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爆竹聲聲辭舊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臘月二十九,丸子糟包肉。

  轉眼又是兩日,終於來到臘月三十這日。

  隨著年關靠近,每日鞭炮聲越來越濃,密度越大,聲音也越響。

  前幾日,起碼後半夜還能休息。

  等到二十八之後,幾乎一天二十四小時鞭炮聲完全不停歇,吵的人根本睡不塌實。

  而臘月三十這日,就更離譜。

  原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變為響徹天地的轟天雷,那一個炮仗炸開,幾乎多半個村子都在顫抖。

  但偏偏,人們不會說什麼,即使被吵醒,或者嚇唬一跳,也只會感嘆這炮仗聲如此大,不知炮仗卷了多粗。

  早晨四點多,余秋堂還睜著雙眼,看著黑乎乎的天花板閉目養神,就聽到開門聲,掀開窗簾一看,原來是大姐起來了。

  余家的孩子們,除了余秋實外,幾乎都不懶惰。

  但其中余春杏最為勤勞。

  她身上具有幾千年傳承的農村婦女優良的品質,幾乎就像個任勞任怨的老黃牛,不用任何提醒,她永遠都停不下來。

  這不,天還黑著呢,她就開始起來掃雪。

  余秋堂聽到「刷刷」聲,也在炕上躺不住了,索性起炕也出去。

  打後半夜開始,天飄飄灑灑下起小雪,這邊天氣就是這樣,幾乎每年除夕這天都在下雪,幾乎無一例外。

  「起來了。」

  余春杏看到余秋堂出來,笑笑。

  要是以往,余春杏肯定會說,起這麼早做什麼,時間還早著呢,趕緊回去再躺會。

  但今天可是臘月三十。

  今天人們是起的越早越好,最好是過了凌晨十二點就起來。

  事實上,早些年,家裡孩子多,很多人家就是半夜起來開始忙碌。

  因為按照規矩,臘月三十這日,需要吃辣紅面,辣紅面需要一點點擀出來,若是家裡有七八口人,那就需要準備幾個小時。

  余秋堂揉揉眼睛,上前說讓他來掃,余春杏沒有給他,「不用,我來吧,你今天事多著呢。」

  余秋堂搶不過來掃把,便只好洗臉刷牙,刷牙的幾分鐘內,門依次被打開,大家也都打著哈欠出來。

  「看吧,舅舅起來多早。」

  余春梅對一臉淚腔的小東說。

  小東卻憋著嘴,就要哇哇哇大哭,大人們的規矩是今天要早起,預示著一年好兆頭,可孩子們只覺得睡覺被吵醒,就是天大的委屈。

  但孩子們的悲傷和快樂總是很短暫。

  很快,小東和大東都被小偉帶著放炮而吸引,完全不記得準備回去補覺的事。

  小偉也很喜歡兩個小表弟,非常耐心的保護著他們玩。

  而小雲和春菊,則跟著余秋堂糊燈籠。

  榮城這邊過年,必須要掛新燈籠,也就是俗稱的「掛天燈」。

  早些年,每家每戶院子裡都會豎立一根高高的燈籠杆,矮的至少有七八米,高的話甚至有十幾米。

  有點像是電視天線杆。

  塔頂上會留個滑輪,用引線垂落下來,每年大年三十這日將燈籠掛上去,過了正月二十三,再將燈籠取下來。

  後來,人們逐漸有了電視,需要接收信號,就會將天線和燈籠結合在一起,杆的作用變得更為豐富。

  再後來,開始出現鋼鐵的電線桿,那些製作電線桿者,也是充分考慮到老百姓需求,直接在天線杆上預留好燈籠扣,徹底解決問題。

  燈籠早每年三十這日掛,等到了天黑,走出村子,就能看到漫山遍野都是紅色的燈籠,非常壯觀,就像星星一樣。

  燈籠是給過世的人照亮回家的路,寄託著人們對逝去的人的思念,希望他們知道,即使他們亡故,依然活在後輩的心裡。

  不同於後世都買現成的燈籠,回去拉開架子便能懸掛,這時候燈籠需要用紅紙一條條糊。

  俗稱「糊燈籠」。

  每家每戶都有個燈籠架子,平日裡自然不會用,等到過年後這天早晨,會將架子拿出來,擦掉灰塵,然後將紅紙剪成一條條,用漿糊粘到架子上。

  這個活,自然是要心細。


  一點都急不得。

  稍微一個不慎,就會爛掉,那就會前功盡棄。

  可偏偏三十這日,婦女們一般都忙著做飯,沒有工夫做這種事,只能由男人做。

  但西北的男人嘛,大多都屬於粗獷型,讓他們出蠻力,一個頂倆,但讓他們做這種靈巧活,那真是為難他們。

  偏偏這事每年也就一次,也無法做到熟能生巧。

  以前沒分家,這種事當然是父親余得金做,他一個職業木匠,整這種事算是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

