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急與不急
第138章 急與不急
曾經,董卓安安穩穩地當著將軍,身上還帶著何進的標籤,劉辯也不願平白針對他。♘♞ ➅➈ş𝐇𝔲𝓧.ⒸOм 🍮🎄
但現在,敢趁著皇帝病重搞事?
懂不懂關鍵時期要維持穩定啊?
面對太子對於董卓毫不掩飾的質疑,在漢室最高決策中心失去了大將軍何進後,在場的幾人沒有一個認為董卓完全沒有問題,包括繼任大將軍的何苗。
董卓的所作所為的確讓人懷疑。
盧植也只建議道:「還需預防南匈奴生亂,需做好萬全準備,不能急於一時。」
這與三公的觀點略有相同。
可以處置董卓,但不是現在。
先別急。
鮮卑年年入寇,如有匈奴人相助,其必將如虎添翼。董卓所言鮮卑人試圖勾連匈奴人,絕不能無視。
馬日磾也是同意在事後撤換董卓的。
但他也強調說:「董卓的應對,是逾矩之舉,卻也事出有因。就其奏書而言,董卓並未明確告訴南匈奴諸部朝廷一定會分設兩單于,勉強說得過去不算矯詔。畢竟其處在邊地,情況瞬息萬變,不可能所有事都先請示朝廷。」
為了維持南匈奴諸部的安穩,分設兩單于之事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還得繼續由董卓進行下去。
不然,只怕諸部又要造反了。
但其後續走向即便是始作俑者董卓也難以打保票會如何如何,只是在奏書中表忠心,說他絕不敢假傳詔令,所謂「分設兩單于」只是對南匈奴諸部施展的計謀,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解決分裂的匈奴諸部云云。
簡單來說,董卓的操作是用朝廷賦予他的權威反過來綁架朝廷的決策,偏偏他又有了一個好理由。
而且董卓自始至終都沒要求朝廷同意他分設兩單于,連把柄都不給留。
甚至於,如果董卓能解決好南匈奴分裂的諸部問題,將其重新納入朝廷的管制之中,他不僅無過,反而有功。
另外,在時間和空間上,也不允許朝廷立刻干預。
說實話,劉辯不願意放棄鐵桿的大漢忠臣羌渠單于。
對於現在的劉辯來說,他想要處理董卓,只需要一紙調令將他調到中央當個九卿。
來,就是忠臣,不來,就是反賊。
只要不來,什麼士卒不舍、地方需要,都是反賊保持現狀的藉口罷了,沒有模糊空間。
劉辯不願給董卓像歷史上那樣拖延的機會。
但他卻不能一拍腦門就倉促行事。
不僅接任董卓的人要挑選好,而且九卿現在沒有空缺。
要召董卓入京,總得給他留個位置吧!
畢竟九卿不像三公,可以借著天災人禍想罷免就罷免。雖然理論上九卿也可以屈尊外任二千石,但一般情況下不會平白無故地這麼幹。
總不能讓劉辯抓著一個九卿的手,深情款款——「我要試探董卓,把你位置讓出來吧……」
這時候,劉辯忽然意識到了經常罷免三公的一個好處,位置好挪。
果然,這些政治傳統的存在是有其原因的。
出於現實考慮,劉辯只能先捏著鼻子認了董卓的處置方案。
可若是董卓以解決南匈奴諸部為由一直拖延,這絕非劉辯願意看到的。
最後,劉辯決定先派出一位侍御史去西河郡進行調查,同時也傳令給公孫瓚和崔均。
御史台在經過小規模擴張之後,其中的侍御史也分成了兩部,一部繼續原本的侍御史工作內容,一部專門巡查地方。
此次奉命前往西河郡的侍御史,乃是司馬防。
沒錯,正是司馬懿的父親。
……
隨著後續公孫瓚、崔均、王柔等人的奏書陸續抵達,朝廷所獲得的消息更加全面。
如王柔和羌渠單于的奏書就明確了鮮卑使者的存在,而公孫瓚和像崔均這樣的并州一郡太守則在彈劾董卓擅自行事。
如果不知道董卓在歷史上的作為,劉辯可能也會相信董卓。
在劉辯的這份懷疑之下,和董卓一個立場的王柔就被凸顯了出來。
隨後劉辯一查他的履歷,好傢夥,此前並未有過帶兵打仗的經歷。
并州版的王睿嗎?
