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隔河對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13章 隔河對峙

  中軍大帳之中,曹休見皇帝已經陸續給右將軍朱蓋、豫州刺史賈逵和輔國將軍劉若都安排了任務,坐在位子上略顯焦急。

  大司馬曹休此時已經有些坐不住了。

  此次南征的起因,本來就是周魴給自己送了詐降書,按道理也是由自己這個都督揚州諸軍事率軍南下才是。

  但隨著時間逐漸向後推移,事態的發展也越來越大,超出了曹休的預料和掌控範圍。

  不僅來到壽春的軍隊數量越來越多,而後皇帝竟然親自率五萬中軍南下了。

  雖然到目前為止,大部分軍令都是通過自己這個大司馬的名義下達各軍的。但其中有多少是曹休自己的安排,曹休還是有數的。就連曹休自己,都在皇帝的大營之後做著皇帝傳令的中間商。

  與其說曹休想統兵,不如說曹休是想借領兵而立軍功,從而憑藉軍功來向朝野、向眾將打破自己這個大司馬是憑姓曹、憑宗室之名而上任的流言蜚語。

  曹休按捺不住,起身向皇帝拱手問道:「陛下,臣所率的三萬騎軍,又作如何安排呢?」

  曹睿自然看到了曹休略顯焦急的神情,也明白曹休想請戰的意圖。但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曹睿都不想在此時放曹休出去單獨向南領兵。

  在原本的歷史中,曹休在石亭遭遇陸遜率領的九萬大軍而戰敗,借賈逵極速救援之功而逃出生天,在當年就發病死去了。

  要知道,曹休不僅僅是一個將領而已,更是作為曹氏與曹真並列、唯二可用的宗室大將。曹休若是不在了,宗室與士人在朝野間的平衡會極速打破。

  雖然曹睿相信有了自己的存在,曹休並不太可能與歷史上有同樣的遭遇,也相信曹休能夠保全。

  但不管怎麼說,還是應該避諱一二吧?就當是為了追求一個積極的心理暗示也好。

  曹睿看向曹休的眼睛,緩緩說道:「大司馬,卿所部的三萬騎軍,不僅是我大魏戰力最強的一支部隊,更是承擔了我曹氏天下之重。」

  「如此重要的一支軍隊,不能在皖城這裡的窄地和丘陵中與吳軍的步兵對耗。除了大司馬,這三萬騎軍交予任何人之手,朕都一定不會放心。」

  「大司馬能理解朕的意思麼?」

  曹休也只是求戰、請戰,並不是說一定要違背皇帝的意思。從遼東到西涼,從幽州到揚州,曹魏偌大的國土上面,總共也就只有成建制的五萬五千騎。

  此刻的揚州,除了朱蓋的一萬騎、護衛皇帝的五千騎之外,剩下的三萬騎都在自己手裡了。這三萬騎若有什麼閃失,那就真會成了搖動了曹氏統治根基的大事。

  曹休深吸一口氣,隨即向皇帝行禮:「陛下的苦心臣明白了。」

  曹睿點了點頭:「大司馬的三萬騎,乃是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要麼在無強口大本營不動,要麼就留在無強口到掛車中間的平原、或者皖城左近的決戰之時再動。」

  「朕在此處的指揮調度,還是要依仗大司馬來協助朕的。大司馬就不要推辭了。」

  曹休當然應承下來。

  不過片刻之後,曹休又好似想到了什麼:「陛下,不如將臣的旗號送到朱蓋處。吳兵本就不知道我大魏軍力情況,說不定會讓吳兵誤判。

  曹睿剛想點頭,又側過目光看向了司馬懿和劉曄的方向。見兩人都點頭贊同之後,隨即再不遲疑的答應下來。

  ……

  隨著元月五日深夜中,曹魏無強口和東吳皖城兩處大營中不斷發出的軍令,魏、吳雙方二十餘萬士卒的命運也隨之轉動起來。

  六日清晨,朱蓋剛剛在掛車的營中醒來之後,便得到了無強口處大司馬曹休的軍令,隨著軍令而來的,還有屬於曹休自己的旗幟令號。

  簡單用了早飯之後,朱蓋沒有片刻猶豫,親自率領了四千騎兵向西進發。

  其實此時的右將軍朱蓋是頗有些有恃無恐之感的。無非就是因為自己所部皆是騎兵,而對面的吳兵只是步兵。

  不管皖城的兵力有多少,兩萬三萬也好、十萬二十萬也罷,皖城之兵再多也不過是步兵而已。從山腳延伸至丘陵,長度近九十里、寬度至少有六七里的平地,朱蓋可以稱得上是來去自如的。

  真的如此。四條腿天生就比兩條腿快,騎兵的優越之處並不在於長途行軍跋涉的騎乘作用,而更在於其爆發力和速度,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極快的戰術部署。


  即使兩側有埋伏,最窄處也有六七里寬,如何能埋伏得了呢?

