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科舉的雛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46章 科舉的雛形

  劉辯在太學留下的策試之法終於迎來了開花結果的一天。

  對於劉辯借著五州的基層官吏以辭官的方式威脅朝廷的機會,要求在郡縣通過策試的方式不論出身選拔基層小吏,總體上朝臣們的反對聲音很小。

  偶有反對的,也是以德行之類的理由。

  總體上,朝臣們也怕對抗劉辯的要求會被天子疑心與某些無君無父之人勾連。

  那些辭官之人遠在地方,他們可都在雒陽,而且大都一家人整整齊齊。劉弘的殷鑑不遠,他們可賭不起。

  至於州郡以策試取吏的危害?且不說策試還未涉及到郡吏這一層,就算涉及到了,又能怎樣?

  害怕自家子弟通不過策試?不存在的。經學,從來都是閥閱豪族的立身之本。

  總有些人將科舉的功勞掛在兆古一帝身上,誇大科舉對於世家門閥的削弱作用,甚至認為兆古一帝因為設立科舉制違逆了世家門閥的利益,所以才遭受的背叛,全然無視了兆古一帝在時對於參與科舉資格的限制。

  實際上,哪怕是終唐一代,科舉仍是官僚與世家的歡樂場。

  唐代進士中出身有史可考的,寒門僅占15.9%,雖然時代背景不同,可這份數據比起漢代孝廉的24.4%還是差了不少。

  唐代科舉制削弱世家大族的作用與其說體現在考試內容上,不如說是在考試地點上,尤其是進士科,因為「投卷」的存在,考生們提前從家鄉趕到長安久住幾乎成了潛規則,考上之後進士們也無法回到家鄉為官,所謂「少小離家老大回」便是如此了。

  ——將世家最傑出的人才與其家鄉在地理上分開,這才是科舉制最重要的影響。

  而寒門子弟能夠真正在科舉上發光發熱,還要等到宋朝。

  總體而言,劉辯的謀劃很順利的開展,尚書台很快就梳理起了執行方案。

  但對於選拔縣吏和鄉吏是否需要到州一級的策試,尚書台仍有些疑問。

  為此,尚書僕射蓋勛帶著一些不同意見拜見了劉辯:「陛下,昔日取縣吏及鄉吏,多是縣令縣長之權,往往縣中長吏考察完品行才能之後,便可予以上任。若至郡中考核,部分縣治雖遠,卻遠地有限,可若是再算上州中,其中的路途之遠,時間之長,須得慎重。」

  劉辯也知道自己一個人的考慮必然會有粗疏之處,遂詢問道:「卿有何策?」

  蓋勛說道:「以臣愚見,以兩次策試取吏並無不妥,畢竟此前太學生已經經過一輪擢選了,只不過應將第一次策試放在縣中,第二次放在郡中為佳。」

  劉辯最初的想法是擔心郡中謀私,多加一道州中的策試流程,就意味著多一層保險。否則,全由郡中決定,豈非將原本就被郡中侵占許多的縣鄉權力進一步交給郡國?

  可蓋勛的解決方案並未涉及到劉辯的關切之事,劉辯遂問道:「如此,郡國權力是否過大了?」

  蓋勛當時在尚書台中與內臣們討論過這個問題,不假思索地答道:「陛下此前有意重振郡國之學,還特意遣前將軍至各郡國巡視,收效甚好。臣與尚書台眾臣商議,私以為不若以郡國文學參與到第二次策試之中,以顯重視,而以郡中監察從事督之,州刺史亦有權察之。」

  「至於首輪策試,則由縣中判定,並限定名額,至於郡中,則主要探查有無弄虛作假者,少行黜落之事。如此,避免郡中過度插手縣中之事,無需憂心郡國繼續侵占縣中之權。」

  劉辯頷首,這的確是個妥當的方法。就算是後來的科舉,縣試也多由本縣縣令主持,至於小吏,更不用提了。

  現在的辦法相當於直接將策試變成了初試和複試,並在初試就直接限定名額。

  劉辯想著,此法約莫還有一樁好處——減少了參與鄉吏縣吏選拔的沉沒成本,這樣,初次落榜生付出的並不多,也不至於生出多少怨恨。而付出更多的二次落榜生,複試不過,則更該反思自己了。

  落榜生的破壞力可不容小覷。

  劉辯沒想過第一時間就施行多麼完善的科舉,他的時間還很多,可以慢慢來。

  蓋勛得到了答案,又問道:「陛下,不知此法是只用於五州還是發布天下十三州?」

  「先在五州試行吧!看看成果如何。」劉辯說道,其他地方不說,司隸校尉部存在不少太學生鄉吏,短時間內必然是不適合用此法的。

  想到太學生,劉辯又問道:「對於太學策試,尚書台有什麼意見?」


  蓋勛答道:「尚書右丞荀文若於此有言,臣以為善。」

  劉辯想了想,吩咐道:「速詔文若來此。」

  不多時,荀彧來到了雲台殿,他對於面見天子早已經習慣了,動作流暢的拜見之後,他當著劉辯和蓋勛的面侃侃而談:「臣以為並不需要對太學策試做多少更改,一則即便在郡縣行策試之法,其策試難度勢必不能與太學策試相比。二則,即便都是鄉吏,然太學生鄉吏與尋常鄉吏亦不能等同視之。」

  劉辯聽完,馬上理解了荀彧的意圖。

  太學生鄉吏與尋常鄉吏就像是管培生與普通員工的區別,前者不太可能久在基層。

  劉辯說道:「依照文若所言,不宜再稱郡縣策試了,不如就叫……」

  他猶豫了一下,本來想直接叫科舉的,但科舉本是分科舉士的意思,連太學生策試都沒有分科,科舉未免有些詞不達意,還是留待以後吧。

  「就叫試舉吧!」

  劉辯又補充道:「不論是以前還是以後的,凡是以太學生通過策試為吏者,在履歷中都需標註出來……往日太學生鄉吏雖有不同,卻未落到明處,而今當以詔書明之。至於太學生鄉吏在升遷時的優勢如何評定,尚書台先定個章程。」

  蓋勛與荀彧皆應命。

  對於現在尚書台的效率,劉辯還是非常滿意的。

  兩人離開後,劉辯喚來張讓,問道:「張公,朝臣們對於地方官吏請辭可有誰說了些不同的看法?」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