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他就是個添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15章 他就是個添頭

  電影的第二組人物關係,是意識空間內調查失蹤案的刑警,與一位初次降臨意識空間的未來小姐姐。

  刑警由於工作原因,曾經接觸過不少例「看似平常」的詭異事件,包括失蹤、失憶、突發性精神病變乃至更嚴重的惡性犯罪。

  而小姐姐身為一個萌新,內心持有的是遊玩兼做任務的心態,這也讓刑警得以知曉一些有助於推演底層規則的信息。

  這條線與主角線構成並行的雙線,圍繞著失蹤案時分時合,刑警與男主同時展開調查,最終不約而同地將視線轉向女主的老公,也就是電影的第三組人物關係。

  不同之處在於,男主是被以好友女兒身份出現的女主有意誘導去接近自己的老公,而刑警則是出於對男主的懷疑和辦案的直覺,以及未來小姐姐的不經意「劇透」,進而把失蹤案跟女主老公聯繫在一起。

  女主老公作為意識空間內的「高權限用戶」,此刻已經達成了自己在現實世界裡想都不敢想的「野望」。

  此時的他稱得上一句高端大氣上凳次,無論是男主還是刑警,都不是想見就能見到的。

  兩人為了接近女主老公各自都付出了大量努力,過程中先後帶出了多個女主老公的「外圍人物」。

  這其中有未來世界的的老玩家,也有維繫意識空間所必需的關鍵NPC,他們身份各異態度迥然,對男主和刑警的行為,或善意相助,或惡言相向,或行徑古怪,或悍然出手。

  嚴格意義上來講,所謂的第三組人物關係,就是一張以女主老公為核心的人際網絡,這些人都或有意或無意地服務於女主老公。

  大致上,這部電影的主要演員,就是兩個男女雙人組,加上女主老公,一共5個人。

  小美提供的名單上,男演員的備選有五位,除了意料之中的潘月明,還有四位分別是陳昆、石磊、盧亞文、劉易軍。

  陳一鳴一見陳昆就想笑,小美還真把自家偶像給運作進來了啊!

  這當然是陳一鳴無責任吐槽的,他相信小美的職業操守,既然陳昆進入了終審名單,就說明其符合角色的基本要求。

  陳昆是男角色名單中最大的腕兒,擱幾年前,把陳昆放到這份名單里,就是妥妥的掉咖丟份兒。

  那時候的昆哥是內地的中生代代表人物,是少有能獨擔票房的一線男演員,他本人也確實有過一番男主票房過億的實績。

  進入新世紀第二個十年,陳昆限於戲路有些沉寂,雖然不至於淪落到劇圈去,但在電影裡也少有出演主角。

  他算是第一個「主動」靠攏陳一鳴的男一線,小美的「牽線搭橋」正是時候,再早一點的話,昆哥陳一鳴不敢用也用不好,當然他本人也未必願意屈就。

  作為帝影的系草,剛畢業就主演主旋律傳記電影的高材生,昆哥無論是硬體(顏值)還是軟體(演技)都無可挑剔,至少出演《第十三層樓》這種腦洞向的科幻片綽綽有餘。

  更別說昆哥自帶一股子瘋批氣質,試鏡片段里,將男主探尋最後真相前既渴望又恐懼的心態演繹得別具一格,頗有世界瘋前我先瘋、我比世界還要瘋的荒誕感。

  唯一的問題在於陳昆在片場能不能聽從調度,陳一鳴雖然沒跟陳昆打過交道,但也聽過一些關於他的傳聞,總之就難搞程度來講,絕對不遜色於段一寧。

  偏偏《第十三層樓》又是一個可文藝可商業的開放型架構,劇本賦予了演員巨大的腦補空間,如果演員有意願有野心,完全可以憑藉一己之力把故事徹底演歪掉。

  陳一鳴手裡握著終剪權的大剪刀沒錯,真不聽話可以都給他咔嚓掉,但他真心不願意搞到那種不可收拾的地步,更別說那樣做必將對電影質量造成極大的損傷。

  可以的話,他更願意在拍攝過程中有商有量地來,在磨合中達成默契,一起合力把最終效果控制在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範圍內。

