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土豆、玉米、紅薯!恐怖的畝產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蒸汽機!

  這一刻,伴隨著秦鎮的科普,諸天萬界,歷朝歷代,所有人都看呆了。

  ……

  大秦,始皇時空。

  「蒸汽機?」

  秦始皇驚呆了:「日行萬里?」

  好傢夥……

  日行萬里什麼概念?

  他巡視天下,一天就能跑一圈!

  要是研究出了這蒸汽機,他真的可以打下一個大大的疆土了!

  以前,地方太大,難以管控,但是,得到蒸汽機就不一樣了。

  日行萬里!

  他能打的那些匈奴連他媽都不認識!

  「李斯……原理都聽明白了嗎?」秦始皇看向李斯。

  「明白!」

  李斯點頭,可他實際上明白個鬼啊。

  他就聽秦鎮說,這個動一下,那個動一下,光燒水,然後日行萬里。

  他都聽麻了。

  我尼瑪……

  日行萬里啊?

  怎麼就日行萬里了?

  這燒水,就日行萬里了?

  他下意識的看向了張蒼……

  張蒼還冥思苦想呢。

  他是數學家,但不是機械家啊!

  「李斯,既然你聽明白了,那這事就交給你了!」這時候,秦始皇又開口道。

  「額,這……」

  李斯又麻了,什麼叫交給我了?

  我懂個錘子啊!

  「陛下,臣倒是覺得,這事有更好的人選!」

  李斯笑道:「墨家不是專門幹這行的麼?這事,交給墨家就行了!」

  「嗯,有道理!那就交給墨家!」秦始皇點頭。

  這一刻,他也開始興奮起來。

  太多了……

  他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

  同一時間,大漢武帝時空……

  「什麼?日行萬里?」漢武帝也驚呆了。

  嗯,雖然他也有些沒聽懂那什麼蒸汽機的原理,但不妨礙他知曉蒸汽機能幹嘛啊!

  日行萬里啊!

  要是有了這蒸汽機,好傢夥,霍去病直接開著火車頭撞死那些狗日的匈奴人。

  辦!

  這事必須辦!

  有了蒸汽機,大漢才能崛起。

  對……

  蒸汽機……

  漢武帝那顆心那叫一個火熱啊!

  「去宣太僕少府覲見!」漢武帝趕忙衝著身旁的小太監開口。

  那小太監匆匆離去了……

  漢承秦制,太僕少府,九卿之二。

  太僕,是專門掌管皇帝車馬,出行的。

  少府的話,不僅管錢,也管制造,就是打造兵器,打造鎧甲等部門,都是少府在管。

  所以喊的是太僕與少府……

  ……

  而此時,漢末時空……

  「日行萬里!」

  曹老闆心動了。

  有了日行萬里的蒸汽機,什麼干不出來?

  只是……

  「文若啊……」

  曹操看向荀彧,笑問:「文若可聽懂了?」

  「半懂不懂!」

  荀彧苦笑搖頭:「儘管那位說的很清楚,但是……」

  曹操皺了皺眉,又看向賈詡。

  賈詡沉吟一番,許久後,也搖頭:「明公,您讓屬下出言獻計可以,但這製造業,臣不能勝任啊!」

  「罷了,那仲德呢?」說著,曹操又看向程昱。

  「明公,您讓我做飯我在行,但這個嘛……」程昱也是苦笑搖頭。


  「難道我手下,就沒有一個精通製造的人才?」曹操皺起眉……

  日行萬里啊!

  他真的不想放過……

  而此時,江東。

  「日行萬里……仲兄……」

  孫權的心臟怦怦狂跳,下意識看向周瑜:「仲兄,若是我江東的大船,都裝上這蒸汽機,我江東水師,豈不無敵於天下?」

  「嗯,是這個道理!」

  周瑜點頭,可旋即又搖頭道:「可是,我做不出來!」

  「不是,你都做不出來,那還有誰做得出來?」孫權皺起眉。

  日行萬里啊!

