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時代變了(4k)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59章 時代變了(4k)

  荀子《天論》有言: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

  一場如期而至的初雪,卻因為其超出以往的降雪量,而不得不讓漢室做出更多的應對。

  差點被賈詡玩壞了的拓跋潔汾被送到了曹操手上,以期能發揮出一些價值,繼續讓鮮卑人沉迷內鬥。

  但也僅此而已了,經歷過雪災的鮮卑本就是強弩之末,只要防止其再度聯合起來,並不值得投入太多兵力。

  反倒是安撫北邊受雪災的百姓更加重要。

  并州、涼州東部、還包括了司隸所屬的左馮翊與河東郡部分地界,都在受災之列。

  國庫說來一體,但實際操作中各郡國不可能將錢糧全都送來雒陽,於是乎便有了如陳倉這樣的大糧倉,用以就近儲備,包括曾被故陳國相駱俊私用的糧食,都是屬於國庫的。

  得虧是近兩年風調雨順,各地的糧倉還算殷實。

  在這樣的背景下,鴻臚卿韓融奉命持天子節向北而去。

  劉辯覺得這種方式很好,派出有德行的中央大員,既是向地方展示朝廷的決心,也能督促地方官,而稱職的天子使節,也能彌合地方上的分歧。

  上黨郡,便是韓融出發的第一站。

  然而,韓融人還出發沒多久,才離開河南尹抵達並未受災的河內郡,一則消息便傳入他的耳中——上黨郡的郡中糧倉失火了,近六萬石糧食付之一炬。

  韓融素有修養,可即便如此,他也被氣得忍不住發笑——要動用糧食時糧倉起火,天乾物燥?意外?上天預警?真當他是不明世事的腐儒嗎?

  今年發生在關東五州的事竟沒給他們警醒?

  而比韓融更先接到這一消息的是并州刺史公孫瓚。

  所謂糧倉失火騙不過任何人,若是所有人都願意和光同塵,那自然就是意外。但很明顯,公孫瓚不願意。

  無妄之災,憑什麼牽連他!

  當韓融加快腳步抵達上黨郡郡治長子縣時,駐地位於太原郡晉陽的并州刺史公孫瓚已經先行抵達,率先開始了調查。

  公孫瓚不是一般的刺史,身為邊地刺史,本身就比內地的刺史擁有更多的兵權和主導權,在漢家故事中,不乏有幽并涼三州刺史主動組織軍隊打仗。

  而公孫瓚上任之後,為了彰顯武德,狠狠地對著并州治下的盜賊們下了次重手。當時上黨郡便有一股聚眾過千的山賊,公孫瓚進軍不過三日,其便成了公孫刺史功勞簿上的一句話。

  在并州,尤其是在董卓離開之後,誰敢忽視公孫瓚的存在,誰將會付出代價。

  上黨太守方懋現在才終於明白代價是什麼。

  公孫瓚不是一個人來的,而是帶著騎兵來的,在公孫瓚抵達後,立刻邀請方懋前往驛館相會,商議如何處置糧倉失火一事。

  然後,他就變成了在事實層面上變成了協助刺史處理糧倉起火一案。

  是的,公孫瓚是不敢真的對他下手,但卻敢限制他的行動範圍,監視他對外的交往,同時也以涉嫌糧倉起火一案先行逮捕任何一個官職不高於百石的官吏。

  公孫瓚絲毫不掩飾自己對方懋的懷疑。

  而且,在公孫瓚看來,出了這麼大事,一旦朝廷追查,必然要有上得了台面的人出來背鍋,那麼,方懋,為什麼不能是你呢?

  消息傳到雒陽,劉辯同樣震怒。

  以前,七郡國大水之時,袁紹堪破駱俊一案,駱俊挪用糧草還算有脈絡可循,可在當時真沒人在私下裡貪墨糧草嗎?

  只是沒查罷了,不像駱俊那般規模太大的,也就聽之任之了,不然查了,只怕連當時堪堪維持的救災工作都維持不下去了。

  但現在,還跟他玩這一招?

  時代變了!

