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治與不治
第170章 治與不治
當初田豐在荊州的豐功偉績如今誰人不知。
尤其是那些本州的豪強們,聽到消息後第一時間疏散了供養的門客遊俠。
某些家中建築修建過高的,也急忙拆毀。
劉岱為宗室,原為侍中,去年被拜為刺史。
他派王彧來,自然是希望能先把田豐迎到州治所在。
兗州州治在山陽郡昌邑縣,位於兗州東南側,可田豐自西而來,當然不打算越過西邊的三個郡直去山陽。
「田公或許不知,山陽郡監察乃是田公的故人,信人也,平日裡常誇讚田公的品德。如今他正與劉使君一同等著與田公相會呢!」
田豐其實知道王彧說的是誰,他來兗州,怎麼會不先了解一下朝廷任命的官員呢!
山陽郡監察從事正是原本的代行荊州刺史事的諸葛玄。
田豐對於諸葛玄印象頗深,當初在他活著歸來前率先控制了華容貝氏。後來清查宗賊,諸葛玄出力不少,也算是熟人了。
有功有過,諸葛玄雖沒能真的成為荊州刺史,卻還是獲得了提拔。
田豐道:「故人自有再見之時,煩請王別駕告訴劉使君,他日抵達昌邑,必拜訪之。」
故人不足以改變他的意願。
說完,他看向了來自校事的一行人,雙方雖同行卻並非他的部下。
其為首者李鍇據說在雒陽縣當了二十多年的斗食小吏,不得提拔。他進了校事部沒幾天就被派了出來,數日間從一個不入百石的斗食吏一躍成為了比六百石的軍候。
就田豐所聽聞的,這樣的情況不是孤例。
王彧也知道這些人原本就是關羽的部下,他見田豐的表現,很快反應過來,適時地邀請道:「諸公此來欲清各郡國吏治嗎?私以為諸公可至山陽與使君一會,屆時由使君遣部郡國刺史隨行,可事半功倍。」
李鍇很機敏,拱手道:「出發前,校尉曾吩咐過,吾等當以田公行事為先。」
王彧惋惜卻不意外。他乃是務實之人,身為別駕,與同屬州刺史的諸葛玄同在昌邑縣,雙方頗多交流。
來之前他就從諸葛玄口中打聽到了田豐的剛直性格,早有準備。
「諸公既要巡查郡國,彧身為刺史別駕,豈能置身事外?請允許彧與諸公同行,彧對本州各地頗為熟悉,願為一嚮導。」
對此,田豐沒有拒絕。
這樣,雙方合成一行,往郡治陳留縣去。
因天子之弟被封為陳留王,雖未就國,但陳留郡已經變成了陳留國,太守也變成了國相。
陳留相應劭曾在何苗為車騎將軍時做過府掾,後外任縣令,因治理有功升為二千石。
田豐並不全走大路、直路,時而會派人沿小路進鄉里詢問,偶爾還會親自前往。
校事所屬亦然。
對於他們最關注的皇帝免除三年口賦的詔書有沒有真的讓百姓咸知,他們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他們問過的百姓,沒有不知道的。
王彧時刻跟著田豐,向他介紹各地的風土人情,一路上越走越自信。
就這樣,一連數日,眼看著就要到陳留縣了,田豐忽然改了方向,往北方的東郡去了。
田豐的行程很慢,陳留相早該知道田豐的到來的。
王彧聽到田豐的決定,首個念頭便是以為是田豐責怪應劭沒有親來迎接他,心有不滿。
他到田豐面前為應劭辯解道:「應仲遠之家學於律法頗有見解,早前他聽聞天子要重修律法,便意欲歸納其家學,上書天子。」
「田公放心,應仲遠心中是有大義之人,絕不會為此耽誤正事。」
田豐見王彧這般著急,解釋道:「我並未怪罪,這一路走來,看到百姓的境況,我便知道不用再往前走了。」
王彧這才對著田豐拱手一拜放下心來:「乃是下官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還望恕罪。」
「無礙!」田豐當然不會在乎這些。