雖漢家士大夫中屢有那種初次領兵就能取得不錯戰果的全才,但劉辯可不想賭這個他連名字都沒聽過、也沒過往戰績的人是個將才。
突然換掉董卓容易造成并州混亂,那換一個看起來沒什麼存在感的王柔呢?
使匈奴中郎將的位置還是很重要的。
劉辯再度將這個問題拋到了尚書台,盧植一看就明白了劉辯對董卓相當不信任。
怎麼辦?
換唄。
但得找個合適的人選。
……
西河郡,南匈奴王庭所在。
董卓不想急,但鬧獨立的諸部很急。
諸部帶兵過來,每消耗一天的糧草,他們的心中就多痛上一分。
他們帶著各自部族的兵馬雖不用花錢,但糧草也不是憑空而來的,董卓也絕不會負擔這些。
約定前來的各部首領到了大半時他們便開始催促詢問董卓所謂的立兩個單于是怎麼個立法。
董卓的應對就一個字,拖。
對於各部首領,董卓好酒好菜的供應著。
同樣與人稱兄道弟。
對於兩單于究竟是怎麼回事,董卓開始並不做肯定答覆,等到酒足飯飽,就向人悄悄透露朝廷是一定不願意接受須卜骨都侯為單于的。
這個董卓說的倒是實話。
但之後就不全是了,什麼誰先向朝廷表了忠心,誰做了什麼事又有什麼許諾……如是種種,極盡挑撥之詞。
對於諸部帶來的部眾所需的糧草,董卓會選擇反過來訴苦——度遼將軍這也沒餘糧啊,老夫原本還想問你借點呢?什麼?沒帶夠糧草?那就讓部眾回去吧。有老夫在,誰敢害我兄弟!
至於鬧事?度遼將軍和使匈奴中郎將的兵馬不是擺設。
曾經,董卓希望來此的兵馬多一些,但現在,一朝不慎……他只希望出的亂子少一點。
沒多久,王庭周邊就禿了好些草場,馬糞也越來越多。
諸部首領的情緒也越來越激烈,甚至於,一旦處理不及時,作亂都是有可能的事。
此時,朝廷派來的侍御史司馬防已經到了,公孫瓚與崔均皆派了屬官陪同。
停更了一天,感覺狀態好差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
曾經,董卓安安穩穩地當著將軍,身上還帶著何進的標籤,劉辯也不願平白針對他。♘♞ ➅➈ş𝐇𝔲𝓧.ⒸOм 🍮🎄
但現在,敢趁著皇帝病重搞事?
懂不懂關鍵時期要維持穩定啊?
面對太子對於董卓毫不掩飾的質疑,在漢室最高決策中心失去了大將軍何進後,在場的幾人沒有一個認為董卓完全沒有問題,包括繼任大將軍的何苗。
董卓的所作所為的確讓人懷疑。
盧植也只建議道:「還需預防南匈奴生亂,需做好萬全準備,不能急於一時。」
這與三公的觀點略有相同。
可以處置董卓,但不是現在。
先別急。
鮮卑年年入寇,如有匈奴人相助,其必將如虎添翼。董卓所言鮮卑人試圖勾連匈奴人,絕不能無視。
馬日磾也是同意在事後撤換董卓的。
但他也強調說:「董卓的應對,是逾矩之舉,卻也事出有因。就其奏書而言,董卓並未明確告訴南匈奴諸部朝廷一定會分設兩單于,勉強說得過去不算矯詔。畢竟其處在邊地,情況瞬息萬變,不可能所有事都先請示朝廷。」
為了維持南匈奴諸部的安穩,分設兩單于之事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還得繼續由董卓進行下去。
不然,只怕諸部又要造反了。
但其後續走向即便是始作俑者董卓也難以打保票會如何如何,只是在奏書中表忠心,說他絕不敢假傳詔令,所謂「分設兩單于」只是對南匈奴諸部施展的計謀,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解決分裂的匈奴諸部云云。
簡單來說,董卓的操作是用朝廷賦予他的權威反過來綁架朝廷的決策,偏偏他又有了一個好理由。
而且董卓自始至終都沒要求朝廷同意他分設兩單于,連把柄都不給留。
甚至於,如果董卓能解決好南匈奴分裂的諸部問題,將其重新納入朝廷的管制之中,他不僅無過,反而有功。
另外,在時間和空間上,也不允許朝廷立刻干預。
說實話,劉辯不願意放棄鐵桿的大漢忠臣羌渠單于。
對於現在的劉辯來說,他想要處理董卓,只需要一紙調令將他調到中央當個九卿。
來,就是忠臣,不來,就是反賊。
只要不來,什麼士卒不舍、地方需要,都是反賊保持現狀的藉口罷了,沒有模糊空間。
劉辯不願給董卓像歷史上那樣拖延的機會。
但他卻不能一拍腦門就倉促行事。
不僅接任董卓的人要挑選好,而且九卿現在沒有空缺。
要召董卓入京,總得給他留個位置吧!
