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正式啟動 難題不少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50章 正式啟動 難題不少

  陳一鳴放下電話,雙眼直直地看向對面的馬雲騰。

  大壯一臉好奇地問,「那個大嗓門兒就是郜叔?好大口氣,一當兵的能把手伸進電影局不成?家裡什麼背景啊,帝都大院裡出來的?」

  陳一鳴把頭搖得像撥浪鼓,「你都不知道,我怎麼能知道。聽馬叔說,當年是你爸的老班長,活著的一等功,現在是總後帶花的。」

  大壯嘴巴張得老大,「一等功?好傢夥,只聽過沒見過,我上午該跟你一起去的啊。我爸他們現在在哪,我看看還來不來得及過去湊個熱鬧。」

  陳一鳴嘿嘿一笑,「就在暮藹茶室,伱肯定知道地方,去吧!要不要我給你來一曲送別?」

  大壯立馬慫了,「算了算了,好些年沒吃我老子的皮帶扣了,我可不去觸霉頭。」

  陳一鳴站起身,長長地伸了一個懶腰,說道。

  「成了。我宣布,鉑爵的第二個電影項目正式啟動,大壯,咱們又要忙起來啦!」

  大壯興致勃勃地捧哏湊趣,「那麼請問陳導,項目的名字叫什麼呢?」

  陳一鳴一下子被問愣住了。

  是哦,半島戰爭運動防禦戰階段,大概是什麼時間來著?

  按照戰史的記載,是1951年9月到1952年4月。

  取景要選在關外的荒山野嶺,與半島同緯度,這樣植被情況才能大致吻合。

  元旦後建組,6月份上映,滿打滿算半年時間。

  根據這個時間倒推,4月中旬之前結束拍攝封鏡。

  1個半月拍攝,3月初必須開拍。

  1月2月兩個月,堪景、搭景、排練,時間將將夠用。

  這樣的話,就是選擇1952年3、4月份作為時間背景。

  不行!

  這個時段我方後勤供應已經有所改善,防禦態勢更是大幅改觀,跟電影的主旨不符合。

  所以還是要選1951年9、10月份,防禦最艱苦傷亡最慘重的時段。

  也就是秋天的戲放在春天拍。

  這樣一來,取景地就不能選擇關外,3月份還大雪封山呢,而且土地沒化凍搭景過於困難。

  需要到地質條件相近的關內山區取景,堪景又要多浪費不少時間。

  盤算完畢,陳一鳴一字一句地回答,《1951》,這部電影就叫《1951》。

  ……

  兩人一起出去草草對付了中飯,回來之後叫了小美做記錄,關起門來一項一項地對日程。

  陳一鳴先簡單描述了電影劇情,逐一列出急待解決的技術難點。

  首當其衝的,就是攝影。

  電影雖然被稱為導演的藝術,但實際執行「拍」這個工序的,卻是攝影師操縱的攝影機。

  攝影技術不支持,什麼導演藝術都是空中樓閣。

  前世《1917》能成為移動式一鏡到底的傑作,就在於2018年的攝影技術已經能夠支持導演的構想。

  從這個角度來說,陳一鳴在本時空的2010年就考慮復刻《1917》,多少有一些狂妄和不切實際。

  畢竟這會兒的攝影機都是大塊頭,阿萊MINI版根本沒指望,甚至阿萊數字機本身都還處於初級階段。

  不過反過來講,站在歷史的上游與下游,人的視角和眼界本來就是天差地別的。

  前世阿萊MINI在2015年正式發布,薩姆導演在2018年開始籌備《1917》,並不代表在這兩個節點之前,移動式一鏡到底的電影就完全不能拍。

  很多時候,某個技術上的巨大進步,只是源於機緣巧合下的靈機一動,進而捅破了那層窗戶紙而已。

  就比如在阿萊在發布MINI幾年前,還出過一款重量差距不大的M。

  這款機器比起阿萊初代的F25各項參數改進並不多,最大的特色是把機器一分為二,拍攝單元與影像處理單元通過一根光纜相連,讓攝影機從一個人單扛變成兩個人分擔。

  不過是一個思路的轉換,阿萊攝影機就有了應用斯坦尼康的可能。

  陳一鳴跟馬雲騰詳細解釋了自己的想法,大壯要做的,是儘快通過魔都電視台的介紹人,前往阿萊總部溝通需求,爭取第一時間把尚在圖紙上甚至設計師腦袋裡的分體式阿萊M搞出來。


