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不當人 沒得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07章 不當人 沒得抄

  最困難的一段戲拍完,陳一鳴如釋重負。✊👊 ➅➈ŜĤǗˣ.ς𝓞𝓂 ♟🐳

  一部電影的鏡頭,如果讓導演自己來劃分,那就只有兩種。

  一種是聽天由命的,一種是盡在掌握的。

  前者的極致案例,就是前世《大決戰》第一部的黃河解凍鏡頭。

  外景純天然的紀錄式鏡頭,能不能抓到全看老天爺給不給面子。

  八一廠的一個攝影組駕車在黃河解凍期從上游拍到中游,第一年沒成第二年繼續,花了兩年半的時間才把這個鏡頭完成。

  後者相對而言就要容易得多,只要時間、預算、演員檔期允許,一遍遍地拍唄,拍個幾十上百遍總能挑出合適的。

  導演干久了一般都有點反人類傾向,這麼說不帶貶義,是完全中性的描述。

  意思就是拍攝期間拿人不當人,權當是工具,不僅拿演員和幕後不當人,拿自己也不當人。

  當然,聽天由命也好,盡在掌握也好,都屬於極左極右的理論狀態,實際拍攝時的鏡頭基本都處於偏左或偏右的中間態。

  按照這種拆分方法再來看《1951》的分鏡,開場戲和飛機戲都是大幅偏左的,飛機戲相對而言還要更偏左一些。

  雖然特效的大量添加讓單個鏡頭都不是很長,但是天上的飛機太不可控,水中戲同樣存在很多困難。

  能夠一天之內4次通場就搞定1/3的戲份,絕對是非常理想的進度。

  因此回到駐地之後,陳一鳴特意讓小美通知全組,明早延後2個小時出發,讓大家多睡個回籠覺。

  3至4月的晉北,雲量適中,只要不是多到直接下雨,一天裡總能抓到一些多雲的時段。

  因此劇組的作息也就比較固定,一大早趕到外景地,做好一切準備然後抬頭望天。

  雲來了就實拍,雲走了就排練。

  就算運氣不好萬里無雲,早晨日出前和傍晚日落前的兩個短暫時段,保底也能拍上兩場。

  隨後的3天時間,雲量都不算多,K-18總共飛了7次,劇組順利拍完了剩餘3場飛機出鏡的戲份。

  噴氣機下場,榴彈炮登場。

  依舊是郜叔幫忙聯繫的軍方炮兵單位,楊曉光與沙教授兩人跟進改裝。

  3月24日,陳一鳴帶著一眾劇組骨幹,見識到了傳說中的堅果M2式105MM榴彈炮。

  沿著470高地的東側一直往北,登上一個小土丘,居高臨下就可以看到一個巨大的炮兵陣地,把土丘背後的凹地塞得滿滿當當。

  18門火炮整齊地停駐在陣地上,卸去炮衣展開大架,炮管斜指天馬山的方向。

  每門炮都擦拭得一塵不染,在陽光的照射下反射著金屬的光澤。

  特別是兩個大輪,底漆純黑外圈純白,跟油挑子身上的白五星一樣,散發出莫名的米帝氣息。

  這麼多門105榴彈炮,當然不可能是原裝的,其實都是從北方兵工所拉過來的新炮。

  我軍自從患上火力不足恐懼症之後,火炮歷來堅持又粗又長的裝備路線,105口徑早就不夠看,目前只少量裝備西部高原的山地部隊。

  單看火炮參數,現役的105MM山地輕型榴彈炮倒是可以勉強冒充一下老舊的堅果M2,大體上算是M2的輕微縮圈版本,放遠了看大差不差。

  問題在於這款牽引火炮用途有限,我軍裝備數量並不多,從西部軍區費時費力地調過來實在是不值當。

  於是郜叔就想到了這門炮的研發單位,北方兵工所。

  搖人一問倒是巧了,他們剛好生產了一批AH-4型105MM山地榴,其實就是這門炮的外貿猴版。中東狗大戶預訂的,還沒正式交貨。

  郜叔提了一嘴,兵工所無可無不可,這批外貿火炮的試射環節,就從兵工所的實驗場挪到了晉北山區。

  帝都軍區派出一個炮營,一次拉出來18門炮,本周一抵達天馬山以北的駐訓場。

  之後又花了2天時間,在沙教授的指點下,按照半島戰爭堅果炮兵的操典,構築炮陣地,設置掩護陣地。

  炮陣地的選址,參考了堅果105炮的性能參數,以及堅果炮兵的作戰習慣。選在這裡,射程和射界都符合要求,而且周邊地形也便於防守。


  眾人下了土丘,迫不及待地想要近距離感受一下「粗筒子」的魅力。

  越過幾個由沙袋堆迭構築的機槍巢,大家走近凹地外圍的第一門火炮。

  然而近身再看,肅殺猙獰的初印象大幅消退。

  畢竟是現代的模塊化工藝,讓火炮多少有些玩具積木的既視感,何況這批火炮剛下生產線,新得不帶半分煙火氣。

