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土木堡的真相!與文官往死里對著幹的朱祁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嚯!

  好傢夥!

  這一刻,諸天萬界,歷朝歷代,無數人心裡都直呼好傢夥。

  朱祁鎮,土木堡之變?

  不是吧?

  這特麼也成了陰謀論?

  這還有反轉的?

  之前,秦鎮可是說過土木堡之變的。

  當時,他們就覺得朱祁鎮是個兒皇帝,蠢的很,還信任宦官?讓宦官去打仗?

  怎麼的?

  這裡面還有事情?

  而那個成化帝朱見深與弘治帝朱佑樘,被同一人毒殺……

  嗯,這個他們也聽過,不就是那個治死了兩個皇帝的劉文泰麼……

  最關鍵是那個朱厚照!

  什麼叫明朝皇帝易溶於水?

  嗯?

  落水?

  這一刻,無數人思索起來……

  朱厚照,他們也有所印象,之前,秦鎮在說不上朝皇帝的時候,這朱厚照就是其中之一……

  而且,還沒有子嗣,最後才讓朱厚熜撿了便宜。

  所以,這明朝的皇帝,到底有幾個正常死亡的?

  無數人都麻了……

  莫非,就只有崇禎皇帝一個,是自己上吊死的,其他人,都是被害的?

  無數人思索,只感覺這大明王朝到處都是陰謀詭計,到處都是陷害與血腥。

  陰溝里的算計太多,實在是讓人難以招架……

  而此時,就聽,秦鎮開口了……

  「明英宗朱祁鎮,之前咱們就說過,喜提叫門天子,大明戰神等稱號,被人稱為昏君!」

  「而且,這昏君還二次復辟。」

  「而一切,都是因為土木堡之變。」

  「那就先說說在土木堡之變前發生了什麼,那些文官又為何策劃了土木堡之變,為何要弄死朱祁鎮。」

  「首先,朱祁鎮繼位的時候,就只有七歲多。」

  「母親孫若微,被稱太后,奶奶張氏,被稱為太皇太后!」

  「當時的朝政,是由內閣把持,太皇太后與太后攝政。」

  「之前就說了,楊士奇這幫之人不僅把手伸到軍隊之中,還裁撤了監察官員,同時也停了造船廠,放棄了舊港。」

  「這很明顯,就是不讓新皇帝下西洋了,這下西洋的貿易,必須得掌控在他們這些江南的士大夫文官手裡才行。」

  「同時,還裁撤了一些內監部門,裡面的人,也被搶走。」

  「也就是說,朱祁鎮還沒成年的時候,已經被削成了個光杆司令!」

  「而朱祁鎮掌權,應該是從正統六年的時候開始!」

  「正統六年,朱祁鎮主動任命各路,麓川之戰開始打,麓川之戰的起因,其實從洪武年間就有了,那邊的土司反正就不服王化,各種騷擾,各種反叛,反正這邊陲之地,就沒有消停過!」

