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413小貓釣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414章 413小貓釣魚

  吃完飯,回到廂房,唐植桐點燃爐子,不出半小時,屋裡暖意已經非常明顯,而且比五八型民用兩用爐效果更好。

  「你的設計真好,爐子暖和。」小王同學坐在爐子跟前,新奇的拉開一旁的抽子,抽子整體用鐵條焊成,拿來烤東西非常方便。

  「烤個白薯吃吧?」唐植桐看著自己的設計的作品,同樣非常滿意,今晚由於飲食水平斷崖式下降,家人吃的都不多。

  「睡前還能烤熟嗎?」小王同學躍躍欲試。

  「烤不熟就明天早上吃唄。你等著,我去找幾塊白薯。」說干就干,唐植桐去正屋,跟張桂芳說一聲,挑了幾塊細長的。

  四九城的白薯已經大量下市,糧店開放了兌換,一斤糧票能兌換五斤,張桂芳也換了一點。

  胡同里的居民對這種兌換很積極,糧店規定用糧票兌換,沒有指定用哪種糧票,所以居民都是用豎版的糧票,俗稱粗糧票。

  橫版的是細糧票,比起去年的面票,今年又多了一個「米票」,專門購買大米用的。

  自從供應緊張以來,糧票種類更細緻了,而且每個月糧票用的顏色都不同,紙張也有區別,為的就是防止有人印假票,或者將以前存的糧票塗改後冒用。

  總之,無論是面票,還是米票,都沒人捨得用來兌換白薯。

  唐植桐將白薯洗好後拿到廂房,捎帶著還領來了兩個饞蟲。

  因為明天是星期天,作業並不著急今天就做完。

  「哥,白薯要烤多久才能熟?」唐植桐剛把白薯放進抽子,鳳芝就迫不及待的問道。

  「個把小時吧。」唐植桐選的白薯都是細長型,為的就是能更快烤熟,畢竟現在已經是晚上八點鐘了。

  「這麼久啊。」鳳芝有些急不可耐,恨不能現在就能烤好。

  「來,正好從單位給你們借了本書,先看書,看著書時間就快了。」小王同學起身拿挎包,從裡面掏出來書拿回來。

  唐植桐掃了一眼,嚯,大名鼎鼎的《十萬個為什麼》。

  由於是繁體,鳳珍看是沒問題的,但對鳳芝來說就有難度了,畢竟才是二年級的小朋友。

  「那我呢?」鳳芝搶先接過來翻了一遍,裡面有太多的字不認識,於是失望的問道。

  「跟你姐姐互動,按照目錄找問題,你倆先給出自己的看法,然後對照書里的解答,看看對不對。」唐植桐從鳳芝手裡拿過書,也翻了一遍,然後遞給了鳳珍。

  「好吧。」鳳芝撇撇嘴,答應了。

  鳳珍看看妹妹的模樣,再看看目錄,決定先從妹妹感興趣的章節下手:「鳳芝,咱們先從吃的開始吧,生的土豆能不能吃?」

  「這個……我沒吃過。」鳳珍認真的回答道。

  「好吧,那咱們一塊看看答案,第27頁。」鳳珍自然是知道不能吃的,不過哄孩子嘛。

  「謝謝。」唐植桐任由兩個妹妹玩,跟小王同學道了謝,也得虧她想著,這年頭的少兒科普讀物太少太少了,像這本還是老版本的譯本,葉老參與編輯的第一版還要再等兩年才會出版。

  唐植桐前世小時候也有一本《十萬個為什麼》,厚厚的一本彩繪版,作用非常大,有效地擴大了他的眼界、知識面。

  「一家人客氣什麼。那天聽你說這爐子能做燒餅,你會做嗎?」小王同學笑笑,問道。

  「這個還真會,在工地做臨時工的時候跟人學過。」唐植桐自信的回道。

  「好,那就交給你做了。什麼時候做?還真有點想吃了。」小王同學一聽丈夫會做,眼裡都是小星星。

  「工序有點繁瑣,明天來不及了,等下個星期天吧。天冷了,我想辦法搞些羊骨頭,咱煮鍋羊湯喝。羊湯配燒餅,那滋味,絕了嘿!」既然要吃,就想著最佳搭檔改善一下伙食,唐植桐說著自己不禁吞咽了一口口水,把自己給說饞了。