  這可不是開玩笑的!

  「這天下,怕是少有人能做出來!」周瑜搖頭道。

  秦鎮說的那些,他聽明白了,但又沒完全明白。

  他只聽到秦鎮說這樣,那樣,然後日行萬里!

  這簡直就像在忽悠傻子一樣……

  「不管如何,一定要差遣匠人,日夜研究,將這蒸汽機研究出來!」孫權道。

  同一時間,新野……

  「日行萬里?」

  劉備也是瞪大眼,他的心,已經開始怦怦狂跳了。

  「不是,這什麼玩意啊?這樣,那樣,然後燒水日行萬里?」張飛都麻了。

  關羽也滿眼懵逼。

  好傢夥,這誰聽得懂啊?

  日過之前什麼文藝復興,資本主義萌芽,大航海,殖民等等,屬於天書一列的話……

  那這蒸汽機原理,就是神書了!

  非他們這些凡夫俗子聽得懂的!

  就算人家將原理,將為何會如此都掰碎了,細緻的跟你說,你也聽不明白。

  這就好比,現代社會忽然出現了一個未來人,未來人跟你說,先這樣,再那樣,就可以實現量子躍遷,瞬間移動。

  你聽了也一樣懵逼!

  「蒸汽機……利用蒸汽推動?原來如此!」

  然而,此時,諸葛亮卻是一臉恍然的樣子,他忽然想到了燒開的水,不管是熬藥的時候,還是煮飯的時候,那蒸汽的力量確實大,能將鍋蓋頂起來……

  只要水一直燒,這鍋蓋不就一直反覆的頂起來麼?

  隨便弄個裝置上去,將這邊頂一下,那邊頂一下,這不就是反覆運動的鍋蓋麼?

  懂了!

  這一刻,諸葛亮是真的懂了!

  完全懂了!

  主要是秦鎮說的太細緻了。

  如果秦鎮只是說,蒸汽頂起蓋子,蒸汽的力量很大,不說蒸汽機的原理,他一時半會兒還想不到這些。

  可秦鎮說的那麼細緻的情況下,要是還有誰不懂,那真的是愚不可及了!

  「嗯?主公看我作甚?」諸葛亮發現劉備在看他,不由有些奇怪。

  「先,先生,你懂了?」劉備有些激動。

  「啊?」

  諸葛亮愕然:「天上那位不是說的很清楚了麼?」

  諸葛亮說的如此理所當然!

  就好像,秦鎮說了那些,是個人就應該聽明白的才對,聽不明白就是蠢……

  劉備嘴角扯了扯……

  「那,先生可有把握做出來?」劉備不去回答懂不懂的問題,只是這般詢問道。

  「這個不難!」

  諸葛亮笑著點頭,繼而又嘀咕起來:「如果改良一下,讓氣缸裡面的氣,變成天然氣,只需要想辦法把天然氣點燃,威能定然比蒸汽大,那轉動的速度肯定也比蒸汽快,或許,半日就能行萬里?」

