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7章 掃平遼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697章 掃平遼東

  在開通了西域,震懾了高原,大唐內部也是蒸蒸日上,兵精糧足。🐻💥 69𝓢ħᵘx.𝕔ᗝⓂ 🐜✌

  陰山軍馬場已經恢復到了十餘萬匹戰馬,長安城外的匠作監晝夜不息,各地的倉庫中堆滿了糧食,川流不息的運河上滿是運輸物資的貨船,無數士卒躍躍欲試想要建功立業。

  與此同時,機會終於到來了。遼東國發生內亂,遼東國王被權臣所殺,並且另立宗室他人為王,並且出兵進攻新羅,阻斷新羅朝貢唐朝的道路。

  百濟和遼東國聯手進攻新羅,想要瓜分新羅,新羅遣使前來大唐求救。

  甚至不僅僅如此,遼東國還派遣使者前往北方草原,聯絡薛延陀等草原部落一起來對抗大唐。

  早就想要對付遼東國的李世民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好機會。

  於是詔令關中河南、河北、幽州、山東府兵六萬,又徵發江、淮水軍四萬,兵分兩路進攻遼東國。

  王氏因為常年在海上經商,熟悉海況,水軍特意由王成岳率領。另一路大軍則是由徐世績統帥。

  李世民征討遼東國的軍隊遠遠少於前隋,而且準備非常充分,朝野上下雖然有不少人擔心,但是在李世民和王玄景的壓制下,推行很快。

  遼東國雖然贏了隋朝,但是同樣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特別是連續三年的征討,遼東國死傷慘重,再加上遼東農耕技術本就落後於中原,環境也比中原惡劣,二十年的時間,依舊沒有恢復元氣。

  但是因為擊敗了隋朝,遼東國上下對於唐軍到來並沒有畏懼,反而主動迎戰。

  唐朝大軍此時正是鼎盛時期,兵精糧足,又有名將率領,根本不是楊廣胡亂指揮的隋軍可比的。

  遼東城下,雙方數萬大軍混戰,遼東國四萬大軍出城進攻,想要一戰殲滅唐軍,看到遼東國居然敢出城決戰,徐世績當即率軍迎戰。

  李道宗率四千鐵騎沖陣,徐世績從側翼進攻。雖然遼東國人數更多,但是在悍不畏死的唐軍衝鋒下,很快就陣腳大亂。

  徐世績趁機進攻,一戰大破遼東國大軍。遼東國大敗,緊接著徐世績趁勢進攻,這座曾經讓楊廣折戟三次的遼東大城被唐軍一舉攻破。

  緊接著就在徐世績攻占遼東城的時候,水路大軍在王成岳的率領下,跨海而來,直入平壤。

  當年大乾就以這個戰術一戰破箕子朝鮮,設立樂浪郡,這一次同樣獲得成功。

  數萬水軍直衝平壤,平壤的守軍看到漫山遍野的唐軍心中畏懼,為了攻滅平壤,王成岳特意帶來了三百座投石車。

  這些投石車長有兩丈,寬五尺,一人半高,需要七到十人才能操控,這些投石車都是王氏數百年不斷改進的成果。

  一架投石車可以將一塊十斤的石頭投擲上百步遠。

  王成岳命人在城外壘土成丘,然後將投石車安置在這裡,三百架投石車投擲石塊火油。

  一時間,石如冰雹,火球墜入城中,城牆上的平壤守軍根本抵擋不住,拳頭大小的石頭如同下雨,乒桌球乓砸落下來,即便是身穿鐵甲也要骨斷筋折。

  看到城頭守軍被壓制,王成岳直接命令大軍進攻。

  平壤守軍如何能擋?很快就被唐軍衝上城牆,然後打開城門。大軍長驅直入,攻占平壤。

  唐軍一南一北,水路並進,遼東國根本不是對手,只得連連敗退。

  若不是冬季到來,遼東國只怕要被攻克大半。

  李世民並沒有想著一戰攻滅遼東國,遼東國不同於草原遊牧民族,其依託山城,乃是半遊牧半農耕,人口數百萬的大國。

  其底蘊深厚,不是草原部落能夠相比的。

  因此李世民看到天色轉變,就沒有再進攻,而是留下一部分大軍駐紮在攻克的城池中,剩下的返回中原,等到來年再戰。

  李世民第二年再此征討遼東國,根本不給遼東國任何休養生息的機會。遼東因為地處北方,比中原甚至幽州糧食成熟的要晚。

  唐軍此時出動,遼東國根本來不及收割糧食,甚至很多糧食被唐軍趁機搶收,即便是來不及搶收也會一把火燒掉。

  李世民第二次征討遼東國派遣的士卒人數更少,其目的就是要騷擾遼東國,讓其耽誤農時。

  遼東國雖然依託山城,易守難攻,但是也需要耕種糧食,可被唐軍進攻騷擾,根本沒有時間來收割,大量糧食損毀。


  雖然遼東國這一次死傷並不大,可是糧食卻越發緊張。

  遼東國才多大,和大唐相比,根本沒有任何戰略縱深,僅僅一年就變得糧食緊張,而接下來的兩年,大唐繼續以這種方式騷擾,遼東國反抗的力量越來越弱。

  短短几年時間,遼東國就再沒有反抗的力量,李世民於是發兵一戰攻滅遼東國。

  已經被唐朝疲敵之術打擊的苟延殘喘的遼東國如何是唐軍對手,很快就被唐軍攻破。

  李世民下詔撤銷遼東國,恢復乾朝樂浪郡,並將遼東國百姓十餘萬戶以及官員、豪門大戶分別遷徙至幽州、河北、山東、河西之地。

  然後從中原、山東、河北遷徙百姓三十萬至遼東。

  遼東之地諸夏百姓的數量再一次占據優勢,與此同時,李世民下令,凡是願意學習唐語、移風易俗、改唐人名字的遼東國百姓,可以按照唐人百姓優待,若是不願學習唐語、不願移風易俗、改名的,全部加收兩成賦稅。

  並且不允許其從軍、科舉擔任任何官吏職務等等。

  伴隨著朝廷政令下達,大量遼東國百姓紛紛移風易俗,穿唐服,學習唐語,改唐名。

  即便是有一些地方豪族不願,在唐軍大軍駐紮在側,也不敢有絲毫怨言,而本地的官宦世家貴族們更是被強行遷走,沒有了這些人領頭,遼東之地再也翻不起任何浪花。

  而沒有了底層百姓,這些遼東國的貴族門閥們也就成了沒牙的老虎,用不了幾年就會消亡。

  只要持續推行二三十年,等到這一代人死去,新一代人就會徹底忘記遼東國,這裡也就會徹底融入諸夏,成為大唐的遼東郡、樂浪郡。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