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渡河 飛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73章 渡河 飛機

  羅寶河確認可以製作沒有毒副作用的發煙裝置,傳令兵的行軍路線得以最終確定。

  沙盤上插滿了各色小旗,清晰地標註出電影場景的大致面貌。

  板房所在的山坳插著一面方型紅旗,表明這裡是我軍指揮所,也是傳令兵領受任務的地方。

  從指揮所出發北上,先走山腰再上山脊,再沿著山脊線一路朝東北方向行進,直到589高地的山腰處。

  工兵用測距儀測出兩地直線距離為1.8公里,具體的行進距離和工事長度,則需要等待進一步的實地測繪。

  589高地上插著一面三角紅旗,表明這裡是我軍陣地,也是傳令兵滲透行動的起點。

  越過589高地,下到山谷內涉水過河,繼續朝東北方向沿著470高地的邊緣行進,一直繞到470高地的北坡。

  470高地上插著一面三角藍旗,表明這裡是敵軍陣地。而在高地北坡的延伸處,則插著一面方型藍旗,意思是這裡有敵人營地。

  至此就是滲透行動的第一階段,涉渡距離40米,直線距離1.9公里。

  由於有敵軍營地卡在470高地和天馬山之間的必經之路上,傳令兵不得不繞行,以方型藍旗為起點繼續往東北走,把距離拉遠之後從營地外圍逆時針繞一個大圈。

  繞到正北方向時,剛好可以俯瞰到1公里外的105榴彈炮陣地,范團長把另一面三角藍旗插在沙盤上。

  接下來掉頭向南,隔著敵軍營地一個矮山包,沿著一條稍淺的山谷走到盡頭,逐漸接近天馬山東側的山脊線。

  從這裡翻過山脊,順著天馬山反斜面直插向西,就可以到達最終的目的地,天馬山主陣地的坑道入口。

  探討結束之後,眾人圍著沙盤看著一連串的小旗子勾勒出來的傳令兵行進路線。

  陳一鳴拿著教鞭,對照著行進路線簡要介紹對應的劇情和場景。

  「各位請看,白色小旗是傳令兵在我方二線陣地通過的路線。

  劇情方面,這一段行程主要是傳令小組兩個人之間的對話,側面交待故事背景、人物性格、戰場形勢等等。

  抵達589高地之後,兩人會與陣地指揮官進行一番交流,讓觀眾對接下來的行進有一個大致的認知。

  場景方面,這一段將動用大量的工兵連戰士作為群演,體現我軍戰士的戰地日常。

  二線陣地沿白水河南岸的山脊線構築,按照劇情設定,在故事開始時工事已經基本完工,因此這一段也是接下來搭景的重點。」

  接著陳一鳴手中的教鞭指向那一串綠色小旗。

  「從589高地出發,首先要涉渡白水河。

  我們試驗過,如果攝影師在水中行進跟拍,只靠斯坦尼康穩定性不夠,所以需要架設兩道跨河鉤索,攝影師懸吊在鉤索上跟隨拍攝。

  攝影師上威壓也算是咱們一個創舉,伏副導此刻正在魔影廠調試設備,據她的反饋問題不大。」

  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看向屋裡唯二的西洋面孔,保羅搞怪地攤手聳肩還做了個鬼臉。

