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變法死兒子?神宗:死兒子朕也不怕!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大宋,英宗時空。

  「情願當一個暴君,也不願當一個『懦弱庸君』嗎?」宋英宗趙曙低喃著。

  他不敢想像,自己竟然只當了四年的皇帝?也英年早逝?

  同時,他也沒想到,在秦鎮口中,竟然會是這般評價他的。

  當一個暴君嗎?

  可是……

  到不是他不想殺那些士大夫。

  實在是,國情如此啊。

  太祖提拔文官沒有錯,畢竟,趙匡胤當時也只是把文人的地位,恢復到了唐朝時期罷了。

  但是,太宗重用文官,就很有錯了。

  所以,一切,還得怪到太宗頭上。

  重用,厚賞,宋朝就這麼溜溜達達的走了這麼多年。

  只是,這麼多年過去了,文官就越發的勢大。

  已經出現積病之勢,尾大不掉了。

  他想殺!

  可他怕這天底下的所有文人都站出來反對。

  或許,原本他是想要有所作為,干點實事,但被人給弄死了,以至於他只當了四年的皇帝。

  可要是現在,他要是敢殺士大夫,敢強硬變法的話,別說四年了,兩年他都活不到。

  被安排駕崩的例子還少麼?

  「唉……」

  他長長嘆了口氣……

  ……

  而此時,大明洪武時空……

  「哎嘿,咱就知道!」這一刻,朱元璋在聽到秦鎮說,他殺出個『洪武大帝』的名號後,不由樂了。

  嘿嘿!

  雖然你說咱是暴君,但咱還是洪武大帝!

  文官?

  呵呵!

  天下文官皆可殺。

  是,他的確說過,不得殺害士大夫。

  但是,貪官是貪官,士大夫是士大夫。

  宋朝的例子就在眼前,所以,該殺就得殺。

  他不會心慈手軟。

  大帝!

  嘿嘿!

  殺出來的才叫大帝。

  ……

  而此時,問答空間之中……

  秦鎮呷了口茶,潤了潤嗓子,繼續開口道:「總之,宋英宗試圖變法,但沒有成功,最後也只弄出個治標不治本的延緩官員上任的操作。」

  「如果給英宗時間的話,這輩子,肯定就與變法槓上了。」

  「而大臣們,也知道這一點,於是乎,一碗藥,又給宋英宗送走了。」

  「自從宋英宗開始當皇帝,身體就一天不如一天。」

  「而他當皇帝之前,宗室錄,以及其他人物傳記中,就沒有提過他身體不好。」

  「就算有,寫出來了,也是稱病,但並不是真的病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報應什麼的,以前各種裝病,然而,等當了皇帝之後,就真病了!」

  「在宋朝時期的『大禮議』之爭結束後,宋英宗也就迎來了自己的落幕。」

  「所謂的『大禮議』之爭,其實就與朱厚熜的情況一樣。」

  「文官們要讓宋英宗尊宋仁宗為『皇考』,就是認宋仁宗為親爹,但宋英宗就堅持只稱『皇伯』,還是以叔伯相稱。」

  「嘉靖皇帝朱厚熜最後是贏了,但宋英宗最後卻輸了,宋英宗最後還是得稱仁宗為『皇考』,也只能認了這個爹!」

  「不難想,嘉靖皇帝估摸著也是看了史書,受到宋英宗的影響,最後才強硬的堅持成功!」

  「別以為只是個名分稱呼,好像沒什麼大礙。」

  「但實際上,這是一場權利的鬥爭。」

  「不管是嘉靖還是宋英宗,一旦妥協,那麼,他們此後就只能聽文官的,甚至,還要聽名義上的『嫡母太后』的。」

  「自古以來,都是以孝治天下。」

  「宋朝是這樣,明朝也是這樣。」

  「若是皇帝都不孝,那天下人將會如何看待皇上?」


  「孝道,在古往今來的行政體系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所以,朱厚熜據理力爭,不管怎麼樣,都咬死了不放。」

