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玄聖遺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太平教反了之後,作為大賢良師的殷正心氣運暴增,尤其是攻克齊州之後,成功化蛟,意味著殷正心已然是一方諸侯,有逐鹿天下的資格。

  不過秦凌閣並不著急,還是那句話,出頭的櫞子先爛,不過是為真王開路。

  只是有一點很諷刺,那就是齊玄素用了太平道的道統,打著國師的旗號,現在還占了齊州。

  正統李家人李知性反而逃去了遼東,依附秦家,同時準備奪權。

  不知現實人間的秦家和李家看了會如何想?

  皇帝和國師,懷著並不相同的目的走到一起,各有算計,皇帝想借太平道之手插手道門事務,太平道想要借朝廷之勢爭取大掌教。

  秦家和李家的關係密切不假,可兩家體量太大,誰也不願意做附庸,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當然,全真道和正一道也存在這個問題,不過全真道和正一道的七代弟子中沒有這麼多「強人」,數來數去也就是東華真人了,慈航真人多少差點意思,她不是張月鹿這種要強的性子,更偏向傳統女性的思維,張拘成和姚懿更不用說,所以可以齊心支持東華真人。

  可李家和秦家有兩個強人,清微真人和紫極大真人,清微真人未見得就如何服氣皇帝。

  而且清微真人的立場已經很明確了,他和東華真人如何競爭都是道門內部的事情,願賭服輸,大局為重,決不允許朝廷爬到道門的頭頂上。

  清微真人不願意反,其他人干著急也沒用。

  國師異常沉默,本質上是無可奈何。

  時間是最大的利器,國師的時間不多了,總不能換掉清微真人。其實棋局裡的永曆皇帝就是反面例子,時間不多,還換了個年輕的新太子,雖然穩固了自己的權勢,但等到自己離世之後,立時就是天下大亂的局面。現在看來,只要清微真人在,最起碼能確保太平道的基本盤穩固。一旦清微真人不在了,就憑李天清,怕是撐不起太平道的大局。

  說句悲觀的話,萬一七代大掌教決定提前退位,扶上馬送一程,最後也真讓齊玄素上位了,清微真人到底是齊玄素的老上司,齊玄素還是比較尊敬這位老上司的,自有情分。可如果是李天清,那就斷無情分可講,只有仇怨。

  再者說了,清微真人也不是那麼好換的,大掌教顯然支持清微真人,多少有點投桃報李的意思。而且清微真人也有眾多擁躉,羽翼已豐,氣候已成,如果給國師十年時間,徐徐圖之,剪除羽翼,那還有幾分可能,現在基本不可能了。

  所以國師也只能是徒呼奈何。

  當年的李家叛逆,以為是妥協了,現在看來,只是隱藏得更深了。

  用小殷的話來說,清微真人頗有玄聖遺風,其他李家人則是東皇遺風。

  棋局之中,齊玄素占據了燕州、齊州等地,既然選擇走下層路線,乾脆一不做二不休,一條道走到黑,提出了「盼太平,迎太平,太平來了不納糧」的口號。

  這個口號當然是有利有弊,壞處是徹底得罪了士紳大戶,好處是能最大限度發動底層群眾,能讓義軍進一步壯大。

  這個儒門世界被龍氣鎮壓,大神通者很難有所作為,人多是真管用,得民心者得天下是說得通的。

  進一步來說,使耕者有其田,齊玄素就有奪取天下的可能。

  反而在道門世界,大神通者的影響力太大,造物太過發達,僅靠底層很難成事,這也是張月鹿在某些事情上失敗的主要原因。

  遼王入京之後,效果十分顯著,先是發兵擊敗了太平教的燕州大軍,初步打通了漕運的北半段。畢竟太平教和白蓮教聯手,差不多就把漕運給封鎖了,不能打通漕運,江南的糧食運不過來,不必太平教攻打,京師自己就能亂了。

  這場大敗也在齊玄素的意料之中,遼東鐵騎是整個大魏朝廷最精銳的軍隊,他的黃巾軍只是剛剛成軍,除了作為骨幹的八百鬼帥以及三千鬼卒,其他都是新兵,當然不是百戰之軍的對手。

  不過遼王也沒想著徹底剿滅太平教,關鍵是短時間內無法做到,尤其是太平教進入齊州之後,就更不好剿了,遼王主要目的還是沿著大運河一線打通南北。

  金陵府還沒有陷落,也要救上一救。

  其實遼王的思路並不難猜,遼王當然要平定白蓮教和太平教之亂,可遼王索取的報酬卻是整個大魏朝廷。

  遼王在平叛的過程中,會不斷扶植心腹,滲透朝廷。

  等到太平教和白蓮教都被鎮壓下去,遼王也積累了足夠多的威望,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而且朝廷上下都是他的人,再有遼東大軍作為依仗,到了這個時候,就能大蛟吞小龍,行禪讓之事,由此改朝換代。


