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花巧董小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金陵秦淮河,從大唐王朝到大明王朝,一千多年沒變過樣子。

  白天是江南水鄉,小家碧玉。

  晚上搖身變成秦樓楚館,搔首弄姿。

  有佳人風華絕代,有浪子輕浮沉淪。

  各種矛盾完美地和諧地集結在秦淮河上,就像秦淮河有兩個源頭。

  一是佛教聖地寶華山,一是胭脂河。

  完全的兩極,最終卻交融一處,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最大的矛盾,就是最大的和諧,魅力無窮。

  佛塔古寺也好,青樓畫舫也罷,其實都是超脫的地方。

  現實太殘酷了,人需要逃避。

  或皈依佛家,或委身煙花柳巷。

  看似一個超脫,一個墮落,其實殊途同歸。

  都說秦淮河是煙花地,銷金所,溫柔鄉。

  其實照樣還是人間,一樣的悲歡離合。

  在明末清初時期,當屬秦淮名妓被受推崇。

  她們雖然身份低微,但大多數都具有高風亮節的品質,更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雅節。

  歷史上流傳著八大秦淮名妓,分別是柳如是、陳圓圓、董小宛、李香君等。

  每一位佳人都有著坎坷的經歷以及動人的故事,她們中不乏一些熱衷於追求自由生活的灑脫人士。

  但卻有一個絕代佳人降生在秦淮河畔,她就是董小宛。

  董小宛,是明末清初秦淮八艷之一,她曾是多少男人心目中的夢中情人。

  她身在紅塵,卻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身為藝妓,她全心全意去愛一個人,用一個紅塵中女子鮮有的真心。

  即使到最後愛成了寂寞,她也忠貞不渝,直到香消玉殞。

  董小宛從養尊處優的千金小姐步入風塵,人生中經歷了多次大喜大悲。

  也看過朝代更迭,感嘆時代的悲苦。

  最後選擇嫁為人妾,在饑寒交迫中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董小宛出生於蘇州城內董家繡莊,董家頗有書香氣息。」