  劉辯為此專門發了一份詔書,要求韓融務必嚴查。

  詔書幾乎與韓融同時抵達。

  長子縣,韓融收好詔書,就見到與并州刺史公孫瓚一同前來拜見的上黨太守方懋正朝他哭訴公孫瓚的暴行。

  「哭!日哭夜哭,能哭回糧食嗎?能哭死賊子嗎?」

  其實也不是不行。

  方懋說不定還真能哭死賊子。


  只是在現場,方懋的哭訴聲戛然而止,根本沒想到想到素有聲望的大儒竟出此言,還要不要體面了?

  韓融卻非無的放矢,糧倉起火,太守方懋具有最大的嫌疑,最低的罪過也得是無能失責。公孫瓚的處置雖略顯過分,但實際上也不是不行。

  最關鍵的是,公孫瓚吃過和上司對著幹的苦頭,他早就派人將他做的事連同他的調查進展一同匯報給了韓融,還會實時更新,讓韓融能夠掌握最新動態。

  至於公孫瓚的可信度……總不能讓韓融相信州治在太原郡的并州刺史對上黨的掌控力勝過在本地當了近六年太守的方懋吧!

  在公孫瓚的調查中,方懋並不無辜,甚至很有可能吃了大頭,而平白消失的,也不止這六萬石谷糧。

  方懋顯然哭早了。

  ……

  半個月之後,劉辯接到韓融的奏書,方懋貪墨罪證確鑿,連同與其同流合污的一干人等正在被押來雒陽的路上。

  劉辯則在考慮上黨新太守的人選了。

  此時,汝南太守徐璆已經被拜為執金吾,在入京的路上了,汝南太守將會由田豐接任。侍御史王允與司馬防的家鄉在上黨一北一南,並不合適,且劉辯更想將二人放在關東五州。

  此外,公孫瓚強在軍事,於吏治一道並無什麼建樹,而且韓融終究相對保守,出於穩定考慮並未大搞株連,所以在此案之後的上黨更需要一個能頂得住壓力的幹吏。

  忽然,劉辯腦海中閃過一個人的身影,他馬上就要回來述職了。

  對,程昱,就你了!

  雒陽,百郡邸。

  程昱望著這個熟悉的地方,他上次來還是年初離開的時候。

  而今剛一回京,就得天子交付重任,程昱心中不可謂不開心。摸了摸懷中才到手沒多久的銀印青綬,他花了好一會兒功夫才壓住上揚的嘴角。

  有此好消息,自然是要同老守邸分享的。

  程昱下了馬車,踱步走向東郡郡邸,順便平復心情。

  郡邸的小吏們見到程昱到來,早就有過教訓的他們並未因為程昱腰間未有印綬而對他輕視分毫,程昱也不在意,此處能入他眼的,不過老守邸一人而已。

  果然,守邸見程昱到來,老友碰面,立刻命人準備酒菜。

  飯間,待到四下無人,程昱才對老守邸說道:「今日面見陛下,我將我所知的地方弊病與亂象皆記入奏書之中,面呈陛下。包括各地侵吞公田、戶籍造假等事。」

  守邸聞言大驚,忙問道:「陛下乍聞此事,是否因而動怒?君得拜二千石,也因此事有關嗎?」

  程昱卻笑道:「公素來明白人心,可今日兩問,皆錯了。」

  「天子並未動怒,好似本就知曉,至於我為二千石,亦是已定之事。」

  守邸聞言端起了酒杯,連贊數聲後道:「聖天子在上,當浮一大白,願漢家中興!」

  程昱立馬端起了酒杯回應。

  臨離開時,程昱忽然說道:「昱此去上黨,定要極盡平生之所能,力除苛弊,安定一方。公品行高潔,不知可願與昱同往上黨,一展才華?」

  老守邸望著手背上的皺紋,嘆息一聲:「若非老朽之軀,真想與君同去啊!」

  又端起了酒杯,道:「君此去,願君不負韶華!」

  程昱見狀,不再相勸。

  ……

  在經歷了年末的雪災之後,老天似乎消停了,至年底,雖有冰雪,卻不至於生災。

  光熹四年(193),似乎開年不利。

  在正月初一的大朝會上,一番禮儀性的流程之後,劉辯並沒有像去年一樣甩出類似於任命皇甫嵩為車騎將軍的重磅炸彈,而是順風順水地宣布繼續給群臣們放假直至初七。

  然朝會之後,午時剛過,未有什麼風雨,天空卻忽然黑了下來。

  當日親自在靈台值守的太史令劉洪觀察天象,確定分野,最終記曰:甲寅朔,日有食之,在營室四度。

  開年的第一天這麼特殊的日子遇上如此特殊的天象之變,仿佛要為這一整年蒙上了一層陰霾。

  儘管劉辯在實際上已經不再去維持鄧太后當政時期三公為天災人禍負責的政治傳統,可此事一出,除了尚未歸來的太尉皇甫嵩,司徒崔烈與司空樊陵不顧假期,連連上書請辭。


  在沒有得到劉辯的回覆之前,兩人乾脆不走了!

