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上升通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89章 上升通道

  長安城有兩座規模宏大的宮殿,其一,便為建都時期就已建成的太初宮,整體規劃和設計還有太祖皇帝的手筆,占地面積超過兩千八百多畝,比南京紫禁城還要大上一圈,裡面亭台樓閣無數,即有華夏傳統宮室的大氣輝煌,又有完美融合山川地理的風姿,襯托出帝國一股濃濃的大國氣象。

  不過呢,這座宮殿在設計之初,卻搞出了一個巨大的烏龍。為了契合皇室威儀,整座宮殿嚴格遵循坐南朝北的宮室修建傳統,而沒有實際考慮漢洲是一塊位於南半球的大陸。

  結果,宮殿建成後,皇室和內閣就尷尬地發現,坐北朝南的布局竟然使得所有的宮室門窗全都朝著背陽的南側方向敞開,給人一種陰暗壓抑的感覺。

  好在太祖皇帝並不是一個特別講究的人,泰然入主其中,直至禪讓隱退。

  待泰平帝時期,皇室於長安城玄武區的東南方,另修宮室,其名曰太儀宮。這座宮殿規模更為廣大,面積超過四千多畝,背靠靈雲山,距離穿城而過的長興河(今澳洲圖文巴市高里河)也不到一公里。

  在隨後很長一段時間裡,皇帝除了舉辦登基大典、皇家禮儀之類的活動會短暫入住太初宮外,其餘大部分時間皆在太儀宮處理日常帝國政務,發布相關皇帝詔令。

  就在內閣諸多重臣會商如何應對郢州貪腐窩引發的社會輿情之時,身為帝國皇帝的永隆天子卻是在太儀宮內享受著綺麗無邊的歌舞表演。

  空曠的光明殿內,十餘名艷麗女子,在輕快的樂曲中翩翩起舞,永隆帝捧著幾份奏本,斜靠在龍椅上,但目光的焦距顯然不在其中,似乎陷入了深沉的思索境地。

  大殿的右側是一支由數十名樂師組成的樂隊,樂師們身穿統一的青色長袍,頭戴黑色高帽,手中拿著各種樂器,琵琶、笛子、笙等、胡琴。樂聲悠揚,旋律流暢,讓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

  大殿中間,是一群靚麗舞女們的表演,她們身著清麗的仿宋服飾,裙擺隨著音樂節奏輕輕擺動,曼妙的身姿在舞台中央舞動著,表演著各種輕盈而靈動的舞姿。

  隨著音樂的高潮,樂師們開始加入一些激烈的旋律,樂聲逐漸變得宏大而又熱烈。舞者們也隨著音樂的節奏加快,她們的表演變得更加熱情奔放,讓隨侍一旁的禁衛士兵和侍從官們看得目不暇接,甚為陶醉。

  最後,樂聲和舞姿在一片急促而又明快的樂曲聲中達到了高潮,舞女們盡情地展示著自己優美體態和絕美容顏。

  驀的,樂聲停,舞蹈止,大殿內瞬間陷入一片靜謐,唯有舞女輕輕地喘息聲。

  「諸位若是不累的話,可否再來一曲?」永隆帝將抬手從桌案上又拿起幾份奏本,笑意吟吟地說道。

  「陛下有命,我等自當遵從。」一名高挑的舞女朝御案後的永隆帝微微一曲,脆生說道,然後走到樂隊近前,低聲交流了一會,似乎在選擇合適的樂曲。

  畢竟,皇帝陛下給了錢,還發了賞賜,就算再累,那也得打起百倍的精神為陛下獻舞。

  稍事片刻,音樂復起,舞姿再動,光明殿重新恢復了喧鬧而靡靡的氣氛。

  而永隆帝的注意力依舊不在舞樂之中,反而取出紙筆伏在書案上不斷地寫寫畫畫,想是在謀劃著名一件帝國重大決策事務。

  「陛下,民調處羅總制請見。」一名侍從官走到御階前,輕聲奏道。

  「……」永隆帝聽到奏報,方從深思中回過神來,「讓他進來吧。」

  「是,陛下。」那名侍從官頓了一下,扭頭看了看大殿中仍在翩翩起舞的場景,猶豫著是否要提醒陛下暫時停了歌舞,以便他能與民調處總制奏對時能有一個安靜的空間。

  不過,瞧著陛下已將手中的奏摺文書置於書案上,整個注意力全都被歌舞所吸引,並表露出興致勃勃的模樣,遂作罷。

  陛下心緒不寧或者考慮重大事務的時候,總會請來一支歌舞樂團,似乎習慣於在嘈雜的環境中冥想苦思。

  相較於此前泰平帝秉政和太子監國時期,整個太儀宮嚴格保持著肅然靜謐的氣氛,這位年輕的陛下卻喜歡將整個皇宮弄得熱熱鬧鬧的,甚至還不時地邀請社會學者以及大學堂中的教諭和學子們來此討論社會民生,針砭天下時事。