  所以遼王同意上京,開府治事。

  不過白蓮教和太平教還不一樣。太平教分二十四治,共同尊奉大賢良師為最高領袖,本質上像個小朝廷,類似中央朝廷和地方衙門的關係。白蓮教則更像是一個鬆散的聯盟。

  在白蓮教的體系中,最高神是無生老母,座下又有:掌劫法主、訶利帝母、曼尼道主、剎魔聖主。

  掌劫法主的地位就相當於太平教的大賢良師,是白蓮教名義上的最高領袖。

  之所以是名義上的最高領袖,而非實質領袖,因為白蓮教的分支足足有八個之多,分別是:聞香、混元、圓頓、收元、天理、青陽、紅陽、白陽。

  這八個分支的關係有些類似道門的三道,輪流坐莊。

  比如徐祖時期,就是青陽坐大,白蓮教也叫青陽教,席捲天下,「帝釋天」的前身就是青陽教的教主,中了徐祖的算計,淪為「八部眾計劃」的材料。

  到了金公祖師時期,則是白陽坐大,金公祖師還有個「白陽祖師」的名號,本質上是白陽教的教主,只是後來為了跟西方接軌,又吸納了聖廷的先進經驗,所以改名為「天廷」。

  在這個儒門世界中得勢的是天理一脈,所以這個白蓮教也可以稱之為天理教。

  不過其他七脈也不全是擺設,還是很有話語權,這就導致白蓮教並沒有統一的方向,缺少明確的戰略目標。太平教可以做到一切服從瓊明治的命令,說撤退就撤退,說進攻就進攻,令行禁止。到了白蓮教這邊,難免要互相扯皮,甚至貽誤戰機。

  僅從這一點上來說,白蓮教很難成事。

  當遼王的平叛大軍南下,白蓮教便出現了極大的分歧,有人認為應該迎頭痛擊,有人認為應避其鋒芒,相持不下,誰也不能說服誰,結果就是戰又不戰,退又不退。

  遼東鐵騎則是戰略目標明確,直奔江淮而來。

  守江必守淮,只要拿下了江淮地區,大江天險便不足為慮。然後再與金陵方面取得聯繫,那就能在江南打開一個突破口,進可攻,退可守。

  這一戰的最終結果,自然是白蓮教大敗。太平教雖然派兵襲擾,但效果不大。

  齊玄素觀遼王的氣運,已然是距離真龍只差一爪了。

  現在齊玄素和秦凌閣都遇到了一個問題,遼王太強。殷正心難以擊敗遼王,李知性難以取代遼王,要是兩人下到最後,讓遼王摘了桃子,意難平啊。

  不過兩人肯定還有後招,且看就是了。

  如此又三年,殷正心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反是反了,可沒有自封為王,一直都在積蓄力量,整軍經武,發展屯田——太平教將百姓全部整編為道民,平時為農,戰時為兵,自然不納糧,也不發糧餉,只分田地,自食其力。

  太平教的財政則主要來自銅、鐵、鹽、茶等官營的買賣。

  清微真人來到小殷身旁:「小殷,同樣的官營買賣,為什麼太平教的錢就夠用,大魏朝廷的錢就不夠用,你知道是什麼道理嗎?」

  小殷倒是不怕清微真人,而且還記得是清微真人封了她一個四品祭酒道士,當即說道:「因為中間有人把錢都貪了!」

  「孺子可教也。」清微真人撫掌道,「當年長生大真人在遼東起事,大魏朝廷三十稅一,遼東三十稅二,反而是遼東稅低。因為朝廷明面上是三十稅一,可那只是正稅,還有雜稅,各種亂七八糟的名目加起來,就是一年的收成全都交上去也不夠。可遼東這邊就不一樣了,說多少就是多少,沒有那些雜稅,反而比朝廷低。」

  「一個遼餉,不過二百萬兩銀子,屬實不多,可攤派到百姓頭上的時候,就逼得百姓逃亡,只因中間層層加碼,朝廷能拿到手一百萬兩銀子,底下的百姓就要繳納一千萬兩銀子,剩下的九百萬兩銀子都被層層盤剝。偏偏朝廷還沒有替換的能力,因為這些官吏以及他們背後的士紳,就是大魏朝廷的根基所在,沒了他們,朝廷也就不存在了。」

  「棋局之中,大魏朝廷收一百萬兩銀子,到手一百萬兩銀子,底下上繳一千萬兩銀子。太平教收兩百萬兩銀子,到手兩百萬兩銀子,底下上繳兩百萬兩銀子。結果就是太平教比朝廷有錢,還更得民心。這樣的朝廷,焉能不敗?」

  小殷恍然道:「原來如此。」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