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大明的進攻速度變慢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大明綜合利用輿論和情報手段,在核武器的直接威懾壓制下,用半強迫的手段和平拿下了莫斯科。

  消息傳到柏林的時候,露西亞皇帝尼古拉差點抽過去。

  尼古拉已經下定了決心,拿出露西亞用了幾百年的首都,拿出八十萬士兵和數百萬百姓的生命。

  想要確認大明還有沒有神罰武器,會不會再次使用神罰武器。

  結果準備好的代價確實花出去了,但是對於大明有沒有神罰武器的測試,卻沒有任何的結果。

  「這幫懦夫竟然投降了!」

  尼古拉有些歇斯底里的把電報紙拍在桌子上,然後用力的將面前的東西一股腦兒向前摔了出去:

  「他們怎麼敢投降!怎麼敢背叛我!這些叛徒!都是叛徒!」

  周圍的秘書和僕人們全都一言不發,膽戰心驚。

  但是有些也忍不住在心中嘀咕:

  陛下您現在人不在莫斯科,所以您不用考慮要不要當懦夫的問題,也不需要背叛誰。

  德意志的國王威廉一世,收到莫斯科投降的消息之後,也是感覺眼前一黑。

  然後就有種胸口憋了一口氣,許久都喘不出來的感覺。

  被自己寄予厚望的莫斯科竟然投降了。

  莫斯科的整整八十萬士兵,可不都是露西亞的軍隊,還有十好幾萬意志人。

  之前的七次神罰中損失的三百萬士兵,也有近百萬德意志人。

  這些精銳士兵都是白白浪費了,自己仍然也沒有辦法確定,大明會不會繼續使用神罰武器。

  不過威廉一世的情緒,與憤怒的尼古拉沙皇相比,更多的是計劃出意外的憋屈。

  沒有辦法確定神罰武器的事情,自己在對大明和露西亞的態度上也就沒辦法做出決定。

  這就又要耽擱自己調整霍亨索倫家族和德意志未來走走向的時間。

  威廉·路德維希王子收到消息後,專門到父親的房間詢問,自己還要不要直接去與大明聯絡。

  威廉一世考慮許久,還是非常糾結的回答:

  「再等等,再等等看,莫斯科之後還有君士坦丁堡,用常規武器可能比莫斯科還要難打……」

  威廉·路德維希王子表面上沒有什麼變化,只是非常有禮貌的跟父親道別。

  離開了父親的辦公室之後,這位王子就忍不住感慨了:

  「不能這樣下去了,為了霍亨索倫家族,為了所有的德意志百姓,我必須做點什麼了……」

  露西亞和德意志高層無法做出決定,那戰爭就只能這樣混沌的繼續。

  最早從巴庫和北岸的烏拉爾地區出發的主力第二軍團,也獲得了繼察里津之後的第二個大收穫。

  大公四年三月五日,第二軍團攻克了克里木半島上最後的堡壘,賽瓦斯托波爾港。

  到此為止,大明軍隊終於占領了整個克里木半島。

  也終於完全切斷了露西亞核心區與高加索地區的陸上聯絡,完全占領了高加索地區。

  短短一個月的時間,露西亞就丟掉了近乎一半的領土。

  而且絕大部分都是本土的精華地區。

  露西亞的總人口本來有差不多一億兩千萬出頭。

  現在大明被大明占領的這些土地上,就有四千萬甚至可能有五千萬人。

  露西亞朝廷現在掌控的土地上的露西亞人,已經只剩下七千萬到八千萬的水平上了。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大明的戰線推進速度,明顯的進一步放緩了。

