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覆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轟隆隆!」

  一聲炸雷,好像天要塌下來了一樣。

  原本還烈日炎炎的蒼穹眨眼間就暗了下來。從海面與山脈上翻滾著的黑雲,被那一聲炸雷驚動,猶如遮天蔽日的大幔般拉開籠罩了整個天空。

  旋即,豆大的雨滴就急促俯衝而下,將黑色地表的土壤敲得坑坑窪窪,讓緩慢且堅定上漲的遼水面搖曳起朵朵漣漪,恣意的招搖。

  剛剛進入六月中旬,雨季比往常提前了半個月到來了。

  萬幸的是,有了主副將的以身作則,極大促進了各部兵卒修築兵營的效率,也堪堪趕在雨季到來之際悉數修好了。

  也讓夏侯惠暫且鬆了一口氣。

  有一說一,他是真不想殺人立威。

  不是不知道「殺一人而三軍震者,殺之」的道理,而是覺得諸多兵將奔赴千里之外來討賊,本就很艱辛,被拿來立威也太過了。

  所以,他在暴雨聯綿的時候,也勒令除去在外戒備的將士之外,其餘士卒皆在各自營帳中養精蓄銳,自己則是每日冒雨巡視。

  為了讓士卒情緒穩定一些。

  如鼓勵他們稍安勿躁,只需等雨季結束,大軍圍困襄平,不日便可誅賊子公孫淵竟全功,順利歸去領賞了。

  如了解每個營帳的柴薪是否充足、氈布有無漏水等情況,及時做出對策。

  而他這番作態,令所有幽州邊軍都不復有怨言。

  早在遼西孤竹城外兵營的時候,所有士卒都知道夏侯惠貫徹著「士卒未飽,將不嘗飯;營幔未立,將不就舍」,是一位極其愛護士卒的將率。

  現今又加上了「雪不服裘,雨不披蓑」的美譽。

  因為與夏侯惠共同熬過冬季的王頎麾下兵卒,就私下謂過他們,聲稱在值守兵營的整個冬季里,就沒有看到夏侯惠穿裘衣。而今更是將所有雨具都分配給在外戒備的將士,自己每日巡營的時候都被淋得猶如落湯雞。

  試問,今魏國上下,有幾位將軍能做到如此呢?

  他們還有什麼好抱怨的呢?

  尤其是跟隨在夏侯惠身側的夏侯莊,也每日隨著巡營、也被淋得夠嗆。

  一個半大小子都能忍受雨澇之苦,他們這些以吃苦耐勞著稱的邊軍,竟抱怨修營辛苦與雨季難熬?

  可丟不起這人啊!

  嗯,夏侯莊如今掛了個假佐之職。

  他先前在王頎麾下磨練的表現,令夏侯惠很滿意,便也再度將之帶在身邊悉心培養,讓他多看、多想、少說話。

  要求,則是讓他對自己的調度、他人的建議悉心琢磨。

  比如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別人為什麼要這樣建議,遼東軍為什麼會如此反應等。

  一時想不明白也沒關係,先記下來,待到戰事結束了,再以結果來反推;若是還是搞不懂,再尋個時間來問他,他會一一解惑。

  且為了鼓舞夏侯莊的積極性,他還是聲稱,若是表現讓他很滿意的話,就將天子曹叡賜下的那支馬槊贈給他。

  就如先前他在王頎軍中表現很好,就獲贈了一匹良馬一樣。

  說白了,這是將他當作夏侯家第三代將率來培養了。

  這令仲兄夏侯霸見了,都不由有些感慨——若不是他獨子一年前就入宮為郎了,必然會將之遣來夏侯惠身邊當小廝。

  咳~

  入秋七月,暴雨持續的第九日。

  自渤海郡轉運糧秣而來的船隊,逆著小遼水(渾河)而上,折道大梁水(太子河),直接抵達了襄平城外。

  其中,有十數艘船隻竟滿載著乾魚、干肉等。

  這令所有兵將都十分詫異。

  要知道,魏國在連續數十年的征伐之後,國庫空虛、軍糧之中已然極少有肉類供應了,而今竟如此奢侈,屬實令人難以置信。

  待讓士卒們將糧秣搬運入軍營,夏侯惠引船隊督鄭貴(鄭胄)入營詢問,這才知道是天子曹叡特別囑咐的。

  原來,先前夏侯惠表奏作戰計劃,言及雨季對魏軍有弊有利,請曹叡莫要聽信公卿建言詔他罷兵後,曹叡便讓負責籌集糧秣的糧督李禎,額外準備了許多肉食供應,旨在讓伐遼東的兵將們不會因為苦熬雨季而士氣低迷。

