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嬴政:劉邦,朕對你感興趣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嬴政頓時對劉邦越來越感興趣了。

  他早已從天幕中知道,秦朝二世而亡之後,是劉邦建立了漢朝。

  於是,他下令讓手下四處搜尋劉邦的蹤跡。

  只可惜,請回來的那些名為「劉邦」的人,個個看到他都唯唯諾諾,一副害怕得要死的模樣。

  這些人,必定不是這位漢朝的開國皇帝。

  他尋劉邦,又不是要殺了劉邦以絕後患,而是想要為他所用。

  既然劉邦是漢朝的開國皇帝,那必然有其過人之處。

  想到這裡,嬴政繼續看向天幕。

  他很想知道,三天三夜都說不完的劉邦的優點,到底有些什麼。

  ......

  洪武年間。

  朱元璋可是劉邦的鐵粉了。

  他已經開始在細數劉邦的優點了。

  漢高祖劉邦,起於微末,斬白蛇起義之時,已經年近半百。

  這個年紀,在那個時代基本上就應該要安享晚年了,而劉邦卻能堅持創業,而且還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這種愈挫愈勇的心態和意志怎能不讓他心生敬意。

  相較於秦始皇、唐宗宋祖等帝王,劉邦幾乎是毫無背景可言。

  劉邦卻能帶著一群出身鄉野的屠狗、吹喪之徒等人白手起家,最終成就大業。

  而劉邦最強大的對手項羽南面稱孤,仁義不施,自矜功伐。

  劉邦能夠審時度勢,以柔克剛,用寬仁之道逐步瓦解對方勢力,最終贏得天下。

  這種高超的政治手腕與戰略眼光,正是他所追求的治世之道。

  簡而言之,劉邦在他心中,就是擁有治世之德,能安萬世之基的明君典範。

  朱元璋忽然又想起一樁舊事。

  在他還未登基之時,他曾招待李善長喝酒。

  酒酣耳熱之際,他問李善長,他們如今到處打仗,這天下何時才能平定?

  李善長當時說的那番話,他至今記憶猶新。

  李善長說,秦末大亂,劉邦起於布衣,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戮,僅用五年便成就帝業。

  如今元朝四分五裂,他是濠州人,距離劉邦的老家沛縣也不遠,山川相連,王氣都聚集在他身上。

  若他能效仿劉邦,平定天下定是易如反掌。

  於是,他和李善長越談越投機,酒也越喝越痛快。

  言者無心,聽者有意。

  這番話,對他來說無異於一盞指路的明燈。

  劉邦有漢初三傑,他也慢慢培養起了一套與劉邦時期相似的奪取天下的核心人才。

  再後來,他總是喜歡將一些讀書人聚集在一起,討論治國之道。

  而他也總喜歡以漢高祖的事跡為例,甚至認為漢高祖比唐太宗更為優秀。

  他希望大明的讀書人和臣子,都能推崇漢高祖。

  此刻,他有些理解了後人的意思。

  漢高祖劉邦,可不是史盲鑑定器嗎!

  不懂漢高祖的元末群雄,都是他的手下敗將。

  而他懂了漢高祖,所以他才能以破碗開局,開創大明王朝!

  ......

  【今天我們就從幾個方面,簡單地說一下。】

  【首先,劉邦為什麼能夠成功統御包括「漢初三傑」在內的眾多卓越人才。】

  【本質上就是因為劉邦在多個領域中的造詣都非常高,這使得他能夠與大家的思想高度保持一致,才會互相認同。】

  【以張良為例,他之所以要入劉邦麾下,就是因為張良發現自己的戰略思想劉邦完全能夠理解並認同。】

  ......

  張良聽到天幕提到自己,隨即陷入回憶當中。

  他是為何會心甘情願跟隨劉邦呢?

  秦末亂世,身為韓國世家的他,心懷復興故國的宏願,卻屢遭挫折,四處碰壁,內心充滿了焦慮與自我懷疑。

  而此時,正好有兩大義軍首領,一個是剛取得巨鹿之戰勝利的項羽,一個是一路屢敗屢戰的糟老頭子劉邦。


  張良雖身處韓國,卻時刻關注著劉邦動向。

  劉邦揮師西進,一路上打了不少仗,有勝有敗。

  若是勝利,就會收服一些人,若是失敗,就繞道走。

  他認為劉邦這種打法沒有章法,永遠都打不到函谷關,項羽必將是那先入關中,問鼎中原之人。

  所以,他一開始和劉邦相遇的時候,並沒有打算輔助他,只是單純覺得劉邦這人挺聊得來。

  其餘的人水平不夠,聽不明白,總會覺得他在吹牛逼。

  但劉邦聽了以後則是會思考,接著會繼續說,對,我覺得可以這樣這樣。

  所以他本來是要去見景駒的,遇見劉邦後,兩人一番暢談,於是他便很快決定追隨劉邦了。

  他幫劉邦分析當前局勢,擬定戰略。

  劉邦也能完全聽從他的安排,這比力能扛鼎的項羽好太多!

  他也不是沒跟隨過項羽,項羽自視甚高,從來聽不進他人意見,雖然勇氣可嘉,但謀略不足。

  而劉邦卻是完全執行了他的戰略,攻城掠地,廣聚民心。

  劉邦也絲毫沒有貪功,全都記在他頭上。

  雖然他沒能成功的光復韓國,但是和劉邦一起開創漢朝,這又何嘗不是得償所願。

  他每每想起,都很慶幸自己沒跟錯人。

  他出身貴族,對於權勢富貴並不熱衷,但是骨子裡始終是孤傲清高,喜歡坦誠布公,不喜彎彎繞繞。

  劉邦無比坦誠,正合他意!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