  戰爭最初在二月初二爆發,第二軍團只用了三天的時間,就快速前進了六百多公里,迅速占領了察里津。

  伏爾加河上的察里津城,距克里木半島的離賽瓦斯托波爾港,路程差不多是一千公里出頭。

  曾經三天前進六百公里的第二軍團,在這條路上跑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

  特別是最後的克里木半島,在這裡打了整整十天。

  主力第一軍團占領莫斯科之後,又直接在城裡停留了七天,一直到三月初一才再次向前推進。

  之後的前進速度也非常緩慢,五天時間前進了兩百多公里。


  雖然在常規戰爭中不算慢,但是相比大明自己之前的進攻速度,現在確實也已經放緩了太多。

  開始的時候一天都能前進兩百公里。

  大明軍隊推進速度放緩的主要原因,倒不是大明軍隊遇到了什麼成規模的抵抗。

  露西亞人的第一波主力部隊,都在開戰當時的七次核爆中灰飛煙滅了。

  莫斯科城和附近的八十萬軍隊,是勉強組織起來的第二波抵抗力量,馬上又有點不明不白的投降了。

  經過兩次調派和徵兵,莫斯科城和周圍的區域,短時間內不會有大規模的正規軍了。

  露西亞內陸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城市,就算是不願意投降,也都相對容易攻占。

  除非是莫斯科這種超大城市,楊遇春根本就不用考慮戰略打擊。

  大明軍隊前進速度放緩的真正的原因,是大明這次泰西戰爭行動的戰略本來就不要求速戰速決。

  而是追求對當地的徹底征服和全面治理,追求征服的同時就在當地重建統治秩序。

  前期打得快,主要是占領區小,占領區的人也少,整體的包袱小,後勤供應速度還快,戰略執行效率也高。

  現在,占領莫斯科這麼大的一個城市,單純的清點幾十萬俘虜和三百萬市民,都需要大量的時間。

  沒收中上層統治群體的財富,集中管理這些人員,拆除西式建築,建設工廠這些例行工作,也需要大量時間。

  大明本土的大後方,在過去三年裡面復員徵召的部隊,正在源源不斷的被送往露西亞境內。

  大明現在的兩千萬軍隊,最終至少要有一半以上的數量,負責對民間的治理。

  他們以後也會直接留在泰西大陸上,鎮壓和管制被征服的泰西人。

  大明軍隊在過去的一個月裡面,已經控制了至少六千萬以上的露西亞和奧斯曼人。

  把這些人的數量點清楚,工作和身份確認好,重新建立起身份制度,都需要大量的人手和時間。

  大明的四大產業集團的管理人員,民間廠商的東家和投資者以及管理人員,也在源源不斷的往泰西輸送。

  他們要負責儘可能完整的接管泰西大陸上的各種產業。

  大明對於這些被征服地區的統治階層的待遇,雖然不能說是淨身出戶,也差不多是掃地出門了。

  他們的產業、莊園、店鋪,大明四大產業集團很難全部吃下。

  所以很多要轉賣給民間廠商和投資者。

  這個過程也需要時間。

  大明的軍隊是高度機械化的,對於後勤的要求也非常高。

  各種各樣的軍用物資和補給品,包括軍用的武器彈藥和燃料以及生活用品,大部分要從大明境內輸送過去。

  大明到露西亞境內的交通線,無論是鐵路還是公路都只有那麼有限的幾條。

  戰爭剛開的時候,露西亞主力軍團被瞬間團滅,當時他們是來不及破壞靠近邊界的交通線的。

  但是大明軍隊從邊界深入內陸之後,露西亞各地的駐軍就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可以搗毀的鐵路和公路線了。

  所以還需要有足夠的工匠和士兵,押解俘虜緊急持續占領區的道路。

  現在,大明方面的人員和補給,無論是走大食國還是從本土過來,都可以算是路途遙遠的。

  到了露西亞內陸之後,當地民間的抵抗力量,也開始卻此起彼伏,接連不斷了。

  大露西亞分子遍及露西亞各地,越是靠近傳統核心地區也就越多。

  雖然沒有專門的理論指導,但是在正面完全無法抵擋大明的情況下,他們也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搞破壞。