在去東郡的路上,王彧忽然意識到,校事所屬少了幾個人。
尤其是那個田豐很關注的青年也消失了,看著就很精幹。
他明智的將之記在了心裡,沒有多問。
只是在路過下一個縣城時,將消息傳給了劉岱。
期間,他不忘借著諸葛玄跟田豐套近乎。
「諸葛君當真是有德之人,他的兄長諸葛珪原本在泰山郡當郡丞,可惜去歲因病去世。諸葛君就將他兄長的年幼的子女全都接到身邊教養。」
「其兄之長子在家中奉養母親,據說也是賢才,但要我說,最聰慧的當屬次子諸葛亮。」
「諸葛亮年不足十歲,卻通經典。我聽說啊,河內郡有個司馬朗,十二歲為童子郎。他沒見過他,但我覺得諸葛亮當能過之。」
神童的話題倒是讓田豐來了興趣:「日後到山陽郡,定要見上一見。」
抵達東郡之後,王彧發現校事所屬又在不知不覺間少了幾個人。
他亦如此前故事。
與田豐說的話多了,王彧又換了一個話題:「東郡之中,皆以陳公台為賢,我卻知有一人毫不遜色,程仲德是也!我聽說他被舉薦入京,不知如今近況如何……」
「什麼?程仲德竟成了田公的同僚?」
「真好啊!皇天不負賢才,若非公事,真想飲上一大白。」
此後不久,王彧就發現最先離開的那幾位校事所屬竟回來了。
田豐巡視之下,發現兗州終份屬中原,情況比當初的荊州要好上太多了。
他雖不敢鬆懈,卻也放心不少。起碼不用擔心隨行人員的安全了。
但兗州並不全是好處,佃戶與豪族豪強家奴僕的數目讓他心驚。
陳留相應劭的治理不可謂不好,律法嚴明卻不嚴峻,但解決不了這些問題。
不過至少,接下來引陳留郡的無地百姓前往三輔屯田的事不用朝廷太過憂慮了。
在東郡,田豐的所見就不如陳留國了。
生活在大道之旁的百姓都知道免除口賦之事,但在偏僻的角落,鄉吏們如非收稅都不願去的地方,百姓非但不知道免除口賦的事,其所要繳納的口賦,竟還是雙倍四十錢。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
當初田豐在荊州的豐功偉績如今誰人不知。
尤其是那些本州的豪強們,聽到消息後第一時間疏散了供養的門客遊俠。
某些家中建築修建過高的,也急忙拆毀。
劉岱為宗室,原為侍中,去年被拜為刺史。
他派王彧來,自然是希望能先把田豐迎到州治所在。
兗州州治在山陽郡昌邑縣,位於兗州東南側,可田豐自西而來,當然不打算越過西邊的三個郡直去山陽。
「田公或許不知,山陽郡監察乃是田公的故人,信人也,平日裡常誇讚田公的品德。如今他正與劉使君一同等著與田公相會呢!」
田豐其實知道王彧說的是誰,他來兗州,怎麼會不先了解一下朝廷任命的官員呢!
山陽郡監察從事正是原本的代行荊州刺史事的諸葛玄。
田豐對於諸葛玄印象頗深,當初在他活著歸來前率先控制了華容貝氏。後來清查宗賊,諸葛玄出力不少,也算是熟人了。
有功有過,諸葛玄雖沒能真的成為荊州刺史,卻還是獲得了提拔。
田豐道:「故人自有再見之時,煩請王別駕告訴劉使君,他日抵達昌邑,必拜訪之。」
故人不足以改變他的意願。
說完,他看向了來自校事的一行人,雙方雖同行卻並非他的部下。
其為首者李鍇據說在雒陽縣當了二十多年的斗食小吏,不得提拔。他進了校事部沒幾天就被派了出來,數日間從一個不入百石的斗食吏一躍成為了比六百石的軍候。
就田豐所聽聞的,這樣的情況不是孤例。
王彧也知道這些人原本就是關羽的部下,他見田豐的表現,很快反應過來,適時地邀請道:「諸公此來欲清各郡國吏治嗎?私以為諸公可至山陽與使君一會,屆時由使君遣部郡國刺史隨行,可事半功倍。」
李鍇很機敏,拱手道:「出發前,校尉曾吩咐過,吾等當以田公行事為先。」
王彧惋惜卻不意外。他乃是務實之人,身為別駕,與同屬州刺史的諸葛玄同在昌邑縣,雙方頗多交流。