  他是一個身高接近一米九的壯漢,一臉彼得傑克遜式的絡腮鬍子。

  1月份的晉北山區,中午時分的氣溫也在零下四五度,他只穿了一件薄羽絨服,裡頭更是只有一件白T恤。

  頭上戴著一頂洋基隊的棒球帽,上身穿著一件攝影馬夾,下身是一條戶外多袋褲,褲腳掖在一雙巨大的野戰靴里。

  全身上下,只有塞得鼓鼓囊囊的攝影師三件套,讓別人不用擔心他會被凍死。

  他的助手是一個矮他半個頭的精壯小伙子,他的反應就比較正常,聽完小美的翻譯立馬變成了一張苦瓜臉。

  就在這時,沙教授插進來說道,「陳導,既然電影裡設定這條河在秋季枯水期可以涉渡,那麼聯合軍就理應對之保持高度警戒。

  這很容易推演,聯合軍24小時火力封鎖白水河在天馬山側後的河段,阻斷我軍增援,說明他們對天馬山勢在必得。

  這樣一來,白水河下游470與589兩高對峙的河段,也必定會被重點關注。

  否則不僅470高地有得而復失的危險,還會讓我軍打通與天馬山的聯繫,火力封鎖的炮彈全都白打了。」

  這回變成一張苦瓜臉的,換成陳一鳴了。


  戰史專家確實可以讓電影更符合史實和更具合理性,但專家的較真勁兒也真讓人吃不消。

  沙教授的潛台詞很明顯,陳一鳴需要給過河這段戲上強度。

  現在這套方案,傳令二人組大白天濕濕腳就渡過河去,太過兒戲,會被軍迷吐槽的。

  陳一鳴只能再度向專家請教,「沙老師覺得,怎麼設計過河才比較合理呢?」

  「我只從軍學原則的角度分析,至於怎麼設計橋段,那是你們的事。

  按照劇情設定,故事開始時,我軍指揮所已經與對岸天馬山陣地失聯超過40小時。

  而我軍是有每日定時發收報制度的,前方單位一般選擇天黑之後半夜之前給後方發報,這樣團部收報之後逐級上報,可以保證高級指揮員在天亮之前掌握前一日的戰況。

  依此倒推,團指揮所應該是在戰鬥打響的第4天晚上,最後一次收到天馬山陣地的戰報。

  既然第5天晚上沒有收到報告,那麼團長隔天也就是第6天,一定會派出援軍。

  接著在第7天下午團長派出了傳令兵,這說明第6天的增援已經失敗。

  我相信只要看過地形,任何一個指揮員都會嘗試從白水河下游繞路增援,而且會選在晚上。」

  沙教授一番話說完,房間裡劇組的人都多少露出一些不以為然的表情。

  這也摳得太細了,電影只拍最後一天的戰況,有必要把前幾天的戰局推算得如此苛刻嗎?

  觀眾買票看電影,看得是故事、是演員、是情感,不是來看軍教片學習怎麼打仗。

  這次連林蕭都不太贊同搭檔的意見,他反駁道,「沙老師,如果我們真給傳令兵弄出九九八十一難,三步一道溝五步一個坎,那這部電影就真成了一部神劇。

  按照原方案拍,可能會有業餘軍事家提出疑問,說幹嘛不繞過封鎖區從河的上下游增援。

  但是如果我們調整方案,給渡河上難度加波折,也會有更多普通觀眾提出疑問,怎麼什麼危險都讓主角遇到了,戰場那麼大哪有這麼巧,一定都是編劇刻意安排的。

  一部電影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主創總要有所取捨。

  過河這場戲發生在電影前半段,之後就是傳令二人組在我方尖兵的引導下躲避騎1師的巡邏隊,那場戲也是前半段的第一個高潮。

  從電影創作的規律出發,我們應該循序漸進地調動觀眾情緒,前半段連著兩場高潮戲,觀眾的情緒還能有多大的提升空間,後半段怎麼拍,最後還高潮得起來嗎?」

  這時,房間裡「軍學第二專業」的范團長站出來支持沙教授。

  「這個漏洞還是有些大的,我相信很多觀眾都會發出疑問,傳令兵大白天就能夠輕鬆渡河,那聯合軍在上游炸得轟轟烈烈的不是多餘嗎?

  而且,稍微了解半島戰爭的觀眾就該知道,我軍是有夜戰、夜行軍傳統的,既然第二天白天可以輕鬆渡河,那頭一天晚上只會更加輕鬆。」

  范團長的話讓劇組眾人無法反駁,大家都看向陳一鳴這個主事人。

  在眾人爭論的時候,陳一鳴已經低著頭想了好半天了,他被身邊的桑平捅了下腰眼才反應過來。

  他並沒有急於發表看法,而是繼續向沙教授發問。

  「沙老師,我看過國外的一部戰爭電影,二戰時盟軍偷渡萊茵河,德軍打了幾發照明彈就讓渡河分隊損失慘重,只有零星幾個士兵可以卸掉裝備游過河去。

  所以我分析,成建制的部隊攜帶裝備物資渡河增援,與輕裝通信兵單人或是小組偷渡傳令,難度上應該完全不一樣才對吧?」

  沙教授欣慰地笑了出來,他點頭說道,「陳導能意識到這個問題,說明對半島戰爭研究得已經比較深入了。

  那裡山川密布河流縱橫,地形非常複雜,因此聯合軍進行火力封鎖與區域監控的目的,並不是徹底隔絕我軍各部的聯繫,而是儘量削減給養物資特別是彈藥抵達前線的數量。

  以此為前提,騎1師夜晚重點監控470高地周邊河道是可行的。

  想要達成效果也不難,就像陳導剛才說的,輕重機槍、機關炮、迫擊炮配合照明彈,分散過去幾個人也許可以,但攜帶大量物資絕無可能。

  而第二天白天傳令兵渡河,難度可能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一方面是燈下黑對岸崗哨麻痹大意,另一方面是白天聯合軍高度依賴空中偵查。」

  沙教授一席話,令陳一鳴撥雲見日茅塞頓開,他馬上拿出手機聯繫郜叔。

  人家戰史專家都說了,要符合軍學原則就得上飛機,老叔你還不趕緊支援一架過來?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