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魚與熊掌不可得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65章 魚與熊掌不可得兼

  晚上的飯局並沒有發生什麼羅曼蒂克的情節,興盡而散,無需贅述。☺👤 ❻❾s𝓱ยЖ.ς𝔬ϻ 🍫👑

  安妹子也不曾有過引人遐思的曖昧指示,跟陳一鳴單獨對話都沒幾句,讓後者更加確認下午的認知真的都是錯覺。

  隨後一段時間,陳一鳴全力投入《木蘭》的後期工作,間或關心一下《情書》的宣發,忙得無暇他顧,之前的那一點點聯想,早被他扔到了九霄雲外。

  說穿了,陳某人還是對穿越後的人生有著一絲隔膜和疏離,加上前世的經歷,打心底里就沒想過在圈內確定人生伴侶。

  甚至他還覺得,一人獨處也沒什麼不好。

  某人上輩子的擺爛閒魚心態,也被帶到了今世,遷延難去。

  《木蘭》是陳一鳴的第三部電影,跟之前兩部《魔都假日》和《1951》比起來,後期工作繁雜瑣碎,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魔都假日》屬於典型的小成本作坊電影,全實景拍攝的劇情片,除了調色比較精細,其他後期項目只需按部就班即可,毫無難度可言。

  也正是因為如此,《魔都假日》9月關機,11月中即安排上映,後期占用的時間滿打滿算不到一個半月,堪稱神速。

  《1951》雖然是戰爭片,卻儘可能迴避了大場面的取巧之作,特效方面是有所創見,但也不過是淺嘗輒止,總體強度十分有限。

  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大幅削減了剪輯的工時,也讓電影可以在關機兩個月後就完成後期提交送審。

  《木蘭》則截然不同,後期製作牽涉到方方面面,根本不是一兩個月可以完成的,起碼四個月打底,稍不順利就是半年。

  不說別的,剪輯就是一項大工程。

  陳一鳴先是宅家度假,隨後又回到魔都幫襯《情書》的宣發,大半個月的時間裡,《木蘭》的粗剪版都還沒能搞定。

  操刀剪輯的是之前合作過《情書》的王素秋,業務能力無可挑剔。

  他接手的素材,還是陳一鳴和林蕭初步篩選過的,並非每日收工之後的大雜燴集合。

  即便如此,剪輯進度依舊推進緩慢。

  到8月最後一周,陳一鳴做完兩家媒體訪談,自《情書》路演團隊中脫身時,才終於看到《木蘭》的粗剪版。

  好傢夥,時長居然超過1500分鐘,是預期終剪版本的十倍有餘。

  插一句,《情書》的成績超出預期,上映第三周依然能夠力壓《那些年》、《超凡蜘蛛俠》還有《HOLD住愛》三部新片,刷下7800萬票房,位居當周排行榜第2位。

  僅次於橫掃全球的《蝙蝠俠:黑騎士》。

  總票房也宣告突破3億大關,掛在年度榜單第5名,考慮到延映到9月十拿九穩,這部電影很有希望搏一搏年度TOP10的榮譽。

  看來陳一鳴「撥亂反正」的立項思路恰逢其時,吃膩了大魚大肉的都市年輕人們,對於《情書》這道清涼小菜很是上頭。

  老賈團隊的輿論跟蹤顯示,蠶豆的影評頁,妖艷賤貨居然成了一個高頻關鍵詞。

  影迷們對《情書》的正向觀感自然是五花八門眾說紛紜,但是一提到反向觀感,「不同於之前的那些妖艷賤貨」,卻儼然成為一個共識。

  這就叫,高端的食材,只需要最簡單的烹飪方式。

  《情書》名利雙收,自然讓一眾主創大發利市。

  回國執導的第一部電影就放了一個大煙花,一年裡連續兩部電影大賣,伏瑞香一時風頭無兩,坐穩了華國第一女導演的名頭。

  劉東君作為男主角,續上了之前《1951》的人氣,這次他是主擔,搭檔又是一個新人,因此在業內的地位和口碑大幅提升。

  最大的贏家,則是安西西。

  愛情片和青春片本來就捧女演員,《情書》合二為一,捧人的作用直接翻倍。

  這妹子才叫真正的一飛沖天,身為24歲出道的「大齡女青年」,卻展現出龍捲風一般的兇猛勢頭,哪有半點新人的樣子。

  處女作宣發期還沒過,就以一介新人之姿空降時尚頂刊的九月封,為業內至今唯一一例,突出一個驚世駭俗。

  據傳聞,頂掉的還是某趙姓一線女明星,仇結大發了。


  不過以安妹子的後台,這點負能量想必可以輕鬆化解,陳一鳴毫不擔心。

  對於《情書》劇組而言,鮮花著錦的日子還可以持續一段時間,陳一鳴卻已經早早抽身。

  知道項目沒搞砸,他就放心了,至於賺多賺少,他不是很在意。

  對於一個已經財務自由的人來說,大杯和超大杯能有多少區別呢。

  眼前事才是真正該去專注應對的。

  15個小時的粗剪版實在是個大負擔,不能不審慎對待。

  不過在往魔影廠的剪輯室搬鋪蓋卷之前,他得先把外面其他部門的事務安排好。

  電影的後期製作,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實操中往往是串聯和並聯穿插進行,因此統籌至關重要。