來之前他就從諸葛玄口中打聽到了田豐的剛直性格,早有準備。
「諸公既要巡查郡國,彧身為刺史別駕,豈能置身事外?請允許彧與諸公同行,彧對本州各地頗為熟悉,願為一嚮導。」
對此,田豐沒有拒絕。
這樣,雙方合成一行,往郡治陳留縣去。
因天子之弟被封為陳留王,雖未就國,但陳留郡已經變成了陳留國,太守也變成了國相。
陳留相應劭曾在何苗為車騎將軍時做過府掾,後外任縣令,因治理有功升為二千石。
田豐並不全走大路、直路,時而會派人沿小路進鄉里詢問,偶爾還會親自前往。
校事所屬亦然。
對於他們最關注的皇帝免除三年口賦的詔書有沒有真的讓百姓咸知,他們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他們問過的百姓,沒有不知道的。
王彧時刻跟著田豐,向他介紹各地的風土人情,一路上越走越自信。
就這樣,一連數日,眼看著就要到陳留縣了,田豐忽然改了方向,往北方的東郡去了。
田豐的行程很慢,陳留相早該知道田豐的到來的。
王彧聽到田豐的決定,首個念頭便是以為是田豐責怪應劭沒有親來迎接他,心有不滿。
他到田豐面前為應劭辯解道:「應仲遠之家學於律法頗有見解,早前他聽聞天子要重修律法,便意欲歸納其家學,上書天子。」
「田公放心,應仲遠心中是有大義之人,絕不會為此耽誤正事。」
田豐見王彧這般著急,解釋道:「我並未怪罪,這一路走來,看到百姓的境況,我便知道不用再往前走了。」
王彧這才對著田豐拱手一拜放下心來:「乃是下官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還望恕罪。」
「無礙!」田豐當然不會在乎這些。
在去東郡的路上,王彧忽然意識到,校事所屬少了幾個人。
尤其是那個田豐很關注的青年也消失了,看著就很精幹。
他明智的將之記在了心裡,沒有多問。
只是在路過下一個縣城時,將消息傳給了劉岱。
期間,他不忘借著諸葛玄跟田豐套近乎。
「諸葛君當真是有德之人,他的兄長諸葛珪原本在泰山郡當郡丞,可惜去歲因病去世。諸葛君就將他兄長的年幼的子女全都接到身邊教養。」
「其兄之長子在家中奉養母親,據說也是賢才,但要我說,最聰慧的當屬次子諸葛亮。」
「諸葛亮年不足十歲,卻通經典。我聽說啊,河內郡有個司馬朗,十二歲為童子郎。他沒見過他,但我覺得諸葛亮當能過之。」
神童的話題倒是讓田豐來了興趣:「日後到山陽郡,定要見上一見。」
抵達東郡之後,王彧發現校事所屬又在不知不覺間少了幾個人。
他亦如此前故事。
與田豐說的話多了,王彧又換了一個話題:「東郡之中,皆以陳公台為賢,我卻知有一人毫不遜色,程仲德是也!我聽說他被舉薦入京,不知如今近況如何……」
「什麼?程仲德竟成了田公的同僚?」
「真好啊!皇天不負賢才,若非公事,真想飲上一大白。」
此後不久,王彧就發現最先離開的那幾位校事所屬竟回來了。
田豐巡視之下,發現兗州終份屬中原,情況比當初的荊州要好上太多了。
他雖不敢鬆懈,卻也放心不少。起碼不用擔心隨行人員的安全了。
但兗州並不全是好處,佃戶與豪族豪強家奴僕的數目讓他心驚。
陳留相應劭的治理不可謂不好,律法嚴明卻不嚴峻,但解決不了這些問題。
不過至少,接下來引陳留郡的無地百姓前往三輔屯田的事不用朝廷太過憂慮了。
在東郡,田豐的所見就不如陳留國了。
生活在大道之旁的百姓都知道免除口賦之事,但在偏僻的角落,鄉吏們如非收稅都不願去的地方,百姓非但不知道免除口賦的事,其所要繳納的口賦,竟還是雙倍四十錢。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