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準備擴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2章 準備擴軍

  吃飽喝足後,李三兄弟二人跟著父親趕著驢車來到村裡的食堂,將早已準備好的白面、羊肉、韭菜還有一堆中草藥運上了車。

  食堂的管事不住地叮囑著,一定要按照要求處理製作,絕對不能偷工少料,包好後會有人進行抽查。

  一旦質量不合格或者發現其他問題,非但會被取消這份工作拉入黑名單,而且還會遭到大量的罰款,整個村子都得跟著受罰。

  這種餃子的配方是田澤麾下的醫師長期試驗後研究出來的,加了不少中藥,主打的就是驅寒滋補、食用方便。

  李茂不住地點頭稱是,將話牢記於心。

  待將物資送回家後,把管事所言再次和李母重述強調了幾遍,父子三人便徑直朝著村子河邊的鐵器廠走去,準備上工。

  軍械屬於消耗品,因為田澤的軍隊經常進行實戰演練,平時訓練的損耗速度極快。

  而要是發生大戰,戰後基本上所有的裝備都得回爐重造。

  偌大的一副鎧甲,只要有一處明顯的破損,其防護性能就會大打折扣。畢竟敵人不是傻子,自會選擇進攻這些破損之處。

  像長槍、長矛之類的軍械需要持續保養,弓箭、弩矢等還有一定的保質期,幾年不用就得廢棄重造。

  所以,軍械的需求量非常大,不是給士卒配齊一套裝備就完事了。要是戰鬥和訓練頻繁,就需要大量的軍械進行補充更換。

  在各種軍械中,成本最高、最費時費力的要數鎧甲。

  普通的玄甲還好,因為結構相對簡單,靠著水力鍛錘技術,已經實現了大規模量產。

  田澤想要為麾下精銳打造的明光鎧才是真正的難題,對於工藝要求極為精細。

  比如李三父子負責的鎧甲甲葉的打造,儘管他們需要加工的是經過水力鍛錘的甲片粗坯,並且有諸多工具輔助,但依然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

  即使田澤盡力細化和完善製作流程,製造了不少精密車床,但由於火焰溫度、鐵器雜質等原因,依然需要數人花費近三個月時間才能製作出一副。

  就這還是在提高了數倍效率後的結果,否則的話,等閒四五十人沒個大半年時間根本打造不出來。

  唐朝《延禧式》記載,製造一副明光鎧需要約200天時間,且需要40多位工人共同完成。

  大清河兩岸村落中的青壯,男的大多在這鐵器廠內勞作,女的則是在紡織廠或者在家中織布。

  即便在這寒冷的大冬天,廠房內依然是熱火朝天,不斷飛濺的火花、被燒的通紅的鐵坯,讓人感覺熾熱無比。

  就在眾人賣力工作的時候,田澤和程昱悄悄的走進了工廠內。

  如今的汶縣雖然大的框架搭出來了,但因為更多的精力忙著整體方面的工作布置,很多細節田澤一時難以想到。

  只有到下面多走一走、看一看田澤才能發現問題並提出解決辦法,就比如之前田澤在學堂調研時發現沒有黑板和粉筆的事。

  鐵器廠如今已經被田澤視察過很多次了,但依然保持著每個月抽時間逛一次的習慣。

  「不錯。」

  看到大家幹勁十足,田澤不住地點頭。

  「明光鎧現在的產量怎麼樣?」

  程昱如數家珍道:「主公,按照目前的速度,明年開春,估計能打造出兩千副左右,足夠支撐一兩次大戰了。」

  對于田澤這種在軍事上大手大腳的行為,程昱只覺得太過癮了,就沒打過這麼富裕的仗。

  反正內政方面又不用他擔心,在陳宮允許的範圍內,他可以毫無顧忌的折騰訓練和軍糧軍械。

  將千人將都不一定能穿得上的明光鎧直接當作制式裝備,這種事也就只有在田澤這裡才會發生。

  雖說出於實用和性價比的考慮,這種明光鎧一般不會給所有將士全部配備,但武裝個兩三成將士還是不成問題的。

  這就足夠了,兩軍交戰不可能所有人都混戰在一起。多數情況下,一開始交鋒的將士極少,一般不到三成。

  如果能速戰速決,這三成將士便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對於普通軍隊而言,一旦一方戰損超過兩成左右,軍心便會渙散,基本已經能夠決定一場戰鬥的勝負。

