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周聖
一連數月,周宣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只是在日記本上寫寫畫畫,這些信心很快就讓老朱看到。
朝堂上也因為日記而發生明顯的變化,朱元璋忽然召開了一次大朝會,宣布逐漸廢除衛所制度,而且還提出鼓勵百姓出海謀生。
這可謂是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衛所制度在大明迅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名為承包責任制的新型模式,即土地為官府所有,每年以少量的地租,租給百姓種植。
這種政策還在摸索階段,不過從各地的反應來看,效果還是很不錯的,至少百姓們用極小的代價,就能得到從前不敢想的糧食,日子更加有盼頭。
這樣做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地主家的地沒人種了,為了能賺取收入,鄉紳地主也不得不降低租金,以此來吸引百姓租地,於是形成了良性循環。
接著老朱又下令實行官紳一體納稅制度,徹底將讀書人的特權廢除,雖然遭遇到一些阻力,但經過老朱的屠刀之後,很快就平息了。
隨著百姓的穩定,財政收入穩步上升,老朱又開始興辦學校,並且在全國範圍內開採礦產,這樣一來有工作的百姓更多,為了能讓孩子有出息,又將孩子送到學校去。
這裡的學校可不是只會背誦之乎者也的學校,而是都能學到一技之長,有文學,農學,工學種種學科,並非只會做八股文就能飛黃騰達,學別的,只要成績優異,就一定有工作。
這項政策推行一年之後,成效就出來了,農民有了糧食盈餘,便用糧食換取錢財,錢財流通起來,整個大明的工商業也就開始騰飛。
周宣並不滿足於此,繼續在日記本上寫著他的內心想法,而老朱堅定的執行。
很快,李善長,胡惟庸這些官員結黨營私被法辦,卻沒有傷害他們的性命,只是打發回老家養老去了,讓老朱給世人留下了一個不錯的印象。
接著就是老朱對文臣開始整頓,相當一批只會高談闊論的官員被拿下,上位的都是些有真才實學,且有基層工作經驗基礎的官員,他們在劉基的帶領下,逐漸熟悉朝政。
周宣的積分越來越多,乾脆一口氣全換了,結果幸運的換取了一套從初中到大學的全套書籍,這些書籍自然就落在了朱高熾的手中。
作為大伯欽點的接班人,朱高熾深知科技的重要性,特意在民間選拔了一批高智商人才,一同學習各種學科的知識。
三年之後,大明一片欣欣向榮,而老朱也不想繼續當皇帝了,將皇位傳給了朱標。
朱標登基的頭個月,出海三年的朱棣回到大明,帶來了土豆,玉米,紅薯等高產作物,還有整船的金銀,以充實大明國庫。
在京城停留的期間,朱棣數次拜訪深居簡出的周宣,請教了很多問題,在京城待了一個月之後,再次啟航遠征,不過這次他去的地方是歐洲。
周宣讓朱高熾給朱棣補充了最新研發的燧發槍和紅夷大炮,朱棣就要靠這些超越時代的武器,去叩開西方世界的大門。
而南方的沐英也傳來消息,經過數年征戰,已基本控制了南亞次大陸,對馬海峽成為大明的海上關口,這有力的支持了朱棣西進。
藍玉也從漠北凱旋,這次他追擊蒙元五千里,將黃金血脈全部斬殺,並且帶回來大量牛羊以及願意歸附大明的蒙古人。
自此之後,來自北方的威脅一去不復返,大明專門為蒙古人設定牧場,讓他們從遊牧變成了定居,這樣一來,原本兇殘的蒙古人,變得能歌善舞起來。
