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列土封疆曹魏稱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437章 列土封疆曹魏稱王

  曹操深知,縱使他再不喜曹丕。

  卻也不能貿然扶植曹彰、曹植上位。

  畢竟此時若行此舉後患無窮。

  這不僅會將陷眾子嗣於水深火熱。

  更可能引發曹魏內部的分崩離析。

  讓他曹氏數十年基業毀於一旦。

  畢竟袁紹劉表之下場,猶在眼前。

  這兩個昔日的敵手,深刻警示著曹操。

  這令他心中不由得暗自嘆息:

  賢德難掩長幼之序,究其根本,不過德未至也!

  不過,曹操此時也是驚訝地發現。

  在自己麾下一眾文武雙方的權衡中。

  最具才氣的曹植,竟是爭奪世子之位最不利的一方。

  論長幼,曹植不及曹丕、曹彰。

  論賢能,除卻楊修力挺外。

  其在軍中鮮有將領支持,但很快這份驚愕旋即消散。

  皆因曹操深知,曹植背後的力量。

  不在這殿堂之內,而在那群在野的大儒學者與士子之中。

  曹植若得登高一呼。

  這些人必以曹植可比堯舜之賢名,為其搖旗吶喊。

  屆時,曹植的聲勢或許不會亞於曹丕或曹彰。

  而麾下那些武將的心思曹操早就打探清楚。

  不過這些人的想法,卻給曹操透露了一個不妙的信號。

  與少涉戰場的曹丕曹植相比。

  中下層將領更青睞英勇的曹彰。

  畢竟他們的想法,更加質樸且直接。

  誰能帶他們贏得戰爭,他們便擁護誰。

  文臣間的辯論,尚為理念之戰,關乎大義與才能。

  可武將之間的立場衝突,若推至極端。

  日後恐將演變成骨肉相殘,同室操戈的悲劇。

  一念及此,曹操不由得心中自嘲:

  世間萬物,負陰而抱陽,充氣以為和。

  誰能預料,我曹家這幾個兒郎。

  竟在無聲中形成了微妙的制衡!

  這既是天賜我曹家之福蔭,也是他曹操難解之憂患啊!

  面對自己的親生骨肉,取捨何其艱難?

  他驀然抬頭,朗聲一笑。

  面下方等待裁決的文武百官和兒子們言道:

  「爾等心中的最佳人選,孤已瞭然於胸。」

  言罷,曹操目光逐一掠過曹丕、曹植、曹彰。

  這眼神,讓三人心中不由得起了波瀾。

  各自揣度起自家父親的心思。

  這一刻,殿堂內靜謐如夜。

  每個人都屏息等待。

  卻見曹操按著身前眾臣所言,對著眾人擺了擺手道:

  「天色已晚,諸位先回府歇息吧。」

  「此事孤日後再做決斷。」

  說完,曹操拂袖起身,踱入後堂。

  眾臣見狀也是面面相覷,卻不敢多言,紛紛起身退去。

  而曹丕、曹彰、曹植三兄弟。

  此時皆跪坐在原處,皆是表情各異。

  曹丕眼中此時是流露出不甘與失望。

  而曹植眼中則是慶幸帶著許些疑惑。

  至於曹彰卻是一臉豁達與感慨。

  只因這一切與司馬德此前所說的不謀而合。

  自家父親終究還是遲遲不願做出決定。

  於是,這一場關乎曹魏未來政論,便是草草收場。

  而此後的幾個月,直到歲末年關已過。

  中原再沒有任何大事發生。

  不過,有心之人皆知,這只不過是山雨欲來的前兆。

  果然,建安十八年,大漢過去一年。


  正值中原春寒料峭之際。

  於魏公之位已練習兩年半的曹操。

  其心中的篡漢的野心,又開始悄然滋長。

  二月辛未,曹操便於鄴城率手下群臣。

  以太牢之禮,祀曹魏宗廟。

  祭祀之規格儼然已經逾越了公國之禮。

  明眼人都看得出,曹操所書之《春祠令》。

  字裡行間顯露出其已然枉顧漢室天子。

  欲再進一步抬高自己的權威。

  再次伸向那些漢室臣子禁忌。

  但是還沒等那些忠於漢室之人的口誅筆伐。

  三月壬寅之晨,曹操在鄴城再次拉開春耕藉田之禮的序幕。

  有識之士心中心知肚明,這一連串禮儀背後的暗潮洶湧。

  而這一切毫無懸念,等曹操率回到鄴城。

  曹操剛邁進公府大門就接到朝廷詔書。

  天子決定以冀州十郡一州之地為封邑。

  加封魏公曹操,並加賜九錫。

  雖然這是曹操處心積慮。

  但免不了還要進行一場三辭三讓的表演。

  曹操當即表態,作出辭九錫一文以做回復。

  上來便表示,夫受九錫,廣開土宇,周公其人也。

  漢之異姓八王者,與高祖俱起布衣。

  創定王業,其功至大,吾何可比之?

  這看似一句客套話,卻是暗藏心機。

  曹操把自己的比作周公,不可謂不巧妙。

  接下來的群臣勸進,只需要像讚美周公那樣,讚美他就妥了!

  而且曹操更是透露出,他將要建立的這個公國。

  應仿照漢初異姓諸侯王的標準。

  不僅領土自治,而且有權自行任免國相以下官職。

  與許都京師地位一般,與漢室朝廷持平!

  既然曹操都這麼暗示了,那手下的文武自然心有靈犀。

  於是眾人聯名上書,真就把自家曹操比作了周公。

  稱他的功德震古爍今無人能及,裂土分國理所應當。

  若不接受九錫之賞賜,則是上違聖朝歡心,下失冠帶至望。

  曹操覽罷雖然再次辭讓,卻感「盛情難卻」稍有動容。

  決定象徵性地,只接受魏郡一地作為自己封國。

  但群臣再接再厲二次上書,堅持要曹操把冀州十郡照單全收。

  群臣勸進懇切至極,但曹操難得秉承儒家之義,堅決不肯接受。

  與此同時,許都之內亦是一片繁忙。

  在董昭、華歆、潘勖等賢士忠臣攜手逼下。

  天子劉協默然配合。

  一紙加冕曹操為王的聖旨橫空出世,震動朝野。

  曹操一如既往地扮演著謙謙君子。

  三次退讓,三次拒絕這份無上榮耀。

  局勢膠著之下,終究還是天子劉協親自提筆。

  一紙御書,字裡行間透露著無奈與痛楚。

  今君重違朕命,固辭懇切。

  非所以稱朕心而訓後世也。

  天子親筆,苦口婆心勸說臣子在自家江山封王裂土。

  漢室天下淪落到這種尷尬處境。

  此情此景,何其悲涼!

  而面對這番誠摯到近乎哀求的期盼。

  曹操終被這厚重的情感所動。

  於同年四月,坦然接受了象徵王權的印璽與虎符,登基為王。

  王爵與公爵一字之差,卻如圖天壤之別。

  在既有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上。

  曹操這個異姓王橫空出世,天子將何以自處?

  顯然,這已非臣子之位,而是代天子行權。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