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世界大戰
這座城市的名字,叫做塞拉耶佛,是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的首都和經濟的中心,被奧匈帝國占據。👻🐸 6➈𝔰Ĥ𝐮Ж.ĆᗝⓂ ♨🐯
雖然有機甲核心技術的出現,延緩了本該開始的戰爭,但矛盾並沒有因此而消失,只是被延緩了。
在世界進入十九世紀後,世界進入了殖民時代,當初亞瑟給歐洲帶來的只是共和制,消滅的是貴族,但卻未曾,或者說不可能在那時候消滅資本主義。
而資本主義的發展的最高階段,也必然是帝國主義。
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瓜分了世界上的大部份可瓜分的殖民地。
但是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顯然不願意。
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嚴重不均衡,歐洲新興強權為了爭奪更多的地盤開始挑戰現有霸權。
新興的帝國與其餘的老牌強國之間的競爭,成為了主要的矛盾,其中特別是在威廉二世率領下的德意志帝國。
它有加蘭特在背後支持,也是最早獲得特斯拉的機甲核心技術的國家,所以在這些年的發展速度非常快。
19世紀80年代末,德意志為爭霸世界,推行東進政策,把勢力伸入近東,力圖修建一條鐵路,使之與歐陸鐵路相聯接,成為一條自漢堡、柏林經君士坦丁堡和巴格達直抵波斯灣的大鐵路。
這一鐵路不僅使德國勢力控制土耳其;而且嚴重威脅高加索、波斯等地區。
這個時代的大英帝國並不如過去那般強盛,不列顛島做為凱爾特人的故土,布里塔尼亞人對於這片土地一直都非常在意。
當初在亞瑟戰勝西法蘭的時候,就順便控制了不列顛島,一直延伸至現在。
這一百年裡,大英帝國就是布里塔尼亞在歐洲的橋頭堡,一個代理人。
當然,它本身又保持有一定的自主性。
而它們也依靠著布里塔尼亞的支持,在北非、南非擁有了殖民地,甚至趁著北辰解體的時候,成功涉足了西亞跟印度。
命運的力量有時就是如此奇妙。
德意志修築巴格達鐵路的計劃則直接觸犯了英國在西亞、北非、英屬印度的利益,也同樣觸犯了布里塔尼亞的利益。
德意志在非洲的侵略計劃和在南美的傾銷政策也同其發生尖銳的矛盾。德國積極加強海軍,力圖和這些老牌的海上強國爭奪海上霸權。
德法之間的矛盾也促使法國向英、布靠攏。
法國企圖從德國手裡收復阿爾薩斯和洛林,為此積極準備「復仇」戰爭。
為了準備戰爭,歐洲列強瘋狂擴軍備戰。從1883年起,德國每年都通過新的軍事法案,增加軍事預算。
到1910年,德國已擁有由新式裝備武裝起來的現役部隊76萬。甚至還有一大批的機甲部隊。
英國軍隊,包括下屬的幾個殖民地增加到41萬。
法國於1911年通過新的軍事法案,將兩年兵役制改為三年,役齡從21歲到45歲改為從20歲到48歲,使軍隊增加到77萬。
沙皇俄國在大戰前夕已擁有兵力為130萬的軍隊。列強還積極擴大海軍,英德兩國的海軍競賽最為劇烈。
1912年,英德兩國舉行裁軍談判,英國堅持兩國海軍比例應為2:1,德國則要求定為16:10,談判最後破裂,雙方更瘋狂地增加軍費。
到大戰前夕,德奧兩國軍事預算達140億馬克,協約國軍事預算也達47.66億馬克。
兩大集團各自召開軍事會議,討論和制訂作戰計劃,力圖先發制人。德國參謀總長曾經說:「我們已經準備好了,對於我們,戰爭越快越好。」
各國資產階級宣傳機構也大肆活動,散布沙文主義情緒。
資產階級御用學者竭力為戰爭辯護,宣傳戰爭可以解決人口「過剩」問題,挽救工商業危機,甚至宣稱戰爭能對人類起「優生」的作用。
德國騎兵將領甚至公然叫囂:「戰爭是萬事之父……戰爭不僅是一種生物規律,也是一種首先規律,因而是文明的不可缺乏的因素。
在這一大背景下,塞爾維亞所處的巴爾幹半島就成為了焦點的核心。
巴爾幹半島位於歐洲南部,瀕臨地中海,這裡長期受土耳其人的統治。19世紀以來,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巴爾幹地區的一些國家相繼獨立。