大明國力逐漸強盛,蒸蒸日上,本來作為守成之君的朱標,卻又一次開始了朝堂的改革,據說靈感來源於一本泛黃的日記本。
他裁撤了三省六部,成立了多個專項部門,負責人都是精通此道的專家,這樣一來,政務就變得高效起來。
朱標還成立了內閣,能進內閣的都是各部門的負責人,同皇上一起商討國策,在這種群策群力之下,大明政體更加高效,處理事務也更快,更能夠集思廣益。
數年之後,老朱和馬皇后病故,兩人被安葬與紫荊山上,而朱標受到打擊,也選擇退位,去過清閒日子,皇帝之位由朱高熾繼承。
作為曾經的帝師,周宣這個幕後工作者,被邀請親手為朱高熾加冕,這是最高的禮儀。
大明百姓知道周宣的人不多,而朱高熾在繼承了那本日記之後,才知道師父是多麼的高瞻遠矚,為此專門派人樹碑立傳,宣揚周宣的功績。
周宣卻對此一笑置之,他已不在乎這些虛名,而是專注於大明這個他親手締造的輝煌。
昨日還聽二虎說,朱棣傳來消息,大明軍隊已經跨越英吉利海峽,將歐洲最後的抵抗力量消滅在了倫敦城下。
這個時代沒能再出現大本鐘,卻又有一個日不落帝國誕生,那就是大明,凡日月所至,皆為大明疆土,大明人的足跡遍布全世界,而西方列強已被徹底消滅在了萌芽狀態。
在周宣的引導下,朱高熾將目光轉向了中東和非洲,聽老師說,中東生產石油,這可是未來工業的血液,而非洲更是遍地都是寶,自然也不能錯過。
於是接下來幾年,大明開始攻略中東和非洲,非洲的原始部落根本不是大明軍隊的對手,很快便被徹底打敗,中東的那些回回,也在數次戰鬥中全軍覆沒,自此,大明可謂一統世界。
而大明的工業發展迅速,在朱高熾等人的同心協力之下,竟然製造出了蒸汽火氣,隨著蒸汽機的普及,大明開始了工業革命,資本在迅速積累。
朱高燧成立皇家銀行,發行大明第一套貨幣,貨幣上除了印有朱元璋,朱標,朱棣等人的頭像外,還有一張專門給周宣的。
隨著教育的普及,人們開始認識到,周宣才是大明數十年快速發展的領路人,自此之後,大明只有一個聖人,那就是周聖!
朝堂上也因為日記而發生明顯的變化,朱元璋忽然召開了一次大朝會,宣布逐漸廢除衛所制度,而且還提出鼓勵百姓出海謀生。
這可謂是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衛所制度在大明迅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名為承包責任制的新型模式,即土地為官府所有,每年以少量的地租,租給百姓種植。
這種政策還在摸索階段,不過從各地的反應來看,效果還是很不錯的,至少百姓們用極小的代價,就能得到從前不敢想的糧食,日子更加有盼頭。
這樣做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地主家的地沒人種了,為了能賺取收入,鄉紳地主也不得不降低租金,以此來吸引百姓租地,於是形成了良性循環。
接著老朱又下令實行官紳一體納稅制度,徹底將讀書人的特權廢除,雖然遭遇到一些阻力,但經過老朱的屠刀之後,很快就平息了。
隨著百姓的穩定,財政收入穩步上升,老朱又開始興辦學校,並且在全國範圍內開採礦產,這樣一來有工作的百姓更多,為了能讓孩子有出息,又將孩子送到學校去。
這裡的學校可不是只會背誦之乎者也的學校,而是都能學到一技之長,有文學,農學,工學種種學科,並非只會做八股文就能飛黃騰達,學別的,只要成績優異,就一定有工作。
這項政策推行一年之後,成效就出來了,農民有了糧食盈餘,便用糧食換取錢財,錢財流通起來,整個大明的工商業也就開始騰飛。
周宣並不滿足於此,繼續在日記本上寫著他的內心想法,而老朱堅定的執行。
