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1章 時代的鋪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701章 時代的鋪墊

  人的行為模式由環境決定,大明的治理體系也是一步步摸索出來的。

  明朝的建立,乃至於地方上三司制度的成熟,仍然有前元遺留的部分制度。洪武九年,太祖皇帝廢除行中書省,設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的行政、軍政和監察,統稱「三司「。

  「三司「皆為行省級行政區最高機關。

  三司制度雖然保障了地方上權利的分散,官府的權利沒有大到無邊際,監察和學校等受到官府的影響被壓制,但並不屬於三權分立。

  人治仍然是主要的模式。

  既然是人治,那麼布政使的權利,必然能藉助人際關係,極大的影響按察使司和都司衙門。

  包括朱高熾取締的部分奴隸制度,徹底關上這一扇大門。

  朱元璋不知道宋朝是什麼樣子的,他從出生那天起見到的就是元朝的模樣,包括這個時代的人,他們的生活習性皆受到元朝的影響。

  所以取締天下奴隸制度,恢復工匠部分自由,來自於儒家文化的影響,但是仍然保留部分的奴隸存在,比如皇權和貴族們可以使用奴隸,以及工匠仍然需要被官府嚴格控制等等,則受到前朝的慣性。

  猶如未來清朝時期,明朝中期已經取締了殉葬制度,但是文明較為落後的部族,因為自身的殉葬制度存在,所以清朝初期全面恢復殉葬,之後受到儒家文化影響,又取締了殉葬制度。

  文明的進退過程一目了然。

  所以史學家們,包括西方的學者們,認為宋朝確實是中國文明的巔峰。

  這個文明包括經濟、文化、思想、科技、政治等。

  雖然宋朝並不是一個大統一的王朝,周邊強國林立,甚至自己也被外敵滅了兩次,但這並不能夠否認宋朝在文明上的成就。

  因為文明的發達與落後並不直接決定一個文明能否像當下這樣和平生存。

  可以說宋朝是一個存在時期較為可惜的王朝,如果誕生在當下,那麼宋朝是不可能被滅的。因為當下文明的繁榮巔峰直接決定了國際地位和國力強盛,而在宋朝的那個弱肉強食的古代世界裡,軍事力量才排在第一位。

  簡而言之。

  因為時代的局限性,以及科技技術的不足,文明的繁榮並不是第一位,軍事力量才是第一位。

  猶如盾和矛。

  當科技和技術的突破,足以打破這個平衡,那麼宋朝的文明繁榮,堆積出來的科技技術發達,就能保障武力的昌盛。

  可惜,宋朝的時代並沒有完成。

  所以宋朝哪怕再文明,因為軍事力量的短板,也只能被落後文明徵服。

  報紙上,一名思想家關於文明基石的研究報告,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和拜讀,朱高熾吃完了早飯,習慣性看完報紙。

  老二去了北天竺,老大去北平巡視,老三去了國子監。

  郭彩蓮不習慣這裡的冷清,早早回去了自己的寢宮,等待媳婦們帶著孫兒孫女們請安。

  人老了,精神上更蒼老,朱高熾越來越喜歡安寧。

  人最可怕的是「閥門」的提高。

  兒時,一根繩索就能高興地玩小半天,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身體的衰敗,人逐漸的「慢」了下來,大多的事物無法引起自身的興趣。

  所以人要參加社會活動。

  因為人是社會性動物,基因里已經譜寫了。

  只有在人群的活動與交流里,人才能獲得滿足感。

  看著報紙上當世賢者們的思路,朱高熾同樣在思考,一邊翻閱報紙上的文章,一邊按照自己的思維理解,並且做出解釋。

  報紙作為時代性的載體,以及一定的門檻,當下報紙所刊登的內容具備了精英化。

  猶如最初的網際網路,使用者的比率精英群體占比最高,所以能獲得非常多有用信息,人們的見識和知識獲得極大的進步,因此誕生了用計算機學習的說法。

  當網際網路普及後,所有人開始參與其中,就成為了徹頭徹尾的娛樂工具。

  所以大明的報紙也是如此,只需要閱讀大明的報紙,就能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局勢,以及最前沿的思想和技術等等,算得上紙質媒體傳播速度的信息大爆炸。