  「而到了正統年間,自然也是如此,雖然雲南那邊有沐家世代鎮守,但規模一旦大起來,沐家也守不住!」

  「所以,必須得打!」

  「而當時楊士奇認為,麓川在南錘之地,進攻的話,勞師動眾不說,還沒有什麼收穫,是不想打的!但朱祁鎮就是要打!」

  「麓川之戰打了很多年,一直到正統十三年底,十四年初的時候才打完!」

  「史書就一個記載,諸夷怔怖!」

  「至此,從洪武年間就開始不消停的麓川,至此消停了一百多年,那是真的被打怕了!」

  「這是朱祁鎮繼位後乾的第一件事!」

  「而第二件事,他讓當初鄭和下西洋使團副使,一個叫洪寶的太監,多次奉命,出海!」

  「當然,暫時還不是下西洋,而是下南洋,朱祁鎮其實就是想看看,海外現在到底什麼情況了。」

  「第三件事是,永樂時期,被燒毀的三大殿修好之後,朱祁鎮就大赦天下,同時,正式去掉了順天府行在的稱號,從這之後,京師就固定是順天府!」

  「而這三件事……」


  「麓川也就是交趾那邊……」

  「朱棣打過交趾,朱瞻基也打過交趾,到了現在,朱祁鎮也在打交趾!」

  「是不是很奇怪,為什麼明朝各個皇帝都要打交趾?」

  「很簡單,因為拿下交趾那邊後,那邊就很容易出海,到時候,就不需要繞原路,饒群島了!」

  「而那邊,也是舊港區域,這就是港口的重要性。」

  「如果沒有那邊為出港口,明朝出海,要繞一大截,還被交趾地區卡脖子,所以,為了一勞永逸,就必須打!」

  「所以,現在看這三件事就明白了,這就是與文官作對!」

  「而這三件事,也是文官的禁忌,誰碰誰死的那種。」

  「朱棣是因為下西洋等一些原因被幹掉的。」

  「朱高熾是因為遷都被幹掉的。」

  「朱瞻基也是因為下西洋被幹掉了。」

  「可偏偏,朱祁鎮三件事都幹了,還沒有被幹掉……」

  「很明顯,這些人都有些低估這小皇帝了,看上去只有十四歲,實際上,估摸著,已經學的差不多了!」

  「朱祁鎮不是文官那些腐儒教的,而是王振教的!」

  「之前說王振如何如何且不論,就說王振本身就是從外面進宮的,他當了太子的服侍太監,自然知道自己將來飛黃騰達。」

  「他不是文官集團的人,也不是武將勛貴的人,他就是保皇派!」

  「既然是從外面進來的,還是個落第秀才,不說驚才絕艷吧,那也比旁的懂得多,自然懂的就多,會跟朱祁鎮分析局勢,分析情況。」

  「一,舊港肯定不能放棄。」

  「二,西洋必須下!」

  「三,順天府定都城!」

  「王振不需要看的太遠,他只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就能明白這三條的好處。」

  「永樂時期,就是從舊港下西洋的,省事的同時,來錢還快。」

  「而下西洋也必須下,不下西洋就沒錢!」

  「王振是永樂時期進的宮,經歷了朱棣、朱高熾、朱瞻基三帝,自然看的明白。」

  「而最後一條……」

  「定順天府為都城,他太清楚其中的意義了,他本來就是北方的讀書人,太清楚北方根本比不過南方的道理了!」

  「同樣是科舉,如果兩百個人參加,其中一百個人是南方的,那這上榜的,毫無疑問都是南方人!」

  「南方的有錢,人家讀得起書!」

  「你北方有什麼?除了黃土就是沙,還冷,又窮,你怎麼讀書?根本讀不起書!」

  「一百個秀才中,九十九個能中舉,唯一那個沒中舉的,不用查別的原因,只需要查他是哪人就行了!而且,絕對是北方人!」

  「所以,順天府必須成為首都,也只有這樣,才能帶動北方的經濟流通,恢復繁榮,以及促進南北融合!」

  「當然,光提出意見,沒辦法解決,也不行!」

  「這三條,本來就是文官的禁忌,朱祁鎮不耍一點手段,這三條根本落實不下來!」

  「否則,朱祁鎮要是敢胡來的話,史書就會記載,英宗英年早逝,實在是令人扼腕嘆息……」

  「而朱祁鎮,的做法,就顯得有些樸實無華了,不管是別人的指點,還是他自己想的,反正的確是有辦法……」

  「當時,明朝實際的大權是在楊士奇手上,他也是內閣的首腦。」

  「而楊士奇有個兒子,叫楊稷,楊稷在老家那叫一個胡作非為,為非作歹,強搶民女,殘害百姓,暴虐成性,用狗東西都是在侮辱狗的那種。」

  「有什麼樣的兒子,就有什麼樣的老子。」

