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良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431章 良種

  一行人很快就來到了碼頭,得知太子到來,船員們有多激動可想而知。

  朱雄英沒有著急去看良種,而是先安撫了大家。

  在這裡他說話就保守了很多,沒有說什麼樹碑立傳之類的。

  只說大家的功績朝廷看到了,不日就會有獎賞下來,不會讓諸位白辛苦的。

  即便如此,也讓一群人感動的熱淚盈眶。

  之後他們才去船艙里,查看了帶回來的各種物資。

  首先看的自然就是良種。

  不得不說,前世網友戲稱華夏是種菜民族,是有一定根源的。

  就比如陳永和他們,外出探險帶回最多的就是各種植物的種子,還有一些可以扦插的樹枝。

  這次他們總共帶回了十幾種蔬菜糧食種子,其他的可食用植物也有十幾種。

  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紅薯、土豆、玉米、南瓜等。

  最先被拿出來的,也是這幾種。

  紅薯有七個,普遍都是家常吃飯用的瓷碗大小。

  能看得出來,這肯定是特意挑選最大個的帶回來的。

  土豆有三十三個,有點出乎陳景恪意料的是,這玩意兒最大的才和雞蛋差不多。

  比起前世常見的小了好幾圈。

  不過他也能想到,土豆應該是經過培育才高產的。

  反倒是紅薯,和前世見過的品種區別不大,這才是值得奇怪的地方。

  事實上他不知道的是,薯類大多天生高產,紅薯也不例外。

  這玩意兒一出場就以高產著稱。

  前世人類培育,更多也是往抗蟲抗病害方面努力,產量方面提升其實並不大。

  土豆不一樣,這東西最初的產量並不高。

  傳入歐洲也並不是直接就成為主糧的,而是經過上百年的選育才有了高產品種。

  然後成為餐桌上的主食。

  現在他看到的土豆,還是比較原始的那種,算不上良種。

  別的玉米、南瓜等種子,和前世也沒有什麼顯著區別。

  這也不奇怪,這些東西同樣經過印第安人幾千年培育,種子早就成熟了。

  除非人類進入科技時代,利用科技點亮高產屬性。

  光靠人工選育,已經很難出現大幅度增產了。

  這一點上,和水稻其實差不多。

  明清時期水稻理論畝產已經可以達到四百斤,這是雜交水稻出現之前,選育能達到的巔峰了。

  陳永和知道他們最關心什麼,指著紅薯說道:

  「就是這種薯,畝產可達千斤,我們親眼見過。」

  朱雄英伸手拿起一塊,主角入手沉甸甸的。

  儘管心中還是有懷疑,可親自接觸到實物,還是讓他非常的高興。

  「好,好,好,有了此物,大明百姓再也不怕饑饉了。」

  「不過……怎麼只有七個?」

  陳永和連忙解釋道:「回來的時候我們帶了兩百多個,分別裝在三艘船上。」

  「只是此物不耐儲存,大多都腐壞了,這七個是僅剩下的。」

  陳景恪插話道:「薯類一般都可以用塊莖繁育,秧藤還能扦插,想來此物也是如此。」

  「別看只有七個,培育好了能種好些地呢。」

  陳永和連忙說道:「對對對,就是如此。」

  「薯塊有小點的地方,就是這裡,切下來埋在土裡就能發芽。」

  「藤條可以扦插,極易存活。」

  朱雄英露出釋然之色,小心的打量著手中的薯塊,說道:

  「原來如此,不知此物何時種植?生長習性如何?」

  陳永和講解道:「土民說此物可在四月和八月種植,不過八月種植的產量要低一些。」

  朱雄英眼睛一亮,高興的道:「那正好,現在剛入八月,正好種植一茬。」

  「產量低一些也無妨,多產一顆薯塊,明年就多一枚種子。」


  「你了解過如何種植此物嗎?」

  陳永和遲疑了一下才說道:「了解過,但並未親自種植過……」

  朱雄英一擺手說道:「沒關係,我會找最有經驗的老農來協助你,務必將此物種出來。」

  陳永和自然不敢不答應:「是,草民遵命。」

  陳景恪在一旁默默的看著沒說話,這玩意兒他可太知道怎麼種植了。

  別說這個,玉米、南瓜之類的,他都知道。

  畢竟上輩子沒少種。

  但這一世他也是第一次見,自然不能表現的很熟絡,只能假裝不知道。

  不過問題不大,紅薯是真的很好活。

  只要季節對,高低都能見點產量。

  而且不要小瞧這個時代的農業專家,一法通萬法通。

  了解了一種作物的基本習性,他們就能摸索著給種出來。

  之後陳永和又介紹了一些紅薯的缺點。

  沒辦法作為主食,吃多了燒心、胃酸,還容易產生濁氣(屁多)。

  所以只能作為輔糧使用。

  朱雄英並未失望,畝產千斤還要啥自行車啊?