  若是吳軍手中的騎兵盡出,那就更好辦了,簡直是喜上加喜,直接將其就地絞殺了便是。

  朱蓋率領騎軍已有二十年,他絕對不相信東吳的騎兵能勝過自己。

  雖然非常自大,但事實確是如此。

  數日之前,陸遜元月二日在潛口派潘璋率兩千騎兵急速北上隔絕皖城以東時,搜集東吳全軍方才抽出兩千騎兵,可謂是用心良苦了。

  東吳本土並不產馬,而吳軍竭盡全力方才擠出的這兩千騎,來源也是五花八門。

  有從建安初年之後,孫策孫權陸續征戰從各地獲得的,也有荊州、揚州多年與蜀漢、曹魏交戰中擄獲的,還有從曹魏處光明正大取得的,甚至還有從遼東買來的。

  說來也是有趣。

  早在建安二十四年,孫權欲使呂蒙攻荊州襲取關羽後路之時,就曾遣人往許昌漢廷和曹操處拜見。而東吳使者不僅僅是去完成外交任務,還買回來二百匹馬,孫權大喜之下還給了使者賞賜。

  而黃初三年,吳軍在夷陵與蜀漢軍隊鏖戰之時,曹丕就曾遣使來到東吳以示友好,還給孫權送了幾十匹馬。

  最有意思的是,孫權為了買馬,還曾經命船隊沿海路北上,直至遼東的公孫康處。公孫康起初的確賣給了孫權數百匹戰馬,不過被曹魏在遼東的使者稍微一嚇唬,就即可叫停了這種交易,並且斬殺了孫權的使者。

  只能說現階段的北方對戰南方,除了地理、人口的優勢之外,優良的戰馬這種戰略資源,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方面。

  六日清晨,近乎與朱蓋同一時間,吳國的右部督、綏南將軍全琮得了大都督陸遜的將令,率部兩萬列陣向東緩緩行去。

  為首的乃是全琮自己的六千本部,四千九江兵在前、兩千精銳部曲再後。

  跟在全琮後面的是無難督陳表所領的一萬人,按三千、三千、四千的陣型,由陳表自己和兩位兩千石領著。

  而後則是賀達和朱據的各兩千人。

  全琮心中明白,雖然可以從昨夜的消息中得知,魏軍的先頭部隊乃是騎兵。但騎兵數量、統兵將領、是否後續有步兵跟隨,這些要點一概不知。

  自然是以謹慎為要。

  中午時分,全琮所部的兩萬步兵到了預訂地點。如陸遜所言,此處從山腳下至丘陵共約八里寬。冬季水少,前方的小河水深也就不到膝蓋,以此作為屏障恐怕起不到什麼作用。

  全琮時刻提防著魏軍騎兵的到來,於是安排著一萬兩千人結成三個大陣,在小河後面沿河鋪開列陣。

  而剩餘的八千人,則開始沿河立寨。

  但往往越是不想遇到什麼,想避免的事就會來得更快。

  全琮剛剛將任務分配下去,之前行軍之時向東邊掛車方向派出的斥候就向營中疾馳過來。

  自有親衛將此事稟報全琮,全琮定睛向遠處看去時,斥候前腳剛進營中,營中的眾人就已經能聽見細微而又低沉的馬蹄聲傳來。一里多開外的地方,也漸漸出現了一片看也看不清的騎兵。

  這斥候當真無用,消息傳了和沒傳沒什麼兩樣。

  全琮大急,連忙和親衛下令,讓三個四千人的大陣抓緊列好、讓修築營寨的八千人各自分部集結躲在陣後。

  為時已晚。

  小河乃是從西北往東南的方向流去。最靠左的一個尚未整備完畢的四千人的大陣,此時離山腳下還有二里多的位置。而此時準備背山立寨的近兩千士卒,此時正玩命一般、散著陣型急速向離自己最近的大陣跑去。

  騎兵面前,步兵若是失了陣勢,幾乎和送死無異。

  朱蓋親自率軍從北面吳軍露出的缺口處渡河衝擊,不到半刻鐘的時間,吳軍就在平地處丟了近千具屍體。

  等到全琮最北面的大陣列陣完畢,開始喊著口號、敲著金鼓沿著河流方向向北行進之時,朱蓋的四千騎早就後隊變前隊、已經沖回小河的東岸去了。

  全琮不敢大意,急忙傳令讓大陣不得過河,並向位於最中間的本部靠攏。

  奇怪的是,吳軍在小河西側急忙列陣,而東側魏軍就都坐於馬上,好整以暇的看著吳軍列陣完畢,全然沒有半點再過河的意思。

  雙方隔河對峙,全琮剩下的一萬九千兵列陣完畢之後,對岸的曹軍也沒有半點動作。

  直到過了一個半時辰之後,天色漸漸變晚、日頭開始西下之時,一名使者單人單騎,緩緩走過小河,衝著全琮自己的大旗走來。

  我研究一下如何發布,準備在明晚的兩章發布之前,將此戰截止到今天、我自己用的簡易示意圖發給大家對照。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