  在城市中搞暗殺和襲擊,在鄉村中潛伏和串聯,組織破壞鐵路和公路。

  穆易和伊賽率領的僕從兵軍團,清理莫斯科的同時,也會派出部隊到周邊地區,開始持續的剿匪行動。

  相對而言,露西亞本土的剿匪任務,比奧斯曼山區的剿匪任務,還是要稍微輕鬆一點的。

  因為露西亞本土都是大平原地形。

  他們可以開著帶有重機槍的輕型裝甲車幹活,還能召喚直升機和螺旋槳飛機的協助殲敵。

  與此同時,也不是所有的露西亞人,都是鐵桿的大露西亞分子。


  大露西亞分子也不是都有勇氣這麼反抗。

  所以這種剿匪和治安戰,不會是無窮無盡的,而是真的能夠打完的。

  拿破崙率領的泰西軍團,在安納托利亞高原周圍山區裡的剿匪行動,進展同樣可以算是比較順利的。

  歷史上,例如阿富汗這種地方,能讓外來的帝國陷進去,主要依靠的是外來的支援。

  奧斯曼地區的這些匪徒,現在沒有外來力量的支持,本身也沒有工業生產能力。

  他們連上次世界大戰的栓動步槍都沒有多少,很多人用的都是土槍,甚至只能依靠冷兵器。

  拿破崙的部隊裝備卻堪稱精良,主力部隊已經基本普及了突擊步槍,還有大量的輕機槍和肩抗式飛彈。

  還能夠獲得大明提供的直升機和螺旋槳飛機的支援。

  在這種低烈度的戰鬥中,螺旋槳飛機比噴氣式飛機更好用,續航時間更長,更適合對地攻擊。

  拿破崙的部隊規模也越來越大,完全可以慢慢的地毯式的清理。

  大明軍隊進攻的速度放緩,主要是給後方配合的各方面人員留出時間,讓他們相對穩妥的接管占領區。

  對占領區的基層社會機構重建之後,這些占領區也就很難出現反覆了。

  說白了,這泰西戰爭的邏輯和準則,就是暫時控制不了的土地和人口就不著急去占有。

  不追求一波猛攻徹底直接打穿敵人的領土全境。

  整個泰西大陸的規模,也沒辦法真正一波打穿,漫長的戰線終究會拖慢速度,不如主動放慢速度追求穩健。

  大明現在是國力和戰力全面領先,不需要搞任何冒險行動。

  進攻的主力部隊會等軍事、政治、經濟、社會方面的人都跟上,才會繼續前進。

  所以主力軍隊現在前進速度雖然確實在放慢,但是戰果卻都穩穩的拿住了。

  而且這個速度也不會無限制的放慢,當接受和改造工作形成循環之後,就會進入相對均勻向前的狀態。

  至於說,進攻部隊主動放慢了速度之後,敵人重新組織起了抵抗力量怎麼辦?

  楊遇春留著的戰略武器就是這時候用的。

  能夠集中消滅敵人的抵抗力量,那是楊遇春求之不得的事情。

  與此同時,對面的羅馬三國的軍事參謀人員,這些天都在發瘋式的尋找救命的稻草。

  在開戰之前,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與大明的戰爭會變成現在這種狀態。

  精心準備的主力軍團被一招團滅,後面就開始了一瀉千里。

  莫斯科已經是露西亞動員出來的第二波的力量,結果也就這樣不明不白的沒了。

  現在他們中有一些格外敏銳的人,發現了大明軍隊前進速度放慢的情況。

  他們很快就將自己得發現和猜測整理出來,首先交給了維根斯坦將軍。

  維根斯坦看完之後,覺得這些分析有道理,於是就去找了露西亞皇帝尼古拉。

  尼古拉看了報告之後,有些驚疑不定的反問:

  「你們的意思是說,大明開始有些力不從心了?」

  維根斯坦跟著附和說:

  「大明的軍隊機械化程度遠高於我們,軍隊行動對後勤的壓力肯定也遠遠超過我們。

  「他們越是深入我們露西亞本土內部,越是遠離他們自己的本土供應基地,後勤壓力也就會越大。

  「再加上我們露西亞的百姓,也不會甘心服從於大明的統治,地方上的反抗力量也是持續不斷。

  「他們現在已經占領了上百萬平方土地和數千萬的人口,這些土地和人口的治理也會牽制大明的大量力量。

  「總體而言,就是我們本土的戰略縱深,對大明而言同樣會形成壓力,所以他們的進攻速度放緩了。

  「而且不出意外的話,還會持續放緩……

  「如果我們能在合適的時機,組織起一波反攻作戰,甚至有機會打斷大明軍隊的前進勢頭。」

  尼古拉聽了之後連連點頭:

  「有道理,我們露西亞現在雖然損失巨大,但我們的體量也確實開始拖慢大明的前進勢頭了。


  「來人,去請德意志和義大利的國王和大臣們,一起來討論一下接下來的情況。」

  德意志的威廉一世國王,義大利的維托里奧國王,很快就趕到了尼古拉居住的宮殿。

  尼古拉向兩位國王說明了自己的參謀和將領們的分析。

  威廉一世國王聽了之後就是眼前一亮:

  「這麼說明大明的軍隊也不是無敵的,他們的進攻勢頭也是會因為距離本土遙遠而衰減的!