  不得不說,在很多方面,曹叡是一位很明智的天子。


  又或者說,為了將夏侯惠與毌丘儉培養上廟堂高位,曹叡算是不留餘力了。

  是夜,肉香瀰漫整個魏軍兵營,在歡聲笑語中,諸兵將的士氣為之大振,一掃暴雨連綿的陰霾。

  而喜訊還沒有完。

  暴雨持續的第十一日。

  夏侯霸與司馬陳騫遣人來報信,卑衍與楊祚留在遼燧的衛守將,最終還是抗不住良心折磨,出來投降了。

  是的,就是良心。

  他能被留在遼燧駐守,忠誠這方面是毋庸置疑的。

  且卑衍與楊祚引大軍北去,只留了兩千兵卒給他,也就意味著讓他做好殉職的準備。

  對此,他自身也有了覺悟。

  打算在被魏軍攻打到無力回天的時候,便一把火將糧秣給燒了,然後突陣殉職。

  但沒想到的是夏侯霸引兵過來後,並沒有攻打。

  連圍困都沒有,只是在外讓人高聲勸降了幾句無果後,就沒有然後了。

  起初,衛守將還以為是魏軍主力在襄平,沒有餘力攻打遼燧之故,但沒想到這是他良心飽受煎熬的開始。

  僅是數日後,遼燧外就來了許多遼東兵卒,且不少人還帶著傷。

  其中好些人衛守將都能叫出名字。

  而這些袍澤先是轉述了卑衍與楊祚三戰皆敗北、已然遁入襄平城內的事實,然後開始控訴自己捨身忘死鏖戰卻被拋棄的經過,繼而講述魏軍不誅俘虜與傷兵且放他們卸甲歸田的仁慈,最後則是求衛守將能放棄抵抗。

  理由,是魏軍沒有多餘的糧秣供他們這些俘虜與傷兵所食,若沒有囤積在遼燧的糧秣與傷藥供給,他們都得餓死或不治而亡。

  衛守將當然不會不戰而降。

  雖然他內心裡對這些俘虜傷兵也很同情,但職責所在,已然做好赴死的準備了嘛。

  然而,在他義正言辭的回絕、信誓旦旦的聲稱自己必然「燧在人在、燧破人亡」後,所有俘虜與傷兵便開始絕望的號哭了.

  且是晝夜不止。

  哭得遼燧守軍心有戚戚焉、不忍直視,哭得衛守將心煩意亂、良心不安。

  不管怎麼說,他們都是曾經一個鍋里撈飯吃的袍澤啊~

  況且遼東就四郡,人口不多,很多守兵都與外面那些被魏軍「精挑細選」出來的俘虜傷兵沾親帶故,甚至還有同宗兄弟的。

  怎麼可能眼睜睜的看著他們一個個餓死在燧下,而無動於衷呢?

  這樣的號哭,持續到第三日,遼燧守兵們軍心動盪,各種竊竊私語,時不時就將視線落在衛守將身上,令他如芒在背。但當他將目光轉過來的時候,那些兵卒便神情很不自然的連忙別開頭,不與對視。號哭持續至第五日,連衛守將的親衛都忍不住勸說,是否用籮筐將些許糧秣與傷藥垂下城牆。