由於這裡主要居住著南部斯拉夫人,與俄人是同宗,而且沙俄是打擊、削弱土耳其的主要力量,所以,巴爾幹半島各國與沙俄有著密切聯繫。
巴爾幹半島處於歐洲的東南部,跟亞洲只隔著一個土耳其海峽,處於亞歐結合部,因有黑海跟地中海橫在這裡,使其成為亞歐的交通要道和咽喉。而它跟非洲僅隔著地中海,所以又是亞歐非的交通要地,所以成為世界列強的必爭之地,也不足為奇了。
20世紀初,奧匈帝國開始加緊染指巴爾幹地區,特別是力圖阻止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同塞爾維亞合併,波赫當時還是土耳其統治下的兩個行省。
1908年,奧匈趁土耳其發生革命時,吞併波、黑兩地,激起了塞爾維亞人民的極大憤怒。
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開始部署武裝力量,沙俄準備支持塞爾維亞對奧匈作戰。
奧匈也向邊境集結軍隊,戰爭有一觸即發之勢。這時德國出面支持奧匈。
而於此同時,沙俄在遠東也正在與北辰進行邊界協定的談判,北辰堅持的認為他們是元朝的繼任者,理所應當的繼承元朝所留下的自古以來的土地,並且要求以勒納河為界。
若是真的成功,加上南辰的土地以及所屬島嶼,這個文明將會是人類歷史上領土最龐大的文明,北臨北極,南臨南極,貫穿整個地球,聯通三大洋。
機甲核心技術的公布對於擁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的幫助是最大的,而在這個時代,若是說工業體系,沒有國家比北辰更加完整。
龐大的機甲部隊,成為了他們向外擴張的底氣。
還真是應了那句話:垂死病中驚坐起,列強竟是我自己。
當然,沙俄顯然不會同意,他們也同樣堅持自己是大蒙古帝國的繼承者,為了避免雙線作戰,沙俄選擇與奧匈帝國進行談判。
即承認奧匈吞併波、黑兩地的既成事實,並且結成聯盟。
從19世紀初期起,沙俄渴望打通南下地中海的通道,奧匈帝國企圖向南擴張通往亞得里亞海。
英、法則要保護通往印度洋和遠東與北辰進行貿易的交通命脈,因而巴爾幹半島成為俄、奧、英、法激烈爭奪的地區,曾多次發生戰爭,所以這個地方也被稱之為火藥桶。
當然,這一次,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或者說,一個名字——尼古拉·特斯拉。
做為機甲核心技術、交流電技術的創造者,他在世界各國心中幾乎可以說是戰略性質的存在。
這幾年,一直有一個傳言在世界各國流傳。
那就是特斯拉曾經登陸過傳說中的天空島,而他的機甲技術則就是從天空島中獲得的,甚至還有照片流傳了出來。
由於機甲技術太過於超越時代了,許多人懷疑這份技術並不來自於人類,所以這一傳言無疑具有極大的可信度。
而一些有能力的世界各國的元首則都通過了各自的渠道證實了這一點。
所有人都想得到特斯拉,並且從他的身上,獲得天空島的秘密
而他,則就在塞爾維亞,在巴爾幹半島上。
20世紀,擺脫了土耳其人統治的塞爾維亞在巴爾幹地區日趨強大起來,已成為南斯拉夫人反對外國統治、爭取民族統一的核心。
兩次巴爾幹戰爭推動了奧匈統治下的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南斯拉夫人的民族運動,他們要求和塞爾維亞合併,建立一個大塞爾維亞國家。
以塞爾維亞為中心的南斯拉夫民族統一運動的發展,使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者極為不安。
因此,奧匈加緊進行以摧毀塞爾維亞為目標的戰爭準備,而主持制定侵略塞爾維亞戰爭計劃的正是斐迪南大公和奧匈帝國總參謀長。
這時,在塞爾維亞國內已出現反奧宣傳活動和愛國團體。1908年成立了「國防會」,1911年成立了「黑衣會」(又稱「不統一毋寧死」)。
這兩個組織受到歐洲無政府主義思潮的影響。
「國防會」主張進行游擊戰來阻止奧匈帝國吞併塞爾維亞,並招募和訓練志願軍。