  再說了,對於沒飯吃的老百姓來說,這些缺點又算的了什麼。

  之後,他們又參觀了其他種子。

  對剩下的東西,朱雄英最感興趣的就是玉米了。

  這麼大的顆粒,就註定產量不會太低。

  仔細詢問,發現並非如此。

  玉米的產量也就一二百斤的樣子,比起小麥之類的沒有什麼優勢,更比不上水稻了。

  陳景恪心中暗道,那是你們不知道玉米的賽道在哪。

  這玩意兒的優勢有兩個。

  其一秸稈高大,不論是作為動物飼料還是其它用途,都要超過別的糧食作物。

  其二特別適合山區、丘陵等土地種植。

  即便是在碎片化、貧瘠土地上,產量依然不會大幅度減產。

  對於幅員遼闊,地形複雜的華夏來說,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補充。

  清朝糧食增產,玉米的功勞很大。

  但這麼做也帶來一個嚴重後果,水土流失加劇。

  邊邊角角但凡有點土壤的地方,都被開墾出來了。

  局部地區幾萬年才形成的薄薄一層土壤,短短百年就流失的七七八八。

  所以清朝老照片上,背景都是光禿禿的,見不到多少綠色。

  當然了,將水土流失都歸結於墾荒種植也不準確。

  還有個因素是燃料。

  砍柴燒火這四個字,背後是一座座青山被砍伐一空的現狀。

  還有就是氣候變遷,小冰河期到來。

  總之吧,種種因素因素加起來,才造成了水土大面積流失的情況。

  言歸正傳。

  儘管對產量有所失望,不過朱雄英也沒有就此對玉米失去興趣。

  不管怎麼說,多一種糧食作物總是好的。

  說不定它就具備某種優勢了呢。

  南瓜朱雄英也很喜歡,沒別的原因,不挑地還高產。

  能當菜吃,還能熬湯,餓極了還能當主糧果腹。

  說白了,只要是高產的作物,他都喜歡。

  陳景恪早就知道這些東西,除了最初的驚喜,之後反倒是正常了。

  良種固然重要,但對目前的大明來說,卻也不是剛需。

  現在大明的糧食是夠吃的,自從南洋開發以後,更是出現了富餘。

  良種的到來,只是錦上添花而已。

  比起糧食,更讓他關注的是另外一種東西。

  金雞納樹。

  陳永和有些感慨的說道:「……最危險的一次,我們有二十幾個人感染了瘧疾。」

  「帶去的藥物也用光了,只能向當地土民求助。」

  「他們很熱情,看過病情之後,就拿出了這種樹的樹皮。」


  「煮水喝下去,病果然好了。」

  「回來的時候,我特意討要了一些種子。」

  朱雄英一聽是治療瘧疾的,就不再關心了。

  經過陳景恪的糾正,確認了黃蒿才是傳說中的青蒿,大明已經有針對瘧疾的辦法了。

  再加上藿香正氣水,南方的高溫潮濕氣候,已經不再如之前那般致命。

  現在再多一種治療瘧疾的藥物,影響也不大。

  說白了,依然是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

  陳景恪卻不一樣,作為醫生他很清楚青蒿湯的缺點。

  最大的缺點就是不易保存。

  還有個缺點是單株含藥量比較低,需要大劑量效果才好。

  在神州大地這些缺點影響還不大,畢竟到處都是青蒿,有需要了去割一點回來就行。

  可是對於出海的人,或者本地不產青蒿的人來說,就不方便了。

  青蒿素真正發揮作用,還要等到科技提高,能將其單獨提取出來之後。

  金雞納樹不一樣,這玩意兒療效不如青蒿素,可單位體積內含藥量是超過青蒿的。

  關鍵這玩意兒的樹皮保存非常方便。

  真得病了,把樹皮扔鍋里煮一煮就有效果。

  雖然金雞納樹的樹皮里,含有對人體有害物質,喝多了副作用大。

  但少劑量服用,用來治療瘧疾,是沒問題的。