  炮營戰士們把陣地構築得十分齊整,泥土被推到炮身前方,構成一道半弧形、半米高的土質胸牆。

  炮彈箱子摞成一道矮牆,位於火炮的側後方,零散的三箱炮彈已經打開,擺在胸牆外側便於拿取。

  陳一鳴搖了搖頭,對沙教授和楊曉光說道,「太規矩了,二位也知道,那段時間我軍攻堅火力貧弱,堅果炮兵非常驕狂,搞這麼整齊可不符合堅果大兵的習性。

  火炮可以擺得整齊些,這樣取景的時候更加美觀,不過陣地細節就不需要這麼統一了。」

  他蹲下來詳細打量箱子裡的炮彈,楊曉光介紹道,「只有這幾個開了的箱子裡有炮彈,其他都是空箱子,是我們拿來充數的。

  帶過來的都是空包彈,兵工所的專家確認,開炮時的硝煙和聲響,與實彈區別不大。」

  陳一鳴在心裡默算了一下,「數量不夠,至少要保證10發以上的齊射,趕緊派人去兵工所採購,在現有基礎上再翻個倍。」

  一行人邊走邊看,逆時針繞了一圈,來到凹地的西南開口處。

  遮蔽炮陣地的土丘延伸到這裡來到最低點,與周邊的低矮樹叢和荒草合為一體。

  楊曉光把廠里的兩台老59車殼子拖了過來,正臉做了一番修飾冒充M26潘興。

  側臉當然不能露,否則標準性的五對輪立馬穿幫,沙教授據此對這一段的掩護陣地做了一番特別設計。

  開口處堆土壘出一個2米高的雙層支撐點,上層安放無後坐力炮和瞭望台,下層是機槍巢和射擊垛口。

  有了中間的龐然大物,兩台「潘興」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停放在陣地兩側,45度角炮口斜指,露出寬大的正臉。

  段一寧、劉東君和保羅三人組已經在實地模擬,此時正在土丘的邊緣試驗初見炮陣地的視覺效果。

  陳一鳴快步走過去,發現老段趴在土丘的反斜面,小劉在他身側,保羅蹲在老段的正後方,雙手一上一下比劃出取景框,越過老段的肩膀看向不遠處的炮陣地。

  保羅見到陳一鳴過來,嘰里咕嚕地說了一大段話。

  祥瑞翻譯道,「陳,土丘的高度比沙盤演示的要低很多,在隱蔽通過的前提下,主觀視角很難覆蓋全部火炮。

  現在的跟鏡不夠跳躍,我覺得要更加鋒利,或者把機位抬到最高囊括全景,或者把機位拉到最低凸顯反差。」

  桑老爺子也加入到匍匐取景的行列中,經過竄高伏地的一陣折騰後,他也同意保羅的意見。

  「小陳,我們之前的拍攝方案確實有問題,過於平庸,對不住面前這18門火炮的大陣仗。」

  陳一鳴聽過之後不置可否,兩個攝影師的建議更多的是出於畫面效果的考慮,他應該聽,卻又不能全聽。

  這一段潛行通過堅果火炮陣地的戲份,在整部電影裡主要起到兩個作用。

  其一是對電影前半段炮火封鎖區的解釋,正是因為敵人的火力無比兇猛,才不得不從上游繞道。

  因此作為前段的呼應,放列的火炮一定要夠多,炮火齊鳴的聲勢一定要夠大。

  其二是作為一幕關鍵側寫,與油挑子一同構成整部電影的背景色,那就是半島戰爭中堅果一方壓倒性的地空火力優勢。

  想要凸顯出這兩個作用,這場戲就不能用過往戰爭片的常規拍法,必須另闢蹊徑。

  關於戰爭片如何表現火炮,已經有很多經典作品做了示範。

  比如《大決戰》打錦州,航拍長鏡頭讓上千門火炮一覽無餘。

  或者《遙遠的橋》,第一次把戰爭中的徐進彈幕復現到大屏幕上。

  這兩種拍法,充分體現了大就是好、多就是美的粗獷美學,與戰爭之神的性格相得益彰。

  前一種重點刻畫火炮齊鳴,後一種重點刻畫爆炸效果,在陳一鳴印象里,已經是戰爭片中表現火炮的極致。

  可惜的是,這兩種《1951》全都借鑑不得。

  陳一鳴不能為了畫面效果枉顧戰爭規律,段劉二人是潛越敵境,視角天然受限。

  在敵人重兵環伺的情況下,大模大樣地居高臨下觀察,是嫌暴露得不夠快嗎?

  他把前世看過的戰爭片一部一部地過篩子,始終沒能找到合適的鏡頭可供效仿。

  保羅和桑平在土丘上爬上爬下,忙活半天一回頭,發現陳一鳴呆愣在原地一動不動,都很奇怪。

  祥瑞跑到陳一鳴身前一聲大喊,「一鳴,別發呆了,都等你拿主意呢!」

  陳一鳴被嚇了一跳,醒過神兒來之後依舊沉浸在自己的思緒里,自顧自地喃喃道,「這回還真是沒得抄了啊。」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