「黑手會」主張採取恐怖行動,它的奮鬥目標是「實現民族的思想,統一所有塞爾維亞民族」。
黑手會的活動方式是,單線聯繫,秘密活動,絕對服從,勇於犧牲。
20世紀初,巴爾幹地區多次發生暗殺事件,許多青年愛國者都以獻身精神去進行這些恐怖活動。
1914年6月12日,斐迪南到其科諾皮施特的城堡中同德皇威廉二世舉行會談,為發動戰爭預先確定行動方針,沙俄與他們簽訂的同盟條約成為了他們的定心劑。
德皇建議奧匈利用這一有利形勢進攻塞爾維亞。
在德國的大力支持下,奧匈帝國決定在鄰近塞爾維亞邊境的波士尼亞塞拉耶佛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
時間選定在6月28日,這一天是塞爾維亞被土耳其征服的紀念日(1386年6月28日)。這次演習以塞爾維亞為假想敵,出動了兩個兵團,斐迪南夫婦決定親自前往塞拉耶佛巡視。
奧匈帝國的這一行動,大大激怒了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黑手社」和波士尼亞當地的秘密民族主義團體「青年波士尼亞」擬定了行刺斐迪南的計劃。
塞爾維亞政府事前已發覺了刺殺斐迪南的行動,並反對這一行動,擔心這一事件可能導致可怕的後果。
塞爾維亞政府試圖阻攔「黑手社」的人出境,但與「黑手社」有聯繫的邊防軍使他們順利地越境進入波士尼亞。
塞爾維亞政府又通過本國駐奧匈公使提醒奧匈政府注意,如果斐迪南前往波士尼亞,將會有生命危險。但是奧匈政府對這一警告置若罔聞。
奧匈帝國的唯一繼承人被暗殺,這無疑是一件大事,究竟是否是「黑手社」的人,已經不重要了。
德奧已經迫切的打算發動戰爭,對世界局勢進行重新進行洗牌,而這一事件,無疑是最好的藉口。
1914年7月23日,奧匈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限48小時答覆。通牒內容極其苛刻,要求制止一切反奧活動,懲辦進行反奧宣傳的官民,由奧匈派員共同審判塞拉耶佛事件的「兇手」等。
7月25日,塞爾維亞復文,除拒絕會審外,全部接受其餘條件,但奧匈仍不滿。當天奧匈即與塞爾維亞斷交。
7月28日對塞宣戰。
8月1日,德國對法國宣戰。8月4日,英國藉口德軍破壞了比利時中立,對德宣戰。
8月6日,沙俄向中亞進軍,這是繞開奧斯曼土耳其和波斯,另一個可以進入太平洋的通道。
中亞面積約400萬平方公里,和沙俄之間的距離非常近,這裡和沙俄的歐洲部分,僅僅以裏海、烏拉爾河為界。
沙俄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能源資源,其中包括石油、天然氣、煤炭、鐵礦石等。
這些資源的開採和出口對沙俄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然而,由於沙俄地處北方,冬季氣溫極低,大部分港口都會被冰封,導致出口受阻。
因此,打通出海口、建立不凍港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提高沙俄的出口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他們嘗試在遠東進行突破,但因為北辰而受阻。
於是就轉向巴爾幹半島,想要打通黑海跟地中海,但最終因為各種原因而不得不妥協,所以,他們轉向了中亞。
中亞屬於三洲五海的四戰之地,臨近亞洲、歐洲和非洲,地中海、黑海、裏海、紅海和阿拉伯海也離它很近,在東南西北都可以進入,所以,從古至今,中亞的戰略地位就很突出。
某種意義上,這裡對於沙俄來說要比巴爾幹半島重要。
但也因此,周邊地區的強國,都會將目光瞄向中亞,沙俄想要占據中亞,就必須要向其餘強國競爭。
不過此刻,歐洲主要的國家都捲入了戰爭。
他們的敵人目前也只有北辰一個。
9月13日,北辰也正式向沙俄宣戰,次日,南辰也向沙俄宣戰。
義大利出於自身利益,戰爭初期宣布中立,後來又轉向協約國方面,對德奧宣戰。
奧斯曼因為與沙俄敵對,且他們轉向中亞的行為觸動了他們的底線,於11月參加到協約國方面作戰。
12月底,布里塔尼亞宣布對德宣戰。