  「繡莊女主人白氏是一個老秀才的獨生女兒,自幼飽讀詩書。」

  「她為董家生了個千金,為寄夫妻融洽之情,取名白,號青蓮。」

  「父母對這個小女兒視如至寶,悉心教她詩文書畫、針線女紅,一心想調教出一個才德俱全的姑娘。」

  「這本是個美滿幸福的家庭,不料天有不測風雲。」

  「董白十三歲那年,父親暴病,撒手人寰。」

  「兩年之後,天下亂象迫近蘇州。」

  「母女二人卻發現,繡莊已經被奸詐夥計掏空。」

  「白氏又氣又急,病倒在床。」

  「母親倒下,繡莊破產,債務壓頭,生活的重擔猛地壓到了十五歲的董白身上。」

  「而從小隨母親隱居世外的董白已養成一副孤高自傲的性格,不肯低三下四地向人借貸。」

  「一急之下使出下策,答應了別人的引薦,來到了南京秦淮河畔的畫舫,改名小宛。」

  「不久之後,又回到蘇州半塘,高張艷幟。」

  「董小宛秀麗的容貌,超塵脫俗的氣質使她很快名震秦淮。」

  「她不得不屈意賣笑,但她難掩清高。」

  「雖然有些紈絝子弟感到不滿,倒有些文人雅士頗為稱許她的氣節。」

  「有一種客人,雖然上了年紀,但他們既有閒情,又有足夠的財力。」

  「喜好帶上個中意的青樓女子游山逛水,享受自然風情而,而董小宛也樂在其中。」

  「數年時間,董小宛託身風月,留連山水。」

  「在自然好景的薰陶之下,容貌秀麗的董小宛更多了超塵脫俗的氣質。」

  「十六歲時,董小宛已是芳名鵲起。」

  「而且她天資巧慧,自幼學得家傳刺繡之法,在秦淮河上有針神曲聖之稱。」

  「因此她與柳如是、李香君等同為秦淮八艷,占盡了江南芳華。」


  李師師:董小宛似秦淮河上的水蓮花一枝獨秀,她的特立獨行早在秦淮河的繁華錦繡里名聞遐邇。

  自古江南多才女,在水鄉的孕育之中。

  詩情畫意的生活每天都如同美妙的畫卷,讓人置身其中難以忘懷。

  而董小宛,就出生在這樣一個獨具魅力的江南水鄉之中。

  她的母親白氏出生在書香門第的家庭,外祖父曾高中秀才,但也成為他仕途的終點。

  在鬱郁不得志的情況下,他將畢生所學的滿腹經綸都傳授給了自己的獨生女兒白氏。

  白氏也沒有讓他失望,逐漸成長為一個知書達理的大家閨秀。

  後來嫁給了董家繡莊的公子,婚後夫妻倆琴瑟和鳴,不久就生了一個女兒。

  白氏為其取名為董白,號青蓮,寄希望於她如青蓮一般從塵世的淤泥之中遺世而獨立。

  董家是蘇州當地有名的世家,經營繡莊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

  因為繡工了得、做工精細,生意一直非常不錯。

  夫妻倆在得女之後滿心歡喜,對她傾注了很多的心血,教她讀書習字、琴棋書畫。

  董白也非常的聰慧,小小年紀就對詩文書畫了如指掌。

  而且女紅的技藝也是了得,是遠近聞名德才兼備的小姑娘。

  如此幸福的一家三口,在多年後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變故。

  那年董白十三歲,父親突然暴斃而亡,讓這對孤兒寡母措手不及。

  料理完父親的身後事,母親便帶著她到一處幽室中隱居起來。

  因為母女倆從來沒有參與過繡莊的經營,因此他們只能將繡莊交給夥計們去打理。

  隱居了兩年之後,明朝開始走向沒落,各地戰亂不止。

  白氏見此亂象,便想關閉繡莊換些銀兩帶著女兒外出避禍。

  可是帳房一算,繡莊不僅沒剩下錢,還欠了幾千兩銀子。

  白氏知道是夥計搞的鬼,但卻苦無證據,只能硬生生吞下這個苦果,不久之後便病倒了。

  年僅15歲的董白不僅要想辦法還債,還要照顧生病的母親。

  但她向來高傲不肯低頭向人借錢,於是便聽從其他人的建議,更名為董小宛到南京的秦淮河畔的畫舫中賣藝。

  「明朝崇禎十二年,冒襄來到南京參加科舉考試。」

  「聽到友人方以智、侯方域對董小宛讚不絕口,不禁對這位傳說中的冰清玉潔的冷美人大感好奇。」

  「幾經周折之下,他由方以智引見,終於得以與董小宛在蘇州半塘相會。」

