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調度敵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03章 調度敵軍

  曹休還能怎麼看?

  按照皇帝和司馬懿的言語,顯然是他們幾人在路上就將此事安排的七七八八了。

  這顯然和曹休自己的期望相差甚遠。

  曹休一個多月以來,一直在籌劃此戰。按照曹休自己的想法,濡須打下來並不容易,最多圍困就好。

  如若圍困濡須,至少需要三萬人左右。曹休本來以為揚州只能匯聚八、九萬人。若是三萬人打濡須,五、六萬人去皖城方向打孫權,基本也是夠的。

  東吳水戰為長、陸戰為短。魏國步騎五、六萬眾,不說以一敵三,打個八、九萬吳兵至少是沒問題的。

  曹休是這樣想的。可是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皇帝和朝廷從各處徵調到揚州的兵力越來越多,最後甚至達到了十六萬人。

  十六萬人的仗,和八萬人的仗能算一回事嗎?

  局勢越來越超過曹休的掌控了,而且根據皇帝和司馬懿的言語,顯然是要在無強口屯重兵。一邊向西南打皖城、一邊向東北打濡須。

  濡須是這麼好打的嗎?武帝曹操四渡巢湖無功而返、曹仁甚至打完濡須後就死了,若濡須這麼容易就能被打下來,那曹操和曹仁早就打下來了!

  世間之事,總是看清別人容易,看清自己更難。

  曹操打不下來濡須、曹仁也打不下來濡須。

  曹休的大半軍事生涯,幾乎都是跟在曹操這種名將的麾下進攻。以至於曹休已經思維定式一般,以曹操之能都打不下來,我曹休又何德何能可以打下濡須呢?

  這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了。

  曹休頗為為難的說道:「陛下,臣還是認為不要打濡須為好。濡須塢臨水而建,極難攻下。若分重兵前往濡須處,臣恐怕會影響皖城戰局。」

  曹休其實已經非常委婉的說出了反對意見。顯然,曹休是認為只打皖城為好。

  聽聞曹休之語,曹睿笑著搖了搖頭。

  曹睿說道:「大司馬不要誤會,是否分兵、分兵多少,朕還需要再與諸位商定。」

  「朕且問一句,若吳兵以十萬眾臨皖城,我軍在皖城方向與吳兵作戰,勝率如何?」

  曹休想了想答道:「臣以為和吳兵作戰,勝負之說不在於兵力多寡,而在於離河流的遠近。」

  曹睿眼光看向司馬懿,和司馬懿對視了一眼之後,又繼續看下曹休。其實先前曹睿和司馬懿、劉曄等人討論吳兵戰績的時候,發現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就是吳兵作戰的情況和離河流的遠近,具有非常明顯的關聯。

  道理也很好理解,吳兵以水軍為長。若是據水而戰,糧草後勤的補給都充足無虞。而且若是打不贏的話,還可以隨時上船嘛!難道魏國的騎兵還能騎到水裡去嗎?

  曹睿點了點頭:「若是在皖水邊作戰,是否會更難一些?若是離皖水越遠,是不是就會更容易些?」

  曹休點頭稱是。

  曹睿問道:「大司馬,卿的意思朕已經清楚了。」

  「朕以為,除了向合肥方向增添五千兵馬,其餘全部兵力先出兵至無強口。」

  「以數萬兵馬向皖城謹慎進發,大隊兵力居於後方修築營壘以逸待勞,擇機向皖城增兵、或者向濡須方向出動。這樣雖然保守了些,總不至於軍力國力白白揮灑。」

  「諸卿以為如何?」

  曹休想了片刻。用兵之道,哪有坐在家裡就能將怎麼作戰全計劃好的?還是要將軍隊拉出去、真真正正離戰場不遠,才能真的做出正確的調度來。

  曹休第一個發言:「臣以為陛下所言極是。」

  曹真也說道:「臣附議。」

  四位侍中及中護軍蔣濟也連連稱是。

  曹睿緩緩起身,右手按住腰間懸掛的劍柄,眼光看向眾人:「朕意已決,元月元日在壽春祭天改元,隨即出兵南下。」

  台下八名大臣紛紛起身拱手行禮:「願陛下旗開得勝,掃滅叛賊!」

  雖然眾人紛紛表示贊同,可十幾萬人規模的作戰,還有太多太多的細節需要安排。曹睿一刻也不想耽擱,繼續囑咐起來。

  曹睿雙手向下壓了壓:「都坐,都坐。朕還有話沒有說完。」

  眾人坐定後看著台上的皇帝。


  曹睿說道:「賈逵給朕的上表,朕也看到了。賈逵在上表中提到,無強口頗多丘陵水澤,大營修築進度慢於預期,加之又可能有吳兵窺探,賈逵在向朕求援軍呢。」

  「若算一下日子,賈逵的六千人到現在為止,夾石南北的工事應該修建完畢,無強口那邊也應該修好了三個萬人的大寨。」

  「大司馬、大將軍,卿二人以為應該派誰去援助賈逵?」

  曹休問道:「陛下,是只幫賈逵修無強口的營寨嗎?」

  曹睿想了想說道:「不妨也同時將從壽春到夾石、無強口的道路也整修一遍,三百五十里的距離,每隔三十里設立一個補給營地、用以儲存軍資醫藥等物。」

  「至於賈逵那邊,派五千人夠嗎?」

  曹休想了想說道:「賈逵那邊已有六千人,按照進度的話,再派五千人確實夠了。」

  「陛下,輔國將軍劉若久在淮南,不如讓劉若引著他的五千本部前往援助賈逵。而修建道路之事,不妨讓兗州刺史王昶所率的五千兗州兵去做。兗州兵初臨戰陣、戰力未必很高,做這等事也算是人盡其用。