  可能正是因為陛下太過年輕,使得他擁有極為旺盛的精力,在閒暇之餘,還經常觀看戲劇表演,欣賞歌舞樂曲,去喧囂熱鬧的球場看比賽,帶著禁衛軍和皇室子弟郊遊打獵,甚至還會置身於軍營當中,跟一群軍官和士兵親自操弄和檢驗最新式的武器和裝備。


  在諸多內閣重臣看來,陛下似乎有些飛揚跳脫,少了幾分皇帝的威嚴和莊重,但在許多中低階層群體眼中,皇帝陛下卻多了幾分親和力,讓人感覺皇室並不是想像中那般神秘,更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邸。

  「陛下。」民調處總制羅康寧目不斜視地穿過大殿正中尚在表演的歌舞現場,徑直走到御階下,朝永隆帝微微一躬。

  「都調查完了?」永隆帝笑著問道。

  「臣已初步將國內各省及海外領地知府以上的官員履歷全部整理成冊,現呈於陛下聖覽。」說著,羅康寧將手中厚厚的一本調查記錄表遞了上來。

  「羅總制,辛苦你了。」永隆帝接過那本官員履歷調查表,隨意地翻了翻,滿意地點了點頭。

  「為陛下效命,臣萬死不辭。」羅康寧拱手說道。

  「在調查和整理這些官員履歷的時候,羅總制可有什麼感想?」

  「臣,……不敢想。」

  「嗯?……羅總制竟然沒有感想?」

  「陛下,臣有所想,但不敢……深思之。」

  「可是畏於世家門閥之力?」

  「……」羅康寧兩眼瞳孔猛地一縮,下意識地吞咽幾下口水,「陛下,臣惶恐。」

  「你惶恐什麼?」永隆帝嗤笑一聲,從御座上站了起來,一邊在大殿上踱著步,一邊側頭看著婀娜多姿的舞女翩翩舞動,輕聲說道:「該惶恐的應該是我,是大齊皇室,更是帝國數千萬黎庶百姓。在我們齊國,有兩三代的總督,有四五代的知府,也有累世的基層小官和胥吏,是不是有點像漢晉時期的門閥世家政治?」

  「陛下……」羅康寧躬身說道:「陛下,我大齊君明臣賢,上下一心,國勢亦蒸蒸日上,當不至於發生漢晉時期那般……那般情況。」

  「不至於嗎?」永隆帝搖頭說道:「若是再過二十年、五十年,你覺得我們齊國仍舊不會發生那般情況?屆時,恐怕已然是積重難返,無力回天了。」

  「陛下……」羅康寧一時間不知道該如何應對皇帝的問話,聶聶不敢多言。

  「羅總制,你說同樣姓羅,你從微末而起,歷經多個部門歷練,機緣巧合被而先帝征為政務機要秘書,隨後就任秘書監總制,及至現在身居民調處要職,前後歷二十餘年,一路走來甚為艱辛。可是,郢州府尹羅景川從出仕到現在,不過十餘年光景,便為一府大員,若非受到貪腐窩案影響,說不定已被調任某個海外領地就任總督之職,在歷練數年後,就會躋身朝官,升任某閣部屬官,最後說不定還機會入閣拜相,走上人臣巔峰。對此,你可有所感所想?」

  「臣……,臣……」羅康寧額頭上開始冒汗。

  「若是,因為你的卑微出身,仕途終將止步於此,羅卿可會心甘?」

  「……」

  「我於太祖皇帝實錄上曾看到一個被著重標記的詞語。」永隆帝踱步至羅康寧面前,站定後,看著一臉惶然的民調處總制,「那個詞語是,上升通道。嗯,準確地說,應該是社會階層的上升通道。以太祖的標註,那就是在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必須要有一個暢通無阻的上升通道,以此保證社會各個階層都能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拼搏,改變自己的命運,向更高階層躍升,從而為自己,為家人帶來更好的生活,以及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那麼,我們齊國現在的上升通道可還暢通?」