  「其實宋英宗也知道這個道理。」

  「一開始,他也是咬死了不放的,到最後,他甚至都成功了,然而,還不等他給他親爹修陵墓,也來不及給他親爹親媽上諡號,他就駕崩了!」

  「說白了,這大禮議之爭,宋朝稱『濮議』之爭,就是一場權利的爭鬥。」

  「宋英宗明面上是成功了,實際上因為他的死,算是輸了!」

  「這濮議之爭,也是宋英宗的死亡原因之一。」

  「所以,在治平三年,十一月初八,趁著宋英宗還沒有給親生父母上諡號,一碗藥就給撂倒,大臣們順勢提出立太子。」

  「而這太子剛立,剛冊封完,到了治平四年,正月初八,駕崩於福寧殿,享年三十六歲!」

  「這位才剛拿到權,剛打算有所作為的皇帝,就被文武大臣,連同後宮一起給送走了!

  「這不是無端猜測。」

  「因為到了宋神宗趙頊時,宋英宗的親爹,也沒有個皇帝的名分。」

  「而宋神宗一繼位,也只能尊曹太后為太皇太后,母親高滔滔為皇太后。」

  「歷朝歷代而言,很少有追封爺爺的情況。」

  「所以,這事,自然也就不了了之。」

  「宋英宗在位的時候,還能用這利益之爭爭一爭,爭的是話語權,也是權利。」

  「但宋神宗一上位,那可就是孫子輩了,大禮儀之爭也不用爭了,一切都聽太皇太后的話就行了!」

  「而朝中這些文武大臣,那也是宋神宗的叔伯輩,很多東西,宋神宗自然也得聽他們的!」

  「當時繼位,十九歲,不得不說,太年輕了!」

  「這文武大臣,就找不到一個十九歲的。」

  「整個皇宮之中,除了女眷,想找個十九歲的都難。」

  「文武大臣,乃至太皇太后,認為宋神宗小小年紀,好掌控。」

  「結果,他繼位的第二年,就把王安石給喊了過來。」

  「他想做的很簡單,就是,變法!」

  「是的,宋神宗也想要變法。」

  「仁宗想變法,變不成。」

  「他爹英宗想變法,被韓琦等人如同傻子一樣的糊弄。」

  「甚至,親爹都死的不明不白。」

  「他當了皇帝之後,一看國家這架勢,特麼的,不變法根本玩不下去了!」

  「不變法,都可以直接宣告破產了。」

  「所以,變法,必須變!」

  「王安石這人,在趙頊還沒有當皇帝之前,他就聽說了王安石的相關事跡,並且,認為王安石的確是個人才,於是乎,就喊王安石過來。」

  「當天晚上,就見徹夜長談,聽王安石描述的關於政治、財政、經濟、軍事上面的改革後,宋神宗認為這簡直就是個人才,大才!」

  「宋神宗甚至親自牽頭,打算變法。」

  「不過,當時的王安石不過是個小卡拉米,放在朝堂上,根本沒有什麼地位與權勢,所以,宋神宗還需要先給王安石造勢,讓王安石歷練歷練,鍍點金,再進行變法不遲。」

  「於是乎,在蟄伏了一年之後,終於,神宗要有大動作了!」

  「熙寧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躋身執政之列。」

  「王安石當場就提出改變風俗,確立法度,提倡變法。」

  「還不等朝臣們反對,神宗直接就表示贊成,都不跟朝臣們商量的,就直接通過了。」

  「而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分別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輸法。」

  「所謂的青苗法,就是在每年的二月份五月份,青黃不接的時候,由朝廷給農民貸款,貸糧,以每半年取二三分利息,分別在夏天與秋天的時候歸還!這主要是能夠讓農民有糧吃,不至於每糧吃的時候餓死,同時,有了這貸款貸糧,也能防止別的什麼地主士紳進行高利貸剝削!同時,也能給朝廷帶來一部分的收益。」


