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華夏的糧食產量多到超乎你的想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秦始皇看完視頻中的內容被震撼的無以復加。

  「朕沒有聽錯吧!」

  「畝產3200斤!」

  「大秦連兩百斤的零頭都沒有!」

  大秦以黍米為主食。

  稻米的種植面積少,且產量低。

  是比較珍貴的食物,通常只有貴族才能消費的起。

  這個袁姓後人讓產量甚低的稻米一步步畝產至3200斤!

  這如何不令他驚嘆!

  「李斯,立廟!」

  秦始皇果斷道。

  李斯這才從震驚中緩過神來,隨即拱手道:

  「陛下聖明!」

  「此人讓後人不再受餓肚子之苦,當得起「農神」之稱!」

  「陛下,我大秦做過種植實驗,每畝種植多少水稻、麥子、豆子等。」

  「這才找到了對於大秦最佳的科學播種經驗。」

  「農神專注於育種方式提高產量。」

  「三系雜交法在後世尚且需要幾十年。」

  「大秦任重而道遠。」

  「或許大秦可以先從耕地方式、工具、施肥、管理等方式提高產量。」

  「臣提議在民間廣開言路,尋找提高產量之法。如有實驗成功者,當賞!」

  秦始皇滿意頷首。

  ......

  李世民嘴巴此刻張成了O字形,聲音顫抖。

  他甚至感覺自己都有些坐不穩了。

  「畝產3200斤!」

  「好好好!華夏後世人人有餘糧!」

  「想必再無饑荒!」

  大唐的水稻要是有這產量,他何需愁這大旱!

  也不用羨慕表叔有個喜歡囤糧的好父皇!

  「魏徵,你快噴我一下。」

  「朕沒有在做夢吧!」

  魏徵抑制住自己的激動,輕咳了一下,無奈道:

  「陛下,您沒有做夢!」

  「當務之急是研究這雜交水稻之法。」

  李世民狠狠點頭,目光如炬。

  「後生可畏啊!」

  「即日起,六部廣尋稻穗和農事人才。」

  「如有使糧食翻倍者,加官進爵,賞金萬兩!」

  「我大唐雖沒有後世科技,但我們有老祖宗的智慧。」

  「十年也好,二十年也罷。」

  「最多百年。」

  「我大唐定能研究成功。」

  「朕也要用這一粒米改變大唐!」

  李世民轉頭看向長孫無忌,沉聲道:

  「輔機,朕欲給此人封神立廟,你且安排!」

  「其所研雜交水稻,澤被世人,彪炳千秋,當名垂青史!」

  長孫無忌頓時愕然。

  但並未覺得不妥。

  「陛下,每每天下大旱之時,必有君主祭祀龍神求雨。可惜並未天降甘霖。」

  「天幕傳授的,乃實打實的惠及百姓的種植之法。」

  「理當立廟。」

  後世能給古人塑相。

  古人為何不能給後人立廟?

  更何況其功績堪比神明。

  李世民滿意點點頭,但又總覺得哪裡不對,好像有人在內涵他。

  ......

  「3200斤!」

  「咱的個乖乖!」

  「咱沒聽錯吧!」

  「咱老朱以為1000斤就是極限了。」

  朱元璋心跳如擂鼓,他盯著天幕中後人滿臉笑容抱著稻穗的畫面,激動得無法平靜。

  「標兒,他配享太廟啊!!」

  「咱以後去太廟祭拜歷代明君的時候,就給他敬五杯酒了!」


  「不不不,還不夠,敬十杯!」

  朱標此刻也是滿心歡喜。

  如果大明也能成功培育這雜交水稻,大明後世將再無饑荒!

  「兒臣領旨。」

  「父親,尋找稻種、網羅人才一事就由我來負責吧!」

  「讓我再為大明做點什麼。」

  朱元璋似乎讀懂了朱標言語中的深意,眼眶中蓄積起淚水,忍著沒有掉下來。

  「好孩子啊......」

  ......