  永隆帝的話語剛落,恰好大殿中的樂曲也停了下來,樂師和舞女們頓在原地,抬頭望了過來,等待皇帝接下來的安排,使得殿內呈現出詭異的靜謐。

  「諸位先下去休息吧。」永隆帝揮了揮手,示意侍從官將樂手和舞女們帶離光明殿。

  一時間,整個大殿頓時顯得空曠而幽靜,這不禁讓羅康寧感到一絲拘束和不安。

  作為直屬於皇室的民調處,雖然主要職責為國內反諜除奸,探查和制止任何危及皇室和內閣政府的不法之行,更是管制和約束國內言論書刊的重要機構之一,但它並不是一個類似前明東廠之類的特務組織,反而更像是帝國的綜合情報部門,協調政府各部門和機構有關帝國安全方面的情報活動,為皇帝的國家安全決策提供依據和信息支持。

  在帝國重大事務決策過程中,民調處總制也都會作為情報顧問應邀出席,這也確立了民調處在齊國諸多情報部門中重要地位,它是最接近帝國安全決策程序的情報機構。

  可以說,凡是能擔任這麼一個重要部門的人選,必然是皇帝最為可靠的心腹之人。

  羅康寧是在泰平帝駕崩前從皇室秘書監升任民調處總制,自然是想通過他為繼任皇帝能絕對掌控這麼一個最為關鍵的情報機構,從而可以為皇帝提供全方位的情報(信息)支持,避免被臣子們所蒙蔽。

  永隆帝繼位已兩年多,在許多人看來,這位小皇帝似乎尚未完全攥住至高無上的皇權,仍舊在耐心而認真地學習如何才能管理好一個龐大的帝國,並小心翼翼地觀察著內閣一舉一動,竭力維繫帝國政局的平穩。

  但作為皇帝的親近之人,羅康寧卻深知永隆帝並非表面上看起來那般「青澀」和「稚嫩」,他完美地繼承了大齊皇室最為優良的血統,擁有自律、果敢、勇毅、堅韌,以及心思縝密、明治善理等諸多帝王優秀品質。

  永隆帝也並不是一個「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的養尊處優、不親世事的君王。他在皇子時曾花費一年時間,遊歷了大半個漢洲,走訪了百餘府縣,對諸多地方民生都有切實的了解和體會。

  另外,他還作為大齊皇室的慰問使,隨同丹王訪問了秦國,是歷任皇帝中唯一一個曾到訪過神州大陸的君王。

  很多人看到永隆帝喜歡觀看戲劇表演,在太儀宮裡欣賞歌舞,有時也會於郊外走馬遊獵,更是不顧九五之尊身份在軍營中與軍人打成一片,一副少年心性天子的模樣。

  但羅康寧卻從皇家侍從室和秘書監了解到,永隆帝也會經常挑燈學習和工作,除了會將內閣呈送過來的政務處理文件細細閱讀和復盤外,還閱讀大量書報資料,更是經常仔細閱讀和品鑑《皇帝實錄》,體味歷代皇帝如何治理和掌控國家。

  據說,永隆帝在閱讀《皇帝實錄》的過程中,已經寫了厚厚一本筆記,多半是對太祖、太宗以及泰平帝所言所行,有了自己深刻的感悟。

  可能是考慮到繼位未久,威望不著,尚不能壓服群臣,永隆帝才如此這般隱忍蟄伏。面對內閣權勢的漸趨益漲,世家門閥的苗頭日顯,地方勢力的坐大,他也是引而不發,觀而不語,保持了足夠的政治定力。

  「治大國,若烹小鮮」,講究的是謹言慎行,戒急用忍,切忌快意恩仇,金戈鐵馬。

  永隆帝有此表現,已然是一名合格而睿智的君王了。

  「太祖皇帝曾言,社會階層上升通道,事實上就是主導一個國家演進發展的最核心的制度設計,也決定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利益分配模式和發展方向。」永隆帝的聲音在大殿內迴響著,「在漢晉時期,有豪族,有世家,他們累世公卿,幾乎把持了一個王朝所有的權柄和民間言論。那麼,在那個時期,對普通百姓,有階層上升通道嗎?」

  「可能有人說,舉孝廉就是普通百姓的晉升之道。但問題是,誰來薦舉,又是誰有資格被薦舉呢?雖然史書中未有詳盡描述,但我們都知道,這套制度不過是世家大族之間所玩的權利遊戲罷了,你提拔了我的族中子弟,投桃報李,我便會薦舉伱族中的優秀少年。當時所謂的階層上升通道,別說與普通小民無關,其實和庶族的寒門子弟也沒什麼關係了。」