  「‌募役法,又稱免役法,這其實就與明朝時期的一條鞭法很相似,是可以花錢不服徭役的,當然,一條鞭法是不服徭役,花錢顧別人代勞,而這個‌募役法,是服差役,按照貧富等級,只需要繳納一定數量的錢,就可以免除差役!這樣一來,自然就大大增加了財政收入。」

  「而‌方田均稅法,就是需要查清楚田畝土地,並且核實土地所有者,並按土質好壞,將土地劃分成五等,而收取的田賦,也依照這五等來收,上等良田,自然要收多點,荒田等,就收少點!這樣,自然也增加了政府收入,甚至,部分農民也因此免除賦稅,得到實惠‌。」

  「‌農田水利法‌:是鼓勵墾荒和興修水利,費用由當地住戶按貧富等級出資或向州縣政府貸款,目的自然是為了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

  「‌市易法‌:在開封設置市易務,出錢收購滯銷貨物,市場短缺時再賣出,限制了大商人對市場的控制,穩定了物價和商品交流‌,說白了,不管是老百姓,還是商人等,都不擔心東西賣不出去砸手裡了,有更大的接盤俠接盤,商人乃至做點農副產品生意的老百姓自然就沒了後顧之憂。」

  「‌均輸法‌:設立發運使,按照『徙貴就賤,用近易遠』的原則,統一收購和運輸,降低了國家支出,減輕了納稅戶的負擔‌。」

  「以上這些,還只是民生、財政方面的。」

  「同樣,針對軍事方面,王安石變法之中自然也有相關的調理。」

  「分別是:保甲法、裁兵法、將兵法、保馬法、軍器監法。」

  「保甲法:對農民進行編制管理和軍事訓練,逐漸恢復『兵農合一』的徵兵制。」

  「裁兵法:規定,年滿五十,必須退役,特別是針對廂軍與禁軍,還會不定期測試,要是禁軍不合格,那就降為廂軍,廂軍不合格,那就改為民籍!整體篩選下來,禁軍還是那個精銳,這樣,有利於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和效率‌。」

  「‌將兵法‌:廢除了北宋初年定下的更戍法,將各路諸軍分為若干個單位,每個單位設置將與副將一人,由這二人,專門負責訓練軍隊,這其實就是把士兵與將領綁定,不至於出現兵不識將的尷尬情況,這樣,也能聞聽的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保馬法‌:由農民負責飼養軍馬,既減輕了政府的財政負擔,又增強了軍事力量‌。」

