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2章 1143西南和東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052章 1143西南和東南

  「思個遵守朝廷旨意嗎?之前他去昆明沒有?」

  李成梁淡淡問道。

  他的問題,讓沐昌祚和羅汝芳都是心裡一驚。

  這事兒他們當然知道,王凝發文讓西南三宣六慰手裡到昆明說明緬甸情況,但是文書發出去,卻是一個人都沒來。

  孟養宣慰使思個,自然也是沒去昆明的。

  此時李成梁說起此事是何目的?

  沐昌祚和羅汝芳對視一眼,最後都看向李成梁。

  「沒有來,那也不是個安分的主兒。」

  很快,李成梁就對思個下了評語。

  既然不是安分的主兒,自然就進了他要消滅的土司的黑名單。

  思個或許給王凝,或者沐昌祚有過進貢,那和他有什麼關係。

  一切可能影響緬甸長治久安的力量,都是要消滅的目標。

  「孟養還能堅持多久?」

  李成梁依舊是用淡淡語氣,緊接著又問道,完全毫不關心孟養和思個的死活。

  不過,他這個問題,還真難住了沐昌祚。

  沐昌祚很遲疑,他也不確定有了準備的孟養,能夠抗住緬軍多長時間的進攻。

  他看向羅汝芳,此時羅副使也是眉頭微皺,顯然是在思考。

  「不能確定嗎?三個月有沒有可能?」

  李成梁見到兩人的樣子,乾脆自己說了個時間。

  「李都督,三個月怕是有些難。」

  沐昌祚這次開口了,「緬軍已經攻打孟養一個月之久,孟養已經支撐的很艱難,所以才三天之內派出兩波信使求救。

  依我之見,怕是最多一個月,過了,應該就頂不住了。

  按照之前孟養傳過來的消息,此次緬王莽應龍應該是集合了緬甸所有能夠動員的軍隊。」

  「什麼?」

  聽到沐昌祚這麼說,李成梁就是大吃一驚。

  他扭頭看向一邊的羅副使,見到聽了沐昌祚的話,只是微微點頭,就知道此話當不得假。

  「呵呵.這個莽應龍好大膽子,對付孟養,居然集合了緬甸所有軍隊,那他們有多少人?」

  李成梁此時已經確信,緬軍攻占孟養後,下一個怕就是扣關大明了,否則完全不應該調動這麼多軍隊。

  「還有,這個消息可曾派人過去確認?」

  李成梁連番詢問,沐昌祚還沒反應過來,羅汝芳就開口說道:「聽到這個消息,我們就派出斥候滲透過了偵查緬軍軍情,現在還沒有得到回報。

  至於緬甸能夠調動多少兵馬,按之前的消息,當在二十萬人以上,戰象百頭的規模。」

  「如禎,你馬上修書一封給你兄長如柏,讓他督軍儘快趕來。」

  李成梁聽到緬軍規模如此巨大,已經超出他的預料了。

  是的,別說李成梁在貴州待了那麼長時間,難道就沒打聽過緬甸的軍情。

  實際上就這個時代,大明的官員對於周邊小邦都是看不上眼的。

  邊陲番邦,蕞爾小國,能夠有多少兵馬?

  一萬還是兩萬?

  或者傾舉國之兵,能夠湊出十萬人來嗎?