  「市井之中,我們常聽的《三國演義》評書里有一個四世三公的袁紹,就是典型的世家門閥。袁家在朝堂中有絕對的話語權,能廣收門徒,招攬朝中爪牙,聚集政治人脈,還有資格舉孝廉。那些低階的官員和士人想要完成階層的躍遷,只能依附於袁家這樣的世家。一個王朝,因為階級上升通道完全被世家門閥拿捏住了,皇權也只能藉助外戚或者宦官勢力和世族豪強進行權利鬥爭。要不然,屠戶出身的何進為何能成為大將軍?」

  「無奈之舉呀!因為有背景的人都有其他世家大族的利益鏈條捆綁著,漢帝只能找何進這種出身卑微、為了階級上升通道可以陪皇帝死心塌地干到底的底層角色,來對付世家門閥。到了後面,三國混戰,魏武據有中原,九品中正制隨之產生,這也從根本上毀滅了當時本就聊勝於無的那點階層上升通道。」

  「當然,門閥世家的形成也不是全然一無是處,就當時的實際情況來說,因為有他們的存在,客觀上在五胡亂華時期,保存了大量的漢族文明,也保存了大量的知識書籍,更是拯救和保存了大量漢族人口的生命安全,從而延續了華夏的文明和血脈。」

  「經過兩晉之分,南北並立,北方士族集團算是經歷了一次殘酷的血與火的錘鍊。有的世家消亡了,有的大族變的更強了,世家最終形成了更為強大的門閥。這些門閥不僅掌握了知識和經濟,而且還普遍是有強大的私有武裝。其後相繼誕生的隋唐兩朝,本質上也是門閥政治的延續。不過呢,已經登頂皇權巔峰的文帝(隋文帝)卻是想要擺脫九品中正制這個失敗模式,也想要擺脫門閥世家的舉薦制度,便弄出了科舉制。」

  「但是,當時的科舉,乃至是後來唐朝的科舉,它們和宋明時代的科舉還不是一回事。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實際上是對門閥世家做出了極大妥協讓步的。因為那個時期,朝廷遴選官員很多時候還是要舉薦和徵辟。而科舉,則為那個年代的寒門士子提供一條額外的階層上升通道,但是這條通道還不夠寬。」

  「那麼,到了宋明時期,世家門閥幾乎被消滅殆盡,整個國家的階級上升通道便全都打通和擴寬了嗎?」永隆帝站在大殿的門口,一抹陽光照耀在他的半邊臉上,仿佛沐浴了一層聖光,給人一種莫名的威壓,「其實,在宋明時代,階層上升通道確實較此前要寬廣許多,給了無數寒門子弟以希望和機會。但是,這個通道卻僅對讀書人開放,排除了社會其他階層,尤其是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武人以及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農工商階層。」

  「宋明兩代,除了開國期間外,在大多數時候,武人地位都是很低下的,形如粗胚,宛如奴僕,極不受官員待見。至於商人,添為社會末等,工匠乃為賤役,農人雖為上民,但盤剝最甚,諸民幾無上升可能,唯得利者,僅士人矣。前明之敗,印鑑不遠呀!」

  「陛下,臣願為陛下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羅康寧聽完永隆帝的長篇宏論,震動不已,立時起身,朝皇帝深深一躬。

  「郢州貪腐案雖然經報紙書刊的渲染,已激起社會民間輿論極大不滿,逼得內閣和大理寺不得不重新進行審理。但那些貪瀆之輩必不會坐以待斃,定然要上下互聯,彼此溝通,竭力逃避牽扯到更多的勢力和更多的人。所以,民調處需得探查其中隱私之事,並將其儘可能地暴露於世人之前。」

  「……」羅康寧聞言不由一怔,詫異地看著永隆帝。

  怎麼話題突然又轉到郢州貪腐案上面來了?

  不是要拓寬社會階層上升通道嗎?

  不是要打擊齊國行將冒頭的世家門閥嗎?

  「是,陛下。」羅康寧待看到胸有成竹的永隆帝,心中隱隱抓到了什麼。

  「另外,還有一事需要你用心去辦。」永隆帝緩緩地說道:「兩年前,先儲君明德太子墜馬之事,甚為蹊蹺。你們民調處要重新啟動調查,不惜任何手段和代價,也要弄個水落石出!」

  「……臣,遵旨!」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