  如今分家在外,就需要自己動手。

  余秋堂早有準備。

  好在他也算半個手藝人,動手能力不算太弱,又有堂妹和侄女的幫助,不到兩個小時,燈籠就會糊好。

  可隨之,他忽然才想起他們新院子才建設,還沒有豎燈籠杆,又專門出去砍一根槐木回來。

  挖坑栽杆,兩燈籠掛起來,已是早晨十點多。

  雪仿佛更大了。

  但絲毫沒有影響年節的氣氛,村裡的炮仗聲此起彼伏,依然熱鬧不息。

  「堂堂,去喊你江哥回來,洗洗吃飯啦。」

  大姐掀開廚房門帘喊。

  余秋堂應了,去余秋江那邊找他。

  現在余秋江就住在新院,但原來有些東西還是需要放在老地方,不方便全部搬進新院,所以他經常會在這邊忙碌。

  余秋堂過來時,發現余秋江站在鐵匠鋪門口,看著村里方向發呆,看的太入神,他幾乎走到身邊,余秋江才發覺。

  「江哥,大姐喊吃麵呢,辣紅面,你很喜歡吃的。」

  余秋江笑笑。

  卻沒有立刻動身。

  余秋堂又喊了幾聲,他這才笑著回來。

  「剛才在看啥?」余秋堂問。

  余秋江搖搖頭,「沒啥。」

  「真的?」

  「真沒啥,」余秋江看余秋堂還是不相信,只好解釋說:「就是覺得,這樣蠻好的,要是每年過年,我們都能有這樣的心情,那就好了。」

  余秋堂一怔,隨之也笑笑。

  「會的,日子都會慢慢好起來。」

  「但願吧。」

  堂屋裡,大家坐在飯桌前吃麵。

  這張桌子至今有兩米多,特別大,是余得金專門這邊的一大夥人打造的超級飯桌。

  木頭是罕見的漆木。

  不用刷漆,表面卻很光滑,屬於非常不錯的家具。

  男人和孩子們都在桌上,三姐和大姐還在廚房忙碌。

  這種擀麵是一把把下進鍋里,每次都只能撈三碗,所以不能所有人一起坐下來吃。

  只要是擀長面,那基本上就要辛苦家裡的女主人。

  其他人都坐在桌上吃飯,她們要不斷下面,撈麵,要是都坐在桌上,那就沒人去下面。

  這倒也不牽扯太多男女地位關係,主要還是這個年代的男人,往往都是家庭的頂樑柱,需要出大力氣,每天實在沒有力氣再做這些事。

  當然,任何時代男人都很辛苦。

  就像任何時代,一個優秀的妻子,母親,其實也同樣辛苦。

  家庭有時候就像個積木,要想擺出很堅固的形狀,必須男女雙方都要用全力支撐,缺乏那一塊,即使另外一塊再怎麼費力氣,積木也不會穩定。

  「大姐,你和三姐也吃吧,我吃的差不多了。」

  看大姐再次端過來三碗飯,余秋堂加緊將碗裡湯幾口喝乾。

  「不用,你們趕緊吃,我們不急,啥時候還不能吃。」

  大姐說是這麼說,但一般情況下,等到所有人都吃完了,往往面就剩下一些渣子,甚至渣子都沒了。

  更嚴重的是,湯也被喝完了。

  那做飯的人,便吃不到一口面,只好去吃饅頭。

  所以這個時代的賢惠女人,就像是被抽走了自私的那條線。

  她們活在世界上唯一的任務仿佛就是為了照顧別人。


  公婆,丈夫,孩子,孫子……

  她對周圍的人都很好,卻遲遲想不到為自己爭取利益。

  余秋堂跟著大姐來到廚房,幫著她燒火,讓三姐先去吃飯,不大會懂事的小偉和小雲也來了,又將大姐換下來。

  但很快,余秋堂自己也被小雲和小偉推走了,說就是下個面嘛,他們兩人完全可以。

  余秋堂這才想到,過了這個年,兩人又大一歲,就連小雲都要10歲了。

  這麼算起來,他已經整整十年沒有見到哥哥春生。

  那種哥哥可能會在某個地方,暫時沒辦法回來,總有一天,他會突然榮歸故里的念頭之火,再次黯淡一些。

  哥哥,真的是沒了吧。