  而若是陷入焦灼纏鬥狀態,戰鬥甚至可能持續數個時辰。


  這種情況下,對於處於戰鬥中心的士卒而言,一把刀、一副鎧甲肯定是不夠的。

  再好的制式刀也會被砍出缺口、卷刃,必須要進行更換,需要的後勤裝備就要多得多。

  所以說,對於軍械的準備考量,往往需要是士卒數量的數倍才行。

  尤其是像明光鎧這種造價高昂的裝備,即使有兩千副,程昱也只會少量裝備給軍中精銳,最多不會超過五百人。

  「好。」田澤微微一笑:「烏桓吃了這次的虧,肯定不會甘心。明年必然會有一場惡戰,有了這些鎧甲,能減少不少傷亡。」

  「只可惜今年冬天太過寒冷,渤海已經有冰凍的跡象,估計再運兩批流民過來就無法通行了,只能等到明年開春化凍。」

  「不然的話,再從中原多運來一些些青壯流民,這個數量還能再增加。」程昱有些惋惜的說道。

  在田澤麾下,他深切明白了人口的重要性。

  地盤什麼的都是次要的,有潤土術在,再貧瘠的土地也能變成耕田。不管什麼地形,只要有河,就能發展。只是一個遼東郡,養個幾百萬人都不成問題。

  在漢末的爭霸中,一開始是人多糧少,爭的是地盤和糧草,只要糧食夠就能爆兵發展。

  到了三國時期,人口十去七八,變的地廣人稀,爭奪的重點就變成了人口。

  而田澤直接將制約發展的因素減少了一個,一步到位的進入到了搶奪人口的階段,版本領先了一個時代。

  「我已命人在蓼縣、東牟縣和駒縣準備了大量的糧食、木柴和衣帛。今年的冬季雖然可能比去年好些,但也十分寒冷,即使是中原也一樣。」

  「肯定會有一大批流民趕往這三個縣謀求活路,只待明年開春接手。到時,我們的人手應該就足夠了。」

  「但這個冬天不能放鬆,有一些準備得提前安排。」田澤道。

  「主公是打算擴軍嗎?」程昱聽出了話外之音。

  田澤點了點頭:「僅遼東屬國附近,怕是就能;拉出來大幾千烏桓騎兵。要是鮮卑南下,兩三萬怕也並不鮮見。」

  「現在我們麾下不過千餘士卒,太少了,必須要儲備一定的兵卒以防萬一。」

  「主公想擴軍多少?」程昱不免有些興奮。

  擴軍之事他早就提出多次了,只不過近期流民招引等事壓力太大,自然只能以發展為重。

  「先擴充至三千吧,水軍一千,陸軍兩千,你覺得如何?」田澤說道。

  程昱笑了:「汶縣縣城內的百姓應該也有近萬人了。萬餘百姓,三千士卒,還算合理。」

  田澤嘴角微抽,合理個屁,要是自己治下真的只有這麼點人,能拉出來一千士卒都謝天謝地了。

  「既然你也這麼認為,那公台那邊就由你去說一下。」

  程昱臉上的笑容頓時僵住了。

  田澤輕輕一笑,心中卻也是感慨萬千。

  知易行難。

  前世看三國時總覺得那些諸侯身為主公沒少干蠢事,能力一般,不禁有一種我上我也行的錯覺。

  明明他們麾下有著那麼多的良謀,卻還是做出各種錯誤的選擇。

  沒有賈詡前,田澤便深切感受到了領導一方勢力的不容易。

  別的不說,如何管好手下這上千口的吃喝拉撒,便是很大的問題,更不要提如何讓他們聽話幹活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想法,不是毫無感情的忠誠機器,而且能力也不盡相同,御使起來極其困難。

  磨鍊了十來年,田澤才勉強有了管理千餘人的本領,但仍然偶爾會出一些紕漏,而賈詡卻是很快上手了。

  那時,田澤才深切的認識到,論起洞察人心、識人任命,自己比賈詡差太多了。

  這些能夠留名於史的頂尖人傑,並非自己想像的那麼簡單。他們犯的一些在自己看來很蠢的錯誤,往往是在建立在解決了成百上千個錯誤的基礎上。

  自己這般平庸之才,如果處在他們的位置上,或許仗著先知之明,會避開他們所犯的錯誤,但更有可能會倒在那成百上千個已經解決的錯誤之上。

  而在手下陳宮和程昱到來後,田澤更是深切理解了袁紹這些在他看來優柔寡斷的諸侯。

  他麾下總共就三名謀士,還有一個明哲保身、天天划水的賈詡。


  然而就是這樣,他每天面對陳宮和程昱的獻策,都不禁頭疼。

  原因很簡單,他們說的都有道理。

  陳宮主政,自然希望能夠避免大規模擴軍。

  理由很充分,暫時不需要、影響發展。

  有著遼河阻礙,又依仗汶縣城牆之利,目前的軍隊數量便足以抵擋住烏桓的進攻,甚至還能給予其重創,大規模擴軍徒增損耗。

  而且田澤的發展戰略是以穩為主,不宜鋒芒畢露。汶縣明面上人口少,擴軍會招人耳目。

  雖然手中資源比較多,但也銅錢儲備仍然相對稀缺。其他的且不提,馬匹價格可是極為高昂,占據汶縣支出的大頭,若是再擴軍,財政壓力就會更大。

  現在最要緊的是擴充人口,招引流民需要大量的錢,擴軍百人,每年就可能會少招引上千名流民。

  明明可以穩妥發展打防守反擊,何須冒著被舉報的風險擴軍。

  程昱主軍,自然希望能夠大規模擴軍。

  理由也很充分,以備萬一、將來需要。

  如果鮮卑和烏桓同時打來了呢?而且戰爭充滿了偶然性,萬一軍隊因為某些突發狀況或者天災戰敗,剩餘的士卒數量根本不足以抵抗,士卒多些容錯率就高。

  身在邊疆,明明有實力擴軍為何不擴?軍隊強大了也能夠避免以少敵多,減少戰損,況且主公想要升任太守也需要軍功。

  而且主公想要的都是精兵,需要長時間訓練才能成型,若是等需要時再臨時招募士卒,士卒的戰力根本無法保證,不如從現在便開始準備。

  二人每天為了此事爭辯,都不肯讓步,始終商量不出一個結果來。

  遭遇此事,田澤特別能理解袁紹為何優柔寡斷、曹操為何患有頭痛了。

  麾下文臣想法一致、英雄所見略同的情況太過少見,更多情況下就如曹操問策如何處置劉備時一樣,有的回答殺之、有的回答用之、有的回答先用後殺。

  最關鍵的是哪種選擇都沒有絕對的錯誤,都很有道理,各有利弊。

  若是要再考慮到出謀之人的動機、派系、得利情況等,事情就更複雜了。

  但田澤知道,還是要儘快拿出一個結果,絕不能像袁紹一樣多謀少決,也不能亂做決策。

  所以這段時間他便開始到處調研,並將賈詡、陳宮和程昱拉在一起商量研究,現在總算是做出了決定。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