畢竟九卿不像三公,可以借著天災人禍想罷免就罷免。雖然理論上九卿也可以屈尊外任二千石,但一般情況下不會平白無故地這麼幹。
總不能讓劉辯抓著一個九卿的手,深情款款——「我要試探董卓,把你位置讓出來吧……」
這時候,劉辯忽然意識到了經常罷免三公的一個好處,位置好挪。
果然,這些政治傳統的存在是有其原因的。
出於現實考慮,劉辯只能先捏著鼻子認了董卓的處置方案。
可若是董卓以解決南匈奴諸部為由一直拖延,這絕非劉辯願意看到的。
最後,劉辯決定先派出一位侍御史去西河郡進行調查,同時也傳令給公孫瓚和崔均。
御史台在經過小規模擴張之後,其中的侍御史也分成了兩部,一部繼續原本的侍御史工作內容,一部專門巡查地方。
此次奉命前往西河郡的侍御史,乃是司馬防。
沒錯,正是司馬懿的父親。
……
隨著後續公孫瓚、崔均、王柔等人的奏書陸續抵達,朝廷所獲得的消息更加全面。
如王柔和羌渠單于的奏書就明確了鮮卑使者的存在,而公孫瓚和像崔均這樣的并州一郡太守則在彈劾董卓擅自行事。
如果不知道董卓在歷史上的作為,劉辯可能也會相信董卓。
在劉辯的這份懷疑之下,和董卓一個立場的王柔就被凸顯了出來。
隨後劉辯一查他的履歷,好傢夥,此前並未有過帶兵打仗的經歷。
并州版的王睿嗎?
雖漢家士大夫中屢有那種初次領兵就能取得不錯戰果的全才,但劉辯可不想賭這個他連名字都沒聽過、也沒過往戰績的人是個將才。
突然換掉董卓容易造成并州混亂,那換一個看起來沒什麼存在感的王柔呢?
使匈奴中郎將的位置還是很重要的。
劉辯再度將這個問題拋到了尚書台,盧植一看就明白了劉辯對董卓相當不信任。
怎麼辦?
換唄。
但得找個合適的人選。
……
西河郡,南匈奴王庭所在。
董卓不想急,但鬧獨立的諸部很急。
諸部帶兵過來,每消耗一天的糧草,他們的心中就多痛上一分。
他們帶著各自部族的兵馬雖不用花錢,但糧草也不是憑空而來的,董卓也絕不會負擔這些。
約定前來的各部首領到了大半時他們便開始催促詢問董卓所謂的立兩個單于是怎麼個立法。
董卓的應對就一個字,拖。
對於各部首領,董卓好酒好菜的供應著。
同樣與人稱兄道弟。
對於兩單于究竟是怎麼回事,董卓開始並不做肯定答覆,等到酒足飯飽,就向人悄悄透露朝廷是一定不願意接受須卜骨都侯為單于的。
這個董卓說的倒是實話。
但之後就不全是了,什麼誰先向朝廷表了忠心,誰做了什麼事又有什麼許諾……如是種種,極盡挑撥之詞。
對於諸部帶來的部眾所需的糧草,董卓會選擇反過來訴苦——度遼將軍這也沒餘糧啊,老夫原本還想問你借點呢?什麼?沒帶夠糧草?那就讓部眾回去吧。有老夫在,誰敢害我兄弟!
至於鬧事?度遼將軍和使匈奴中郎將的兵馬不是擺設。
曾經,董卓希望來此的兵馬多一些,但現在,一朝不慎……他只希望出的亂子少一點。
沒多久,王庭周邊就禿了好些草場,馬糞也越來越多。
諸部首領的情緒也越來越激烈,甚至於,一旦處理不及時,作亂都是有可能的事。
此時,朝廷派來的侍御史司馬防已經到了,公孫瓚與崔均皆派了屬官陪同。
停更了一天,感覺狀態好差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