  「‌軍器監法‌:加強武器製造和管理,提高軍隊的裝備水平‌。」

  「以上,就是王安石變法的大概內容。」

  「當然,這些,並不是一股腦全部貼出來。」

  「在吸取了之前的變法失敗後,這些政策,會分批次的,不間斷的,逐漸發放全國。」

  「熙寧二年四月,遣人察諸路農田、水利、賦役。」

  「七月,立淮浙江湖六路均輸法。」

  「九月,立青苗法。」

  「十一月,頒農田水利條約。」

  「而之後,熙寧三年,頒布了頒布募役法、保甲法。」

  「熙寧四年,頒布了方田均稅法,並改革科舉制度。」

  「熙寧五年,三月,頒布了市易法!」

  「熙寧六年,七月,頒布了免行法!」

  「這就是所謂的王安石變法。」

  「但變法,自然會牽扯到很多人的利益。」

  「自然而然也就出現黨爭。」

  「韓琦,這個之前公認的變法派,在青苗法頒布之後,當場就上疏,要停止青苗法。」

  「想想看,這多正常啊?青苗法就是給百姓們放貸的,國家給百姓放貸,還只收二三分利錢,你讓這些地主士紳階級怎麼活?」

  「朝廷這邊放貸便宜,那老百姓肯定都跑到朝廷這邊去貸款了,沒人去找士紳階級貸款了,那士紳階級口袋裡的錢不就發霉了麼?」

  「這一政策,直接斷了無數人的財路,韓琦只是個代表,他是代表所有士紳權貴階級的代表。」

  「當時反對的力度太大了,這滿堂諸公,都是反對的!」

  「可以說,從太皇太后到滿堂文武,都開始狂噴王安石。」

  「甚至,一度把打上了奸臣的標籤!」

  「可饒是如此,宋神宗與王安石,還是在硬著頭皮變法。」

  「觸及的利益再多也無所謂,就算被稱為奸相奸臣,也無所謂。」


  「只要變法行之有效就行了。」

  「結果,因為一件事的出現,王安石慫了,害怕了……」

  「先是他弟弟王安國被陷害,1076年,熙寧九年,死了!」

  「然後,也是在這一年,他的長子王雱,暴病而亡。」

  「王雱,本來就在京城做官,而且,也是變法派的強力支持者,先是弟弟死,然後是兒子死,王安石怕了。」

  「他太清楚弟弟與兒子是怎麼死的了。」

  「弟弟死了,問題還不大,反正他弟弟多,當然,主要是弟弟也有後,死了就當了全忠義了,說不定將來還能名留青史!但兒子死了,問題就大了!」

  「他攏共就兩個兒子,要是在變法下去,這是要絕後的節奏。」

  「於是乎,王安石宰相都不幹了,趕緊跑路了,京城都沒待,直接跑回老家躲起來了。」

  「王安石走了,但神宗不甘心啊。」

  「他就硬著頭皮,繼續變法。」

  「年輕嘛,有衝勁,就算死兒子,死女兒,死這個,死那個,都無所謂了。」

  「所以,他就親自操刀變法。」

  「然而,這滿堂文武,就沒有一個是不反對的。」

  「所以,神宗就開始用一些強硬的手腕。」

  「但凡反對的,他都嚴懲。」

  「就這麼,他一直堅持了七年多,壯烈犧牲!享年三十八歲。」

  「等宋神宗死後,高太后當場就全面廢除了新法!」

  「這就是顯而易見的,因變法而死的皇帝。」

  「而在這些年之中,宋神宗也的確預料到了自己變法遭受到的阻力……」

  「他一生有十四個兒子。」

  「其中,長子、次子、三子、四子、五子、七子、八子、十子,全都早殤!」

  「有些,甚至是剛出生第二天就嗝屁了。」

  「十四個兒子死了八個,這都有一半了。」

  「而未來的宋哲宗趙煦能活下來,還多虧了他母親是個平民出生。」

  「既是平民出生,那就沒有外戚勢力,就好掌控,而且,宋哲宗母親朱氏,本身也不強勢,性子很溫和,這就更好掌控了。」

  「所以,趙煦活下來了,按照順序,就成了長子,就這個身份,他幾乎就成了准皇儲。」

  「當然,扯的有點遠……」

  「繼續說宋神宗。」

  「兒子的死,並沒有動搖宋神宗變法的決心。」

  「真正讓他動搖的,還是與西夏的戰鬥。」

  「他年幼時,就深知兵事的重要性,想要收回燕雲十六州,但『祖宗數次兵敗』,他深以為恥,欲要一雪前恥,想要有大作為!」

  「第一次與西夏對戰,是在熙寧四年的時候,因為交趾侵宋,被迫失敗。」