  所以,在得知他帶回了金雞納樹的樹種,陳景恪就問他討要了過來。

  對此大家並沒有多想。

  畢竟他本身就是神醫,對藥物好奇是很正常的。

  看完植物的種子,又看了一些其他東西。

  比如動物的皮毛。

  那邊確實有一些獨有的動物。

  他們也試圖帶一些回來,只是全死在路上了。

  這很正常,畢竟是探險隊,人能活著回來就不錯了。

  其他動物,就算不餓死,也會淪為口糧。

  當然,最多的還是各種器具,其中以黑曜石的器具最多。

  這些都是印第安人最常使用的。

  陳景恪細細觀看,也不得不讚嘆一聲,確實有獨到之處。

  印第安人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將黑曜石科技發展的相當的優秀。

  比如黑曜石刀具,鋒利無比。

  除了韌性不足,別的並不比金屬武器差。

  還有黑曜石的箭矢、長矛、短矛……

  在小規模衝突的時候,還真不好說誰能贏。

  當然,大兵團作戰他們必然不行。

  還有各種精美飾品……

  這玩意兒要是被佛教徒看到,絕逼會當成佛器供起來。

  只能說,印第安人可惜了。

  先天條件限制了他們的發展,真不是智慧方面的問題。

  觀看過後,朱雄英令錦衣衛將所有的種子都打包帶走,別的器物挑選一部分有特色的帶走了。

  其他的都留給了這些人。

  但這些東西並不是白拿的,雖然暫時沒有辦法給予他們封賞。

  朱雄英還是以太子的身份,對他們進行了賞賜。

  臨走的時候,陳景恪看了看這兩艘破破爛爛的海船,心中一動說道:

  「這兩艘船,還有上面的一些物品,我出市場十倍的價格買了。」

  陳永和驚訝不已:「啊這……這如何使得?」

  他還以為陳景恪是變著花樣獎勵他們,心中非常的感動。

  陳景恪卻直言道:「我準備建立一座博物……紀念館。」

  「就是建一個地方,把這兩艘船以及你們用過的所有物品,都保存在那裡面供所有人參觀。」

  「以此來紀念你們的偉大壯舉。」

  他不解釋還好,越解釋陳永和等人就越感動。

  樹碑立傳不敢想,真要是建個地方,把他們用過的東西保存展覽。


  那也是一項榮耀。

  陳永和等人再次激動的跪下叩首。

  安撫了他們幾句之後,他們一行人才離開。

  至於陳永和他們,後續自然會有官吏來接待他們。

  都是華夏的英雄,可不能屈待了。

  回程的路上,朱雄英若有所思的道:

  「你真準備為他們樹碑立傳,還要建立那個什麼紀念館嗎?」

  陳景恪反問道:「難道他們不值得嗎?」

  朱雄英想了想,說道:「值得,但恐怕很難。」

  陳景恪嘆道:「我知道,以發現新大陸的名義,為他們樹碑立傳確實很難。」

  「但是別忘了良種。」

  「如果薯塊真的能畝產千斤,必然是天下震動。」

  「別說是為他們樹碑立傳,封侯都沒人敢說半個不字。」

  朱雄英恍然大悟,說道:「也是,以良種的名義,一切都簡單了。」

  「不過你真的相信那薯類……這名字真拗口,改給取個正經名字。」

  陳景恪笑道:「要不你給取一個?這也是一段佳話。」

  朱雄英有些意動,不過最終還是搖頭說道:

  「皇爺爺皇祖母和我爹都在,哪輪得到我取名字,先請示他們再說吧。」

  「對了,你真的相信那東西能畝產千斤?」

  陳景恪想了想說道:「薯類向來高產,我相信此物也不例外。」

  「而且細心培育,我覺得產量遠不止千斤。」

  朱雄英振奮的道:「你都如此說,那看來是八九不離十了。」

  「走,回宮,向皇爺爺和我爹報喜去。」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