  那麼人們把網際網路時代稱為資訊時代,也就能理解了,因為以網際網路信息傳播的速度,的確稱得上為大爆炸。

  「那麼大明的科技和技術,突破了這個無形的壁壘嗎。」

  看到文章最後的提問,朱高熾也陷入了沉思。

  最新一期的報紙傳播開來,同樣的早上,無數的人們同樣像皇帝一樣開始了自己的答案,朱高熾想了想,隨後又搖了搖頭。

  在人們的印象中,日不落帝國是無敵的存在,偌大的清朝毫無還手之力。

  可是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英國對緬甸宣戰,英軍集結了六十六艘戰艦和一萬多兵力,還有大量來自印度的僕從軍,結果這場戰爭整整打了兩年,英國才艱難的取得了勝利。

  整場戰役英軍一經陣亡人員就超過了1.5萬人。軍費開支更是超過了1300萬英鎊。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英國對阿富汗宣戰,這場戰爭英軍直接戰敗了,被阿富汗的原住民消滅了將近5000人,駐阿英軍幾乎全滅。

  南非祖魯。

  祖魯王國連個封建王朝都不算,就是個原始部落。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英國向祖魯宣戰,這一戰英國出動了5000名英軍,還有超過8000的僕從軍,使用的武器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滑膛槍和野戰火炮,而祖魯人用的是手杖、梭鏢、長矛,還有什麼牛皮盾牌等原始武器。

  結果呢,在伊斯坦德爾瓦納戰役,祖魯人在三個小時內用長矛殲滅了英軍1000多人。十幾年裡,英軍在南非損兵折將,最後雖然勝了,可也是慘勝。

  西克人兩次西克戰爭殲滅了英軍四千餘人。

  毛利人殲滅英軍500人。

  南非聯盟8萬人硬抗英國的30萬大軍,最終滅掉了7000英軍。

  次大陸章西女王起義,轉戰數年,先後殲滅了英軍11000多人。

  反觀十九世紀中國的兩次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大清以傷亡22000人的代價,成功消滅英軍69個人。

  第二次鴉片戰爭,大清20萬大軍枕戈待旦,其中的八里橋之戰,更有僧格林沁率領了3萬蒙古鐵騎當主力,而對戰的英法聯軍總共才2萬人,而其中參戰的只有8000人。

  可結果呢?

  這場戰爭大清傷亡21500人,而英軍死亡134人,法軍死亡25人……

  清朝建立之初的軍事力量不強嗎?

  絕對是很強的。

  可是清朝採取的打壓和封鎖政策,讓整個文明陷入長期的倒退,才有了兩百多年後的全世界墊底的現象發生,讓西方對東方傳說的嚮往與致敬變為了鄙視和奴役。

  正如英國軍官的日記所言,這是一個被徹底征服,陷入極度麻木和愚昧的民族。

  所以把清朝的愚昧替代為整個中國歷史,認為整個中國歷史都是愚昧和落後的,同樣是無知的,也看不起歷史上那麼多外國人留下的對東方文明羨慕誇耀的記載。

  事物發展的必然,不以人力而改變。

  同樣的道理。

  大明工局的確很昌盛,但是大明工局在未來的歷史已經證明,只用這一條腿走路,下場必然是破產,或者是科學與技術發展陷入長期的滯緩期。

  歷史已經證明。

  無論中西,大多數科學和技術的發明與普及運用,皆來自民間商行,包括就業崗位,經濟活力等等。

  這才是中國特色取得的成功。

  大明工局為調控社會資源分配的手段,民間商行為社會經濟發展的補充,兩者缺一不可,缺少了任何一樣,帶來的都是摔破頭。

  猶如物質文明建設過程中,必然不能丟下精神文明建設。

  連十九世紀的日不落帝國,以他的軍事力量和技術,都不能強硬的消滅所有競爭對手,更何況當下十五世紀的大明。

  大明的確很強大,現在的國土也的確很廣闊。

  但是又能如何能。

  在歷史的長河裡,唯獨永不停止的前進,才是民族文明昌盛的保障,一時的強大,並不能證明什麼,數千年的文明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當一個民族不再學習和進步,停留在了享受的環境中,那麼這個民族哪怕底蘊再強,也躲不開衰敗的下場,甚至是滅族。


  長期發達國家也發現了。

  他們的應對策略是放開移民政策。

  把大量貧民與精英吸收到自己的土地上,通過這些貧民們的奮鬥與奉獻,精英們的知識與技術,保持了國家的進步,但任何事物有好的一面,也會有壞的一面。

  習慣了安逸的百姓們,面對湧入本國大量內卷的外來人,他們會很反感與不滿,從而誕生新的矛盾。

  但是沒有這些大量來內卷的人,又如何保障他們本國的競爭與發展呢。

  大明不用採取這一點。

  因為歷史的長河已經證明了這樣做的下場。

  讓自身永遠奮鬥才是保持民族繁榮昌盛的唯一手段。

  如此看來,大明工局的確太安逸了,正如人們都希望安逸,誰又不希望安逸呢。

  學習多苦。

  這麼苦的事情,豈不是違背人性?