  「哥,羊湯什麼滋味,好吃嗎?比火鍋還好吃嗎?」鳳芝一聽有吃的,注意力立馬從書上轉移過來。

  「羊湯是喝的,很好喝,不比火鍋差。」唐植桐摸摸鳳芝的小腦瓜,以前家庭條件不好,壓根就沒機會出去開葷,長這麼大沒喝過羊湯,可憐的。

  「那我星期六就不吃飯了,昨天只餓了一頓,沒吃夠。」鳳芝握起小拳頭,信誓旦旦的說道。


  「星期天餓兩頓意思意思就行了,以後有的是機會吃。」唐植桐聽著都心酸,更加堅定了照顧好一家老小的決心。

  儘管《十萬個為什麼》裡面也有提到吃的,但與唐植桐現身說法畢竟不同,這個更有說服力。

  鳳芝也不看書了,央求著唐植桐給講講美食。

  看小王同學、鳳珍也很感興趣,唐植桐就撿著這年頭能做的一些菜式,一點點的說給幾個人聽,頗有點望梅止渴、畫餅充飢的意思。

  其他餅先不說,這個燒餅,唐植桐是真的會做,但不是在工地上學的。

  唐植桐前世的爺爺會做燒餅,公私合營的時候加入了小鎮上的食品公司,大概也就在這個時候,由於糧食出現缺口,食品公司干不下去,大多職工都被勸返了,唐植桐的爺爺就是其中一個。

  由於子女眾多,地里產出不多,老爺子沒有放下舊業,一直偷偷摸摸的干,起風后沒少因為這事受批評。

  改開的春風吹到他的家鄉後,才光明正大的重操舊業。

  按老爺子的話說,這是一門養家餬口的手藝,油條、燒餅傳給了想做的兒女,唐植桐小時候沒少在爐灶邊看怎麼做燒餅。

  那時候,燒餅還不是罵人的話,雖然打燒餅賺的不多,但能供得上家裡的柴米油鹽。

  再後來,打工的機會多了,干一個月不光賺的比打燒餅賺得多,還沒那麼累,於是乎這門手藝就在唐家掛了起來。

  唐植桐沒想到,來到這個年代,還有用得上的一天。

  一番報菜名將小王同學和兩個妹妹饞的直咽口水,直到烤的地瓜熟了才轉移了大家的注意力。

  唐植桐烤了五個,鳳珍、鳳芝帶了張桂芳那份出門後,廂房終於安靜了下來。

  兩個妹妹臨出門前,唐植桐特意囑咐鳳芝不能多吃。

  不是擔心她將張桂芳那份吃掉,而是白薯這玩意,吃多了胃裡反酸。

  雖然接下來的幾年由於產量高,白薯在很多地方充當了救命糧的角色,但也成為了很多人一生的夢魘,等生活有改善後堅決不碰這東西。

  星期天,10月25日,在去椿樹胡同的路上,唐植桐看到很多人拿著面袋子在糧店門外排隊。

  昨天是發糧票的日子,不少居民家裡糧食不夠吃,只能寅吃卯糧。

  雖然糧票上明確寫著「當月有效」,但糧食部門考慮到群眾的實際困難,允許糧票提前使用,但不允許延後使用。

  糧店職工雖然端的鐵飯碗,但為了方便群眾,採用輪休方式休息,星期天也有人值班。

  兩人騎到王府井大街南口時分開,唐植桐藉口去整點火鍋食材,讓小王同學帶著釣具先去椿樹胡同等自己。

  唐植桐慢悠悠的繼續往西騎行,沿著長安街轉向西單,路過賣柴的門市還稱了三斤木炭。

  隨後唐植桐轉道向東,經文津街後,又向南沿北池子大街,向東拐進錫拉胡同。

  錫拉胡同也很有名,明清時期為「錫蠟胡同」,因為皇宮權貴加工錫燈、蠟台而得名。

  到了晚清就成了權貴的聚集體,像什麼慈禧、袁世凱,都在這住過。

  權貴也得通勤,而且大多是馬車,所以這條胡同比四九城一般的胡同要寬一些。

  錫拉胡同眼下也挺有名,胡同口西側就是34號,東側則是玉華台。

  34號很低調,東西也全,但門檻也高,這麼說吧,就葉志娟這級別,想從裡面買點東西都得托李大姐、譚大姐幫忙。

  玉華台是家飯店,經營淮揚菜,在百姓印象中名氣不如東來順、全聚德。

  但玉華台的大廚卻各個身手不凡,十年前的第一宴,很多人都知道吃的淮揚菜,但很多人不知道,那天玉華台有九位淮揚菜大師掌灶參與。

  等唐植桐來到婦聯宿舍的時候,挎包已經充盈起來。

  剛一進門,王敬民就撲了過來,迫不及待的跟唐植桐說道:「姐夫,姐夫,咱們去釣魚吧!」

  「行,等我把東西放下。」唐植桐將包里的飯盒、羊肉、牛肉、百葉、韭菜一樣樣掏出來。

  王敬民在一旁都看傻眼了,王靜瑩也好不到哪兒去,雖然她昨天聽小姐妹偷偷說了火鍋有啥有啥,但真正看到的時候才覺得震撼,這都趕上過年豐盛了!

