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燕然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65章 ,燕然山

  看著科扎等人緩緩走來,張晟心中湧起一股激動之情,他立刻跳下戰馬,快步向前,準備親自迎接他們。

  只見科扎那原本梳理整齊的馬尾辮此刻變得雜亂無章,仿佛多日未曾梳洗,油膩且骯髒不堪。

  他的盔甲更是慘不忍睹,上面滿是污跡和箭矢穿過留下的破洞。

  而盔甲內那件曾經光鮮亮麗的藍色長袍,如今也像是被大火燒過一般,破爛得幾乎無法辨認,黑色的血跡斑斑點點地布滿了全身。

  他身旁的那些近衛武士同樣如此,連他們胯下的戰馬都皮毛散亂,顯然這兩個月以來,肯定一直處在高強度的戰鬥中。

  科扎驅馬來到張晟面前,下馬後摘下頭盔放在地上,而後雙膝跪地向張晟磕頭後,抱拳道:

  「奴才科扎,拜見殿下!奴才幸不辱命,為殿下和金漢掃蕩了燕然山北部到郅居水一帶的韃靼、蒙兀室韋諸部。

  此次出征,我軍大獲全勝,俘獲奴隸、戰俘近一萬戶,五萬多人,牛羊馬駝不計其數。

  金銀、皮毛和糧草,布匹、乳酪和鐵料等物資總共六百二十八車。

  奴才還率領部眾,成功說服了三個個韃靼部落和一個回鶻部落,以及一個蒙兀室韋部落,一共五個部落,他們願意向殿下和金漢臣服。

  其頭人帶著族人屬民,近3000戶左右的部眾,隨奴才一同來到金漢!

  此外,奴才擊敗可燕然山東南部,靠近大漠的兩個名為術不姑和古爾罕部的韃靼部落時,收編了近四千戶從中原逃難而來的兩萬多唐人。

  所以此次奴才一共帶回了,九萬多人,近十萬人左右的人口。」

  聽到此話,張晟無比震驚,唐人,漠北居然有唐人,他立即說道:

  「什麼唐人?你遇到了唐人?」

  草原上居然有漢人存在,這讓張晟感到十分驚訝和困惑。

  「殿下,奴才沒有說錯,此次我確實俘獲了兩萬多唐人百姓。」看著殿下疑惑的樣子,科扎跪在地上,抬起頭確認無誤的對張晟說道。

  張晟看他抬起頭後,那一張不修邊幅而長滿了濃密鬍鬚的臉上,一條猙獰的刀疤,從他左邊額頭開始一直延伸至右邊顴骨處。

  張晟雖然疑惑這些唐人的來源,但他的內心,此時確實無比的狂喜,他知道有了這些唐人,意味著什麼。

  如今金漢部唐人僅有萬餘人,二十分之一左右,大多是河西、祁連山,以及伊州的唐人百姓。

  這些人在金漢部,此時還處於剛剛進行遊牧,以氈帳而居的生活狀態,為保持唐人的數量,張晟並沒有對其大量徵兵徵稅。

  在如今金漢部麾下胡人出身的軍將眼中,張晟是把這些人當做奴隸在使用,因為真正的奴隸才不用打仗,身份也永遠不會獲得提升。

  但真正的理解張晟的人,是肯定知道,張晟是在保全麾下唐人的數量而已。

  如今再加上這兩萬多唐人,那就意味著,金漢將有六千戶左右,三萬多說雅言的人口了,這怎能不讓自己欣喜呢。

  草原向來被認為是諸多胡人的牧場,唐人在這裡的出現似乎有些不合常理。

  但其實張晟不了解的是,自秦漢時期開始,歷經三國亂世、安史之亂。

  再到大唐的覆滅以及遼、宋、金、夏等諸多王朝的建立,中原、邊疆的戰爭頻繁,動盪不安。

  為了逃避戰火紛飛的局面,許多唐人紛紛逃離河套、河西、幽州等的邊疆、中原地區,前往戰爭烈度較小的漠南、漠北和遼東各野蠻之地。

  如今草原上就有很多,從原來大唐的邊疆以及中原之地,逃難而來的眾多唐人百姓,他們又被草原上的諸多胡人部落所俘虜,用於作為農民、工匠和牧奴使用,特別是在契丹人耶律阿保機麾下,唐人的數量更多。