很快,李善長,胡惟庸這些官員結黨營私被法辦,卻沒有傷害他們的性命,只是打發回老家養老去了,讓老朱給世人留下了一個不錯的印象。
接著就是老朱對文臣開始整頓,相當一批只會高談闊論的官員被拿下,上位的都是些有真才實學,且有基層工作經驗基礎的官員,他們在劉基的帶領下,逐漸熟悉朝政。
周宣的積分越來越多,乾脆一口氣全換了,結果幸運的換取了一套從初中到大學的全套書籍,這些書籍自然就落在了朱高熾的手中。
作為大伯欽點的接班人,朱高熾深知科技的重要性,特意在民間選拔了一批高智商人才,一同學習各種學科的知識。
三年之後,大明一片欣欣向榮,而老朱也不想繼續當皇帝了,將皇位傳給了朱標。
朱標登基的頭個月,出海三年的朱棣回到大明,帶來了土豆,玉米,紅薯等高產作物,還有整船的金銀,以充實大明國庫。
在京城停留的期間,朱棣數次拜訪深居簡出的周宣,請教了很多問題,在京城待了一個月之後,再次啟航遠征,不過這次他去的地方是歐洲。
周宣讓朱高熾給朱棣補充了最新研發的燧發槍和紅夷大炮,朱棣就要靠這些超越時代的武器,去叩開西方世界的大門。
而南方的沐英也傳來消息,經過數年征戰,已基本控制了南亞次大陸,對馬海峽成為大明的海上關口,這有力的支持了朱棣西進。
藍玉也從漠北凱旋,這次他追擊蒙元五千里,將黃金血脈全部斬殺,並且帶回來大量牛羊以及願意歸附大明的蒙古人。
自此之後,來自北方的威脅一去不復返,大明專門為蒙古人設定牧場,讓他們從遊牧變成了定居,這樣一來,原本兇殘的蒙古人,變得能歌善舞起來。
大明國力逐漸強盛,蒸蒸日上,本來作為守成之君的朱標,卻又一次開始了朝堂的改革,據說靈感來源於一本泛黃的日記本。
他裁撤了三省六部,成立了多個專項部門,負責人都是精通此道的專家,這樣一來,政務就變得高效起來。
朱標還成立了內閣,能進內閣的都是各部門的負責人,同皇上一起商討國策,在這種群策群力之下,大明政體更加高效,處理事務也更快,更能夠集思廣益。
數年之後,老朱和馬皇后病故,兩人被安葬與紫荊山上,而朱標受到打擊,也選擇退位,去過清閒日子,皇帝之位由朱高熾繼承。
作為曾經的帝師,周宣這個幕後工作者,被邀請親手為朱高熾加冕,這是最高的禮儀。
大明百姓知道周宣的人不多,而朱高熾在繼承了那本日記之後,才知道師父是多麼的高瞻遠矚,為此專門派人樹碑立傳,宣揚周宣的功績。
周宣卻對此一笑置之,他已不在乎這些虛名,而是專注於大明這個他親手締造的輝煌。
昨日還聽二虎說,朱棣傳來消息,大明軍隊已經跨越英吉利海峽,將歐洲最後的抵抗力量消滅在了倫敦城下。
這個時代沒能再出現大本鐘,卻又有一個日不落帝國誕生,那就是大明,凡日月所至,皆為大明疆土,大明人的足跡遍布全世界,而西方列強已被徹底消滅在了萌芽狀態。
在周宣的引導下,朱高熾將目光轉向了中東和非洲,聽老師說,中東生產石油,這可是未來工業的血液,而非洲更是遍地都是寶,自然也不能錯過。
於是接下來幾年,大明開始攻略中東和非洲,非洲的原始部落根本不是大明軍隊的對手,很快便被徹底打敗,中東的那些回回,也在數次戰鬥中全軍覆沒,自此,大明可謂一統世界。
而大明的工業發展迅速,在朱高熾等人的同心協力之下,竟然製造出了蒸汽火氣,隨著蒸汽機的普及,大明開始了工業革命,資本在迅速積累。
朱高燧成立皇家銀行,發行大明第一套貨幣,貨幣上除了印有朱元璋,朱標,朱棣等人的頭像外,還有一張專門給周宣的。
隨著教育的普及,人們開始認識到,周宣才是大明數十年快速發展的領路人,自此之後,大明只有一個聖人,那就是周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