  這也令衛守將徹底死了心。

  他知道,整個遼燧之內,不會再有人願意與他共存亡了。

  即使他不願意投降,遼燧也會因為士兵譁變而易主。

  畢竟,所有人都知道,卑衍與楊祚三戰皆敗、遁入襄平城內意味著什麼。

  所以在第六日,他什麼要求都沒有提,直接讓士卒們打開了營門出降,自己則是在魏軍進入遼燧之前自刎身亡。

  緣由無他,公孫淵對他有大恩。

  且遼東男兒,也不乏無畏赴死的勇氣。

  當然了,他的死去,就猶如遼水偶爾泛起的水花那般轉眼則逝,什麼痕跡都沒有留下。

  夏侯霸與陳騫嘉其忠,將他葬在遼水畔,然後接手遼燧布防、帶著俘虜與傷兵繼續朝著新昌、安市等縣而去。

  這幾個縣的招降就很容易了。

  此處本是俘虜與傷兵的桑梓是緣由之一,更重要的是駐守縣府的郡兵沒多少,他們連抵抗的實力都沒有啊~

  進入雨季的第十九日。

  雨水已經變少了,不僅暴雨不復見,就原本平地數尺的積水也開始散去,深度僅能漫過腳踝。如不出意外,至多兩三日便是陽光明媚、晴空萬里了罷。

  一直堅持著塞道而落、不曾移營去高處的魏軍,也開始了挖掘壕溝,修繕圍困襄平城的工事。

  而襄平城內則是軍心動盪、亂作一團。


  事實上,在卑衍與楊祚引兵逃歸襄平城內後,城內士庶就無比惶恐、士氣低迷了。

  是故,公孫淵為了安定人心、鼓舞兵將士氣,便以雨季將至為由,聲稱魏軍定然熬不過雨潦之苦,戰局不日便迎來轉機、必能等到吳兵來救之時。而今雨季都結束了,吳兵也不見蹤影,魏軍不退不說,還開始圍困城池了,兵將士庶們不絕望才怪了。

  且公孫淵還犯了忠奸不辨之過。

  就在卑衍與楊祚灰溜溜歸來襄平之時,壓力驟大的公孫淵變得焦慮不安,對身邊人也極度不友好,動輒打殺。

  就連原本依令與魏軍野戰的卑衍楊祚,都被他以不堪任事辱罵過。

  而在暴雨連綿的時候,卑衍楊祚為了彌補戰敗之錯,一併建議公孫淵可趁著暴雨視野不佳、魏軍無法戒備太嚴,可募一支敢死之兵出城偷襲。而待這些敢死兵卒將魏軍注意力吸引了之後,他們二人便可以帶著一部分兵馬走玄菟郡就食、減緩襄平城的糧秣壓力了。

  但公孫淵聽罷,當即暴跳如雷。

  覺得他們二人貪生怕死、是想趁機走脫,直接喚來武士將他們拉下去斬首,最後在諸多臣子的求情與擔保之下,也是將他們當殿杖責五十才罷休。

  這一頓杖責,不只是將卑衍楊祚二人打得皮開肉綻,更將城內人心打得稀巴爛。

  卑衍也就罷了。

  他是公孫淵的姻親,之前沒少被越級擢拔,挨了一頓還能被當作近內之事。

  但楊祚不一樣。

  在樂浪戍守了近二十年、屢屢攻伐高句麗與韓濊的楊祚,在軍中的威望很高,許多低級將率都在他麾下任職過。

  而今因猜忌而被杖責,也令很多人對公孫淵愈發失望。

  畢竟,楊祚的忠貞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先前也是力主不屈服於魏國的。

  就連楊祚自己,都平生第一次懷疑了自己。

  不僅是在懷疑自己多年的付出值不值得,更是開始思考遼東四郡有公孫淵這樣的君主,到底是福是禍。

  因為他十分清晰的認識到,襄平城是守不住了。

  作為遼東軍中第二人,他能接觸到許多信息,比如城內現存糧秣還能支撐幾天。

  也更知道奪叔父公孫恭自立的公孫淵,無法令城內士庶在「懸釜而炊,易子而食」的情況下,猶死心塌地的堅守。

  最重要的是,在他被杖責臥榻的這些天裡,有不少舊部將率來拜訪看望,也都不約而同的問及了若魏軍不退兵該怎麼辦。

  事已至此,能怎麼辦呢?

  這不是借著明知故問,來掩蓋他們不想為公孫淵陪葬的意圖嘛!

  但楊祚並沒有責怪他們。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螻蟻尚且貪生呢!

