他們還可以去當別的朝代的臣子嘛。

  「爹,大明末期怎麼如此多災多難?」

  朱標瞧著許多地方都被火燒、大地震。

  南直隸北部黃河衝垮堤壩,淹沒了徐州以及周遭大規模土地。

  「沒什麼大驚小怪的,元末也都一個樣的天災人禍。」

  朱元璋倒是沒有太多的感慨。

  因為他親身經歷過,可比眼瞅著要慘多了。

  或許每個王朝末年都要走一遭各種自然災害。

  以至於向眾人昭示著,這個王朝已經走到了末路,讓大家有勇氣。

  不單單如此,單獨的農民起義、城市動亂、土匪和海盜的襲擊、軍隊的譁變,處處都有事情,想要維持秩序很難。

  「白蓮教又出現了。」

  朱元璋對於這個教派很是撓頭,千防萬防總會出現。

  為躲避滿洲人的推進,難民從遼東湧入北直隸和山東,跟著發生的騷動使剩下的白蓮教領袖有了他們盼望已久的機會。

  這時正當經濟的衰退已經使大運河上的商業活動減少,給依靠運河為生的人造成生存困難,反了興許能吃飽肚子。

  此番百蓮見動亂是自從寧王叛亂之後,對於大明維持穩定最為嚴重的一次內部威脅。

  但天啟還沒來得及處理朝政沒錢調集軍隊平叛的事情,眾正盈朝的臣子們就希望皇帝能夠掏出內帑來補貼,再下令免天下帶徵錢糧兩年。

  如此一來,調撥人馬去平叛還能瓦解白蓮教的軍心。

  於是在天啟元年,因為遼東戰事告急,年輕的天啟帝在老師們的勸諫下,四次往外發了五百三十萬兩銀子。

  所以錢是皇帝出的,名聲是東林黨得的。

  這與臣子們先前利用皇帝的廷仗來給自己漲名聲的操作,並無二法。

  但這麼多銀子撒到遼東去,真正到了數萬士卒這個群體手上,不知道加起來有沒有五十萬兩銀子。

  錢花了許多,事還沒辦妥當,黨爭就直接鋪面而來。

  客氏與魏忠賢勾連在一起,仗著皇帝的恩寵,直接幹掉了大宦官王安,從此奠定了魏忠賢在宮中無人敢挑戰的地位。

  王安與東林示人交好,再加上東林黨人跟魏忠賢舊怨沒有解決。

  於是東林黨的頭目們便合起伙來密謀幹掉魏忠賢,結果討論沒有達到目的的一統,猶猶豫豫的反倒被魏忠賢先下手為強。

  隨著時間的推移,天啟帝越發的對這幫東林黨的所作所為感到不悅,並且認為世宗嘉靖時期,士大夫們是被收拾的最服服帖帖的一段時間。

  無論是天啟還是魏忠賢都希望看到那樣的局面,但東林黨人顯然是不想走舊路的,雙方對抗的越發明顯。

  「朕真是看不上這幫文人。」

  朱元璋指著屏幕對著兒子教導道:「這幫東林黨還想暫作韜晦之想,俯首低眉,或能躲過一劫,但朕可以肯定並無此種可能。」

  「權力鬥爭,猶如兩個互相扼住咽喉的人之間的比拼,毫無退路,誰先鬆手,則性命立為對方所取。」

  朱標也是贊同他爹的話,竟然把命運放在敵人的「仁慈之心」上,他們不死誰死啊?

  投降主義是要不得的。

  朱標其實是挺喜歡看水滸傳這本書的,旁人看著是好漢們殺人求招安,可他看的意思卻不單單是這樣。

  宋江他還想依靠投降能當大官,真是天真!

  不過朱標也能理解,一個縣衙小吏,懂得什麼朝廷內部核心權力之間的勾心鬥角?

  本來在造反這條賽道上一路狂奔,非得投入人家早就輕車熟路的官道上去,那豈不是手拿把掐的捏死你宋江?