  對於張晟來說,那些普通的胡人部落如回鶻、乃曼、韃靼和室韋諸部胡人,並不會讓他動容。

  因為這些部落各自為政,彼此之間缺乏統一領導,甚至連語言、文字和信仰都各不相同。

  這樣的局面使得他們無法對張晟構成太大威脅,反而成為了他逐步蠶食、吞併的對象。

  通過巧妙地利用這些部落間的矛盾和分歧,張晟能夠將它們轉化為自己的奴隸和屬民,為自己的部落,提供源源不斷的勞動力資源。


  同時,他還能以這些部落為炮灰,帶領他們去征服更多的部落,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

  此時真正讓張晟動容的是,是漠北居然有唐人的存在,突然他想到一件事。

  那是,未來的一些文章說道,考古資料發現,其實漠南漠北草原上遊牧部落,可能不是真正的胡人。

  許多的部落,就是來源於諸夏漢家之民,他們本就是諸夏後裔、唐人,或者說就是漢人。

  而且所謂的胡人部落之中,本來就有很多是中原的失敗者逃到了草原,這些人逃亡到草原後,為胡人帶去了一些技術和文化,以及最為重要的血緣基因。

  這些人受胡人的同化、中原的敵視漸漸融入到了胡人之中,而又有許多的部落,自號諸夏的某某共同祖先。

  原來著名的華夷之辯,就是這麼產生的啊,「夏入夷狄則夷狄之,夷狄入夏則夏之。」

  也就是東方草原上的胡人部落,與漢人在面目上,本就差別不大,但因為文化、習俗的不同。

  就確立了漢人接受了蠻夷的文化習俗和信仰以後,就被視為蠻夷。

  而蠻夷尊崇諸夏漢家文華、語言和風俗後,就被視為是諸夏之民、漢人、唐人。

  這句話的原因,是因為中原附近的的蠻夷,從長相上是沒有多少差距的。

  而金漢部中的那些塞人、吐火羅人,以及許多有著西域血緣的、混過血的回鶻人,從面相上就和生活在漠南漠北等草原上的韃靼人,中原的唐人漢民有著顯著的區別。

  只是如今金漢部早已把那些頑固分子,消滅了以後,所有金漢部麾下的人,各種長相的胡人、唐人,以後稍微一通婚,在推行漢家文華的影響、聖教的洗禮,很快就能融合到一起。

  西域更西邊那些,斯基泰雅利安後裔,在唐人漢民以及東方草原上的胡人,看來就像是鬼一樣,所以打起來根本沒有負擔。

  那些在大漠南北草原上戰敗的匈奴、柔然、鮮卑、鐵勒、突厥、韃靼等的部落,面對強大的中原帝國,以及漠北漠南艱難的環境,選擇了離開。

  這些部落穿越了金山山脈,向西遷徙至西邊廣闊溫暖和水源豐富的大草原上。

  與那些早已占據西方草原的斯基泰後裔相比,這些從東方遷徙而來的部落,顯得更為勇猛無畏。

  他們經歷過東方更加殘酷的戰爭的洗禮,擁有比那些西方草原上的部落,更加強悍,更有戰鬥精神。

  他們擊敗了那些斯基泰雅利安後裔,並統治了這些西方人種。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早期向西方草原遷徙的部落,被以西突厥為首的鐵勒人給統一起來後,就在隋朝和唐朝時,被呼以突厥人雜種,或突厥別部。

  從東方草原跨過金山,遷徙至西方草原上的東方遊牧民與被他們統治的西方遊牧民,雙方在語言、風俗、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但因為共同生活方式,而融合在一起,有了共同的利益和需求。

  在相互影響和融合的過程中,那些西方遊牧部落,逐漸接受了東方遊牧人的統治,並與之同化融合。

  最終,這些部落成為了東西方之間的過渡人種,既保留了自己原有的特點,又吸收了鐵勒人的文化元素。

  他們的身份認同變得模糊不清,既不完全屬於東方,也不完全屬於西方。

  這使得他們在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與衝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成為了歷史的見證者和推動者。

  而如今,金漢的觸手,已經跨過了金山,逐漸開始伸向了西方草原的邊緣,也就是西域西邊和北邊的草原地帶。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