  比如由巨石工坊牽頭負責的特效,就非常複雜。

  跟同類電影相比,《木蘭》的特效鏡頭絕對不算多的,立項之初陳一鳴就考慮過這個問題,選擇了能實拍的鏡頭就儘量實拍的原則。

  不僅是為了省下特效環節的成本和工時,更是為了儘可能貼合古裝歷史題材的厚重感。

  《木蘭》的分鏡稿中,對大遠景鏡頭的使用十分克制,主要目的是交代場景的空間邏輯,而不是為了凸顯所謂大場面的逼格。

  正是因為用的少,由特效補足人數和氛圍的大遠景鏡頭,就更需要精益求精。

  比如草原的第一場外景戲,木蘭帶領的府軍巡邏隊,就不能用複製粘貼的法子。

  因為按照設定,唐朝府軍都是自帶乾糧,只有甲冑由上級派發。

  作為邊軍鄙視鏈中的最底層,府軍的裝具都是別家挑剩下的,自然不可能很齊整。

  真要是一水的黑盔黑甲裝備精良,這個情節就直接穿幫了。

  反過來電影末段的戈壁決戰,進攻唐軍營壘的西突厥步兵,同樣面臨這個問題。

  步戰的西突厥士卒,大半都是比炮灰強點有限的普通牧民,裝具五花八門才是正理。

  如果都像東側突襲的王帳軍一樣甲仗鮮明,蕭嗣業以寡敵眾還能反殺,就不合邏輯了。

  這些鏡頭的後期只能一點點慢慢做,通過迭加工時來換取質感,除此以外別無他法。

  與上述長線工程相比,後期特效也有短線操作,可以留待精剪版確定之後,再集中解決。

  比如武戲的特寫鏡頭,會涉及到一系列調優操作,都是以幀為單位的精細操作,當然是等到電影剪輯完成之後再動手更好,可以省下不少無用功。

  特效以外,作為後期重頭戲的音樂和音效,同樣需要預先統籌。

  電影還沒拍完,陳一鳴就找到了葛繼明,請他根據分鏡稿來創作電影的配樂。

  這一次陳一鳴沒有「越俎代庖」,從前世搬運現成的音樂提供給葛老「參考」。

  因為《木蘭》已經算是原創劇本了,與他本人的記憶和樂感相比,陳一鳴更信任專業配樂家的能力和經驗。

  而且《木蘭》場景複雜情節曲折,不是一段旋律可以統攬的。

  塢堡,草原,長安城,戈壁,至少要有四段彼此獨立而又藕斷絲連的旋律。

  木蘭這個主人公,還需要一段主旋律。

  這完全超出了陳一鳴的能力範圍,他有這份自知之明。

  音效方面,則需要音效師根據粗剪版的素材,預先挑選和整合出供後續採用的音效庫。

  這是一件非常考驗感覺和經驗的工作,不亞於大海撈針。

  音效師需要根據導演的要求,確定需要使用的完整音效列表,然後靠著自己的一雙耳朵,在茫茫多的音效庫中定位到某個特定的音效。

  比較極端的情況下,甚至需要音效師自力更生「創造」出某種聲音。

  《木蘭》是古裝戰爭片,外景多,戰鬥場景也多,絕大部分鏡頭都需要額外添加音效。

  從量級上來說,差不多是《1951》的兩到三倍。

  陳一鳴花了兩天時間跟進了一下特效、音樂、音效部門的進度,隨後跟林蕭碰了一下後期調色工作,這才一門心思扎進剪輯室開始肝。

  把1500分鐘的素材,壓縮到150分鐘,只是想想都要頭大。

  這次還不同於上次給《情書》做瘦身,祥瑞屬於放飛自我拍了很多支線,《木蘭》這1500分鐘可全是主線,並不存在大段大段可以一剪沒的素材。

  之所以粗剪版如此之長,是因為陳一鳴在同一場景拍攝了大量的可替代素材,不同的表演方式,不同的運鏡組合,不同的布光方案。

  總之,就是陳一鳴在拍攝階段,給自己預留了豐富的可能性。

  比如鬱南與聶元軍營初見那場戲,兩人的切磋套招,武元榮就做過三種設計。

  陳一鳴的要求是一觸即分,鬱南一側是一放一收,聶元則是一收一放,鬱南主動吃個小虧占據心理優勢,聶元看似得手確是內心暗暗窩火。

  這場戲武戲連著文戲,三種演法關聯三種拍法產出三套素材,如今陳一鳴就要面臨三選一的抉擇。

  當初拍起來有多爽快,眼下剪起來就有多狼狽。

  正應了那句俗語,魚與熊掌,不可得兼。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