此刻,除了暫時還未曾表態的大埃及帝國,亞歐各國幾乎都捲入了這場戰爭中。
世界大戰爆發了。(本章完)
雖然有機甲核心技術的出現,延緩了本該開始的戰爭,但矛盾並沒有因此而消失,只是被延緩了。
在世界進入十九世紀後,世界進入了殖民時代,當初亞瑟給歐洲帶來的只是共和制,消滅的是貴族,但卻未曾,或者說不可能在那時候消滅資本主義。
而資本主義的發展的最高階段,也必然是帝國主義。
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瓜分了世界上的大部份可瓜分的殖民地。
但是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顯然不願意。
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嚴重不均衡,歐洲新興強權為了爭奪更多的地盤開始挑戰現有霸權。
新興的帝國與其餘的老牌強國之間的競爭,成為了主要的矛盾,其中特別是在威廉二世率領下的德意志帝國。
它有加蘭特在背後支持,也是最早獲得特斯拉的機甲核心技術的國家,所以在這些年的發展速度非常快。
19世紀80年代末,德意志為爭霸世界,推行東進政策,把勢力伸入近東,力圖修建一條鐵路,使之與歐陸鐵路相聯接,成為一條自漢堡、柏林經君士坦丁堡和巴格達直抵波斯灣的大鐵路。
這一鐵路不僅使德國勢力控制土耳其;而且嚴重威脅高加索、波斯等地區。
這個時代的大英帝國並不如過去那般強盛,不列顛島做為凱爾特人的故土,布里塔尼亞人對於這片土地一直都非常在意。
當初在亞瑟戰勝西法蘭的時候,就順便控制了不列顛島,一直延伸至現在。
這一百年裡,大英帝國就是布里塔尼亞在歐洲的橋頭堡,一個代理人。
當然,它本身又保持有一定的自主性。
而它們也依靠著布里塔尼亞的支持,在北非、南非擁有了殖民地,甚至趁著北辰解體的時候,成功涉足了西亞跟印度。
命運的力量有時就是如此奇妙。
德意志修築巴格達鐵路的計劃則直接觸犯了英國在西亞、北非、英屬印度的利益,也同樣觸犯了布里塔尼亞的利益。
德意志在非洲的侵略計劃和在南美的傾銷政策也同其發生尖銳的矛盾。德國積極加強海軍,力圖和這些老牌的海上強國爭奪海上霸權。
德法之間的矛盾也促使法國向英、布靠攏。
法國企圖從德國手裡收復阿爾薩斯和洛林,為此積極準備「復仇」戰爭。
為了準備戰爭,歐洲列強瘋狂擴軍備戰。從1883年起,德國每年都通過新的軍事法案,增加軍事預算。
到1910年,德國已擁有由新式裝備武裝起來的現役部隊76萬。甚至還有一大批的機甲部隊。
英國軍隊,包括下屬的幾個殖民地增加到41萬。
法國於1911年通過新的軍事法案,將兩年兵役制改為三年,役齡從21歲到45歲改為從20歲到48歲,使軍隊增加到77萬。
沙皇俄國在大戰前夕已擁有兵力為130萬的軍隊。列強還積極擴大海軍,英德兩國的海軍競賽最為劇烈。
1912年,英德兩國舉行裁軍談判,英國堅持兩國海軍比例應為2:1,德國則要求定為16:10,談判最後破裂,雙方更瘋狂地增加軍費。
到大戰前夕,德奧兩國軍事預算達140億馬克,協約國軍事預算也達47.66億馬克。
兩大集團各自召開軍事會議,討論和制訂作戰計劃,力圖先發制人。德國參謀總長曾經說:「我們已經準備好了,對於我們,戰爭越快越好。」
各國資產階級宣傳機構也大肆活動,散布沙文主義情緒。
資產階級御用學者竭力為戰爭辯護,宣傳戰爭可以解決人口「過剩」問題,挽救工商業危機,甚至宣稱戰爭能對人類起「優生」的作用。
德國騎兵將領甚至公然叫囂:「戰爭是萬事之父……戰爭不僅是一種生物規律,也是一種首先規律,因而是文明的不可缺乏的因素。
在這一大背景下,塞爾維亞所處的巴爾幹半島就成為了焦點的核心。
巴爾幹半島位於歐洲南部,瀕臨地中海,這裡長期受土耳其人的統治。19世紀以來,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巴爾幹地區的一些國家相繼獨立。
由於這裡主要居住著南部斯拉夫人,與俄人是同宗,而且沙俄是打擊、削弱土耳其的主要力量,所以,巴爾幹半島各國與沙俄有著密切聯繫。