  諸葛亮眼神閃爍……

  張飛與關羽面面相覷……

  「完了,先生傻了!」

  ……

  同一時間,大唐貞觀時空……

  「日行萬里的蒸汽機!好好好,這個好!」

  李世民樂了,又轉頭看向段綸與侯君集:「你們兩個,可聽懂了?」


  兩人面面相覷……

  只覺得頭皮有點癢,好像要長腦子了。

  但他們實在是想不通……

  「這個,陛下,您可以宣韓王,韓王有大才,發明出不少東西,或許韓王能找出這蒸汽機來!」侯君集道。

  「哦?韓王?」

  李世民眯起眼,不由想到了韓王李元嘉。

  李元嘉,是他爹李淵的第十一子,是他的十一弟。

  李元嘉的確有才,發明創造了不少的好玩意兒。

  有一種酒器,叫銅鳩,當酒加熱到一定溫度的時候,它就會發出聲音,模仿鳩鳥,很是奇異。

  這其實也是利用了蒸汽原理,在內部震動,發出聲音。

  「對,快去宣韓王來!」

  李世民眼睛一亮,趕緊吩咐小太監去找人。

  ……

  同一時間,大明洪武時空……

  本來,朱元璋都打算打朱棣了……

  可當聽到秦鎮又說出什麼蒸汽機了……

  「這個,你懂?」朱元璋看向朱棣,不由眯起眼……

  「懂,怎麼不懂?」

  朱棣呵呵一笑:「人家都說的那麼詳細了,要是這都聽不懂,那一頭撞死算了!」

  「你什麼意思?」朱元璋神色一冷。

  「那你要是聽明白了,你自己去造唄!」朱棣撇撇嘴。

  「哎嘿嘿,老四啊,爹不是在跟你開玩笑嘛?」

  朱元璋呵呵一笑:「你跟爹說說,這蒸汽機,你能不能造?」

  「嗯……」

  朱棣沉吟片刻,旋即笑道:「可以!」

  「哈哈哈!好!」

  朱元璋興奮一笑:「那你再跟咱說說,這資本主義萌芽是什麼?」

  「唉……」

  朱棣嘿嘿一笑:「你求我啊!?求我我就告訴你!」

  「反了,反了,倒反天罡了!你竟然要你老子求你?!」

  朱元璋大怒:「求就求!」

  「老四啊,算爹求你了!你就跟爹說說!」朱元璋又瞬間變得和顏悅色起來。

  「哎呀……」

  朱棣撓撓頭,嘿嘿笑道:「父皇,你說兒子有點手癢怎麼辦?」

  「手癢?」

  朱元璋一愣:「什麼手癢?手癢咱給你撓撓?」

  「不是……」

  朱棣嘿嘿笑道:「您老要是能讓我打兩鞭子……」

  朱元璋:???

  朱標:!!!

  ……

  同一時間,大明天啟時空……

  「嗯?蒸汽機?」

  朱由校微微揚起眉,想了想,拿出筆,開始在紙上畫了起來……

  不多時,一個結構圖就出現在紙上。

  看著這結構圖,他想了想,又修修改改,很快,一個更加精細的結構圖出現。

  這邊燒火,管子連同氣缸,氣缸上面有閥門,內部有閥門。

  還是雙導的閥門。

  還別說……

  針對秦鎮說的那些,他幾乎完全復刻了出來!

  「皇兄,你這是……」信王朱由檢都看呆了。

  「這就是蒸汽機!」

  朱由校輕笑一聲。

  呵呵……

  你們都說朕是木匠皇帝!

  朕就讓你們看看,朕可不僅僅是木匠皇帝!

  而是大明的機械大帝!

  ……

  而此時,問答空間之中……

  秦鎮也不管這歷朝歷代那些人聽不聽得懂。

  他又繼續開口道……

  「其實,說到之前的大航海時代,就不得不說另一個東西了!」


  「糧食!」

  「糧食,放在任何時代,都是必需品,行軍打仗要糧食,乘船遠洋也需要糧食。」

  「但糧食這東西吧,產量算不上多高!」

  「就說大明當時糧食畝產吧……」

  「明朝初期,北方的糧食畝產,大概在一石到三石左右,相當於三五百斤的樣子。」

  「南方的話,畝產平均也差不多。」

  「當然,不同糧食,畝產也不一樣,但反正大差不差,就是這個數據!」

  「但是吧,大航海時代,有人發現了一些高產作物!」

  「這高產作物分別是:土豆、玉米、紅薯!」

  「先說土豆。」

  「土豆,不同地區也有不同的叫法,馬鈴薯、洋芋、山藥蛋、地蛋等等……」

  「大航海時代,歐洲人到處去探索,到了美洲之後,就遇到了這玩意!」

  「這東西原產地就是熱帶美洲的山地。」

  「這東西被當地的土著人烤來吃,不說有多難吃吧,但也與好吃扯不上關係。」

  「不過,儘管算不上好吃,他們也還是帶上了,沒辦法,沒有吃的了,不帶這玩意,他們回不去了!」

  「好在這東西耐儲存,也不至於放在船上壞了。」

  「帶回去之後,有了正常食物來源,自然也沒多少人吃了,儘管這東西也在傳播,傳播到大不列顛的時候,甚至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把這玩意當成奇花異草來觀賞!」

