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採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23章 採購

  李峰帶上周益民和張怡兩人,坐好就直接出發。

  張怡還是第一次坐卡車,非常的好奇,一上車後,就好像多動症發作一樣,四處張望,還時不時到處摸一摸。

  李峰對於這種情況,已經是見怪不怪,在心裡不由得意起來。

  他確實有得意的資格,想成為司機無疑是登天般困難。

  司機是極受歡迎的職業,有這樣一個誇張的俗語:「喇叭一響,價值連城;車輪一轉,寧可不做縣長。」

  要知道現在掌握方向盤的不是一般人,想要開車非常困難。

  卡車司機被視為專業職業,想要獲得駕照,必須通過嚴格的政治審查,畢竟現在卡車數量非常少,要是被那些不法之徒開走就麻煩,而且還要通過培訓。

  一般來說,要學車就得先在大單位的車隊做幾年搬運工,師傅看順眼才能讓你跟著學習,跟師傅跑兩年學修車後才能考駕照,然後成為副司機。

  這個時代學開車不像後世,前三年需要先學習洗車、擦車、修車,忍受責罵,考驗你的穩定性,然後進行靜態體驗,待穩定後在無人路段試駕,師傅指導後獨立駕駛,從短途開始,逐漸過渡到長途。

  周益民自己也會開,所以並沒有大驚小怪,沒見過世面一樣。

  張怡就好奇道:「周股長,怎麼你好像對於卡車一點都不好奇,難道是經常坐嗎?」

  「還好吧!因為我也有開。」周益民不在意道。

  在二十一世紀,比這不知道好多少倍的車,他都開過。

  現在的車連助力轉向都沒有,單純靠自己手臂力量開轉動,可以說專職的卡車司機,每個人都練成麒麟臂。

  張怡驚呆,她是第一次聽說周益民還會開車。

  「真的?」她難以置信。

  李峰卻是知道的,最近周益民開過廠里的貨車。當時看到周益民一副老司機的樣子,他們還很驚訝。

  他們作為司機,很清楚成為一個司機的困難,他們也是經過層層磨難才成為卡車司機的。

  「沒必要拿這種事情開玩笑,開車好像也不太難吧?」周益民說道。

  李峰和張怡:「……」

  不太難?

  這讓人情何以堪?

  看來,厲害的人做什麼都厲害。別人眼中很難的事情,在他這裡,完全不是個事,就是那麼簡單。

  張怡感嘆道:「周股長你真厲害,真不知道還有什麼是你不會的。」

  這麼完美的人,要是能成為自己對象,那該有多好,都不知道能讓多少人羨慕。

  不過張怡她還是有自知之明的,自己樣貌並不突出,只能說一般,周益民肯定是看不上她這樣的。

  「別這麼說,太多東西我不會了,人怎麼可能全能?還需要多多學習,活到老,學到老嘛!」周益民謙虛道。

  就這樣三人,有一句沒一句的聊著,很快就來到上水村這邊。

  上水村抄作業還是可以的,進村的道路,雖然沒有弄得像周家莊那麼好,但比很多村子都要好。

  他們進村的時候,看見上水村的村民正在摘豆角。

  地面上還擺放不少,看樣子是早就開始摘,要不然不會摘那麼多。

  看見有卡車來到村里,全村的目光都被吸引過去。

  要知道,這還是第一輛卡車進入他們上水村,很多人不由都停下手裡的動作,有一些小孩子,都不害怕,還上前圍觀起來。

  周益民看見這一幕,為了小孩子的安全,還是說道:「車還沒有停好,你們都散開點。」

  王村長聽見周益民的話,連忙上前把小孩子都驅趕開,要是惹到周益民不開心,導致以後不關照自己村,那就麻煩。

  小孩子看見村長都出來,只能依依不捨的走開,不過並沒有走得很遠,只是走開四五米的樣子。

  果然現在能成為司機,都不簡單。

  上水村的路並沒有周家莊的大,只能說是勉強一車道,但是李峰開得一點都不慢,而且還能準確無誤的停在該停的位置上。

  周益民讚嘆道:「李班長,好技術。」

  「那裡,畢竟是靠這門手藝吃飯,差了可不行。」李峰說道。


  三人從卡車上下來。

  王村長立即上前說道:「辛苦了,三位遠道而來,我們採摘工作也快完成,再給我們半個多小時就好。」

  「王村長,你們到底多早起來摘?」周益民看見一地的豆角,不由問道。

  王村長樂呵呵道:「也不是很早,四點鐘左右。」

  雖然是比平時干農活要早兩個小時左右,不過對於這個年代來說,並不算什麼。

  周益民不由豎起大拇指:「厲害,既然都已經摘這麼多,先安排一部分人過來幫忙過秤和裝車吧!」

  王村長聽見後,連忙說道:「好的,我現在就去安排。」

  由於過稱和裝車需要的力氣都比較大,所以把一些成年男人都叫了過來幫忙,反正摘豆角並不需要什麼力氣,交給婦女們就可以。

  而且還把村里最大的桿秤都拿了過來,就算稱一兩百斤的大肥豬都不成問題。

  桿秤是秤的一種,是利用槓桿原理來稱質量的簡易衡器,由木製的帶有秤星的秤桿、金屬秤錘、提紐等組成。

  手工製作桿秤的工藝在中國流傳歷史悠久。

  據民間傳說,木桿秤是魯班發明的,根據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桿秤上刻制13顆星花,定13兩為一斤;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添加「福祿壽」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一斤為16兩,並頒布統一度量衡的詔書。

  另一種說法是范蠡所制。

  他由一個魚販的難處那得到啟示先用根竹竿,一邊放水筒,一邊放魚,利用槓桿原理髮明。

  後來他進行改造根據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桿秤上刻制13顆星花,定13兩為一斤,但因為有些商家缺斤少兩,便添加「福祿壽」三星,表明,缺一兩少福,缺二兩少祿,缺三兩少壽。

  直到20世紀50年代,國家才實行度量衡單位改革,把秤制統一改為10兩一斤。

  財務的張怡拿著本子,在旁邊記帳。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