  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的東林黨人,很難做到團結大多數,他們在提拔「正人」的時候,總是不忘打擊他們眼中的小人。

  他們利用京察的機會排除異己,造成了大明政壇的激烈衝突。

  道德至上,難免水清無魚。

  太深的黨見,成就了他們,也同時堵住了他們的自新之路。

  一些原本與東林黨人並無重大衝突的官員,也都投靠到了閹黨那裡,以此與東林抗衡。

  在萬世皇帝過世後的這七年,大家都是有著強烈的歷史認知的,這幫東林黨人得勢之後是如何的清算他們來著。

  「邪黨人士」在這次鬥爭中遭到清洗,東林黨人幾乎占據了大明的所有權力要塞。

  因此,天啟前期也是「東林黨」勢力最為鼎盛的時期。

  隨著楊漣的發難,倒魏行動正式開始。

  魏忠賢一個宦官極為恐懼,認為自己死定了,於是去找相好的客氏去苦,二人一同到天啟帝旁邊哭。

  天啟已經對東林黨人沒有多少好感了,信任也被削的一乾二淨,在二者之間,他堅定的選擇了魏忠賢。

  然後這場聲勢浩大的倒魏行動,就這麼的煙消雲散。

  在極短的時間裡,大明的一些文臣大員就以「認血親」的方式紛紛聚攏到魏忠賢的身邊,而且形成了滾雪球效應,越聚越多。

  小農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基礎主要來自血親關係,只有自己的家人親戚才是最可靠的。

  朱元璋是這樣想的。

  同樣魏忠賢也是這樣想的。

  在魏忠賢的權力集團中擔當主要角色的基本上都是他的乾兒義孫,他對這些人能夠放心使用。

  大明內閣、六部大臣乃至封疆大吏,個個以當魏忠賢的乾兒義子為榮,這幫人的數量是不小的。

  看到這一幕,朱標都笑出來聲來。

  一幫子文臣也忒不要臉了,爭先恐後的給太監當兒子孫子。

  即使內閣首席大學士鬍子都花白了,還說什麼怕魏忠賢不喜他這個白須兒,所以讓自己的兒子給魏忠賢當孫子。

  自己拐彎抹角的要給魏忠賢當兒子。

  朱元璋算是確切的了解到了這個立皇帝的猖狂之處,對於天啟如此放任於他是極為不爽的。

  就因為他能夠挪錢給你修宮殿,順便給你說些好聽的?

  當然了,朱元璋也不覺得這個時候的朝廷當中有幾個好臣子。

  許多人都開始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團結在一起,全然不顧大明的利益。

  「標兒,大明到了這個份上,你說這其中有沒有萬曆他查抄張居正的緣故啊?」

  「難說。」

  朱標輕微搖頭,他也不好評判。

  要是依照王布犁這樣輔佐自己的兒子雄英,然後死後被雄英給清算,那簡直了。

  朱標隨即又正色道:「即使天啟給張居正恢復名譽了,也很難再調節回來。」

  於是在魏忠賢為首的閹黨瘋狂打擊下,原來身居朝廷要位的東林黨:

  辭得辭,免的免,貶的貶,幾乎清理一空。

  而閹黨們大多都是讀過書的文人,他們借著魏忠賢的名頭打倒東林黨後,還得再踏上一腳。

  教他永世不得翻身的道理,大家是有著極強的認知的。

  免得他們將來再翻身,把己方給踩在腳底下。

  諸如閹黨出的什麼東林點將錄之類的,後來被天啟帝形成了統一的欽定榜單。

  於是楊漣等人皆是慘死,而且被皇帝定性為奸黨。

  儒家將天下人分為君子與小人兩大陣營,其實這種劃分是不嚴謹的。

  但是世界上的事就是這麼妙不可言。

  自從有了君子、小人的分野之後,擁有權力的士子也自然分成了君子與小人兩個團體。

  君子有君子的坦蕩活法,小人有小人的陰毒殺招。

  相對於歷史上的其他時期,大明士大夫是標榜道德,崇尚氣節的一個特殊群體。

  但同時,明朝士大夫中卸去所有的道德負擔、不要任何廉恥的人也比前朝要多。


  這些人一邊高舉道德的大旗,一邊又活得七扭八歪,屬實是論跡不論心的「好榜樣」了。

  隨著閹黨的權勢不斷的提高,魏忠賢都開始被建造生祠供奉起來。

  「朕還不知道活人都可以被供奉起來,還是一個閹人。」

  朱元璋完全被朝廷當中的這群人給整的走上了歪路,內憂外患之下,再怎麼鬥爭都沒有辦法了。

  「爹,我倒是覺得閹黨當中有聰明人該急流勇退了。」

  朱標覺得不少加入閹黨的人,都是被東林黨逼迫的想要找庇護。

  朱元璋聽著兒子的分析,眼瞧著閹黨的高官們從天啟七年開始陸續脫離魏忠賢。

  他們的相繼離開,雖然各有各的原因,但有一點卻是共同的,那就是為形勢所迫。

  隨著魏忠賢勢力的急劇膨脹,那些追隨他的官員承受著巨大的現實壓力和精神壓力。

  閹黨的打擊面越來越大,得罪的人也不斷增加。

  那些跟在魏忠賢身後尋求庇護的官員越來越難以承受壓力,他們中的很多人深知官場生存的法則。

  帝國的官僚系統就像是一個巨型彈簧,壓得越低,反彈力就會越大。

  他們即使身為閹黨一分子,也不想將來成為魏忠賢權力祭壇上的祭品。

  當反彈力越來越強,難以承受的他們只有選擇離開。

  而魏忠賢小人猛然得志,周遭還是一幫吹捧他的人,很難有這樣的察覺。

  大明發展到現在,一般說天子手底下的文武官員,是不可能將自己的權力弄的高過皇帝的。

  魏忠賢苦心經營的集團,他的權勢主要來源還是皇帝。

  可惜天不隨人願,天啟皇帝去西苑遊船,結果落水了。

  兩個小太監都溺死,他幸而獲救,但龍體有漾。

  「朕記得正德就是落水有病,才年紀輕輕就死了。」

  朱元璋記得嘉靖十幾歲從藩王當皇帝的緣故。

  「果然如同王布犁所言一個樣,御醫是不可信的。」

  朱標沒說話,他記得以前對於廚子、醫生之類的,他爹教導過他要仔細對待,莫要隨便發火。

  免得被他們這種容易下手之人給下毒手。

  「正德無需多說,但是天啟朝中黨派相互傾軋,難免有人想要趁機讓天子早亡,那魏忠賢什麼權勢都沒有了。」

  朱元璋很難相信別人,所以他第一個就想到有人要謀害皇帝。

  這幫臣子有什麼不敢幹的?

  尤其是御醫,那可太容易做點手段了,大家可都不懂醫術。

  天啟身體每況愈下,兵部尚書給他進獻了一個「仙露」,味道鮮甜可口。

  天啟帝每天都飲用,結果越喝身體越弱,最終連床都起不來了。

  啪。

  朱元璋狠狠的拍了下扶手:「朕就知道,誰進獻什麼仙露之類的,根本就沒按好心,自古以來多少皇帝都是吃仙丹死的?

  嘉靖他修仙吃丹藥好歹是有點本事的,泰昌他吃丹藥是為了床榻之上的快活。

  他爹是怎麼死的,不知道嗎?

  現在天啟他竟然業相信世上會有仙露能夠治他的病,定然是被這幫御醫給合起伙來謀害了。」

  朱標很是奇怪為什麼他爹會得出這種結論來,為啥不是天啟他落水之後留下了病根呢!

  依照大明的醫術,許多小病都能要了人命的。

  「爹,你這話就沒有判斷依據了,這仙露那也是閹黨奉上的。」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