  在步入絕境、無力回天之後,人心因時思變才是正常的情況。

  時間來到七月中旬,魏軍圍著襄平城挖出壕溝,徹底斷絕城內外的連通,並且推起土山設箭樓、架起霹靂車,每日以矢石往城頭上砸。

  但沒有遣兵卒蟻附強攻。

  因為沒必要。

  從夏侯霸與陳騫遣來的信使口中,夏侯惠就得悉了遼燧囤積著多少糧秣,也能估摸出襄平城內的糧秣不會支撐多久,尤其是他還很順利的,將卑衍楊祚等將近五萬士卒攆進了城內。驟然多出來數萬張嘴,或許城內糧秣都無法支撐一個月的時間。

  事實上,夏侯惠這還是高估了。

  原本公孫淵就打算著依託遼水卻敵於門外,也幾乎將所有糧秣囤積在遼燧,所以城內的糧秣在持續二十餘日的雨季里,就開始定額分配了。

  在被圍困半個月後,就徹底斷了炊。

  不得已的情況下,他開始下令殺戰馬與馱獸供應在城牆上駐守的將士。

  嗯,僅是供應守城的將士。

  遼東雖然不乏馬匹,但無法供應那麼多張嘴啊~

  難免的,忍飢挨餓的兵將們,開始有了怨言。

  當兵吃糧是天經地義的事。

  不上城牆就得餓肚子,這算哪門子的道理?

  而就在被圍困的第二十日清晨,以楊祚為首,三千餘兵將悉數以繩索垂下城牆,湧來壕溝前向魏軍投誠的。


  楊祚的投降,算是半推半就吧。

  他被許多舊部將率每日前來拜訪訴苦、請求做主給弄得沒辦法了。因為此時的襄平城,已然出現人相食了

  他逾城而降,對襄平城的影響是巨大的。

  對不願為公孫淵陪葬的兵將來說,他此舉是指路明燈、活命的希望。

  而對公孫淵而言,這是大勢已去、無力回天的證明。

  是啊,無力回天了。

  就連楊祚這種級別的人物都放棄他了,城內還有什麼人對他仍懷有信心、仍願意對他不離不棄呢?

  故而,他也派出了使者,前來向夏侯惠乞和。

  聲稱只要魏軍願意撤圍罷兵、既往不咎,他就願意率城內兵將棄械投降。

  如此天真的言辭,也將夏侯惠與毌丘儉給逗樂了。

  魏軍數千里來討賊,耗費人力物力無數,現今距城破就一步之遙了,他竟還做著活命的美夢?

  真當兵事是兒戲呢?不將他的首級送去洛陽城頭上懸掛、贏得天子與廟堂的封賞,數萬魏軍將士不懼生死、無畏艱辛作戰了大半年,不就是白辛苦了嗎?

  再者,稱王稱帝者,哪有被寬恕的道理!

  夏侯惠都懶得見使者,直接讓士卒將之轟走。

  而毌丘儉得悉後,便讓士卒將正副使王建、柳甫斬了,讓使者侍從將他們的首級帶回城內告知公孫淵,死了乞和的心。

  但不料,就在翌日,公孫淵又以衛演出來乞求投降。

  這次的誠意很足。

  他表示自己將去王號且退居二線,請出叔父公孫恭來主事遼東,還會將兒子公孫修送至洛陽為質,並舉族設壇向天發誓世世代代對魏國忠貞、永不背叛。

  但誠意再足,都一樣沒有什麼用。

  只是可憐了衛演,以自己的性命為魏軍宣告了不破襄平終不還的決心。

  糧盡城不可守,投降又不被允許,留給公孫淵的選擇,也就唯有抱死突圍一途了。

  八月上旬末,襄平被圍困的第二十六日。

  公孫淵以死忠將軍畢勝,引兵卒三千人自西門出為掩護,自己與兒子公孫修帶著嫡系兵將自東門突圍,沿著大梁水往山脈遁去。

  或許,他是猜到了,不管是通往遼東南部各縣還是玄菟郡的道路,都被魏軍給提前駐軍堵死了吧。

  只不過,他還是沒有成功。

  將軍畢勝的掩護,只為他爭取了小半個時辰、讓他得以衝出壕溝後就全軍覆沒。

  但很快魏軍的張虎、牽弘兩部騎兵就追上了他,將他與其子公孫修皆殺於大梁水畔,襄平城也旋即告破。

  自此,伐遼東的戰事落下幕布。

  也意味著夏侯惠在遼東的另一場戰事,正式奏響序曲。(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