  這就是之前李成梁的想法,他根本沒有意識到東南亞這些國家人口還是不少的。

  知道情況最清楚的,恐怕也只有魏廣德。

  他有商人這條情報網,給他提供一些消息。

  雖然不夠準確,但大致還是能夠確定一些數據。

  比如現在的倭國,正處於他們歷史上的所謂「戰國時代」。

  在後世網上的看法就是,六十多個村子之間爆發的大規模械鬥。

  但就是這六十多個村子間的爭鬥,動員的兵力最高達到六十萬人的規模。

  僅僅就是這麼一個小島,可見當時的倭國人口實際上已經遠遠超過百萬,拼命拉壯丁的話,怕是百萬大軍也不是湊不出來。

  六十多萬的數字,還是明國商人和那些大名做生意,慢慢匯總出來的一個數字。


  而緬甸方向,大明海商觸手伸不到那麼遠,自然是沒辦法給魏廣德提供消息的。

  知道緬甸虛實的,只有雲南地方上的商人。

  他們就算想和魏閣老取得聯繫,也是無計可施,消息自然是傳不到他耳中的。

  在魏廣德的看來,大明對付緬甸那麼吃力,可能和當地複雜的地形有關係,也根本沒有想到大明軍隊或者說後來的清軍和緬軍交戰,其實一直都是以寡敵眾的局面。

  兵力上,中國這邊其實一直不占優勢。

  當然,也和兩國軍事體制有關。

  明朝以後,中國開始出現職業軍人,也就是那些軍戶,專司打仗,而不是前朝,直接徵集農民,簡單訓練就投入戰場。

  所以,明朝之後對外戰爭,中國的兵力給人感覺就是和前朝差距巨大,總給人感覺兵力不足的印象。

  而緬甸軍隊雖然多,但大部分還是剛剛放下鋤頭的農民。

  這樣的戰鬥,自然戰役級別中國一般都能取勝,只不過很難達成戰略目的。

  現在知道緬甸的兵力居然超過二十萬,李成梁想不重視都難。

  二十萬頭豬都很難抓,更別說是人了。

  加之在遼東的主要敵人就是土蠻和女真,也是類似全民皆兵的。

  他們的戰力給李成梁印象很深,自然而然李成梁也就讓他高估了緬軍的戰力。

  「現在這裡有多少兵馬,雲南繼續抽調,還能派來多少增援?」

  李成梁看向沐昌祚,很嚴肅的問道。

  「李都督,現在永昌府已經集合了三萬大軍,這個增援」

  沐昌祚有些遲疑,還在尋思怎麼回答的時候,李成梁抬手,他身後的李如松識趣的把京城發來的文書交到他手裡。

  「沐公爺,羅副使,這是朝廷的命令,請二位先看看吧。」

  先前,李成梁還只是以右軍都督府左都督的身份,凌駕於雲南總兵官之上進行的詢問,了解邊境情況。

  現在,他直接拿出命令,就是要直接接管這裡的兵權了。

  等兩人看過朝廷的任命後,這才恍然大悟。

  之前的猜測變成現實,大明朝廷是真的要對緬甸下死手。

  給統兵大將超過文官的權利,可不多見。

  就算是馬芳得寵,依舊得聽宣大總督和薊遼總督的差遣。

  當然,雲南沒有總督,但有巡撫,貌似要可以指揮才對。

  兩人不敢繼續去想朝廷這份任命的深意,反正現在一切麻煩都可以交到眼前這位身上,到時候擔責自然是由李成梁承擔主要責任。

  「好吧,我的身份,二位當知道了,現在我就好奇,緬甸,哪兒來的二十萬大軍?」

  李成梁對於他們口中說出來的數字,依舊驚奇不已。

  「李都督,緬王手下緬軍應該只有幾萬人,可是周邊土司有兵啊,這裡出幾千,那裡出一萬的,就湊出來了。

  據我估計,此次緬王若真動員二十萬人參戰的話,大概是把阿瓦、洞吳、猛密、蠻莫等地的土兵都召集起來了,二十萬還是能湊出來的。」

  羅汝芳開口道。

  「隴川等地,你們不願意領兵過去布防,是否是因為懷疑那些土司和緬王有勾接?」

  李成梁又繼續追問道。

  羅汝芳這次沒有回答,只是低下頭去。

  而沐昌祚開口說道:「李都督來自昆明,想來王巡撫也把雲娜的情況和你提過,別說域外,就是省內土司,對官府的文書,多也是陽奉陰違。

  若不是有大軍駐守,怕是就要作亂。

  現在雲南官軍,守衛各處交通要道尚可,若有土司作亂,也可抽調兵馬平叛

  可真要面對緬王二十萬大軍入侵,還真很難抵擋。

  幸好都督已經集結了川貴等地援兵進入雲南,此次當無大礙。」

  「那都是當今聖上英明,朝廷諸公的功勞,我也只是奉命來西南編練衛所軍馬,沒想到會遇到這樣的事兒,可不敢貪功。」

  李成梁這會兒謙虛說道。

  朝廷,是絕對不會承認在緬甸起事前就已經有了出兵緬甸的打算。


  而李成梁來到西南巡邊,也只是看到西南兵馬孱弱,才起了集兵編練的打算。

