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采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44章 采女

  袁歆年十三,恰好達到采女年歲在十三到二十之間的要求。👣🔥  🐍♡

  她見母親有此問,而父親卻未有言語,哪裡不知父母已經商量好了。

  說是詢問她的意見,可她在家中享受著榮華富貴,事到臨頭,要她如何推辭呢?

  望著父母滿懷期待的目光,袁歆口中如何能說出半個不字,盈盈拜道:「全憑阿父阿母做主。」

  袁術滿意地點頭,說出了自己的期盼:「而今後位未定……」

  袁歆聽著父親的話,心中忽然覺得有些悲涼。袁術當了五年的河南尹,她也在京中待了五年,平日裡也有些閨中好友,平日來往交談之間哪裡不知道宮中距離皇后之位最近的是那三位陪伴天子最久的貴人。

  天子登基以來的表現證明了今上並非貪戀美色之人,作為新人,若非機緣巧合,如何能與舊人相比?

  況且……袁歆望向父親,她的父親似乎從來都不知道她向來是厭惡與人爭鬥的。

  西河郡美稷縣,南匈奴王庭。

  曹操在使匈奴中郎將任上站穩腳跟之後,便將妻妾兒女都接到了身邊。

  曹操的妻子丁氏無子,遂將曹操已故妾室劉氏所出的曹操長子曹昂養在了身邊。愛屋及烏,連帶著劉氏所出的曹操次子曹鑠和長女曹淑小日子都過得很愜意,只曹鑠天生身體不好,被曹操留在了雒陽。

  當宮中不願茲擾民間,只欲小範圍的擢選采女的消息傳出,身在雒陽統籌均輸大局的曹嵩第一時間就給曹操送了信。

  只因曹淑的年齡正合適。

  曹操對於自己的妻子十分尊重,心中雖有意動,卻並未擅作主張。在接到信後他立刻從軍營返回位於美稷縣的家中,帶著信去尋丁氏一同商議。

  丁氏聽曹操說完故事始末,又看過曹嵩的信件,卻並未如曹操一般心動,而是輕輕蹙眉,帶著幾分憂慮說道:「淑兒素來嬌寵,若是貿然入宮,不知會不會惹出亂子。」

  曹操對自己的長女還是非常喜愛的,空暇時也會常常關心,見自家夫人說什麼嬌寵的話,有些不解:「淑兒甚是乖巧知禮,夫人何來嬌寵一說?」

  聽到這話,丁氏忍不住嗔道:「君這麼多年來,除了辭任東郡太守之時多了些閒暇,之後哪日忘了軍務?淑兒見父親的面少了,自然每次都在父親面前表現的乖巧懂事。」

  曹操聞言,也不好多說什麼,他心中並未有什麼懷疑。對於兒女的性子,丁氏必然是比他更了解的。

  但曹操不是一般人,面對妻子帶著些抱怨的話,立馬靠近丁氏撫著她的肩膀,討好道:「這不是家有賢妻,有夫人在,我才能放心在外。」

  ……

  又過去了一段時間,丁氏又道:「非只是淑兒不適合宮中,君素來與太常蔡公交好,焉能不知蔡公之女已為貴人?淑兒入宮,就算有君在外支持,只怕也難登上後位。」

  曹操此刻正處於精神上最具哲學性的時刻,聽到丁氏的話,深切覺得很有道理。

  以他與父親的功績,與其有一個難以為後的曹氏女入宮,不如維持現狀。

  想到此處,曹操應道:「夫人說的是,我明日就給父親寫信回絕。」

  「為何是明日?唔……」

  中山國無極縣。

  甄氏年輕一輩有兄弟三人、姊妹五人,其中長兄早夭。中平三年他們的父親甄逸去世後,家中事務一直由行二的甄儼掌管。

  甄堯接到二兄甄儼的傳信,立刻與母張氏、嫂劉氏商議起來。

  他實在是不知道該怎麼選。

  家中五個姊妹中,長姊甄姜與次姊甄脫一個已出嫁,一個已定親,只能從剩下的甄道、甄榮、甄宓三人中選。

  甄母張氏有些見識,對甄堯說道:「在我看來,這宮中著實不是什麼好去處,你去信問問你兄長,非入宮不可嗎?」

  甄氏而今雖比不了當初最輝煌的時候,可兒女的婚嫁卻是從來都不用愁的。

  張氏繼續說:「這皇宮絕非一般的去處,家中也提供不了多少助力。古往今來多少禍事都是從後宮而起的……入宮之後,若是行差踏錯一步,便容易惹來滅族之禍。」

  「你那兩個適齡的阿妹,哪一個有這種能耐?」

  甄堯說道:「母親的憂慮我如何不知?可是二兄在信中言明,那麋竺已經打定主意將其妹麋氏送入宮中了。」


  「而今甄麋兩家為天子經營,麋竺本就精通商賈之事,二兄雖因著家世能與他旗鼓相當,平日相處交流也算融洽。可若是麋氏在宮中得寵而我甄氏無人,只怕將來就不一定了。」

  張氏見完甄儼的信件止不住的嘆息,甄氏現狀如此,如之奈何?

  她又問甄堯道:「你兄長在信中未說該選誰入宮,你如何想?」

  在甄堯心中,他妹妹里最懂事的當屬他最小的妹妹甄宓,而且顏色也是最好的。

  他答道:「若論穩重,當屬小五,她年歲雖是最小的,卻是讀書最多的。」

  「可小五隻有十一歲啊!」甄儼之妻劉氏有些震驚。

  知女莫若母,張氏如何不知甄宓比適齡的甄道和甄榮更加穩定。旁的不說,數年前院前有人有立騎馬戲者,只有甄宓能做到半點都不動心。

  張氏一時之間只覺得分外疲憊,她左右思量著,終究亡夫的家族在她心中的分量分量更重些,撫著頭悲痛地說道:「當年有個叫劉良的相士曾贊小五當貴,你寫信給你兄長,問上一問。」

  ……

  只採女一事,便牽動了各方心神,不同人做出了不同的反應。

  但官宦之家因為采女而引出的熱度並不能壓住地方上對清查吏治的使者們的不滿的聲音,後續朝廷對於闕宣反叛之事的冷處理更是助長了了郡國官吏的逆反心理。

  也就是劉辯最開始只將目標盯准了五州之地,還有名揚四海的公卿三人坐鎮,才不至於出現亂子。

  但即便如此,就劉辯聽到的消息,已經有地方官吏試圖通過集體請辭使政務停擺的方式來對抗朝廷對於吏治的整頓了。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