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當然選擇原諒他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70章 當然選擇原諒他

  劉辯看著何顒所傳達的民意,心中對何顒的印象有了改觀。

  歷史上曹魏的屯田最開始時,百姓若用公牛耕種能得四成,若用私牛耕種能得五成。雖然比如今漢室的分成還要高上一成,但屯田的百姓徭役賦稅全都不用承擔。

  只是後來屯田政策不可避免地因各種原因被破壞,譬如曹叡之時,就覺得屯田的百姓過得太好了,而他這個皇帝過得又太簡樸,一聲令下——都來修宮殿吧!

  除了逐年增加的徭役之外,分成也成了真正的三七開,七成還是人家的。

  等到後期司馬氏當政,更是或明或暗地放任大族對屯田百姓和田畝的兼併,完善了兩晉門閥政治的經濟基礎。

  當初三輔的屯田初創,因為是與過去的軍屯不同的民屯,皇甫嵩採用了保守的分配方式——即根據產出分配收入,在保證屯田百姓能夠吃飽穿暖有盈餘的同時,也保證了朝廷的收益。

  而劉辯由於一直思考著改革稅制,所以對於三輔現行的屯田政策一直保持了政策友好。

  時至今日,劉辯對於很多漢家故事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譬如當初國家持有的公田數量還足夠的時候,在災變之年,就會像如今屯田時一般招攬受災百姓耕種公田,分成比例也與如今相差不大。不過,在免除賦稅徭役這一點上,通常至多只會持續數年。等到受災百姓安頓下來,便會恢復賦稅徭役了。

  劉辯想來,這種故事,應當是屯田百姓心生憂慮的原因吧。

  不過,這種聲音被何顒傳達,的確有些出乎劉辯的預料。

  由此可見,何顒的下鄉之旅還是有效果的。

  想了想,劉辯決定給何顒回信一封,表明自己已經知曉屯田的百姓心中所想,他絕不願給百姓增加額外的負擔。

  劉辯不敢說什麼一直維持現狀之類的大話,畢竟弘農郡和扶風才經歷過兩場天災,將來真要重新度田他也不知會面對何等情況,真要天下皆反,那作為他如今大後方的三輔必然要承擔更多,這是現實。

  所以劉辯只能避開信誓旦旦的許諾——現在他還是要臉的,怕被打臉。

  至於要不要原諒何顒呢?劉辯只思考了兩秒,便決定——當然選擇原諒他。

  無論何顒是不是裝的……只要他能裝一輩子。

  處理完何顒的事情,劉辯又來到了他記錄天下郡國二千石名單的屏風旁邊,關東五州已經出現了包括田豐、臧洪在內的多個他熟悉的名字。

  揚州有荀爽在,在平定山越之亂後,荀爽在揚州很有存在感,前些日子,荀爽還曾上書,認為揚州南方的會稽、豫章占地過廣,宜分設兩郡。尤其是人口過百萬的豫章郡,同時分布著眾多山越,正應該分設兩郡,齊頭並進,對山越分而治之。

  此事目前還處於討論階段,最大的問題是新設一郡便要維持新郡府從二千石到斗食佐史的開支,但總體而言,支持的聲音還是偏多。

  交州有朱儁坐鎮,雖交通不便,但劉辯對於這位老臣還是非常信任的。

  荊州……相較於荀爽,劉表雖有「八俊」之名,終究資歷差了些。他在荊州雖也搞出了些動靜,但終究比不上荀爽。

  對此,劉辯也能勉強接受,劉表終究在做事,荊州的戶籍帳面上的確有多出來的原荊州蠻。

  可益州……卻是最讓劉辯失望的。

  桓典與種拂皆是名士,尤其是桓典,德行與經學造詣都沒問題,可辦事的能力卻讓劉辯心生疑慮。

  不論是能力真的有限還是故意拖延,劉辯決計不願益州這樣一直落後下去。

  現在的南方還有非常大的開發空間,尤其是在全球變冷的大背景下,炎熱潮濕的南方變得更容易耕種。而相對於北方移民,南方土著毫無疑問更宜成為開發南方的主力。

  劉辯思索著,記下了巴郡與蜀郡太守的名字,他身邊是時候再增加一個侍中了。

  思索完這些,劉辯吩咐道:「遣人去尚書台問問,日前公府考黃門侍郎荀攸考績如何?可堪為二千石?」

  話雖這麼說,流程也要這麼走,不過劉辯知道答案是肯定的,又道:「順道召荀攸來見。」

  郭勝立馬派出了小黃門。

  未久,小黃門果然帶回了肯定的答覆,荀攸也隨之而來。

  荀攸對於他自己將來的去向當然是知情的,只是不知道具體是當哪兩個郡的二千石罷了。


  是以沒說幾句話,劉辯便直入正題,問道:「公達,今有巴蜀兩郡,二者皆可,可由你自選去處。」

  巴郡地廣,毗鄰漢中,距離雒陽更近。蜀郡地狹,相較於巴郡處於益州核心地帶,郡治便是成都,與州治雒縣亦相距很近。

  而在人口構成上,巴郡蠻族更多而蜀郡漢人更多。

  「公達不必立時給朕答案。」劉辯說道,他選出這兩郡當然不是無的放矢的。

  首先,這兩郡代表著益州的精華所在,人口在益州數一數二;其次,在選擇上,劉辯的智囊團們也有爭議,兩處對於做事而言各有優劣。

  巴郡更方便做事,蜀郡則更具影響力。

  所以,劉辯決定將選擇權交給當事人。

  曹操曾經說過——忠正密謀,撫安內外,文若是也,公達其次也。

  今年荀攸已經三十有七了,該有的見識履歷也都有了,值得信重。

  但荀攸並未過多糾結,當場答覆道:「回陛下,臣願往巴郡。」

  「臣理由有三。其一曰蜀郡人民殷盛,雖有羌、氐、蠻,然經年未亂,即使德高望重如安西將軍,亦難有進展。一曰巴郡蠻數年前便有反叛,後雖被平定,然禍患卻未根除。一曰巴郡地廣,更宜開墾荒地,以巴郡為善,則可使益州蠻明曉陛下之心,日後各處行屯田之舉,定會景從。」

  「好!」劉辯拉著荀攸的手稱讚道,「有公達在,益州之事朕無憂矣!」

  「公達儘管在巴郡放手去做,有事盡可以上書,朕必有回應,若有不宜上書言者,亦可私信予朕……」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