  雖然西南官員們多少都知道其中的蹊蹺,但也沒誰會不開眼的說出來。

  就在這時候,門外有國公府下人出現,他衝著沐公爺做了個隱蔽的手勢,沐昌祚當即笑道:「李都督,我已經命下人準備了酒菜,為都督接風洗塵。

  羅大人一起,我們一起敬李都督一杯。」

  「真該如此。」

  羅汝芳也笑著說道。

  先前出門去前院迎接李成梁的時候,沐昌祚就已經命下人準備一桌豐盛的酒席,款待李成梁一行。

  對於李成梁帶來的親兵,自然也有人去招待。

  雖然不會是一桌子雞鴨魚肉,但也絕對不會差。

  這些跟隨高級將領的親兵,平日裡可不會缺嘴,都是好吃好喝供著的。

  就在李成梁已經坐上酒席的首座,左手是黔國公沐昌祚,右手是永昌府巡按御史作陪。

  他也是推脫不過,沒辦法才坐下來的。

  本來,在這裡品級最高的,無疑應該是黔國公才對,超品的國公,可不是他這個正一品的左都督可比的。

  不過他不知道,其實就在他來之前,沐昌祚和羅汝芳正急的如同熱鍋上的螞蟻。

  雖然還有主攻還是主守的爭議,但根本上還是在知道了緬甸動員兵力後都緊張了。

  羅汝芳主攻,也是為了出兵孟養,可以有盟軍可以聯手抗敵,戰場也是在大明國境之外,可以為朝廷調集兵馬爭取時間。

  現在黑鍋甩給了李成梁,他們自然是感激的。

  而在東南,帶著朝廷旨意的兩條蜈蚣船也在飛速向著呂宋駛去。

  同時派出兩條蜈蚣船傳遞旨意,也是擔心海船在大海上出現意外。

  一條船上帶著旨意,而另一條則是護衛,就算海船出現故障,也可以把東西轉移到另一條船上。

  而此時,船工們喊著號子,用力的划槳,加快船速想著東南方向行去。

  他們出海已經好幾天了,行程也已經過了大半。

  自從呂宋明軍站穩腳跟,派人送回奏疏後,彭加絲蘭海灣的位置也就不再是秘密。

  所以,這次明軍戰船的目標就是直指這裡,去玳瑁城送朝廷旨意。

  而此時的呂宋島上,經過一個月的勘界,陳璘帶著王望高已經完成了和西班牙人確定邊界的工作,一些地方都做好了記號。

  為記號,其實不過就是在地下麥一塊石板,地面上豎一座石碑做標記。

  因為是按照緯度進行畫界,倒是讓隨行的一些明軍書吏熟悉了西班牙人帶來的儀器。

  這年頭可沒有全站儀這類電子儀器,可以準確的測量經緯度,也沒有之後廣泛使用的六分儀等儀器,還是比較老式的設備,就是十字測天儀,又稱雅各棒、金杖。

  它是由一根上下兩端皆有孔的短杆垂直裝在一根帶有刻度尺的長直杆上,短杆可在長杆上前後移動,上下兩孔可分別看到地平線和天體。

  其實俞大猷之前派去壕鏡的人,也接觸到這類東西,不過他們能夠弄出來的只有葡萄牙人淘汰不用的,更加老舊的測量儀器——航海星盤。

  星盤是一種古老的觀星儀器,不過航海家去掉星盤上的星相圖,將其改為一種簡單的航海儀器,用於測量陸地的緯度和船在海上的位置。

  航海星盤由一根可轉動的指針固定在一個木盤或金屬盤的中心,盤上的圓周標有度數。

  使用時將星盤懸掛成鉛直,零度標記與水平面齊平,移動指針指向要測量的天體,即可測出天體高度,從而得出船舶所在的緯度位置。

  相對來說,星盤在陸地測量的效果最好,由於船舶甲板的顛簸,所以在海上測量誤差較大。

  畢竟,星盤本身是觀星儀器。

  另外還打聽到一種叫直角象限儀的東西,不過也被十字測天儀取代,並壕鏡也沒有實物。

  這次勘界,西班牙人拿出十字測天儀,因為其效果不錯,俞大猷乾脆話重金買下三套。

  其中一套自然是打算安排船隻送回朝廷,交工部研究仿製的。

  另兩套,則是打算留在南海水師當中。

  有了這種可以標記海上位置的儀器,可比依靠老水手憑經驗定位要準確得多。

  現在的玳瑁城,明軍從召來的土著中挑選了一千精壯,又從蘇祿國士兵里挑選出一千人,組成一支兩千人的僕從軍,協助明軍保護領土。

  還留下十條大小戰船和數百軍卒在呂宋,這些都是交給陳璘指揮的。

  另外還準備了大福船,要帶這次的收穫返回大明,順道送巴克爾國王,如果朝廷准許他覲見的話。

  而剩餘的水師官兵,已經做好再次出航的準備。

  算著時間,俞大猷這兩天已經開始焦急起來。

  因為他此番出海可不止呂宋,還有舊港和緬甸的任務。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