  劉若乃是建安時就統兵的老將了,早年之間在夏侯惇的麾下,現在乃是屬於曹休在揚州所統的外軍。而王昶出身太原王氏,與先帝曹丕關係親近,曾在洛陽附近任典農中郎將,算是文臣統兵。

  曹睿點了點頭:「就派劉若和王昶去吧,明日出發,走之前讓他們來見一見朕。」

  「諸卿,今日是十二月二十五日。在元月元日出征之前,軍令一律出自大司馬府。祭天出兵之後,朕與諸卿同時隨軍南下,軍令出於朕的總幕府。」

  「諸卿可有異議?」

  眾人連忙表示遵旨。

  有異議?誰能有異議?皇帝自己要當主帥,這是明擺著的事情了。

  原本曹休還有一些要爭當主帥的心思,但說句實話,隨著壽春兵力匯集的越來越多,曹休自己心中也漸漸沒底了起來。如今見到皇帝要總領幕府,更是絕了這個爭主帥的心思。

  畢竟自己和曹真都在皇帝身邊,想來也不會出什麼大的問題。

  曹真更不用說,隨皇帝統中軍南下,已經心知皇帝要親力親為了,並沒有半點別的念頭。

  至於司馬懿……司馬懿對於主帥之位連想都沒想過。我一直是文臣嘛,與我何干?

  天大地大,皇帝最大。

  有皇帝這個頭銜最大的一起隨軍,天塌下來還有皇帝頂著。加之皇帝表示要隨軍隊一起南下無強口,因而幾人竟對誰來指揮大軍一事,非常默契的沒有任何爭論。

  行軍打仗,要麼聽曹休的,要麼聽曹真的。一個大司馬、一個大將軍,不聽這兩人的還能聽誰的呢?

  但曹睿的心裡卻完全不是這般想法。

  曹睿認為,行軍打仗除了臨陣之時的戰術及勇氣是可以被將領影響的,其餘訓練、軍械、後勤等等都是依條令去安排,只要依條令布置妥當,誰來安排其實不那麼重要。

  至於指揮,曹睿沒指望曹休,也沒指望曹真。他們兩人就應該去前線統兵,而不應該和自己一起坐在幕府里。

  有司馬懿在身旁,還有劉曄、辛毗、蔣濟、陳矯這等智囊,加之黃權在此,又有什麼戰略漏洞是這些人一起還搞不清的呢?

  揚州此時的魏軍有十六萬人。除去已有的一萬人在合肥、六安、廣陵之處,和要向合肥增派的五千援軍,再除去皖城的五千部隊。

  餘下可以聚集在無強口附近的兵力,足足達到了十四萬。

  雖然曹睿是不敢說什麼『優勢在我』這種喪氣話的,但並不妨礙曹睿此時充足的信心。

  見皇帝已經將大事都安排的差不多了,曹休出言向皇帝開始詢問未來幾天的安排。畢竟如皇帝所言,未來幾天的所有軍令,還是要出於他的大司馬府的。

  曹睿回答道:「依大司馬之見,未來五天需要做些什麼?」

  曹休答道:「回陛下,以臣之見,自然是要定下各軍先發後發的順序。」

  「除此之外,十餘萬大軍匯聚於此,還應當校閱各軍,從而預估各軍戰力。剩下的就是些協調後勤的瑣碎事情了。」

  曹睿點了點頭:「就按大司馬說的去安排吧。」

  「不過,元月元日乃是改元之日,加之祭天,要如何安排才好?有什麼禮儀可循嗎?」

  說句實話,曹軍久於征戰,出征之前祭天這種事,多半都是速戰速決,表現出莊嚴肅穆的樣子就夠了,並不過分拘泥於禮節流程。

  年年都要打仗,哪裡顧得上這麼多俗禮?

  不過按照皇帝的意思,出征的祭天是要和改元一起辦的,這就有些麻煩了。

  曹休和曹真也只能將目光移到更熟悉儒學的司馬懿身上。

  司馬懿見狀說道:「改元加之出征,臣並不知道有何先例可以依照的。臣還請陛下簡辦為好。」

  曹睿本來是想借禮儀來熟悉諸將的。連司馬懿都如此說了,那就簡辦一下就出征吧。

  曹睿想了想說:「司空,不如在元日的前一天,辦一場大射禮可好?」

  司馬懿眯眼想了一瞬,隨即向皇帝拱手:「臣明白陛下之意了,此計甚好。」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