  「當夜董小宛酒宴歸來,醉倚在床頭,數不盡嬌弱不勝。」

  「二人隔簾相談,冒襄固然驚艷於佳人風姿。」

  「而董小宛時時在名流宴集間,聽人講說冒襄,知道復社中有這樣一位負氣節而又風流的才子。」

  「此次相見,自是心動不已。」

  「崇禎十五年,冒襄第二次相會,董小宛向冒襄表達了委身之意。」

  「冒襄始料不及,他借酒醉敷衍,第二天匆忙告別。」

  「董小宛無奈之下,只好一路送行。」

  「這一送,就一連送了二十七天。」

  「從滸關走到北固,冒襄也一連回絕了她二十七次。」

  「但這樣幾次三番,相送相追,二人的情感卻反而愈來愈濃。」

  「在柳如是的斡旋下,由錢謙益出面給董小宛贖身。」

  「次年春,董小宛和冒襄結成伉儷。」

  「董小宛嫁入冒氏之門後,一洗鉛華,盡心盡力服侍冒襄家人。」

  「事事親力親為,與冒家上下相處極其和諧。」

  「冒襄母親和妻子特別喜歡董小宛,而董小宛也恭敬順從。」

  「閒暇時,董小宛與冒襄常坐在畫苑書房中,評論山水,鑑別金石。」

  「但董小宛最令人折福的是把瑣碎的日常生活過得浪漫美麗,饒有情致。」

  「到冒家之後,日常瑣事都是由董小宛一手操辦,井井有條。」


  「董小宛天性淡泊,不嗜好肥美甘甜的食物。」

  「冒襄卻喜歡甜食、海味和臘制熏制的食品。」

  「董小宛為他製作的美食鮮潔可口,花樣繁多。」

  「短暫的幸福寧靜生活很快過去了,隨著清軍南下,冒襄一家不得不輾轉逃難。」

  「明亡後冒家生活艱難,冒襄大病了三次,都是董小宛一路不眠不休地照顧。」

  「正是這份無微不至,才讓冒襄大難不死,在那種兵荒馬亂的年月竟然能夠活到82歲的高齡。」

  「但這種勞累的生活,最終吞噬了董小宛年輕的生命。」

  柳如是:愛上一個自己喜歡的人,並付出生命,是董小宛一生的悲劇。

  一個常年隱居的千金小姐,突然被丟進了魚龍混雜的人群中,多少會有些不適應。

  董小宛她生性孤傲、不苟言笑,在畫舫賣藝的時候。

  難免會遇到刻意刁難她的客人,但都被她清高的回絕了。

  庸俗的男人用一雙淫穢的目光打量著她,讓她渾身不自在,她也只能隱忍不發。

  久而久之,這樣孤芳自賞的個性倒也贏得了一些高雅人士的欣賞。

  但她的性格卻影響到了畫舫的進帳,使得鴇母對她憤恨不已,一氣之下她離開南京回到了蘇州。

  可她前腳剛到,債主們後腳就上門,看著躺在病床上的母親,她聲淚俱下。

  不久後,董小宛為了生存再一次的重操舊業,將自己賣到了半塘的妓院中。

  雖然到了這是非之地,但董小宛依舊堅持不賣身的初衷。

  然而為了活下去,她只能將自己的清高收斂起來,終日賣笑。

  平日裡不乏一些有著閒情雅致和財力雄厚的客人,他們會邀請董小宛陪著自己去遊山玩水,有時一去就是十天半個月。

  可以遨遊在山水之間,對於董小宛來說也是一種幸運。

  而另一種幸運,就是她也在此處遇到了自己一生的良人冒襄。

  他是復社中有名的才子,名氣也是相當的大。

  早在董小宛還在秦淮河賣藝的時候,冒襄就曾聽人提起過她,對她非常的嚮往,一心想見她一面。

  而董小宛也曾聽過冒襄的名諱,只是兩人總是錯過,無緣得見。

  一次冒襄來到蘇州,到處打聽董小宛的消息。

  得知她已賣身入半塘中,於是多次去半塘拜訪但都恰逢她陪客人出去郊遊。

  後來冒襄又在蘇州待了一陣,在臨別之際他又到了半塘,這次兩人終於相見。

  董小宛一身素雅淡妝,與半塘的其他女子大相逕庭,獲得了冒襄的好感。

  兩人從文學談到時事,董小宛優雅的談吐和敏捷的思維令冒襄嘆服。

  他們聊了許久,冒襄才依依不捨地離去。

  此次交談在雙方的心中種下了情根,董小宛母親的離世也讓這份懵懂的愛情開始發酵。

  「順治八年,賢妾良婦董小宛終於閉上了疲憊的眼睛。」

  「在冒家的一片哀哭聲中,她走得是那樣安詳。」

  「董小宛委身冒襄,既不像柳如是嫁了長她36歲的老男人錢謙益令人惋惜,也不像李香君血濺桃花扇那樣不得終。」