  「當然,既然在傳播,華夏自然也會被傳播過去。」

  「只不過,具體什麼時候傳過來的,那就不知道了。」

  「不過,根據一些記載,表示明朝萬曆年間,就發現傳播進來的土豆,但並沒有大規模種植,記載的文獻就比較少。」

  「土豆與木薯,葛根,地瓜等一樣,都是食用塊莖。」

  「種植的話,這就不得不說土豆的特點了。」

  「除了正常環境以外,土豆完全可以在極寒天氣下種植生存,它本身就屬於喜涼氣候的作物。」

  「當然,在濕熱的地區也可以種植,但一代之後,品質就有可能退化,所以,還是儘可能去稍微比較寒冷的地方種!或者按照季節,秋冬季節去種!」

  「一顆土豆,按芽切塊種植,有多少芽,就能種多少株苗。」

  「像是明朝那種天氣,簡直太適合種土豆了!」

  「像是永樂帝設立的奴兒干都司,那地方,簡直就是天然土豆種植園區!」

  「而土豆的生長周期也比較短。」

  「正常情況下,八月下旬,九月、十月就可以種了,八九月種,十一二月就可以收!」

  「十一月也可以種,第二年二三月就可以收!」

  「根據品種不同的差異,早熟的,六十天左右就可以收穫,晚熟的,則需要一百天左右。」

  「當然,最好是不要去吃已經發芽的土豆,或者青皮土豆,發芽或者青皮時,會含有過量的龍葵素,食用後會中毒!」

  「死人不至於,但上吐下瀉是難免的。」

  「而產量的話……」

  「如果是精細管理,從選種、拌種、播種、施肥、除蟲、除草、追肥等,各方面管理得當,那畝產可達到八千至一萬一千斤左右!」

  「如果是一般管理的話,畝產可維持在五千至七千斤左右!大概相當於」

  「如果是粗放管理,也就是不追求種植的技術,懶得去除草追肥等等,畝產大概在一千五百斤至三千斤左右!」

  「按照明朝一石重量沒有什麼固定的標準,就按照一石等於一百五十斤來算。」

  「精細管理,畝產五十三石到七十三石左右!」

  「一般管理,畝產三十三石到四十六石左右!」

  「粗放管理,畝產十石到二十石左右!」

  「也就是說,這土豆,就算你不去管理,就丟在那任由它自己長,也比大米來的產量高!」

  「當然,也不是說土豆好,就要完全種土豆,當時大不列顛發現這玩意產量高,還能吃的時候,就開始大規模種植,幾乎到處都是種這玩意的,其他的都不種了,結果,因為土豆害病,一場瘟疫席捲了整個毆州的土豆產業!導致嚴重的大饑荒,甚至有一百萬人因此餓死,超過兩百萬人出逃!」


  「想要種好土豆,就得輪種,一個地方,種三年土豆就必須換別的種,否則很容易出現病害!」

  「以上,就是土豆的情況!」

  「接下來是玉米!」

  「玉米,也稱玉蜀黍。」

  「這東西,同樣產自於美洲。」

  「這東西是美洲當地土著的重要糧食來源。」

  「傳播過程也是因為大航海時代,那些歐洲人帶回毆州的。」

  「至於什麼時候傳到華夏的……」

  「這個說法就有點多了。」

  「有說是明朝嘉靖與萬曆時期,李時珍修訂的本草綱目中,就有關於玉米的描述。」

  「但也有人說,在元朝的時候,就有關於玉米的記載了。」

  「元朝時期,一個叫賈銘記載的《飲食須知·穀類》中,這樣記載道:玉蜀黍即番麥,味甘性平。」

  「元朝時期,一個叫李東垣,也在《食物本草·谷部》中記載道:玉蜀黍:一名玉高粱,種出西土。其苗葉俱似蜀黍而肥矮,亦似薏苡。苗高出三四尺,六七月開花出穗,如秕麥狀。苗腋別出一苞,如棕魚形,苞上出白須垂垂。久則苞拆子出,顆顆攢簇。子亦大如粽子黃白色,可炸炒食之。」