  「也就是說,我們還是有與大明相持的機會的,我們也不是只能等待最終的毀滅……」

  維托里奧聽著這些人的話就忍不住皺眉,本能的覺得這些人簡直是在做夢。

  什麼叫大明的進攻速度受阻了?大明現在的戰線推進速度很慢嗎?

  他們一個月推進一千多公里啊——

  這絕對可以算是史無前例的真正的神速了。

  只不過相比戰爭剛一開始,大明用神罰摧毀前線基地之後,快速搶占飛軍事區的速度慢了一截而已。

  但是那根本就不是正常速度,那時候大明根本沒有受到實際的抵抗。

  那時候的大明部隊就是在飆車。

  實際上,維托里奧想的不錯,朱靖垣前世二戰德國的閃電戰,也沒有快到這種程度。

  因為德國沒有核武器,沒有成熟的柴油動力坦克,沒有滑膛坦克炮配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也沒有噴氣式飛機。

  但是維托里奧看自己身邊的同伴們的精神狀態,最終什麼都沒有說出來。

  義大利本來就是羅馬三國中最弱的,德意志和露西亞本來就不怎麼看得上他,很多時候並不會徵詢他的意見。

  所以現在露西亞國王不說話,他們也沒有感覺有什麼不正常。

  經過兩國國王和參謀們的討論,他們很快就做出了一個理所當然的決定。

  儘快組織新的軍隊,在明斯克和基輔兩個城市,嘗試阻擊大明兩路主力軍團的進攻勢頭。

  這次的主力將以德意志人為主,因為露西亞人現在雖然還能徵召更多的部隊,但是真的沒有能當主力的了。

  各級軍官和老兵可以說是全滅了,重建的部隊只能當做雜牌軍來使用。

  所以,尼古拉決定嘗試發動民間的反抗力量,將即將淪陷地區的庫存槍枝彈藥,發給願意為露西亞而戰的任何人。

  這邊討論的頗為熱烈的時候,義大利國王維托里奧忍不住提了一句:

  「我們把士兵再次集中起來,大明再次使用神罰武器怎麼辦?」

  現場頓時就安靜了下來,很多剛才稍微有點上頭的人,忽然意識到之前的討論似乎根本沒有意義。

  因為大明很可能有神罰武器。

  就算是露西亞龐大的縱深,拖住了大明人的進攻勢頭,但是卻無法阻止大明人繼續前進。

  就在這時候,尼古拉的專用電報員快步跑了進來,將一封電報遞給了尼古拉:

  「陛下,君士坦丁堡守軍收到大明泰西作戰指揮部的最後通牒,或者說是公告。

  「通過電報發給守軍指揮部的同時,也通過無線電和廣播以及報紙,向民間和公眾公開了。

  「這封消息正式發出來的時候,已經有飛機在城市上空空投傳單了。

  「所有的內容都是一樣的,要求君士坦丁堡守軍、貴族、官僚們,大明大公四年三月十五日中午之前開城投降。

  「要求君士坦丁堡城內的平民,在三月十五日之前離開君士坦丁堡,並至少遠離二十公里以上。

  「大明將在三月十五日下午對君士坦丁堡城發動戰略轟炸。

  「這將直接摧毀整個城市。

  「拒絕投降同時留在城中只有死路一條。

  「君士坦丁堡守軍參謀部認為,直接摧毀整個城市的戰略轟炸,應該就是對神罰武器的描述。

  「大明終於正式的直接提出了使用神罰武器的威脅。」

  因為消息是公開的,所以電報員直接說了出來,而不是小心翼翼的告知尼古拉。

  尼古拉聽完之後只感覺眼前一黑,差點直接暈過去。

  現場很多人的反應而是如出一轍。

  會場陷入寂靜之中。

章節目錄