  「桉子,伱這是搶34號了?」葉志娟看著桌子上的一堆,同樣非常吃驚,一時間口不擇言的問道。


  「媽,我不能告訴您東西是哪來的,但來源都是非常乾淨的,不占用任何人的定量。」唐植桐嘆口氣,要想家人過得好,這一關早晚要過。

  「媽,您說什麼呢,桉子還不是想讓您和弟弟妹妹吃好一點。」小王同學拉住葉志娟的胳膊撒嬌似的扭動兩下。

  「好了,好了,我不問了,我不問了。」葉志娟朝女婿歉意的笑笑,不再追問。

  「姐夫,我突然又不想去釣魚了。」王敬民聽不懂母親和姐姐、姐夫說什麼,但能看懂東西,心裡也很清楚,魚哪特麼有肉香??

  「你想去就去?想不去就不去?臉怎麼這麼大?你不去我這魚竿不就白帶了?必須去!」小王同學扭住自己弟弟的耳朵教訓道,剛才母親言語有失,她擔心倆人尷尬,暫時避開,給彼此一個緩衝的空間更合適一些。

  「唉吆,大姐,大姐,您輕點啊,我耳朵快掉了。」王敬民嘴碎道。

  「我炒個花生、做點麻油,先涼上,其他等我回來再做。」唐植桐主打一碗水端平,哪怕岳母一家人不知情,但要讓小王同學感覺出來。

  唐植桐炒完調料,和葉志娟打聲招呼,帶著王敬民去釣魚。

  什剎海邊上,人一如既往的多,唐植桐這次沒有用空間裡的小魚做魚餌,而是帶了一小把蝦肉,十多粒的樣子。

  唐植桐沒打算在這邊多待,一桿掛一個蝦肉,等王敬民都甩完,無論能不能上魚,都收拾東西回家。

  唐植桐給小舅子講了一遍釣魚的要點,並做了示範,接下來就站在他後面看著他釣魚。

  王敬民年齡小,坐不住,一會看看左右起杆的,一會跟唐植桐搭話。

  五六桿下來,一條魚都沒鉤上來。

  「姐夫,怎麼不上魚啊?」又起了一桿後,王敬民終於憋不住了,問道。

  「你看過《小貓釣魚》嗎?」唐植桐一邊往魚鉤上掛餌,一邊問道。

  「嗯,看過電影,課本里也學過。」王敬民在聽到唐植桐的回答後,醒悟過來,有些心虛。

  「既然都學了,那就專心一點。」唐植桐摸摸小舅子的腦袋,讓他甩杆。

  建國後,國家非常重視教育問題,《十萬個為什麼》58啟動,目前正在整理中,而《小貓釣魚》52年就拍了電影,更是將這個故事寫入了小學教材。

  小貓釣魚恐怕是建國後小學語文中生命力最強的一篇故事,一直到唐植桐來到這年代時,依舊存活在小學語文課本中。

  王敬民在接下來釣魚的時候專心了很多,但依舊沒有上魚。

  唐植桐開掛掃了一圈,魚確實不多,什剎海就是有再多的魚,恐怕也經不住這麼多釣魚佬天天垂釣。

  王敬民第一次釣魚嘛,為了照顧小舅子的情緒,唐植桐開了掛,一條小鯽魚。

  「姐夫,姐夫,魚咬鉤了!」王敬民看著魚浮沉了下去,一邊興奮的報喜,一邊起竿。

  「嗯,站穩嘍,手腕……」唐植桐還想告訴小舅子起竿技巧呢,話都沒說完,王敬民已經將魚拉出了水面。

  「姐夫,魚!」王敬民看魚被甩在了岸邊,將魚竿往地上一放,就上前抓魚。

  「我教你怎麼取魚鉤。」唐植桐往前走兩步,想示範來著,但看到鯽魚的模樣後,感覺沒必要教了,魚嘴都歪了。

  而且王敬民動作很快,兩手抓緊魚身子,一腳踩在魚線上,往上一提!

  好嘛,魚嘴下來了,沒了取魚鉤的必要。

  唐植桐覺得,教王敬民釣魚的這條路,恐怕自己還要走很久。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