  「世人都道他倆為郎才女貌,天造地設的一對。」

  「但據野史記載,卻發現他們之間倒有幾分說不清、道不明的尷尬和無奈。」

  「令人對這一對姻緣心生出無限的感慨,也許那流傳了幾百年的曠世之愛只是一個傳說罷了。」

  「董小宛入得冒家,足不出戶,洗盡鉛華,精學女紅,事事處處不敢忘記自己妾的身份。」

  「哪裡是那個千嬌百媚、惹人憐愛的秦淮女子,倒像是大戶人家的婢女。」

  「何況冒襄當初去蘇州,本是奔著陳圓圓,但當時陳圓圓已被豪家掠去。」

  「後董小宛雖然幾經曲折終於入得冒家,但是未看到冒襄對她的熱情和呵護,倒處處顯得是董小宛的執意前往和一廂情願了。」

  「國難當頭,同里鄰人俱作鳥獸散。」

  「一家上下都無計可施,唯有董小宛提前備好了銀兩。」


  「雖然冒襄沒有說,這錢是冒家的還是董小宛的私房錢。」

  「若是前者,也可見董小宛平時生活之細緻和用心。」

  「若是後者,則更見其大難當頭捨己為人的高風亮節。」

  「董小宛始終都不是冒襄心頭上的肉,可以想見共度九年,董小宛有多少委屈與不甘。」

  「在董小宛最後的日子裡,冒襄是否真正被她的柔情感動,已經不那麼重要了。」

  「在兩個人相處中,冒襄一直居高臨下地看著董小宛。」

  「而在董小宛的心裡,冒襄更多的可能只是她為自己編織的一個絢麗愛情之夢的載體。」

  「她一直活在自己的夢裡,並固執地相信自己就是這個浪漫愛情里最幸福的女主角。」

  「名士與名妓在愛河裡的幸運旅程,雖然時日有限,已經是鳳毛麟角,很難得了。」

  「正值花兒盛開的青春年華,董小宛卻這樣凋落了。」

  李香君:董小宛為愛低落塵埃,也許每個男人曾經愛過這樣的女人。

  母親的離世給董小宛一個沉重的打擊,她辦完喪事之後便一病不起。

  冒襄曾來看望過董小宛,兩人的感情也就此得到了升華。

  董小宛從冒襄的身上看到了散發的自由光芒,那是她嚮往不已的東西。

  後來許多次都是董小宛的主動,使得這段感情加快了步伐。

  因為母親離世後,她在世上再無牽掛,也不想再委身於酒色之中,冒襄的出現是帶離她逃離這場漩渦的救命稻草。

  不久後,冒襄去南京參加鄉試,並與董小宛約定考完試就回來幫她贖身。

  然而就在贖身的當頭,半塘的鴇母卻不願意放行。

  因為董小宛名氣大,是半塘的搖錢樹。

  雙方僵持不下,一時間不知道如何是好。

  恰巧柳如是和錢謙益到蘇州遊玩,柳如是與董小宛在秦淮河時就結下了友情。

  柳如是聽聞此事之後,便請求錢謙益出面打點。

  錢謙益也算是當地有名望的人,經他當說客,這贖身的事才解決。

  董小宛嫁給冒襄之後,與冒家其他人都相處得非常愉快。

  她日常通過臨摹字帖、繪畫和烹飪美食來打發時間,江南一帶有名的美食董肉就是她的作品。

  但這樣的生活僅維持了一年,隨著清兵南下,將冒家的財產全都洗劫一空。

  冒襄帶著董小宛外出逃生,當戰亂之後回到家中時已經什麼都不剩。

  缺油少米的日子在董小宛的精打細算之下勉強可以維持,可不久後冒襄得了疾病腹痛難忍,將他折磨得不成人形。

  董小宛日夜不分地照顧他,從未有一絲嫌棄。

  這樣的日子過了半年,冒襄的病才有所好轉。

  可此時董小宛已經累得枯瘦如柴,再也沒有了往日秦淮名妓的風采。

  不久後冒襄剛好轉的病情再次加重,他背上長了膿瘡無法仰臥。

  董小宛坐在床邊讓他靠在自己的懷裡安睡,這樣一坐就是一百天。

  饑寒交迫的情形下,又要照顧丈夫,董小宛的身體徹底垮掉了。

  順治八年,董小宛在疾病的折磨中永遠閉上了眼睛,結束了她的悲涼人生。

  有人說董小宛從秦淮名妓混成了老鴇子,婚後的生活非常悲慘,若是一直待在半塘中當個賣藝不賣身的名妓也好過這半分。

  然而誰又能知道即使如這般饑寒交迫的日子,也讓董小宛甘之如飴。

  因為這是她想要的自由,一個每次哭和笑都發自內心的自由。

  於她而言不是悲慘,而是幸運。(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