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一拍即合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465章 一拍即合

  田畝的問題誰看不出來?但真要在明面上提出這個問題,必然要得罪數不清的人,其中的代價,沒有幾個人敢付。

  董卓自己自然也知道,但他還有孫女、還有弟弟、侄子,並孤身一人,焉能不為他們考慮?

  楊修出了這麼一個壞主意,他這頓打,挨的不冤!

  ——董卓就是這麼安慰董白的。

  但一時衝動,下手有點重的董白在打完楊修之後,回過頭來卻有些愧疚。

  她很懂事地對董卓說道:「大父若能完成心中所願,孫女受些苦沒什麼?而且倘若大父真辦成了這樁大事,有天家照拂,孫女未必會受苦。」

  「倒是楊修,他情急之下的說話本不該在意的,孫女一時手重……也不知他傷勢如何了,不如大父遣人探望?」

  董卓聽著孫女的話,一時恨不得再打一頓楊修。

  都說上行下效,在蔡琰成為皇后之後,本就重視女子教育的權貴們對此更加重視了。

  董卓來京之後,很迫切地希望自己能躋身為權貴中上流的一員。

  董白也因此讀了好些書。

  如今在他看來,董白卻是讀書有些讀傻了,楊修這種人,打就打了,還探望?

  那豈不是向楊彪匹夫認錯?

  只不過,在經過此事後,楊修的話和董白的話不時出現在腦海之中。

  ——是了,他又沒有兒子,只一個孫女,要是他能幫助皇帝完成大事,天子顧念舊情的性格,不說他近年來心心念念的三公,就算他百年之後,誰敢真的欺負他孫女?

  弟侄都大了,不用他過多看扶,孫女也到了成婚的年紀,屆時給她挑一個靠得住的夫家。

  董卓想著想著竟覺得很心動。

  劉辯自不知道董卓的想法,他通過董卓以一種委婉的方式告誡了大臣們莫要手動炮製的祥瑞後,並沒有打算在河內郡久留。

  河內分屬司隸治下,又有鍾繇這樣的能臣,沒有問題很正常。真要出了問題,自劉辯以下都要反思了。

  畢竟自劉辯宣布說要出巡,並將地點定在河間國已經半年了,在這種明知道天子出巡的情況下還能出問題,平日什麼樣可想而知。

  劉辯沒有選擇節省錢財的水路,放棄了順著黃河而下,就是希望多看一看路上的情況。

  只是等到劉辯抵達河內郡治懷縣後,打算加快速度,一路直奔東邊的魏郡時,忽然得了一樁消息。

  楊彪苦著臉對劉辯說道:「此等小事,本不該打擾陛下,只是小兒無狀,受了些傷,需要靜養,不能隨駕而行了。」

  劉辯明知故問道:「卻是何故?」

  「唉,是小兒有錯在先,怪不得別人。」

  「公既然不願意說,也罷,就留令郎在懷縣好好休養吧,待養好了傷再追趕行在。」劉辯說道。

  「……是!」楊彪一怔,按照陛下的性格,不是該繼續刨根問底的嗎?

  劉辯看著告退的楊彪,有了一個司空父親後,楊修記吃不記打,早已忘了曾經被劉協教訓過的過往,跳的很歡。

  單就董卓之事,其實本該只有那些高官近臣才會知曉的,結果卻被楊修鬧得行在人盡皆知,而楊彪實則難辭其咎。

  這也算是給楊彪和楊修的一個警醒吧。

  ……

  等到行在離開河內,抵達冀州,刺史應劭並魏郡太守栗攀攜一眾屬吏迎接。

  栗攀又是劉辯沒有聽過名字的人,不過他在每年的政績考評中表現不錯。在多次整頓吏治之後,如今的官員考察體系還是相對可以信任的。

  這種情況也很正常,劉辯這些年見過的有才能的無名之輩不差這一個。

  至於刺史應劭,就更不用說了,劉辯對他可謂是無比滿意。去年都不用朝廷出兵,就近乎將冀州的叛亂消滅於萌芽之中。

  其實光從在田間忙碌的百姓們的衣服補丁之上就能看出,魏郡的民生不如河內。

  這倒不一定是魏郡太差,很可能是河內太好了。

  應劭與栗攀陪在劉辯的身邊,相較於並未怎麼同劉辯有過接觸的栗攀,應劭與天子的溝通要順暢多了。

  一路上,應劭都在跟劉辯介紹——「去歲,白繞、於毒等黑山賊反叛,魏郡雖未受到兵亂的影響,但為了調集郡兵平叛,是以百姓所受的徭役便重了些。」


  「幸陛下洪福,今年冀州風調雨順,小麥豐收,百姓也算是從天災人禍中恢復過來了。」

  劉辯微微頷首,見栗攀多數時間都很沉默,他也問了幾個問題,發現栗攀的確是個話少的人。

  應劭則道:「栗太守短於喉舌,長於任事。」

  劉辯還不至於因為一個太守不愛說話就覺得這個太守不行,只是他不無揣測地想——栗為稀姓,就是不知道栗攀和栗姬有沒有關係。

  要是有關係的話,是不是栗氏一族吸取了禍從口出的教訓,才變得如此謹言。

  但劉辯到底顧及著自己皇帝的架子,沒有當面問,他準備回頭偷偷問。

  不多時,應劭又提到了另一樁要事——

  原來,曾經因為黑山軍的存在,冀州一直維持著一定數量的州郡兵,雖然冀州人口眾多且密集,維持相對較多的服兵役的州郡兵也不至於傷筋動骨。但現在黑山賊已經成了過去,原本的黑山眾也納入了官府治下。

  那原本的州郡兵數量自然也就沒必要維持了。

  普通州郡兵自然好辦,他們巴不得不服兵役早日歸家呢。

  但那些作為中堅力量的中層軍官,以及原本黑山軍中不願意歸鄉務農又只會打仗的人,全都留在了州郡兵中。

  除了將多兵少之外,這些人每年還需冀州供給額外的俸祿支出、保留這些軍官還有隱藏的風險……

  而這些人又不願意務農。

  於是,應劭將主意打到了皇帝身上。

  其實早在去年,來自冀州的張郃、高覽就已經從冀州州郡兵中脫穎而出,被舉薦到了西園軍中。

  目前漢家採用的還是強幹弱支的政策,劉辯自然是樂意將各方的軍事人才招至中央軍,當然,前提是真的人才。

  對此,君臣二人一拍即合。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