  陳昆能不能聽話,陳一鳴毫無把握,這讓他只能遺憾地給他標了個圈,而不是直接打勾。

  位列名單第二位的石磊之前跟陳一鳴合作過《1951》,在裡面出演守衛陣地的副指導員,有一段很高光的長台詞。

  陳一鳴猜測,很可能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讓他得以進入終選名單。

  實話還說,這個角色真不是很適合他,他的長相過於剛毅,氣質也太硬朗了,脆弱受傷的時候很難博人同情。

  陳一鳴不相信這麼鋒利的內在氣質,選角導演和小美看不出來。


  從他的試鏡片段也能看出這一點,當被要求表演一段三觀被顛覆的獨白時,他給陳一鳴的感覺不太像是萬念俱灰,反倒更像是在抒發戰鬥宣言。

  熟歸熟,公事還是得公辦,男主角只能遺憾地PASS。

  刑警一角也有些差強人意,少了一點內在的神秘感,暫且當做備選吧。

  再下來的盧亞文同樣是帝影出身,1984年出生,比師兄陳昆小了將近10歲,但一眼看過去反倒像是陳昆的哥哥。

  除了偏於「成熟」的長相,氣質上他也屬於老實厚道那一掛的,優點是自帶一抹儒雅的書生氣。

  試鏡片段只能說是不溫不火,沒表現出多少讓陳一鳴眼前一亮或是小吃一驚的東西,都在設想的範圍之內。

  於導演而言,選擇他也就意味著選定了一個可以快速刷日程的方向,主動放棄拍攝過程中的意外,也一併放棄掉任何的觀念碰撞與靈感火花,唯一目的就是踩著製片表拍完上映。

  陳一鳴當然不願意如此,這樣拍電影哪還有樂趣可言?

  盧亞文是個好演員,可惜與陳一鳴沒有眼緣兒,至少現在的盧亞文沒能激發出陳一鳴的創作欲望,只能有緣再會了。

  倒數第二的劉易軍是個中年帥叔,看照片真不像是40多歲的人,事實上他是1970年出生,是前幾位的叔叔輩。

  劉易軍同樣是帝影出身,這次試鏡側面驗證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只要鉑爵爆產能,就不可避免地要走出魔圈,跟更多北邊的同行合作。

  魔戲的好演員就那麼多,被鉑爵一茬茬地薅,這不就薅無可薅了麼。

  《第十三層樓》的試鏡不是沒有魔戲畢業生參加,但或是限於外形,或是失於演技,全部止步於第二輪。

  不是他們不優秀,而是限定入圍人數以後,跟帝都兩所大校的雄厚積累相比,優秀得不夠。

  其實拍《木蘭》的時候就是這樣了,兩個女角色魔圈內部根本挑不出來,這才會選擇邀請試鏡。

  劉老師的職業路徑跟許亞君差不多,都是高開低走的典型,剛出道的時候不管是電視劇還是電影,都是當仁不讓的男主角。

  演配角的劇組也是頂級配置,還都能刷到個把權威獎項的提名。

  然後三五年之後就好景不長,戲不少演就是紅不起來,一步步地退而求其次,結果就是演得越多人越糊。

  眼下劉易軍已經淪落到在橫城抗日神劇里演特務了,這倒是徹底發掘出了他內在的邪惡因子,不管是哪頭兒的特務都能輕鬆駕馭,就算是演地下工作者,給觀眾的感覺也是這小子遲早叛變。

  唯一可惜的是,氣質雖然多變了,演技上卻多少帶了點套路化,陰著臉的樣子總給人一種「戴局長」的既視感。

  不過從他的試鏡片段,陳一鳴還是能夠看出一點有意思的東西,那就是劉易軍有一種「斯文敗類」與「儒雅隨和」交相雜糅的矛盾感。

  這個就比較特別了,放到《第十三層樓》這種基調整體處於灰色的電影裡面,可以說是恰到好處。

  一想到當最終謎底揭曉,觀眾知道女科學家心心念念的理想老公,就是這麼一個令人一言難盡的男人時,那種違和感一定很有趣。

  最後一位就是剛有過一面之緣的「鄰居」潘月明了。

  因為之前有過一番交流,陳一鳴特意用了更加挑剔的眼光來「審查」老潘的試鏡片段。

  結果令他十分滿意,老潘用事實證明了自己的業務能力,不僅能夠憑藉一點提示把握住陳一鳴真正想要的東西,而且顯然在演繹過程中加入了自己的理解。

  他沒有把自己徹底代入,把男主塑造成一個生活被一朝顛覆的失敗者,而是牢牢扣住「找尋」兩個字,以此作為線索統領人物的行為動機。

  同樣是最後一幕的演繹,陳昆的演法是「瘋狂」,潘月明的演法則是「釋然」,震驚而後接受,接受不等於放棄。

  個中分寸感其實極難拿捏,由於這個場景需要後期合成,演員的表演跟在試鏡時是一樣的,都是憑空想像著演。

  在陳一鳴看來,潘月明的試鏡片段已經夠格剪進粗剪版了。

  這也從側面說明,老潘為這場試鏡付出了怎麼的心血,他沒有食言,確實是按照片尾名單第一排的標準來努力的。

  雖然從排名來看,他只是男主人選的最後一位。

  顯然小美並不知道陳潘兩人的那段淵源,潘月明的糟糕近況大大壓低了他的「行情」,在備選名單里他就是個添頭。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