  「楊稷是這個樣,楊士奇是什麼樣,其實都能看出一二,無非就是身為文官,又是內閣首腦,掌控著史書落筆大權,在天下人面前裝成一副能臣干臣,忠臣良臣的模樣。」

  「咳,不扯遠了……」

  「繼續說這個楊稷……」

  「總之就是,楊稷的事發了,被人告到京城了!」

  「當然,這很明顯是朱祁鎮授意的。」


  「否則,早不告,晚不告,偏偏這時候已經犯了很多事的時候才告?」

  「當然,也不是說之前不告,之前不告,是因為楊士奇能擺平。」

  「而現在搞發了,就是朱祁鎮專門一路通路燈,有錦衣衛的情況下,自然不可能讓證人在半道上死了,所以人到京城了!」

  「很快,這楊稷也被押到了京城。」

  「當時就招供了,還告發同夥三百多人。」

  「按照律法,直接砍了,都沒有人敢質疑,直接砍了,都算輕的了!」

  「但朱祁鎮沒砍,他先把楊稷乾的那些事跟楊士奇說了,然後還問楊士奇,以你兒子乾的這些事,你說怎麼定罪吧?」

  「老子省兒子,楊士奇估摸著也是頭一遭。」

  「要說朱祁鎮精呢,他就不說他把這楊稷怎麼怎麼樣,就讓你楊士奇來定。」

  「楊士奇怎麼定?往死里定?可那是他兒子!」

  「那還能怎麼定?放了?可能麼?這事都發了,誰都知道他兒子是個什麼混帳玩意了,這放了,他這輩子也洗不清了!大半輩子偽裝的清譽身份,就會徹底毀於一旦!」

  「朱祁鎮這簡直就是殺人誅心!」

  「偏偏楊士奇還沒辦法!」

  「朱祁鎮就用這麼一招,拿捏了楊士奇,楊士奇老實了,不敢說話了,他敢說話,敢反對,朱祁鎮保證讓他老來喪子,再狠一點,以楊稷犯下的那些錯,再來個九族消消樂,楊士奇屁都不敢放一個!」

  「總之,楊士奇老實了,內閣也就老實了。」

  「可老實歸老實,楊士奇也因為這事陷入了極度的精神內耗中。」

  「如此精神內耗下,第二年,他就嗝屁了!」

  「楊士奇嗝屁了,這楊稷也沒用了,楊士奇剛死沒多久,朱祁鎮就念在父子情誼,不忍天人永隔,於是乎,就讓楊稷去找楊士奇,讓他們父子倆團聚了。」

  「朱祁鎮打擊楊士奇,也是有原因的。」

  「朱棣在的時候,永樂盛世,毋庸置疑。」

  「而楊士奇掌權之後,明朝軍事能力大幅度收縮,就拿奴兒干都司來說。」

  「別人都說是朱瞻基丟失了奴兒干都司,這裡就不得不說一下了……」

  「內遷奴兒干都司,是朱高熾下的旨,而內遷,也是因為楊士奇等人提議,就是朱高熾剛繼位的時候,提議不下海的時候那次。」

  「說白了,在楊士奇掌權之後,明朝的軍事實力急速下降。」

  「當然,他還要在史書上寫上一筆,說朱高熾朱瞻基,開創了仁宣之治!」

  「屁的仁宣之治。」

  「讓大明國力一步步衰弱,就成了仁宣之治?!」

  「當然,也得虧永樂盛世是真的盛世,誰接手都是個盛世。」

  「就算朱高熾再自斬臂膀,國庫里的錢也足夠揮霍的。」

  「反正,還不等朱高熾改革收拾文官,就嗝屁了!」

  「朱瞻基倒是想收拾了,結果被人提前一步下黑手,死了!」

  「而到了朱祁鎮這裡,他自然是想恢復到永樂朝那個狀態!」

  「後來,他就開始不斷改制……」

  「他恢復了永樂朝的制度,官員滿七十歲,就可以回家養老了,主要是,你在這個位置長了,難免出現結黨營私的情況,就比如楊士奇,都七十九了,要不是楊稷的事情捅了出來,楊士奇能在內閣首輔的位置干到死!」

  「不是他們真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那純粹就是權利!」

  「權利在手,賓客往來無白丁!一朝失勢,你就當個空巢老人吧!」

  「所以,他們是壓根不想退休,不想放棄手中的權利!」

  「但是,話又說回來,朱祁鎮就表示了,你要是乖乖的退休,回家養老,那我就允許你帶著官銜,榮歸故里。」

  「可你要是還賴著不走,那就別怪我不客氣了!」

  「人家以為他就只是說說,小皇帝嘛,才十來歲,嘴上都沒毛,說話哪牢了?」

  「於是乎,一個叫劉中敷的戶部尚書,七十多了,被革職下獄!這傢伙,當年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就幫助守城,當了個縣丞,這麼多年過去了,皇帝都換了好幾個了,他還活著!」