巴爾幹半島處於歐洲的東南部,跟亞洲只隔著一個土耳其海峽,處於亞歐結合部,因有黑海跟地中海橫在這裡,使其成為亞歐的交通要道和咽喉。而它跟非洲僅隔著地中海,所以又是亞歐非的交通要地,所以成為世界列強的必爭之地,也不足為奇了。
20世紀初,奧匈帝國開始加緊染指巴爾幹地區,特別是力圖阻止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同塞爾維亞合併,波赫當時還是土耳其統治下的兩個行省。
1908年,奧匈趁土耳其發生革命時,吞併波、黑兩地,激起了塞爾維亞人民的極大憤怒。
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開始部署武裝力量,沙俄準備支持塞爾維亞對奧匈作戰。
奧匈也向邊境集結軍隊,戰爭有一觸即發之勢。這時德國出面支持奧匈。
而於此同時,沙俄在遠東也正在與北辰進行邊界協定的談判,北辰堅持的認為他們是元朝的繼任者,理所應當的繼承元朝所留下的自古以來的土地,並且要求以勒納河為界。
若是真的成功,加上南辰的土地以及所屬島嶼,這個文明將會是人類歷史上領土最龐大的文明,北臨北極,南臨南極,貫穿整個地球,聯通三大洋。
機甲核心技術的公布對於擁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的幫助是最大的,而在這個時代,若是說工業體系,沒有國家比北辰更加完整。
龐大的機甲部隊,成為了他們向外擴張的底氣。
還真是應了那句話:垂死病中驚坐起,列強竟是我自己。
當然,沙俄顯然不會同意,他們也同樣堅持自己是大蒙古帝國的繼承者,為了避免雙線作戰,沙俄選擇與奧匈帝國進行談判。
即承認奧匈吞併波、黑兩地的既成事實,並且結成聯盟。
從19世紀初期起,沙俄渴望打通南下地中海的通道,奧匈帝國企圖向南擴張通往亞得里亞海。
英、法則要保護通往印度洋和遠東與北辰進行貿易的交通命脈,因而巴爾幹半島成為俄、奧、英、法激烈爭奪的地區,曾多次發生戰爭,所以這個地方也被稱之為火藥桶。
當然,這一次,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或者說,一個名字——尼古拉·特斯拉。
做為機甲核心技術、交流電技術的創造者,他在世界各國心中幾乎可以說是戰略性質的存在。
這幾年,一直有一個傳言在世界各國流傳。
那就是特斯拉曾經登陸過傳說中的天空島,而他的機甲技術則就是從天空島中獲得的,甚至還有照片流傳了出來。
由於機甲技術太過於超越時代了,許多人懷疑這份技術並不來自於人類,所以這一傳言無疑具有極大的可信度。
而一些有能力的世界各國的元首則都通過了各自的渠道證實了這一點。
所有人都想得到特斯拉,並且從他的身上,獲得天空島的秘密
而他,則就在塞爾維亞,在巴爾幹半島上。
20世紀,擺脫了土耳其人統治的塞爾維亞在巴爾幹地區日趨強大起來,已成為南斯拉夫人反對外國統治、爭取民族統一的核心。
兩次巴爾幹戰爭推動了奧匈統治下的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南斯拉夫人的民族運動,他們要求和塞爾維亞合併,建立一個大塞爾維亞國家。
以塞爾維亞為中心的南斯拉夫民族統一運動的發展,使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者極為不安。
因此,奧匈加緊進行以摧毀塞爾維亞為目標的戰爭準備,而主持制定侵略塞爾維亞戰爭計劃的正是斐迪南大公和奧匈帝國總參謀長。
這時,在塞爾維亞國內已出現反奧宣傳活動和愛國團體。1908年成立了「國防會」,1911年成立了「黑衣會」(又稱「不統一毋寧死」)。
這兩個組織受到歐洲無政府主義思潮的影響。
「國防會」主張進行游擊戰來阻止奧匈帝國吞併塞爾維亞,並招募和訓練志願軍。
「黑手會」主張採取恐怖行動,它的奮鬥目標是「實現民族的思想,統一所有塞爾維亞民族」。
黑手會的活動方式是,單線聯繫,秘密活動,絕對服從,勇於犧牲。
20世紀初,巴爾幹地區多次發生暗殺事件,許多青年愛國者都以獻身精神去進行這些恐怖活動。