  「但不管如何,當時都沒有大規模種植。」

  「而玉米的優點也很明顯,有較強的耐寒性,甚至,還有較強的耐旱性,哪怕在貧瘠的土壤中,玉米也能適應,完全可以廣泛種植。」

  「一般三到四月播種,七到八月成熟。」

  「當然,玉米也有些費地,要麼輪換著種,要麼在種玉米的時候,套種大豆。」

  「豆根可以肥田,大豆也不搶玉米的陽光。」

  「一畝田不僅可以收穫玉米,也能收穫大豆。」

  「大豆就是菽,是華夏本土就有的東西。」

  「當然,不僅僅是大豆,土豆,花生等,也可以一起套種。」

  「而要說到產量的話。」

  「且不說那些培育好的高產特殊品種,就說一般的正常品種。」

  「一般情況下,畝產為一千至一千四百斤左右!」

  「高產地區要高一點,有一千六到兩千四百斤左右!」

  「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比如良田,好田,肥田,甚至可以達到三千四百斤!」

  「換算成石的話,畝產也有六石到二十二石左右!」

  「以上,就是玉米的情況,雖然比不了土豆的產量,但也比其他糧食高很多。」

  「接下來是紅薯。」

  「紅薯,也叫番薯,甜薯,甘薯等……」

  「這玩意也是美洲那邊帶回來的。」

  「傳入華夏的時間,大概在明朝萬曆年間。」

  「據說,紅薯引進第一人,名叫陳益,是粵地虎門鎮人士,明朝萬曆八年,陳益跟隨有人去安南,當地酋長以禮相待,每次宴請,都有味道這道菜香甜軟滑,除了非常可口外,還能充飢,這便是紅薯。」

  「之後,陳益就留意起紅薯的生長習性與栽培方式。」

  「他發現,這玩意,不僅產量高,甚至只需要一株一節藤,放在地里也能長出紅薯來。」

  「於是乎,兩年後,他冒著殺身的風險,收買了酋卒,將薯種藏在銅鼓中,偷偷帶回國!」

  「回國後,他就開始大面積種植番薯,收穫成功後,就決心大規模將這紅薯推廣。」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個例子。」

  「也是在明朝萬曆年間,有個福建人,名叫陳振龍,他常年在呂宋地區做生意,見到當地種植著一種甘薯作物,其甘薯大如拳,皮色朱紅,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產量又高,廣種耐瘠!」

  「想到老家山多田少,土地貧瘠,於是,他就決定將其帶回去!」

  「但當時的呂宋,正處於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不允許甘薯出境,陳振龍絞盡腦汁,於是乎,將紅薯藤絞入吸滿水的麻繩里,並且在麻繩表面塗滿無垢,巧妙的躲過殖民者的檢查後,終於渡海回國!」

  「紅薯傳入後,表現出了極強的適應能力,有記載稱:一畝數十石,勝種穀二十倍!潤澤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薺!」

  「當然,紅薯不僅塊莖可以吃,葉子也可以吃,嫩葉炒著吃,涮著吃,煮著吃都可以!」

  「老葉藤,就可以餵豬,餵牛,餵牲口等等!」

  「誠如之前所言,這紅薯也不挑地,良田荒地皆可種。」

  「但紅薯怕冷,不耐寒,屬於喜溫植物。」

  「同樣的,紅薯吃多了也燒心!」

  「而要說產量的話……」

  「一般情況下,五千到八千斤是有的!」

  「而優良品種,甚至可以畝產一萬斤!」

  「相當於畝產三十三石到六十六石!」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