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精耕細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52章 精耕細作

  楊彪不在,他的從弟太學祭酒楊眾起先聽聞了楊修被打的訊息,匆匆趕來,正好接待了兩位中常侍。

  儘管楊眾身為清流對宦官不滿,可眼前兩位中常侍終究是背負著天家的使命,所以並未有什麼奇怪的展開。全程有禮有節便是楊眾的士大夫風骨了。

  待到收下慰問的禮物,送走了代表皇帝和兩位太后的中常侍們,楊眾又回到了楊修養傷的房間。

  結合從中常侍孫璋透露出的訊息,楊眾已經了解完來龍去脈。

  是以當楊眾望著躺在榻上還有力氣哼哼的楊修時,也不怕還當著楊修的面,直接怒道:「還是打得輕了!」

  「汝既然敢做辭賦,便該知道什麼叫做禍從口出!」

  「我與汝父尚要謹慎,汝這豎子竟敢大言不慚,批判鴻都門學?」

  楊眾整日面對太學生,作為教育工作者,他敏銳地覺察到了楊修性格上的問題。

  他知道對於那些素來心高氣傲的太學生絕不能一味姑息,眼下,他的這位從子看著似乎要被姑息壞了。

  楊修的母親袁氏十分心疼,為楊修辯解道:「阿修年歲尚幼,還不知事……」

  「他敢於批判天子定下的國策,敢於同陳留王爭論不休,若他年幼不知事,這些話是誰教他說的?」

  袁氏終究不算無知,聽到這話也知不是抱怨的時候,甚至有些驚慌。

  楊眾說完這些,又將嫂子請出楊修的房間,隨後嘆息一聲說:「我知修為幼子,素來得寵,然昔日觸龍說趙太后有言,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而今來看,兄嫂皆忘了此理,須知慣子如殺子!」

  勸完袁氏,楊眾又將音量提高,以使房間中人能夠聽見:「阿嫂不知,如今鴻都門學與太學一般,皆隸屬太常,新的鴻都門學太常蔡公傾注了許多心血。須知蔡公之德行,便是兄長也是十分敬重的,小兒無知,豈能無端批判?」

  「阿嫂,我見修的傷勢不重,陳留王的衛士都是留了手的。而今兄長持節在外,不過數月便要回來了,其間不出錯便是大功一件。是以此事需儘快了結,免得徒生波瀾,影響到兄長。且宮中三位都已表明態度,當到此為止,不復多言。」

  袁氏想到兒子被送回家中的情形,心中雖還有些不滿,可當著楊眾的面,終沒有再說,只帶著些委屈的頷首認可楊眾的話。

  楊眾如何看不出袁氏的言不由衷,可他終究不好同嫂子說上太多,打算稍後寫信勸一勸楊彪。

  ……

  劉協不知道後續的處置,他現在正開心著呢,唯有嘗過失去的滋味才知道擁有是多麼美好,他又能外出去見見外面廣大的世界了。

  次日,劉協來到鴻都門學,正見到一個和他同齡的人也在。這下,他心中的喜悅又增添了一層。

  「阿亮!又見到你了。」

  劉協的身份在鴻都門學不是秘密,諸葛亮見到劉協,卻只一拱手。這也算是求變之舉,不然真要按照制度,文學和學生們見到劉協都要行禮退讓,這學也別上了。

  諸葛亮見到劉協,同樣很開心:「我都聽說了,昨日楊修被殿下狠狠揍了一頓。」

  「啊,你們都知道了嗎?」劉協經過劉辯的訓斥,對於說不過就動手的行為還是有些不好意思的。

  他環顧四周,見周圍年長的學生們紛紛向他投來善意的目光。

  劉協身份雖然貴重,但說到底,當今天子春秋鼎盛,劉協將來就國,也只是一個有名無實的諸侯王罷了,這種場景還是劉協第一次體會到。

  「幹得漂亮!」諸葛亮贊道。

  門學的學生們也紛紛出言讚賞。

  劉協嘿嘿一笑,正要說些什麼,卻聽背後傳來熟悉的聲音——「爾等在此作甚?書讀的如何了?課業完成了沒有?」

  劉協一聽就知道是農科文學棗祗,這位來自潁川的幹吏在學生們中間素有威望,甚至超過了祭酒樂松。

  除了因為棗祗的高標準嚴要求,還因棗祗的農學課是最辛苦的。

  劉協回頭看去,果然看見了棗祗面無表情的一張臉。

  而棗祗在發出了靈魂三問之後,立刻宣布了他今日的課程計劃——「一個時辰後的農學課,依舊去西園!」

  學生們早已習以為常,紛紛朝棗祗拱手後散去,劉協也要離開,卻被棗祗叫住了他。


  「殿下……」棗祗沉默了一會兒,等到除劉協之外的學生們都散去了,他臉上的表情柔和了許多,說道,「做的不錯!」

  劉協似乎看見棗祗在笑,可他只眨了兩下眼的功夫,棗祗的表情就恢復了原樣,仿佛剛才的笑容從未出現過。

  「殿下去上課吧,莫遲到了。」

  「是!」劉協如釋重負,忙不迭地跑開了。

  留下棗祗望著劉協的背影啞然失笑。

  ……

  西園,棗祗望著眼前田畝中的已經長起來的水稻秧苗,心中的興奮難以言表。

  雖然時節有些不對,眼前這些秧苗最後未必能長成,但這些秧苗終究在移栽之後長了起來。這意味著秧苗集中培育並進行移栽是有可行性的,至於具體對產量有無影響,則要看早前被派往荊州嘗試此法的結果了。

  現下,能夠實現水稻夏冬兩熟的地方局限於交州及荊揚兩州南部部分地區,而秧苗移植若能成,讓兩季稻的總體的成長時間重迭,便意味著水稻兩熟可以出現在更北一些的地方。

  不止於長江以南的水稻兩熟,江淮等地完全可以實現稻麥連種。

  想到這種前景,棗祗望著田畝出神。他恨不得現在就把此法推行天下,但理智告訴他,他還需要更多來自土地里的證明。

  糧食太過重要了,不容有失。

  一旦出現棗祗所預料的情況,意味著同樣的田畝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可這同樣也意味著更多的畝產。

  早在《氾勝之書》中便倡導「教民糞種,負水澆稼」,提倡精耕細作。

  但此時,田畝的數量相較於畝產量更受看重。而強調個體農戶在耕種的土地「寧可少好,不可多惡」的《齊民要術》成書於北魏末年。

  換句話說,現下仍處於精耕細作的發展階段。精耕細作之法宛如當代的高科技技術,需要完備的鐵製農具,掌握相應技術的農民、足量的耕牛……

  譬如已經在中原廣泛推廣的耬車而言,在涼州民間幾乎看不到,歷史上要直到魏晉之時,才在各郡長吏的帶動下得以推廣。

  又如三輔與涼州的屯田,就因為耕種技術不達標、且多是荒廢的土地,所以動輒一戶分田百畝。蓋因精耕細作的條件不足。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