  劉辯也知道這次日食的特殊性,而且上次發生日食還是憲帝離世的那一年,怪不得兩人如此慎重。

  他趕緊召見太史令劉洪入宮,詳細詢問,試圖找出一個合理的解法。

  然後,劉洪便開始向劉辯介紹起了古人總結的天象知識。

  其中許多劉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可唯有一點他記得清清楚楚——

  天下很大,宇宙更大,人們為了更好的確認上天預警應在何處,遂劃分了二十八星宿,在地上,皆有相對應的位置。

  此次日食,位在二十八星宿之營室。

  而營室,應在并州。

  這下,劉辯心中就有數了。

  在劉辯整頓吏治的過程中,幽并涼三州向來是特殊的,一朝不慎,三州亂起來可比內地的州郡容易多了,外加胡人的存在,破壞力也會大上許多。

  可上黨太守的表現給了劉辯警醒,單靠威懾不見真章,未必能達到他想要的效果,有些人刀不架到脖子上是不知道害怕的。

  劉辯胸有成竹地召見了崔烈和樊陵,直言過段時間要派出使者清查并州吏治!

  兩人對劉辯的心思瞬間瞭然,非常配合,順勢將鍋甩給了仍還潛藏在并州的貪官污吏

  然而問題似乎不止在於日食。

  起初,沒人在意這場災難……

  好吧,在第一場春雨沒有按時到來的時候,太史令劉洪便已經注意到了。

  在大規模種植冬小麥的北方,需要早春時節的第一場春雨來幫助小麥結束冬眠狀態,進入返青期。

  這是與小麥灌漿期的適量雨水同等重要的階段,不容有失。

  然天時如此,非人力所能及。

  在太常蔡邕的建議下,劉辯開始了他人生第一次祭天求雨。

  求雨的實際效果是指定沒有的,但起碼能作為安慰劑起到安撫人心的作用。

  不過還真別說,劉辯求雨沒過幾日,遲到的第一場春雨竟真的來了。

  雖會影響些產量,但它終究來了。

  而接下來的幾場春雨雖雨量不多,可到底沒讓地旱著。

  而在此期間,太尉皇甫嵩也率軍回到雒陽。

  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發展,氣候似乎也將如過去兩年一般正常。

  三月,中宮。

  劉辯正在一處殿前焦急地來回踱步。

  不僅他在,董太后、何太后同樣也在。

  何太后雖沒有劉辯表現地這般誇張,但平日裡雍容華貴的儀態卻是難以維持了。

  反倒是向來在關鍵時候表現不佳的董太后這回沉住了氣,因為此等場景她已經見識過不少次了。

  不過她並未勸說劉辯冷靜下來,此時勸說無用,這一點上她早在二十年前就在她兒子的身上確認了。

  劉辯聽著裡面隱隱傳出蔡琰的聲音,即便他已經儘自己所能做了所有的準備,可生育在古代本就是一道鬼門關,他止不住地心焦。

  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劉辯的心情也愈發焦躁,時間越久意味著風險越大。

  就在他聽不到蔡琰聲音,差點按捺不住想要衝進去時,忽聽一聲啼哭從房間裡傳出。

  「昭姬如何了?」劉辯高聲問道。

  馬上有宮女衝出來回報:「母子平安,陛下,貴人誕下了皇子。」

  劉辯馬上就要進去探望,卻被宮女大著膽子攔住了:「殿中血氣會衝撞陛下……」

  劉辯自不會在乎這個,可他馬上又被何太后攔住了——「你在外頭這麼久,身上寒氣重,莫要過了寒氣。」

  「我不靠近,只遠遠看著……」

  何太后見劉辯不再那麼莽撞,也就不再勸了。

  稍後,待去了身上寒氣,劉辯看著眼前皺巴巴地小人兒,腦海中忽然浮現出了兩個字——好醜。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