1914年6月12日,斐迪南到其科諾皮施特的城堡中同德皇威廉二世舉行會談,為發動戰爭預先確定行動方針,沙俄與他們簽訂的同盟條約成為了他們的定心劑。
德皇建議奧匈利用這一有利形勢進攻塞爾維亞。
在德國的大力支持下,奧匈帝國決定在鄰近塞爾維亞邊境的波士尼亞塞拉耶佛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
時間選定在6月28日,這一天是塞爾維亞被土耳其征服的紀念日(1386年6月28日)。這次演習以塞爾維亞為假想敵,出動了兩個兵團,斐迪南夫婦決定親自前往塞拉耶佛巡視。
奧匈帝國的這一行動,大大激怒了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黑手社」和波士尼亞當地的秘密民族主義團體「青年波士尼亞」擬定了行刺斐迪南的計劃。
塞爾維亞政府事前已發覺了刺殺斐迪南的行動,並反對這一行動,擔心這一事件可能導致可怕的後果。
塞爾維亞政府試圖阻攔「黑手社」的人出境,但與「黑手社」有聯繫的邊防軍使他們順利地越境進入波士尼亞。
塞爾維亞政府又通過本國駐奧匈公使提醒奧匈政府注意,如果斐迪南前往波士尼亞,將會有生命危險。但是奧匈政府對這一警告置若罔聞。
奧匈帝國的唯一繼承人被暗殺,這無疑是一件大事,究竟是否是「黑手社」的人,已經不重要了。
德奧已經迫切的打算發動戰爭,對世界局勢進行重新進行洗牌,而這一事件,無疑是最好的藉口。
1914年7月23日,奧匈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限48小時答覆。通牒內容極其苛刻,要求制止一切反奧活動,懲辦進行反奧宣傳的官民,由奧匈派員共同審判塞拉耶佛事件的「兇手」等。
7月25日,塞爾維亞復文,除拒絕會審外,全部接受其餘條件,但奧匈仍不滿。當天奧匈即與塞爾維亞斷交。
7月28日對塞宣戰。
8月1日,德國對法國宣戰。8月4日,英國藉口德軍破壞了比利時中立,對德宣戰。
8月6日,沙俄向中亞進軍,這是繞開奧斯曼土耳其和波斯,另一個可以進入太平洋的通道。
中亞面積約400萬平方公里,和沙俄之間的距離非常近,這裡和沙俄的歐洲部分,僅僅以裏海、烏拉爾河為界。
沙俄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能源資源,其中包括石油、天然氣、煤炭、鐵礦石等。
這些資源的開採和出口對沙俄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然而,由於沙俄地處北方,冬季氣溫極低,大部分港口都會被冰封,導致出口受阻。
因此,打通出海口、建立不凍港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提高沙俄的出口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他們嘗試在遠東進行突破,但因為北辰而受阻。
於是就轉向巴爾幹半島,想要打通黑海跟地中海,但最終因為各種原因而不得不妥協,所以,他們轉向了中亞。
中亞屬於三洲五海的四戰之地,臨近亞洲、歐洲和非洲,地中海、黑海、裏海、紅海和阿拉伯海也離它很近,在東南西北都可以進入,所以,從古至今,中亞的戰略地位就很突出。
某種意義上,這裡對於沙俄來說要比巴爾幹半島重要。
但也因此,周邊地區的強國,都會將目光瞄向中亞,沙俄想要占據中亞,就必須要向其餘強國競爭。
不過此刻,歐洲主要的國家都捲入了戰爭。
他們的敵人目前也只有北辰一個。
9月13日,北辰也正式向沙俄宣戰,次日,南辰也向沙俄宣戰。
義大利出於自身利益,戰爭初期宣布中立,後來又轉向協約國方面,對德奧宣戰。
奧斯曼因為與沙俄敵對,且他們轉向中亞的行為觸動了他們的底線,於11月參加到協約國方面作戰。
12月底,布里塔尼亞宣布對德宣戰。
此刻,除了暫時還未曾表態的大埃及帝國,亞歐各國幾乎都捲入了這場戰爭中。
世界大戰爆發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