  余秋堂覺得自己這就是一種執念。

  雖說哥哥以前對他也好,但若說他對哥哥多愛,他自己也承認很模糊,即使曾經很愛,經過幾十年的蹉跎,也已然褪色。

  而他對哥哥的感情,更像是一種執念。

  想著哥哥回來的執念,已經超越了哥哥回來這件事本身。

  吃完飯,女人們收拾廚房,準備下午和晚上的飯菜,孩子們則是在院子裡放鞭炮,玩的不亦樂乎。

  余秋堂則和余秋江開始整對聯。

  臘月三十這日,事情特別多,大人們必須緊鑼密鼓地一件件完成,要不然錯過時辰,就是不吉利,會影響未來一年的運勢。

  二十七趕集時,余秋堂買了毛筆,墨汁還有紅紙,就是為寫對聯準備。

  但今天剛拿出來,余秋江一愣,苦笑著看他。

  他也立刻反應自己糊塗了。

  四叔才去世,親族裡是不能貼紅對聯的,必須換成黃色或者綠色。

  沒辦法,只好跑到村裡的小商店去問,幸好有紅紙,這才沒鬧出笑話。

  調製墨水時,大姐都很驚訝,都奇怪余秋堂什麼時候會寫毛筆字了。

  主要還是余秋堂讀書不是特別多,以前大家也沒見他寫過。

  但其實,余秋堂前世年老後,每日閒來無事就會練字,練著練著,漸漸也就能寫了。

  倒不是說有什麼高超的藝術造詣,但應付村裡的對聯,那是妥妥的沒半點問題。

  要知道這個年代,村里很多人字都不認識,更不說寫對聯,都的求著別人寫。

  余秋堂這手毛筆字,完全能拿的出去。

  但要是和村里幾個老人來比,則又是差了不少。

  以前的人們不說學識有多少,至少毛筆字寫的沒任何問題,就先余秋堂自己,硬筆字就趕不上父親。

  調製墨汁時,余秋江在旁邊說用墨汁寫綠紙,好像有點不好看,又想起自己以前用過的金粉還剩下一些,便拿過來讓余秋堂勾兌著用。

  金粉當然不是真正的金子粉,其實就是銅粉。

  也是寫對聯一種常見的用法。

  現在市面上能看到的金色字,就是寫的時候勾兌了金粉。

  「飛雪送春歸……」

  「爆竹聲聲辭舊歲……」

  「開門見喜!」

  「五穀豐登!」

  余秋堂每寫完一邊,余秋江就拿到邊上用的東西壓住,讓其自然風乾。

  家裡房間太多,需要的對聯也很多,算上大門的,鍋台的,糧倉的,庫房的,以及樹木等等,算下來要二十多副。

  余秋堂趴在桌前寫了一個多小時,等寫完後,腰疼的差點都直不起來了。

  「讓我歇歇,我們再去貼。」】

  余秋堂癱倒在沙發上。

  寫字倒不是花費太大力氣,就是這樣趴著,實在是費人。

  余秋江笑道:「你歇著,我喊小偉一起去貼。」

  余秋堂道:「那也行,剛好讓幾個小子們也體驗下。」

  余秋堂端個小馬扎,坐在大房門口,看著余秋江帶著小偉貼對聯,大東和小東兩個男孩子緊跟其後。

  小雲則是隨著余春杏和余春梅,余春菊幾個姑姑一起準備飯。

  晚上的飯菜,非常重要,可不是一時半會能做完的。

  對聯是需要面熬成的漿糊黏在門框邊上。

  漿糊就是用個洋瓷缸子,裡面放點面和水攪拌起來,然後放到鍋台的火上炙烤,一邊烤一邊要攪動,最後就能做成漿糊。

  這也是需要本事的。

  若是沒有經驗,出來的漿糊沒有做熟,那不但硬邦邦的,還會粘不住,就是白做了。

  但這種東西,若不是針線手藝高的女人,還真是不好做。

  只有那種日常需要做很多鞋底,需要用漿糊來粘的女人們才會做這個,余秋堂想起在地坑院時,父親前幾年都會責怪陳美娣一個漿糊都熬不好。

  但後面慢慢就不罵了。

  陳美娣也學會了做鞋底。(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