  漢武帝劉徹被雜交水稻的產量上限驚呆了。

  漢朝水稻畝產只有264斤。

  後世水稻竟然畝產突破3200斤了。

  華夏向來講究傳承,如此神乎其技的雜交水稻必然會傳承一代又一代。

  日後產量必定更高!

  大漢要是畝產能有這麼高,不止百姓不會餓死,攻伐匈奴還能打個富裕仗!

  再也不用為糧草憂心,再也不用瞻前顧後。

  後世也不會說他窮兵黷武,勞民傷財。

  怪不得天幕上金色的文字顯示著「華夏本無神,如若有神,那便是……」

  水稻產量增產10多倍一定是神跡!

  他隨即下旨道:

  「糧食,立國之本!」

  「老先生傾其一生研究雜交水稻,鞠躬盡瘁,功在社稷。現立廟以祀。」

  ......

  乾隆對此視頻不屑一顧。

  他在位期間大力推廣玉米、紅薯種植。

  耕地面積高達10億畝。

  玉米、紅薯都是高產作物。

  高達千斤。

  大清靠這些養活了不少人,更是迎來人口大爆發。

  順治初期,中原人口少的可憐,只有1000多萬。

  而到了雍正後期,人口也才增加到2700多萬。

  在他的治理下,人口超過2億!

  這在華夏歷史上,可是史無前例。

  這些都是他引以為傲的根本。

  既然高產玉米、紅薯能解決饑荒問題。

  還有人花十多年、甚至幾十年不停研究雜交水稻。

  不是自討苦吃嗎?

  堂下的和珅也不太能理解老先生幾十年潛心研究只為做成一件事。

  人活一世不就是為了搞錢享受嗎!

  怎會有如此甘於清貧之人?

  ......

  老人的身影緩慢消失,下一個視頻隨之而來。

  【世界遇糧荒,華夏不缺糧,國家的神操作有哪些?】

  【最嚴重的糧食危機來了,55個國家和地區都受到了影響。】

  【6.9億人日常吃不飽飯。】

  【但是我們華夏卻不受影響。】

  【這條視頻我們從糧食產量與進口、雜交水稻、肉類供應、儲備糧策略、乙醇汽油試點等等方面,給你捋一捋國家的一些神操作。】

  【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華夏的糧食產量多到超乎你的想像。】

  【14億華夏人一年需要消耗5億噸糧食。】

  看到這句話,各朝代的古人們都瞠目結舌。

  天幕提示了數據如何換算。

  一億就是一千萬的十倍。

  一噸則是兩千斤。

  百姓們知道了14億是一個多麼龐大的數字,但他們並不清楚要將人口增長到14億是何其困難之事!

  古代人口為什麼這麼少?

  最為重要的原因便是糧食問題。古代糧食產量低,生產效率也低下。

  人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都無法解決,人口自然增長不了。

  而一旦遇上天災和人禍,糧食欠收,地主官員盤剝,甚至會餓死幾十萬人。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戰亂太過頻繁,一爆發戰爭便會死傷無數。

  良田變成荒地,也無人耕作。

  如此便是惡性循環。

  所以歷朝的皇帝在開國之後都會花很長時間休生養息,勸課農桑。

  秦始皇看著14億這個數字沉默了。

  他統一六國之後統計人口,不過兩千餘萬人。

  對比14億這個天文數字,他感覺自己受到了暴擊。

  李斯似乎看出秦始皇內心的震撼,寬慰道:

  「陛下不必太過介懷。」

  「華夏後世歷經兩千餘年發展,且有農神的高產雜交水稻,人口自會比大秦多些。」

  秦始皇沉默半晌突然眼前一亮。

  「縱使有農神的高產水稻,每年尚且需5億噸糧食。」

  「天幕卻說糧食產量多到超乎你的想像。」

  「難道還有其他高產作物不成?」

  說罷愈發期待,滿眼熾熱的盯著天幕。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