  孩子們誰不希望玩呢。

  學習是大人們強加於孩子們身上的,正如大人們不挑食,因為大人們只買自己喜歡吃的菜,同樣的道理,只不過孩子們背後有大人們監督和要求,大人們只有社會上的壓力。

  世界的本質就是如此。

  每個人在社會上的生活,本身就是立足於競爭。

  沒有外部的競爭,就要保持內部的競爭,沒有了競爭,文明就會停滯,最後被別人所取代。

  「大明工局的確需要壟斷一些應該壟斷的行業,但是大明工局絕對不能壟斷生產力。」

  朱高熾在白紙上寫下了一句話。

  朱高熾已經做好了被人痛恨的準備。

  想要做一個好的領導人,註定了無法成為被人人歌頌的對象。

  正如對孩子要求嚴格的父母。

  大明工局的確是朱高熾一手創立的,人人都在歌頌皇帝陛下,可是朱高熾並無法給予大明工局需要的東西,甚至還要摧毀一些東西。

  這就是政治家與政客的區別。

  政治家將政治當作嚴肅的專業去面對,而政客把政治當作成名的工具。

  政治家顧全大局,為了民族利益隨時準備犧牲自己,而政客隨時準備為了下一屆選票和自己個人的名譽損人利己。

  政治家在為國家利益談判時有底線有原則,不會被敵人所收買,而政客是可以隨時做出賣者或籌碼的。

  政治家在人民心裡是崇高的、偉大的、也是親近的,而政客在人民心裡就是一個演員。

  聯記商行最大的優勢,掌握了絕島的能源資源。

  這是大明工局的核心利益,也觸動了大明工局的緊張神經,在南洋的競爭已經證明,大明工局北方體系的能源,無法與聯記在絕島的能源競爭。

  發展工業的前提是能源。

  這同樣是事物的必然。

  早期能把南軍差點干下海,平推的北軍,當自身的大組織破滅,無法在獲得能源後,田地上的拖拉機無法開動了,過了幾十年,恢復到了人力時代。

  而靠著廉價能源供應的南軍,不光經濟反超了北軍,甚至把北軍遠遠甩在了身後。

  郡王殿下與總督在北天竺推廣宗藩體系,加上南洋鐵道的影響力,一北一南交相呼應,才幾年的時間而已,整個次大陸主要勢力皆納入了大明的宗藩體系。

  建立了宗藩體系,大明商人的身影也越來越多。

  隨著宗藩體系的健全,以及各項制度的落實和保障,越來越多的勢力更加遵守大明的宗藩法律,大明商人們的人身安全得到了保障,開始了更為全面的商貿。

  從高麗開始的商業模式,被大明商人們帶到了全天下,次大陸也無法改變。

  一片片的土地被購買。

  一片片的經濟莊園建立起來,包括橡膠在南洋的種植。

  自行車的銷量越來越多。

  甚至出現了黃包車。

  橡膠輪胎的發明,從價格高昂到價格低廉,大明商人們比大明工局最先建立的橡膠廠,輪胎廠,各種橡膠製品等等,成為了民間商行的主要商品之一。

  大明工局後知後覺,後建立的各類工廠,無法與南洋商行競爭,最後走向了破產。


  朝廷並不會為大明工局兜底。

  猶如最開始北平時,大明工局體系內的工廠破產,除了工廠的管事與掌柜會被問責,開除或者有違法行為的會坐牢外,剩餘的工人們也會調走別的工廠。

  橡膠行業是個大行業,大明工局的學者們指出了這一點。

  投入了巨大的資源和人力,最後這個行業的失敗,讓大明工局傷筋動骨,連帶拖累了不少盈利的工廠,洪熙六年的年終報表上的盈利第一次沒有達到預期。

  面對激烈的競爭,外部的失敗,讓整個大明工局高層皺起了眉頭。

  各種各樣的言論與不滿充斥著上層。

  有指責大掌柜的,有指責商人們不當競爭,甚至有不滿皇帝冷漠的言論。

  「叮鈴鈴。」

  一名淺棕色的小伙子搖了搖鈴鐺,快步的拉著黃包車停到了招手的客人面前,穿著時髦的年輕男子踏上黃包車,催促車夫快一點,他叔叔從國外回來了,自己要趕著去迎接。

  堅硬的直道上,小伙子飛快的拉著黃包車。

  橡膠輪胎在平直的道路上跑的又快又穩。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