  「第二次,是在元豐四年的時候,此時,已經變法很多年了,西夏內部又出現了政亂,宋神宗認為機會來了,當場就五路發兵,征討西夏。」

  「一開始,那叫一個順利,各路都開始攻克州部。」

  「經過一系列大戰,宋軍先後攻取了西夏的米脂寨、石州、夏州、銀州等地,那叫一個勢如破竹,那叫一個勇猛無前!」

  「然而,也就恰在此時,糧草竟然供應不上了!又恰逢大雪,直接損失慘重。」

  「而另一邊,劉昌祚也是勇猛異常,一路攻到了靈州城下。」

  「靈州,是以前西夏的首都,現在大概也屬於陪都的地位。」

  「這劉昌祚,幾乎都要殺穿西夏了,結果,這次,不僅出現了糧草不足,還出現了攻城器械遲遲無法送到前線作戰部隊手上。」

  「毫無疑問,這一場仗敗了!」

  「敗在了沒有糧草,沒有攻城器械之上。」

  「而糧草,乃至攻城器械,是由兵部、樞密院來管理的。」

  「兵部負責採購,樞密院負責送到前線。」

  「而此時的樞密使,就是文彥博。」

  「文彥博,司馬光,韓琦,這三人,就是最頑固的反對守舊派之一!」


  「當時,變法的時候,韓琦反對的是青苗法,而文彥博,反對的就是市易法!」

  「說白了,這要是讓神宗在這一戰打贏了,那神宗的威望將前所未有的高,他們這些反對派,真插不上嘴了。」

  「所以,這一戰,不管如何,也得搞黃了!」

  「啥?你勇猛無雙,以一當百?」

  「那有屁用!我直接斷你糧草,讓你吃不上飯!」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

  「管你什麼勇猛無雙,不給你糧草,餓都餓死你!」

  「所以,這一場仗敗了,毫無疑問的敗了。」

  「前面的大勝根本沒用,最終決定戰爭勝負的,往往是最後的一場仗。」

  「第二年,宋神宗還打算繼續對西夏用兵,結果,毫無疑問的是,又敗了。」

  「不是打不過,是根本他娘的打不了。」

  「將士們在前面流血,文官們在後面讓他們流淚。」

  「沒有糧草的仗怎麼打?根本打不了。」

  「而且,還損失賊慘重。」

  「這一戰,宋軍將校,傷亡二百多人。」

  「損失民夫工匠二十多萬!」

  「戰報傳回汴京,宋神宗臨朝拗哭!」

  「皇帝想打仗,可文官不想!」

  「還是那句話,打了仗,占領的地盤,那本該進入他們口袋的錢,就要撥給占領的那些地盤。」

  「文官表示:憑什麼拿我的錢,去養那邊的人?我又不是他們爹,又不是他們娘,我又撈不到半點好處,所以不干。」

  「同時,要是攻滅了西夏,那引進使就沒辦法在每年的賠付中撈取好處了。」

  「這麼多年,但凡當上引進使,賺的都是盆滿缽滿,所以,西夏不能滅。」

  「甚至,這還不只是文官的想法,一些武將也有同樣的想法。」

  「攻滅西夏,到時候還怎麼打仗?還怎麼吃空餉?」

  「養寇自重,說的就是他們。」

  「至此,宋神宗也徹底看清了。」

  「兩次打仗,本應該勇猛無敵,本應該一舉殲滅西夏的,就因為朝堂之中那些蛀蟲,打輸了!」

  「而且,死亡的人數,在戰後一統計,至少有六十萬人!」

  「簡直駭人聽聞,簡直觸目驚心!」

  「這可是他堅持變法,硬著頭皮改了十多年的革,結果,就以這樣的形式暗淡收場。」

  「文官們就是想要用這一場慘白告訴宋神宗,變法?你變個球!」

  「要是你不變法,那打仗說不定還會贏。」

  「可你變法了,那就別怪我們了。」

  「元豐八年,正月,宰相等人勸解趙頊立儲。」

  「宋神宗同意,讓第六子趙煦成為太子。」

  「而短短兩個月過去,宋神宗就死了。」

  「不得不說,他的一生,確實充滿了坎坷。」

  「本該贏的仗輸了,本該成功的變法失敗了。」

  「他一輩子都在變法,想要讓國家變得強盛……」

  「可他才剛死一個月,他媽高太后,就廢了他一輩子的心血,新法,全部廢除!」

  「也不知道神宗死後知道了會作何感想!」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