  「還有個吏部尚書郭璡,七十多了,眼看著他不辭官致仕,好,錦衣衛直接找出了他兒子收受賄賂,為人求官的事,郭璡被下獄,不久後,也就致仕了!」

  「尚書都如此了,尚書之下,更是被大換血!」

  「很明顯,朱祁鎮這是在一步步的拿回權利。」

  「人事任免這一塊,朱祁鎮算是拿捏到手上了。」

  「那還有兩樣,一個是錢,一個是兵!」

  「錢暫時沒法搞,手上沒軍權的時候,想下海都不行!」

  「於是乎,朱祁鎮就開始收回軍權了!」

  「當年,楊士奇已經把手伸到軍隊了,向軍隊派遣鎮守大臣,這自然是文官控制軍隊的表現。」

  「而朱祁鎮,直接不派大臣了,直接派遣太監。」

  「太監帶兵,別覺得荒唐,鄭和下西洋,手底下還有兩三萬兵呢!」

  「太監帶兵無所謂,太監還忠於皇權。」

  「而你文官帶兵,哪天自家被抄了都不知道。」

  「之後,朱祁鎮又廢除了保舉制。」

  「又打算與內閣搶錢了!」

  「錢這個東西,自然不只是下西洋有……」

  「下西洋的周期太長了,而來錢快的方法……」

  「朱祁鎮重開了浙江與福建的銀礦場。」

  「這兩個地方的銀礦場,從永樂年到宣德年,每年都能收個二三十萬兩白銀不等。」

  「宣德九年的時候,還收了三十二萬兩。」

  「而到了正統年,情況就變了!」

  「正統元年,收了五千五百五十兩。」

  「正統二年,收了二千八百兩。」

  「正統三年,收了五千五百五十兩。」

  「到了正統四年的時候,就收了九百兩!」

  「正統五年的時候,又收了五千五百五十兩。」

  「從每年二三十萬兩,到現在,每年幾千兩,連九百兩都出來了……」

  「這可不是說這銀礦開採完了,也不是停礦了。」

  「而是一直在開採!」

  「錢到哪去了呢?這都不用說了!」

  「而且,官方明面上,正統六年,正統七年,正統八年的時候,是停了的,也就是說,這幾年,連九百兩都沒有!」

  「當然,表面上你說停了,實際上還有沒有開,那誰知道?」

  「一直到了正統九年……」

  「這一年,朱祁鎮重新開了銀礦,收起來的錢,可就不是十幾二十萬兩那麼簡單了,足足收了六十七萬兩!」

  「正統十年收了十八萬兩。」

  「正統十一年,又收了五十二萬兩。」

  「這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

  「之後,朱祁鎮又在福建,讓人去造了下西洋的一百二十艘船。」

  「這事,國榷沒有記載,正史也沒有記載,很明顯,這是刻意不去記,生怕後面的皇帝要下西洋!」

  「而這件事又是怎麼被後人知道的呢?這就不得不說墓志銘了!」

  「在思州府知府,一個姓郭的府君,墓志銘上看到的,記載的很清楚!」

  「當一百二十艘船造好的時候,唉,當地就亂了,兩萬多人造反,海陸都被堵塞!」

  「甚至,包括當時,朱祁鎮收銀礦銀課稅的時候,當地就發生了一場『農民起義』,包括沿海也開始鬧『倭寇』!」

  「可實際上,那哪是什麼農民起義?就是個偷礦的!」

  「還有那倭寇,一個個的,全都是華夏姓名。」

  「對此,朱祁鎮也不慣著,然後,直接派兵十萬,硬生生把福建給掃蕩了一遍!」

  「當朱祁鎮開始調查這些暴亂起因的時候,好了,平靜了二十五年的大同,忽然傳來了軍報,說是瓦剌攻略大同。」

  「而時間,也到了正統十四年,六月!」

  「也就是土木堡之變發生的前兩個月!」

  「其實看到這,已經很明顯能看出,朱祁鎮是把文官給得罪死了!」

  「又是搞死了楊士奇,又是把那些資歷老的官員下獄致仕,又是搶那些文官們的錢,還造船,還想出海!」

  「這不妥妥跟著文官對著幹麼!」

  「上一個這麼幹的,墳頭草都三尺高了!」

  「所以,土木堡之變就來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