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9章 輿論攻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雖然遼東的人口數量不多,但是報紙行業卻是意外的發達。一來是因為遼東的衛所體制導致遼東的需求許多都不能自給自足,所以遼東人口雖少,但是卻有大量從關內來送軍需做買賣的商戶。商人的到來帶來了信息輿論的市場,信息需求自然催生了報紙行業。

  另一原因則是因為大量官辦報紙的存在,遼東的衛所制導致人員流動性差,大多數遼東軍戶一生只能在體制里混,大明遼東的各行各業基本都和衛所制有關係。

  大一點的衛所有衛所軍經營的藥鋪、飯店,伴隨著報紙的出現,這幾年許多大衛所也建立了自己的報刊。

  遼東現在的識字群體已經不小,但每年就只有五個舉人名額,大量讀書人根本沒有科舉的希望,為所中開辦的報刊也算是為這些沒法考取功名的讀書人找個做事的機會。

  十一月,本是遼東大雪封山地面平靜的時節,遼東的報紙卻突然熱鬧起來,圍繞王文龍形成了兩個討論口徑。

  此事最初是由幾大衛所報刊挑起的,十一月初一日,《遼陽時報》突然報導「寬甸六堡撤邊議論」,說了沒兩句撤邊的理由,話風一轉,寫道「某王老爺與太監往來密切,聽信宦官說辭,認為六堡必守,接著大發議論之言。」

  接下來連篇累牘的內容全都是指責「某王老爺」信了太監的言論之後挑動遼東輿論的的作為,什麼「先於京城大報做遼人小說」「又寫影戲三出,教人傳播」——雖然沒有指名道姓的說出某王老爺的身份,但是只要對時局稍微了解的人都能猜出報紙針對的就是王文龍。

  《遼陽時報》只是批評王文龍偏聽偏信,緊接著的《廣寧報》就更狠,指出王文龍在皮島「勾結權貴,以圖大利」,而且「此君今已全占遼東一島,修建貨站碼頭,筆者親眼所見,島上房屋鱗次櫛比,比知遼東軍州不稍遜色……」

  《廣寧報》的文章暗示王文龍在遼東已經掙到了不少錢,之所以不贊同六堡撤邊就是為了使得邊境戰爭越打越激烈,如此他所占有的皮島的貿易中轉站才能越發獲利。

  遼陽和廣寧都是遼東大城,當地的報紙攻擊起王文龍來還要講些證據,而遼東其他軍衛所的小報則直接編出各種故事。

  有報紙為遼東百姓科普王文龍的過去,指出王文龍本來就是外國人,與大明不是一條心。回到中國之後,又投身太監高宷的幕府,「此太監在福建之橫徵暴斂比之高淮分毫不遜色」,而王文龍就是靠給高宷出搜刮百姓的主意而上位的。

  許多遼東百姓之前還真不知道王文龍是海外歸客,又因為遼東的衛所軍戶體制,使得遼東人特別抱團,而且對外國人極不相信,這些報紙科普了王文龍出生在西洋的背景,對王文龍在遼東百姓心中的形象還真能造成不小打擊。

  這些報紙還進一步挖出當年梁永在泉州罷市時找人寫的污衊王文龍的文章,把上面的內容重新複述,表示王文龍在福建也是找了一個大海盜做岳父,勾結倭寇以豐厚自己的身家。

  當年戚繼光打倭寇時,遼東的金州復州也是倭寇經常來勒索之處,王文龍在遼東的形象又被抹黑一分。

  另外,還有報紙指責王文龍在江南創辦物理社、橫山書齋教學生不去科舉;王文龍寫《尚書古文疏證》詆毀聖賢;創出考據、學考古學,都是為了顛覆聖朝統治。

  遼東百姓老實守舊,遼東的學風也是落後關內幾十年,正因如此,王文龍去開原做會講時憑藉他是關內名士的身份說什麼都能獲得極大尊重。

  但也是同一原因,這時候遼東學子們還在鑽研程朱理學呢,連陽明心學對他們來說都有點超越認識,王文龍弄出的考據學這一套東西,大多數遼東學子是很難理解的。

  小報們又是說一半隱瞞一半的科普,引導遼東文人對王文龍產生誤解。

  更有甚者還造了遼東特色的謠言,說高宷和高淮都姓高,其實乃是親兄弟。王文龍之所以能來遼東,就是因為他在福建伺候過的收稅太監高宷對他極為重視,死之前寫了封信,把王文龍推薦給他的弟弟高淮。

  倒也有一些遼東報紙在維護王文龍的名聲。

  王文龍千里迢迢跑到遼東來挖掘古物,證明了遼東上古就是中華文明之地,又在甲骨文研究會上幫助東人破除內地人對他們的鄙視,遼東學子能夠有去順天參加鄉試的名額也是和王文龍的爭取離不開關係……如此種種,真的了解王文龍作為的遼東讀書人,對於王文龍還是十分尊重的。

  一些由文人控制的媒體,金山衛、復州的幾家報紙,都在不遺餘力地為王文龍闢謠。

  但是這些報紙的影響力太有限了,跟鋪天蓋地的造謠比起來,也就是聊勝於無的作用。


  外國出身、太監幕僚、倭寇女婿、造謠牟利、詆毀聖賢……也就十幾天時間,王文龍腦袋上已經被扣了一串罪名。

  一時間,王文龍怎麼在幾年間,從一個兩手空空的海外歸客,混到名揚天下的名士、家資鉅萬的六品官的故事,在遼東傳的人盡皆知。

  王文龍看到這鋪天蓋地的報導都懵了,哪怕他做了些輿論反擊,但在對方的強大宣傳力面前瞬間就敗下陣來。

  毛文龍看得心急,就連佟養真都跑到皮島上來詢問王文龍如何是好?

  這麼大規模的攻擊,肯定是有人指使的,王文龍稍稍梳理一下事情的始末就明白了。

  只看最開始挑動此事的報刊全都是直屬遼東巡撫衙門、遼東總兵衙門的媒體,就知道這事情背後肯定是守城派在主導。

  人家在遼東的影響力根本不是王文龍可比的,王文龍也只能先回金城再想辦法。

  而無數不明真相的遼東百姓則被卷進來,看著王文龍的故事連連感嘆,他那三出被追捧的抗戰戲熱度驟降,甚至不少百姓相信了王文龍真的和太監勾結,對於王文龍提出的觀點也全采防備的態度,真的開始懷疑是不是不應該守住六堡。

  只能說高淮在遼東太招人恨了,守城派把王文龍跟他綁在一起,造謠效果直接翻倍。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