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小舉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51章 小舉措

  盧植與馬日磾建議放慢改革的速度,與民休息不是說說而已的。

  而是打定主意要趁著現在沒有什麼大的天災人禍、內憂外患,先安穩一些,嘗試著積累些錢糧。

  包括南方三州的屯田進程——雖然實際上因為投入不足,想快也快不了。

  劉辯著重盯著州郡長吏的吏治與各處的錢糧,並習慣性地將小事託付出去,只留意條目之後,他整個人都空閒了不少。

  現下的三公九卿,除了樊陵外、包括劉焉在內,名聲其實都不錯,也都頗有私德。

  整體而言,也能稱得上一句眾正盈朝了。

  別管是不是貶義,人家確實在這個時代有這樣的名望,做的也確實不算差。

  而能出現在劉辯面前的歷史名人,普遍已有官職,至多就是劉辯要不要插手來「揠苗助長」的問題。

  最典型的就是諸葛亮了,諸葛丞相年十一,跟著叔父諸葛玄在山陽郡,應當還處於為父親異地守孝的階段,就算劉辯想見一見他,最合理的方式就是待他孝期結束,讓諸葛亮以神童的方式成為童子郎。

  但有沒有必要這麼做?

  劉辯不確定。

  又如劉辯從前在整頓吏治時心心念念的滿寵,從前他不知道滿寵在哪,結果卻在賈詡上奏請求批准的的校事部軍假司馬以上官員名錄上看到了滿寵的名字。

  然後劉辯才知道滿寵是山陽郡人,此前為郡中督郵,後來奉太守之命代理縣令,因拷打貪污的督郵張苞用刑過重而致其死,雖有了張苞明確的罪證,滿寵仍棄官回家。

  這樣刑罰手段過重的人雖然當過官吏,可除非劉辯用大力氣去查,否則他的名字不太可能出現在劉辯的面前——作為犯人的情況除外。

  對於要被任命為軍假司馬的滿寵,劉辯大可以將之升一級,以作施恩。可劉辯終究沒有,只是批覆了賈詡奏書上的官員任命。

  知道有這麼個人在這,需要的時候能拿來用,便足夠了。

  而在人事之外,靜極思動之下,劉辯不是沒想過如改良造紙術一般,再搞出點朝堂之外的東西。

  比如說取了郡邸中一個字的邸報,用以引導中央地方的輿論。然後,在了解完從雕版開始到像報紙那樣大規模發行天下所需的費用後,劉辯覺得,還不如拜託他的老師鄭玄多去太學談經論道呢!

  而若是只到郡縣,與公文又有什麼區別。

  與之相比,《漢律疏議》雖然耗費更多,但其作為「吏事」必考的內容,印完之後卻是實打實的可以拿來賣錢回本的。

  最終,劉辯倒也沒完全放棄邸報的想法,而是在和盧植等溝通之後,選用了最省錢的方式先把此事定了下來——一至兩月一刊,只下發到縣一級,張貼布告,就連印刷都不必了,抄錄足矣。

  上面記錄一些朝堂上定下的大略等內容,等同於定期公文罷了。

  先留個引子,以備來日。

  第一份邸報開篇明義,在介紹了何為邸報之後,後面就是治政安民、鼓勵農桑、崇尚節儉等等,都是些放到哪裡都不算錯的東西。

  在劉辯看來,最有價值內容是邸報的最後,通告百姓,從御史台在雒陽的府衙和校事部在南市的亭子到郡國中的監察從事所在,這些都是能受理百姓冤屈的去處。

  但實際上能起到多少作用,恐怕寥寥無幾。

  然後偶爾微服出宮,劉辯也派人去尋王粲、孫策、馬超、陸俊來作陪過。

  只是他沒聽說陸俊有個叫陸遜的親戚,有些奇怪罷了。

  平日裡,劉辯也有節制的進出蔡琰和唐婉的宮殿,他倒不是擔心董太后和何太后聯合派來的「間諜」,主要是劉辯不說想要長命百歲,起碼要突破一下四十歲的魔咒吧!

  然而,輕鬆的日子沒過去多久,劉辯便收到了一條壞消息——冀州刺史賈琮在任上染病離世。

  在劉辯被正式立為太子前那會,賈琮是第一個上書的,其在任上兢兢業業,冀州因此政治清明。

  就連平難中郎將張燕都感念賈琮的德行,允許賈琮派屬吏進入山谷,賈琮也曾上書稱,不出三五年,黑山軍便可無患了。

  按照禮制,三公九卿、二千石、刺史等重臣離世,朝廷需要撥款用於葬禮。

  然冀州別駕沮授上書言明賈琮遺願——「薄斂,不受賵遺」,替賈琮拒絕了朝廷和當地人捐獻的禮錢。


  兩漢厚葬之風盛行,薄葬往往與子孫不孝掛鉤。如張湯幼時父親去世,其母親為了籌夠下葬的黃金,不僅賣掉了家中的田地,還向富戶借貸,一場葬禮,直接破產。

  早就有有識之士看出了其中的隱患,其中不乏名士以身作則,薄葬自身。

  對於這樣的大臣,朝廷自當有所表示。

  但賈琮自舉孝廉為郎官後,歷任京兆令、交趾刺史、議郎、冀州刺史,最高不過千石的縣令。

  最終,在尚書台的數個建議中,劉辯取了最高的一檔,贈賈琮鴻臚卿,蔭其長子為郎官。

  而在繼任的人選上,劉辯點了回京參與編修《漢律疏議》的應劭。

  其實從賈琮的履歷中也能看出點漢室升官的特點,從郎官到縣令,再由縣令到刺史,而刺史之後,一般會是兩千石。中間可能會夾雜著議郎、諫議大夫之類的內臣官職,也可跳過中間刺史的環節。

  刺史低於二千石是毫無疑問的。

  這種現狀與劉辯想要提高刺史地位、加強其監察權的想法背道而馳。

  不是劉辯不想提高刺史的官秩,然……好吧,就是劉辯想省錢而已,畢竟真要給刺史升官,不順帶著升一升別駕從事這樣的從事史是說不過去的。

  其實如尚書令、御史中丞皆是千石,但要真論起權力,尚書令甚至還要高過尋常的三公。畢竟嚴格來說,三公府是執行機構,尚書台才是決策機構。

  劉辯想從刺史的任命入手,讓刺史在官僚體系中的實際地位等同於二千石,畢竟刺史的權力早在幾年前便得到了提高。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