  攝影機下來,就是攝影師,成熟老道的斯坦尼康攝影師。

  斯坦尼康是攝影機穩定器的音譯,這是上世紀70年代末就應用於電影拍攝的成熟技術,堅果甚至還有專門的「斯坦尼康」資格證書考核。

  但是這項技術傳入國內很晚,玩兒得好的華國攝影師也不多。

  華國當世第一大導孫旺泉,近些年拍攝了多部大製作電影,其攝影組的斯坦尼康攝影師,基本都是從好萊塢專門聘請的。

  《1951》時間緊任務重,陳一鳴當下能想到的辦法,也只有效仿孫旺泉,花錢搖老外。

  這事兒他同樣交給了馬雲騰,聯繫申芃菲,走華納兄弟的關係,在好萊塢尋找檔期合適的成名攝影師。

  因為《魔都假日》的改編權,華納兄弟正求著申芃菲,應該肯幫這個忙。

  攝影機與攝影師之外,還有攝影平台。

  廣義地說,斯坦尼康也算是攝影平台,不過陳一鳴指的攝影平台,其實是經過特種改裝的各類型攝影車。

  斯坦尼康說穿了就是一個由背心和減震臂組成的丐版外骨骼,再如何穩定,也無法完全消除攝影師移動導致的鏡頭晃動。

  而移動式一鏡到底,不可避免地會有很多主觀鏡頭,看久了會導致觀眾暈鏡頭。

  斯坦尼康用太多,主觀鏡頭迭加搖晃震盪,觀影體驗將差到無法忍受。

  因此,只有在條件完全不允許的情況下,陳一鳴才會上斯坦尼康,固定機位、軌道車、攝影車永遠是首選。

  《1951》全程野外實景拍攝,軌道不可能從頭鋪到尾,這時候就要用到各式各樣的改裝攝影車。

  等大壯從國外跑一圈回來,就要開始忙活這件事。

  魔影廠的底蘊不是說說的,多達8個道具倉庫分門別類地儲存了上萬件道具,這些倉庫不僅負責道具的保管存取,還編制有對口的道具師專門從事道具製作與改裝。

  8個倉庫中就有1個車輛倉庫,陳一鳴用不到裡面的車,要借用的是倉庫里的改車師傅。

  陳一鳴會把需要使用的攝影車都畫出來,到時候大壯就可以按圖索驥,租用或購置特種車輛並跟進相應的改裝。

  如果上述三個攝影難題都得以攻克,基本上《1951》就有了七成的可行性。

  另外三成不確定性,則來自於煙火與演員。

  在陳一鳴的設想中,所謂的「從頭炸到尾」只是一種觀感,主要採用的並不是戰爭電影中常用的「固定炸點」技術。

  常規意義上的電影煙火師,乾的活兒其實跟採礦行業的「炮手」差不多。

  預埋炸藥,排布炸點,設置發煙罐。

  當然比起採礦,電影裡的炸點使用的炸藥要少得多,安全性更高。

  儘管如此,演員跑炸點依舊是一件相當危險的事情,稍有失誤就是受傷甚至喪命的結果。

  因此,影視劇里很多爆炸鏡頭,製片方都會強制要求使用經驗豐富的特技替身演員,就是為了避免演員受傷影響拍攝進度。

  《1951》全程跟拍長鏡頭,搞定點爆炸簡直是拿命拍電影,陳一鳴肯定不能這麼幹的。

  電影裡的爆炸戲其實是兩部分,一部分是炸,一部分是煙。

  炸的部分是真炸,當然不會有演員,陳一鳴決定得寸進尺,找郜叔聯繫部隊,看能不能直接上粗管子的真傢伙。

  煙的部分才有演員和攝影師,這時候的爆炸才是煙火師的工作,重點也不在炸而在煙。

  所以大壯的判斷完全錯誤,《1951》的爆炸戲難度並不高,八一廠的煙火師足以勝任。

  演員的不確定性,主要是第一主角比較難選。

  按照陳一鳴的人設,電影的第一主角是一個剛入伍就來到半島、沒接受過多少訓練的娃娃兵,年齡不超過17歲。

  有些類似《長津湖》里四字弟弟的角色,當然並沒有棒球投手的天賦技能。

  整部電影雖然講的是第一主角的成長與蛻變,但一天時間並不足以令其脫胎換骨,所以直到電影結束,他的氣質依舊缺少軍人色彩,依舊與周圍的戰友格格不入。

  他是所有演員中,唯一一個不需要參加軍訓的。

  整部電影的人物弧光全在這個角色身上,想演出層次感很難,對演技的要求很高。


  自然,這個角色的演員,也就沒那麼好選。

  現在看半島戰爭時的照片,無論官兵都是乾瘦的麻杆兒,大個子大塊頭很少,十六七歲的就更少,因此這個演員一定不能太高。

  華國三大影視學院,表演面試也許各有側重,但無一例外都對身高有著起碼的要求,身材矮小的根本過不了面試關。

  三大裡面難挑,野路子也難找。

  華國二十出頭的非科班演員里,也能挑出一些演技不錯、身材達標的。

  可是那些演員要麼是童星出道,要麼是武行出身,早就是影視圈的老油條了,再扮嫩也扮不出少年感來。

  總不能剛讓老古轉型扮老,又把他拉回來再演一回柳逍遙。

  再說了,就算是沒出車禍的老古,其實也不合適。

  陳一鳴需要的是木訥的少年感,類似剛長大的閏土,老古那張帥臉無論如何都演不出這種感覺的。

  大壯、小美跟著陳一鳴一起討論,三人對著電腦研究了半天,把圈子裡的年輕男演員挨個兒過了一遍,還是挑不出合適的。

  小美甚至提出能不能考慮一下男偶像,大壯直接就給否了,找偶像還不如他直接上呢,反正最後都是摳圖。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